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读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这个人,与其说是一个经济学家还不如说是一个哲学家。或许对于经济学家来说哲学是另外一个突破口吧,类似于索罗斯的思想,也在这方面拥有独到的见解。
多的也不说了,我在一年前的寒假认真读过亚当斯密著作的《国富论》,感觉里面的内容不是一般的艰深,而且数据时间久远不可考,许多思想也已经时过境迁,于是在晦涩难懂中也就耐着性子当作完成任务般看完,心想过时的东西看来是难以获得什么新的见解了。随着对于经济学的了解逐渐深入,也随着阅读了些许其他人文方面的书籍,逐渐发现亚当斯密所说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始终萦绕在我的思维体系里面。现在回想起来,书的内容对我而言整个是一片空白,不过国富论当中的自由市场理论,却超脱了书籍的束缚,以灵动且深刻的姿态长期停留在我的面前,给我的感觉有点像张无忌学习太极剑的感觉,倒是有些无招胜有招的体悟了。
哎,废话倒是说了一大堆却还没有进入正题。其实我就是想说一本尘封的国富论,就透过纸张想我传递了亚当斯密睿智的思想,因此我想要接触这本道德情操论也同样的想要在这本书中得到同国富论般的体验。
1, 总论
总体来说,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力图构建一个道德体系,并且从逻辑和理论上面去深刻推导这个道德体系的存在情况。我们当以个人为单位来进行分析,我也知道书中的内容晦涩难懂深奥异常,也只有尽全力能阐述多少算多少。
2, 以我之眼观他人
人生而具备如此之多的情绪,有快乐、有痛苦、有悲伤、有愤怒、有崇拜、有敬佩。那么究竟什么情绪或者说是什么原因是情绪之始呢?或者说是否存在这样的一种状态,它能够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递来产生出这样种类繁多的情绪。答案是有的,而这样的状态或者情绪就是同情。不过此同情非彼同情,这里的同情是当你看见对方处在某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的时候,你自发地通过想象把自己幻化到他的环境中,即让你的思想进入他的躯壳,然后在那样的环境下以你的价值体系和生活经验去体会你产生的情绪。例如你看见一个乞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那么你假想自己处于他的地位,然后你就自然地产生了悲伤的情绪,而同样悲伤的情绪也由乞丐产生,那么你们两个之间就借由同情,这个状态,产生了沟通。当双方的情绪产生同情,那么双方都能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安慰,这是自然造就的人类天生的功能。从经验可以得到,我们在郁闷是总希望别人能够对我们的遭遇有所同情,也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了。而在别人不能产生同情的时候,那么就对双方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愉快。(不过这里也补充一个,就是我们在悲伤时希望有人同情,而开心快乐时的需要就没有这么强烈了,同样的在悲伤时别人不能同情造成的不愉快,远远大过开心快乐时别人不能同情造成的不愉快大。这个原因是因为人天生是不喜欢悲伤的,因此但凡情绪上消极的色彩,人的接受都是具有成本的)
