鲁迅你知道得太多了
我听说现在又在删除教科书里的鲁迅文章了,从我小时候开始到现在,鲁迅的文章越来越少,从节选到摘编到诗歌到现在全部清理。这样下去,这一代的正在读书的小孩,你我的娃娃们,还会不会知道什么叫做以笔为投枪,什么叫做“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什么叫做“我将深味这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快意于我的痛苦”?
网友“跑步机”说:
听说课本又在删鲁迅文章,还有些媒体文化人经过理性的分析对比之后,拍手称快。
79年2月《新闻学史料》,周扬回忆30年代左联的文章,提到鲁迅时说:“鲁迅若是死他日,天安门前等杀头”
出处摘自足本《非常道》
为啥必修课里要删除鲁迅?
网易网友评论道:因为鲁迅知道得太多了。
!
没有鲁迅,中国近百年以降的文人中绝不会再多出现铁一样的骨头。
没有鲁迅,我们就连这仅余的一点点怀疑的精神传统都被割裂。
删除鲁迅,你我的娃儿们从此以后就是一坨坨泥巴,任人揉捏。
我非常担心,90后们只知道笛安沧月沈婴婴丽端,
却再也说不出一句有力量的句子,再也没有一丝一毫怀疑的精神,脑后没有半根反骨。
再也看不到下面这样的文章。
鲁迅说,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1.你们是怎么管这个世界的
去年冬天我和我妈从超市往家走,在天桥上看见一个女人带着五六个两三岁的小孩在乞讨。那些小孩都穿得很单薄,坐在地上,瑟瑟发抖。妈妈怀疑那些小孩是被迫乞讨,于是报了警,但是警察态度很冷淡,事情最后也没有妥善解决。妈妈对我说:“那些小孩绝对不是那女人亲生的。要是亲生的抱在怀里都嫌冷。”我听后真难过:我们的社会变富了,但被迫忍受冻馁的人却还有。
我是一个高中生,若按出生年份分类,典型的“90后”。我们这一代的确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享受着较好的教育资源,但是成长环境并不好。父辈们也许小时候家庭大都不富裕,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好,社会上犯罪也很少。他们小时候没有“钓鱼执法”,没有“暴力强拆”,没有“补肾壮阳的婴儿汤”,没有“躲猫猫”。他们那时学校的校门口不会停着各种各样接送学生上下学的豪华公务车。而现在,经济确实增长很快,但从各方面的统计数据来看,经济增长的成果并没惠及所有的阶层,因此贫富差距过大不仅提高了犯罪率,也给我们这一代巨大的精神压力。我们不得不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冷漠,以保护自己;不得不过早地变得功利,以适应这个社会。相较于上一代,我们这代的成长环境中有很多的负面因素,教育者只是反复强调那些不好的事情都是“极个别现象”,与你们无关,不要多管闲事,却从来没有人教会我们如何面对那些丑恶的事。
父辈经常会抱怨我们这一代太过自私,但我们对父辈也有所抱怨。在他们接手这个社会的时候,社会道德还算不错,但他们掌控这社会这些年后,我们就面临这么大的信任危机与道德危机。舍己救人的长江大学大学生都是“九零后”,但用他们的遗体要挟巨额金钱的可都是他们的父辈。
我们这一代的很多人都见识过婚姻关系的脆弱,也见识过父辈间虚伪的交往方式。每每看到这些,我就特想问大人们一句:你们是怎么管这世界的?!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我们这一代显得比前辈更虚伪,更冷漠,更自私。相较于和人打交道,我们更喜欢和机器交流,更容易沉迷于虚拟世界。
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即“代际公平”。我想在道德资源上也要讲求“代际公平”,我们应该思考怎样给后代留下一个有道德的成长环境。
2.谁比谁更脑残
90后是世界冠军、娱乐新秀和个性化的代言人,同时也是种种网络丑闻的主角。
人们对曾轶可的怀疑再到对90后的争议,我们这代人始终处于绝对弱势。90后还不足以大声高呼为自己辩护。在网络上我们常被淹没在一片讨伐声中。当互联网上接二连三的90后的丑闻曝光后,大人纷纷指责这代人是异类,缺乏自尊,道德沦丧。负面评价铺天盖地,毫不留情!