那么这就是我所说的以我之眼观他人了,因为是以你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经验去体会,因此倘若你的想象无法模拟,那么你体会到的情绪未免失真,这样你就不能对于对方的情绪产生同情了。因此,我们要说到的就是:1,由自身身体上造成的情绪;2,由自身思想习惯造成的情绪对方都是难以对对方取得同情的。同样由于悲伤是有成本的,因此不和乐的情绪,例如愤怒之类的,是很难取得同情的除非详细了解整个环境的状况。而相反的,和乐的情绪例如:开心快乐之类的则能够很好的取得同情。同时和乐与不和乐的情绪同情难度的差异还由想象的原因造成。当和乐的情绪,随着思维的想象可以衍生出快乐,开心,但是不和乐的情绪例如愤怒,这让我们联想到之后的暴力,血腥等,因此想象的衍生情绪也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最后还有就是对方所处的境况,究竟是顺境还是逆境。由于顺境能够带给人的开心是具备边际递减的,而逆境带给人的悲伤却是边际递增的,因此我们总能够同情顺境下的人,却难以同情到逆境下的人,那是因为我们很难用想象给逆境的悲伤找到一个底线。
因此总结一下,这里以我之眼观他人,说的是对他人情绪的同情,而这个同情的难易程度由三点决定:1,情绪喜悦或者悲伤的成本;2,想象的衍生情绪;3,顺境或者逆境的境况。
3, 以第三人之眼观他人
其实我们所说的以我之眼观他人,即是通过观察判断他人情绪的适宜程度。而一个人的行为合宜程度是由他的情绪合宜程度和行为的结果共同决定的。倘若他的情绪合宜而且结果都是好的,那么他就是应该得到奖励的。过程是:当A对乞丐B进行施舍的时候,我们对于A的行为进行判断,于是假设自己进入了A的躯壳,产生了与A相同的情绪,因此A的情绪是合宜的。我们就对于A产生了直接的同情。那么对于被施舍的B,我们进入他的躯壳,接收到来自A的施舍,因此体会到B的感激之情。那么我们对于B就产生了间接的同情,这样的同情让我们产生了对于A的感激之情,因此我们进行合宜的行为即对A的行为表示赞许或者奖励。
当他的情绪产生不合宜而结果又是有害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对他的行为表示反对,甚至想要对他进行惩罚。但是如果他情绪合宜但是结果却是有害的呢?他的情绪不合宜结果却是有利的呢?这样就是起因的利弊性和结果的利弊性不对称,因此这样的结果都小于情绪合宜结果有利和情绪不合宜结果有害。
不过我们看到并非A的行为就一定能够得到奖励。例如A在公车上面让作为,我们只会对他的行为表示赞许而已。因此在赞许、反对和奖励、惩罚之间有一个度的关系。这样一个度里面比较重要的就是正义。对于正义的违反一定会得到惩罚,但是遵守却不见得会得到奖励。而对于仁慈的遵守却能够得到奖励,对于仁慈的违反却不一定会得到惩罚。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通过这两个板块的分析,我们可以利用直接同情与间接同情一起,体会到受某一事件影响的每一个相关人士的情绪。
4, 以他人之眼观我
以他人之眼观我,可能是对于同情的三个部分中最为难以理解的部分。我们假想,很多的隐士例如陶渊明,他们的思维体系里面根本不需要其他人的同情,也就是说当我认为某件事十分正确的时候,但是别人都不能对我产生同情,但是我却义无反顾的去做,甚至从中得到一股强大的功劳感。这样的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呢?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心里将自己切割成为两个人,一个人做自己,另一个人作为一个旁观者,从他的角度来审视自身,进而判断自身的行为的合宜程度。这样看来,联系上面的,每个人能够从1,对方;2,第三方;3,自己身上得到同情、不同情和赞许、反对。
每个人都是自利的,对于产生的情绪我们都希望得到1,对方;2,第三方;3,自己的同情,而对于自身进行的行为,我们都希望得到1,对方;2,第三方;3,自己的赞许。其实看到这里应该知道了,所谓纳什均衡根本就不是推翻了亚当斯密的观点,而亚当斯密的观点认为人都是自利的也并非错误,只不过是没有道德情操论的补充,没有在人的自利上面加入心理上的自利精神。
5, 概括性规则的产生