我们有什么错?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幸福也最不幸的时代。我们中的大多数不得不在代替父母完成腾飞梦。吃穿不愁了,却要早早地面临现实的残酷。90后,有我们难以言说的无奈。
直到现在,我始终对“圈养式”教育没有好感。父母以为了孩子好为借口,顺应“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潮流,生搬硬套应试教育法,凡事都要提前学了才心安。这是整个社会的黑色幽默:一边过分保护,一边要求我们成人成才。这似乎太过天方夜谭了!
父母剥夺了我们摔倒的权利,也就让我们的成长变得残缺不全。因此,我们开始叛逆,狠劲儿的和父母对着干。这当视为是某种抗议和解压,压力越大,越是反叛。我们爱写日记,向往一个人的旅行和安安静静的音乐。一切的所谓“孤僻”也只是因为社会无法给予我们足够的自我成长空间。
网络上有90后这样说:“我们不是都喜欢网络游戏,不是都喜欢非主流。我们也不是全部都不讲道德,不讲素质。我们依然有三好学生,有优秀干部和优秀团员。有人说我们靠老爸,我也才十几岁,只能靠老爸!”这段文字赤裸裸地表达着对外界误解的不满。个案终究不能代表全体。过早的竞争压力虽让我们变得有点敏感和自私,但我们身上所拥有的还是大片的时代烙印:关心社会,大胆创新,聪慧多艺。只是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来提高社会对90后的认同度。
世界在审视着这一代。社会过多地关注着90后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将其不断夸张扩大,引起层层轰动。成人社会的话语权掌握在你们手里,你们说我们异类,就是见不得我们挑战你们的游戏规则,就是害怕我们不承认你们的话语权!
我们并不是问题的一代,我们也不是与众不同的一代。你们都在解读我们的世界观,猜测我们的未来。你们忧心忡忡,你们担心我们脑残。
谁没脑残过?你们当年做的事,比我们现在更脑残。
对我们宽容一点好不好。无论如何,90后是中国的未来。
网友“跑步机”说:
听说课本又在删鲁迅文章,还有些媒体文化人经过理性的分析对比之后,拍手称快。
79年2月《新闻学史料》,周扬回忆30年代左联的文章,提到鲁迅时说:“鲁迅若是死他日,天安门前等杀头”
出处摘自足本《非常道》
为啥必修课里要删除鲁迅?
网易网友评论道:因为鲁迅知道得太多了。
!
没有鲁迅,中国近百年以降的文人中绝不会再多出现铁一样的骨头。
没有鲁迅,我们就连这仅余的一点点怀疑的精神传统都被割裂。
删除鲁迅,你我的娃儿们从此以后就是一坨坨泥巴,任人揉捏。
我非常担心,90后们只知道笛安沧月沈婴婴丽端,
却再也说不出一句有力量的句子,再也没有一丝一毫怀疑的精神,脑后没有半根反骨。
再也看不到下面这样的文章。
鲁迅说,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1.你们是怎么管这个世界的
去年冬天我和我妈从超市往家走,在天桥上看见一个女人带着五六个两三岁的小孩在乞讨。那些小孩都穿得很单薄,坐在地上,瑟瑟发抖。妈妈怀疑那些小孩是被迫乞讨,于是报了警,但是警察态度很冷淡,事情最后也没有妥善解决。妈妈对我说:“那些小孩绝对不是那女人亲生的。要是亲生的抱在怀里都嫌冷。”我听后真难过:我们的社会变富了,但被迫忍受冻馁的人却还有。
我是一个高中生,若按出生年份分类,典型的“90后”。我们这一代的确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享受着较好的教育资源,但是成长环境并不好。父辈们也许小时候家庭大都不富裕,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好,社会上犯罪也很少。他们小时候没有“钓鱼执法”,没有“暴力强拆”,没有“补肾壮阳的婴儿汤”,没有“躲猫猫”。他们那时学校的校门口不会停着各种各样接送学生上下学的豪华公务车。而现在,经济确实增长很快,但从各方面的统计数据来看,经济增长的成果并没惠及所有的阶层,因此贫富差距过大不仅提高了犯罪率,也给我们这一代巨大的精神压力。我们不得不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冷漠,以保护自己;不得不过早地变得功利,以适应这个社会。相较于上一代,我们这代的成长环境中有很多的负面因素,教育者只是反复强调那些不好的事情都是“极个别现象”,与你们无关,不要多管闲事,却从来没有人教会我们如何面对那些丑恶的事。