由于我们每个人都有得到赞许的愿望,因此我们的每个行为都会因为其结果而产生变化,能够得到赞许的行为得到实施并且演化为能够得到赞许最多的行为,而得到反对的行为则尽可能的去掉甚至尽可能不去做任何得到反对的行为。这样,在整个市场上大家的平均行为就构成了一个公正的行为标准,这就是概括性规则。概括性规则实际上就是在某个特定时间特定区域内,在特定的认知限制下人类所有合宜行为的总和。例如,悲伤是难以取得同情的,而快乐是容易取得同情的,因此合宜的行为是克制悲伤而放纵快乐。但是过于大的快乐又遭人嫉妒,过于小的悲伤则能够取得同情,因此正确的合宜行为是克制大悲伤,放纵小快乐。
同时随着区域的不同,可能四川的概括性规则同北京的概括性规则就不同了,而90后的概括性规则又和80后的不同了。不同的概括性规则形成了不同的道德约束,其中我们广泛接受的道德准则,则是由最广泛的中国人整体形成的概括性规则。(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正义也是其中的一个概括性规则,普通的概括性规则是中性的,即实施的话得不到任何赞许也得不到任何反对。而正义的概括性规则则是普通规则之下,不能有任何违反)
因此,我现在的悲伤,是因为旁观者认为这个时候的悲伤是合宜的,我现在的快乐是因为旁观者认为这个时候的快乐是合宜的。我对于A产生的敬佩,是因为旁观者认为这个时候的悲伤是合宜的。不过不必感觉到悲哀,因为每个人的价值体系和生活经验的不同让不同的人在同一环境下也能够产生不同的行为,因此完成地与概括性规则相吻合是不现实的。
不过,谈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判断行为合宜与否的方法:即与概括性规则相比较。
6, 赞许的影响因素
对于赞许存在两个特殊的影响。当我们面对主人家豪华的房间时,我们对此表示出了赞美,因为我们通过想象,发现豪华的房间能够增加我们生活的便利,通过同情我们获得了愉快的感觉,因此对这个房间表示赞美。因此对于一件物品的赞美,是出于这件物品有增加某种便利性的潜力,而通过同情对其产生赞美。同样的当我们面对财富和贫穷时,也能够产生类似的感觉。因此效用也对赞许产生了影响
不过当我们面对的是人的时候呢?例如,为什么谈论到教师时,我们会对他们表示赞美?很显然教师跟增进便利无关。那其实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随着生活经验的进步,我们习惯于给予很多物体打上标签。我们谈论教师,其实是谈论具备教师性格的那一部分人,这部分人勤劳,和蔼,兢兢业业,而他们的这部分性格会让我们联想到将来将增加某种便利性,因而我们通过同情对其表示赞美。同样的,例如假设现在时尚流行富人使用IPHONE,因此我们将从IPHONE联想到富人。因此,社会习惯和时尚都将对赞许产生影响。
7, 美德的产生
什么是美德?美德仅仅是一种行为罢了。那么美德究竟归属于什么情绪呢?对此所有的哲学家代表了三个流派。第一个认为,美德应该产生于所有情绪,因而所有情绪都按照某一个固定的规律运转。第二个认为,美德应该产生于自爱的心思,即什么行为都是出于对自己身体的考虑。第三个认为,美德应该产生于他爱的心思,即什么行为都是出于对他人的考虑。由于情绪就分为自爱和他爱,因此除了上述三种情况以外,我们不可能得到其他的情况涉及美德的。
我们观察第一种情况,其实说的是情绪的合宜性,当所有情绪都具备合宜性的时候产生的合宜行为即为美德。美德的确是合宜的行为,不过合宜的行为都是美德么?这个倒不至于。
而第二种情况,只要出于自爱的行为都是美德么?这个很显然是错误的。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把第一种和第二种糅合起来,即出于自爱的合宜性行为才是美德。这样的美德代表就是审慎。审慎的人只是在乎自己的利益,因而不随便暴露自己的利益,而不随便损害他人的利益,说话做事都具备审慎的精神,这样的美德是得到赞许的。
同样的把第一种和第三种糅合起来,即出于他爱的合宜性行为才是美德。这样美德的代表就是博爱。博爱的人总是对他人具备仁慈的态度,愿意在任何时候牺牲自己以图有益于世界或者他人,例如士兵是赴死时的打心底的快乐就是如此。因此这样的美德是得到赞许的。
那么直到这里为止,我们整个道德体系的逻辑线索就十分清晰了。
亚当斯密这个人,与其说是一个经济学家还不如说是一个哲学家。或许对于经济学家来说哲学是另外一个突破口吧,类似于索罗斯的思想,也在这方面拥有独到的见解。
多的也不说了,我在一年前的寒假认真读过亚当斯密著作的《国富论》,感觉里面的内容不是一般的艰深,而且数据时间久远不可考,许多思想也已经时过境迁,于是在晦涩难懂中也就耐着性子当作完成任务般看完,心想过时的东西看来是难以获得什么新的见解了。随着对于经济学的了解逐渐深入,也随着阅读了些许其他人文方面的书籍,逐渐发现亚当斯密所说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始终萦绕在我的思维体系里面。现在回想起来,书的内容对我而言整个是一片空白,不过国富论当中的自由市场理论,却超脱了书籍的束缚,以灵动且深刻的姿态长期停留在我的面前,给我的感觉有点像张无忌学习太极剑的感觉,倒是有些无招胜有招的体悟了。
哎,废话倒是说了一大堆却还没有进入正题。其实我就是想说一本尘封的国富论,就透过纸张想我传递了亚当斯密睿智的思想,因此我想要接触这本道德情操论也同样的想要在这本书中得到同国富论般的体验。
1, 总论
总体来说,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力图构建一个道德体系,并且从逻辑和理论上面去深刻推导这个道德体系的存在情况。我们当以个人为单位来进行分析,我也知道书中的内容晦涩难懂深奥异常,也只有尽全力能阐述多少算多少。
2, 以我之眼观他人
人生而具备如此之多的情绪,有快乐、有痛苦、有悲伤、有愤怒、有崇拜、有敬佩。那么究竟什么情绪或者说是什么原因是情绪之始呢?或者说是否存在这样的一种状态,它能够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递来产生出这样种类繁多的情绪。答案是有的,而这样的状态或者情绪就是同情。不过此同情非彼同情,这里的同情是当你看见对方处在某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的时候,你自发地通过想象把自己幻化到他的环境中,即让你的思想进入他的躯壳,然后在那样的环境下以你的价值体系和生活经验去体会你产生的情绪。例如你看见一个乞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那么你假想自己处于他的地位,然后你就自然地产生了悲伤的情绪,而同样悲伤的情绪也由乞丐产生,那么你们两个之间就借由同情,这个状态,产生了沟通。当双方的情绪产生同情,那么双方都能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安慰,这是自然造就的人类天生的功能。从经验可以得到,我们在郁闷是总希望别人能够对我们的遭遇有所同情,也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了。而在别人不能产生同情的时候,那么就对双方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愉快。(不过这里也补充一个,就是我们在悲伤时希望有人同情,而开心快乐时的需要就没有这么强烈了,同样的在悲伤时别人不能同情造成的不愉快,远远大过开心快乐时别人不能同情造成的不愉快大。这个原因是因为人天生是不喜欢悲伤的,因此但凡情绪上消极的色彩,人的接受都是具有成本的)