父辈经常会抱怨我们这一代太过自私,但我们对父辈也有所抱怨。在他们接手这个社会的时候,社会道德还算不错,但他们掌控这社会这些年后,我们就面临这么大的信任危机与道德危机。舍己救人的长江大学大学生都是“九零后”,但用他们的遗体要挟巨额金钱的可都是他们的父辈。
我们这一代的很多人都见识过婚姻关系的脆弱,也见识过父辈间虚伪的交往方式。每每看到这些,我就特想问大人们一句:你们是怎么管这世界的?!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我们这一代显得比前辈更虚伪,更冷漠,更自私。相较于和人打交道,我们更喜欢和机器交流,更容易沉迷于虚拟世界。
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即“代际公平”。我想在道德资源上也要讲求“代际公平”,我们应该思考怎样给后代留下一个有道德的成长环境。
2.谁比谁更脑残
90后是世界冠军、娱乐新秀和个性化的代言人,同时也是种种网络丑闻的主角。
人们对曾轶可的怀疑再到对90后的争议,我们这代人始终处于绝对弱势。90后还不足以大声高呼为自己辩护。在网络上我们常被淹没在一片讨伐声中。当互联网上接二连三的90后的丑闻曝光后,大人纷纷指责这代人是异类,缺乏自尊,道德沦丧。负面评价铺天盖地,毫不留情!
我们有什么错?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幸福也最不幸的时代。我们中的大多数不得不在代替父母完成腾飞梦。吃穿不愁了,却要早早地面临现实的残酷。90后,有我们难以言说的无奈。
直到现在,我始终对“圈养式”教育没有好感。父母以为了孩子好为借口,顺应“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潮流,生搬硬套应试教育法,凡事都要提前学了才心安。这是整个社会的黑色幽默:一边过分保护,一边要求我们成人成才。这似乎太过天方夜谭了!
父母剥夺了我们摔倒的权利,也就让我们的成长变得残缺不全。因此,我们开始叛逆,狠劲儿的和父母对着干。这当视为是某种抗议和解压,压力越大,越是反叛。我们爱写日记,向往一个人的旅行和安安静静的音乐。一切的所谓“孤僻”也只是因为社会无法给予我们足够的自我成长空间。
网络上有90后这样说:“我们不是都喜欢网络游戏,不是都喜欢非主流。我们也不是全部都不讲道德,不讲素质。我们依然有三好学生,有优秀干部和优秀团员。有人说我们靠老爸,我也才十几岁,只能靠老爸!”这段文字赤裸裸地表达着对外界误解的不满。个案终究不能代表全体。过早的竞争压力虽让我们变得有点敏感和自私,但我们身上所拥有的还是大片的时代烙印:关心社会,大胆创新,聪慧多艺。只是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来提高社会对90后的认同度。
世界在审视着这一代。社会过多地关注着90后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将其不断夸张扩大,引起层层轰动。成人社会的话语权掌握在你们手里,你们说我们异类,就是见不得我们挑战你们的游戏规则,就是害怕我们不承认你们的话语权!
我们并不是问题的一代,我们也不是与众不同的一代。你们都在解读我们的世界观,猜测我们的未来。你们忧心忡忡,你们担心我们脑残。
谁没脑残过?你们当年做的事,比我们现在更脑残。
对我们宽容一点好不好。无论如何,90后是中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