那么这就是我所说的以我之眼观他人了,因为是以你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经验去体会,因此倘若你的想象无法模拟,那么你体会到的情绪未免失真,这样你就不能对于对方的情绪产生同情了。因此,我们要说到的就是:1,由自身身体上造成的情绪;2,由自身思想习惯造成的情绪对方都是难以对对方取得同情的。同样由于悲伤是有成本的,因此不和乐的情绪,例如愤怒之类的,是很难取得同情的除非详细了解整个环境的状况。而相反的,和乐的情绪例如:开心快乐之类的则能够很好的取得同情。同时和乐与不和乐的情绪同情难度的差异还由想象的原因造成。当和乐的情绪,随着思维的想象可以衍生出快乐,开心,但是不和乐的情绪例如愤怒,这让我们联想到之后的暴力,血腥等,因此想象的衍生情绪也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最后还有就是对方所处的境况,究竟是顺境还是逆境。由于顺境能够带给人的开心是具备边际递减的,而逆境带给人的悲伤却是边际递增的,因此我们总能够同情顺境下的人,却难以同情到逆境下的人,那是因为我们很难用想象给逆境的悲伤找到一个底线。
因此总结一下,这里以我之眼观他人,说的是对他人情绪的同情,而这个同情的难易程度由三点决定:1,情绪喜悦或者悲伤的成本;2,想象的衍生情绪;3,顺境或者逆境的境况。
3, 以第三人之眼观他人
其实我们所说的以我之眼观他人,即是通过观察判断他人情绪的适宜程度。而一个人的行为合宜程度是由他的情绪合宜程度和行为的结果共同决定的。倘若他的情绪合宜而且结果都是好的,那么他就是应该得到奖励的。过程是:当A对乞丐B进行施舍的时候,我们对于A的行为进行判断,于是假设自己进入了A的躯壳,产生了与A相同的情绪,因此A的情绪是合宜的。我们就对于A产生了直接的同情。那么对于被施舍的B,我们进入他的躯壳,接收到来自A的施舍,因此体会到B的感激之情。那么我们对于B就产生了间接的同情,这样的同情让我们产生了对于A的感激之情,因此我们进行合宜的行为即对A的行为表示赞许或者奖励。
当他的情绪产生不合宜而结果又是有害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对他的行为表示反对,甚至想要对他进行惩罚。但是如果他情绪合宜但是结果却是有害的呢?他的情绪不合宜结果却是有利的呢?这样就是起因的利弊性和结果的利弊性不对称,因此这样的结果都小于情绪合宜结果有利和情绪不合宜结果有害。
不过我们看到并非A的行为就一定能够得到奖励。例如A在公车上面让作为,我们只会对他的行为表示赞许而已。因此在赞许、反对和奖励、惩罚之间有一个度的关系。这样一个度里面比较重要的就是正义。对于正义的违反一定会得到惩罚,但是遵守却不见得会得到奖励。而对于仁慈的遵守却能够得到奖励,对于仁慈的违反却不一定会得到惩罚。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通过这两个板块的分析,我们可以利用直接同情与间接同情一起,体会到受某一事件影响的每一个相关人士的情绪。
4, 以他人之眼观我
以他人之眼观我,可能是对于同情的三个部分中最为难以理解的部分。我们假想,很多的隐士例如陶渊明,他们的思维体系里面根本不需要其他人的同情,也就是说当我认为某件事十分正确的时候,但是别人都不能对我产生同情,但是我却义无反顾的去做,甚至从中得到一股强大的功劳感。这样的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呢?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心里将自己切割成为两个人,一个人做自己,另一个人作为一个旁观者,从他的角度来审视自身,进而判断自身的行为的合宜程度。这样看来,联系上面的,每个人能够从1,对方;2,第三方;3,自己身上得到同情、不同情和赞许、反对。
每个人都是自利的,对于产生的情绪我们都希望得到1,对方;2,第三方;3,自己的同情,而对于自身进行的行为,我们都希望得到1,对方;2,第三方;3,自己的赞许。其实看到这里应该知道了,所谓纳什均衡根本就不是推翻了亚当斯密的观点,而亚当斯密的观点认为人都是自利的也并非错误,只不过是没有道德情操论的补充,没有在人的自利上面加入心理上的自利精神。
5, 概括性规则的产生
由于我们每个人都有得到赞许的愿望,因此我们的每个行为都会因为其结果而产生变化,能够得到赞许的行为得到实施并且演化为能够得到赞许最多的行为,而得到反对的行为则尽可能的去掉甚至尽可能不去做任何得到反对的行为。这样,在整个市场上大家的平均行为就构成了一个公正的行为标准,这就是概括性规则。概括性规则实际上就是在某个特定时间特定区域内,在特定的认知限制下人类所有合宜行为的总和。例如,悲伤是难以取得同情的,而快乐是容易取得同情的,因此合宜的行为是克制悲伤而放纵快乐。但是过于大的快乐又遭人嫉妒,过于小的悲伤则能够取得同情,因此正确的合宜行为是克制大悲伤,放纵小快乐。
同时随着区域的不同,可能四川的概括性规则同北京的概括性规则就不同了,而90后的概括性规则又和80后的不同了。不同的概括性规则形成了不同的道德约束,其中我们广泛接受的道德准则,则是由最广泛的中国人整体形成的概括性规则。(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正义也是其中的一个概括性规则,普通的概括性规则是中性的,即实施的话得不到任何赞许也得不到任何反对。而正义的概括性规则则是普通规则之下,不能有任何违反)
因此,我现在的悲伤,是因为旁观者认为这个时候的悲伤是合宜的,我现在的快乐是因为旁观者认为这个时候的快乐是合宜的。我对于A产生的敬佩,是因为旁观者认为这个时候的悲伤是合宜的。不过不必感觉到悲哀,因为每个人的价值体系和生活经验的不同让不同的人在同一环境下也能够产生不同的行为,因此完成地与概括性规则相吻合是不现实的。
不过,谈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判断行为合宜与否的方法:即与概括性规则相比较。
6, 赞许的影响因素
对于赞许存在两个特殊的影响。当我们面对主人家豪华的房间时,我们对此表示出了赞美,因为我们通过想象,发现豪华的房间能够增加我们生活的便利,通过同情我们获得了愉快的感觉,因此对这个房间表示赞美。因此对于一件物品的赞美,是出于这件物品有增加某种便利性的潜力,而通过同情对其产生赞美。同样的当我们面对财富和贫穷时,也能够产生类似的感觉。因此效用也对赞许产生了影响
不过当我们面对的是人的时候呢?例如,为什么谈论到教师时,我们会对他们表示赞美?很显然教师跟增进便利无关。那其实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随着生活经验的进步,我们习惯于给予很多物体打上标签。我们谈论教师,其实是谈论具备教师性格的那一部分人,这部分人勤劳,和蔼,兢兢业业,而他们的这部分性格会让我们联想到将来将增加某种便利性,因而我们通过同情对其表示赞美。同样的,例如假设现在时尚流行富人使用IPHONE,因此我们将从IPHONE联想到富人。因此,社会习惯和时尚都将对赞许产生影响。
7, 美德的产生
什么是美德?美德仅仅是一种行为罢了。那么美德究竟归属于什么情绪呢?对此所有的哲学家代表了三个流派。第一个认为,美德应该产生于所有情绪,因而所有情绪都按照某一个固定的规律运转。第二个认为,美德应该产生于自爱的心思,即什么行为都是出于对自己身体的考虑。第三个认为,美德应该产生于他爱的心思,即什么行为都是出于对他人的考虑。由于情绪就分为自爱和他爱,因此除了上述三种情况以外,我们不可能得到其他的情况涉及美德的。
我们观察第一种情况,其实说的是情绪的合宜性,当所有情绪都具备合宜性的时候产生的合宜行为即为美德。美德的确是合宜的行为,不过合宜的行为都是美德么?这个倒不至于。
而第二种情况,只要出于自爱的行为都是美德么?这个很显然是错误的。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把第一种和第二种糅合起来,即出于自爱的合宜性行为才是美德。这样的美德代表就是审慎。审慎的人只是在乎自己的利益,因而不随便暴露自己的利益,而不随便损害他人的利益,说话做事都具备审慎的精神,这样的美德是得到赞许的。
同样的把第一种和第三种糅合起来,即出于他爱的合宜性行为才是美德。这样美德的代表就是博爱。博爱的人总是对他人具备仁慈的态度,愿意在任何时候牺牲自己以图有益于世界或者他人,例如士兵是赴死时的打心底的快乐就是如此。因此这样的美德是得到赞许的。
那么直到这里为止,我们整个道德体系的逻辑线索就十分清晰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