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盛帝国》
读《高盛帝国》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有这两个困惑。首先,根据郎咸平先生的论述,每个行业都有其行业特色以及行业本质所在,那么高盛所在的投资银行,它的行业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其次,对于同时期的摩根大通、第一波士顿等投行而言,高盛有点草根的感觉,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草根的投行,却成为了世界级的精英俱乐部,我想通过了解高盛的历史来知晓这一历程。
其实投资银行的业务要探寻其行业本质,在不同的规模和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因此不能简简单单地给予几句话就概括出来。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只有沿着历史来进行叙述。在高盛创立之初,整个美国的金融业还未出现蓬勃发展,而所谓的投行大多以承销业务为主,那个时期的高盛仅仅有几十名员工,而高盛从事的也仅仅是承销业务里面的商业票据业务。虽然到了西德尼温伯格时期,高盛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不过整个投行的业务并非有所变化,相反是西德尼利用他个人超凡的人际关系将高盛商业票据的业务发挥到极致,而我认为,这个阶段西德尼应该他自身的约束其实也或多或少禁锢了高盛发展的动力。高盛业务的真正转变是伴随着美国金融市场的初步繁荣而到来的,而在这个阶段高盛沿袭了西德尼的精神,历来不乏优秀公关的存在,因此全面开展起来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其实也就是承销业务,并且并不包括债市的承销,西德尼退位后接替者正是格斯利维,他可以说在真正意义上确立了高盛员工的精英化工作模式和团队工作策略。格斯利维是交易员出生,因此在他个人的努力下,高盛开展起来经纪商的业务,同时利维的努力下,证券交易以及大宗交易成为了高盛盈利的主要来源。怀德黑德,是一个极其富有战略眼光的高盛合伙人,在他的年代怀德黑德甚至就看到了高盛全球化的战略模式。因此怀德黑德提出,投资银行作为一个服务商存在,特别是高盛,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于客户的把握,因此怀德黑德一人组建了容纳100多人的精英化的投资服务部,而这个部门在高盛全球化之后甚至到了1000多人的地步。
之后的高盛就迎来了两约翰时代,同时国内债市蓬勃发展起来,固定收益部的组建成为公司盈利的头号部门。但是两约翰时代的思维还未有着更进一步的变革,他们的观注点大多在于客户服务至上。之后的高盛一直在尝试国际化的战略步骤,直到亨利福勒帮助突破,帮助高盛建立了高盛国际,在这之后多布金改革承销业务,鲁宾和弗里德曼成为联席管理合伙人,他们都是固定收益部出身,同样关注销售业务,因此他们两个共同提出,由于新时代之后,经纪业务按照市场竞争定价,因此很难有盈利增加的可能,未来的盈利来源更多将来自承担风险的自赢业务,同时自赢业务揭示了根本的盈利模式—庞大的资本金额。也间接导致后来高盛资产管理部、套利交易、PE的出现,引导企业自赢,同时也说明了企业应该放弃合伙人制度转而进行IPO上市的可能。不过这个过程高盛花了几十年才最终得以实现。
高盛的整个历史着实庞大无比,而作者更是用的典型的美国式记叙方式客观完整地将每个事实都尽可能阐述到位,整整600多页的字数。因此要想完整叙述起高盛的历史是很困难的,与其这样倒不如直接透过这些历史,说说高盛的发展优于同时期投行的地方。
其实高盛的历史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过程,如果有人说高盛的发展迅速是源自处处占人先机,那么他肯定没有仔细阅读这本书。实际上在怀德黑德时代高盛提倡的是以客户为主的策略,至于其他,怀德黑德认为高盛一旦掌握了大量的客户群体,那么大可以当后起之秀,而事实的确如此,这种观念直到鲁宾和弗里德曼时代才被改变过来。同样还有被鲁宾和弗里德曼改革过来的证券交易策略;被科尔津冲击的合伙人制度;被保尔森突破的投资管理模式。
高盛的历史不乏失败的逻辑也不乏短视和不冷静的策略,但是合伙人制度的弹性却是能够恰到好处的将每次失败都扭转过来,虽然合伙人制度来全球化策略中确实彰显弊端,不过在发展之初,合伙人的弹性确实帮助企业塑造了一个充满韧性的高盛形象,同时也帮助构建了高盛独有的企业文化。
如果说高盛的变化中有不变的东西的话,那么肯定是高盛的精英化战略,落实下来具体的就是高盛的招聘。高盛从来不吝惜资金在员工福利上面,同样的高盛的员工工资成本也是当时投行最高的。相比其他公司,格斯利维时期的高盛就坚持在斯坦福、哈佛等美国名校里面招聘最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而这样强大的人力资本,也是高盛总是能够充当好后起之秀的最大原因所在,因此可以说高盛的成功当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人。
前面两点之后,高盛可能另外一个优越之处就是它的文化。文化这种比较虚无的东西很难说清楚啦,不过从高盛发展的经历就可以看出。怀德黑德时代就提出全球化战略,而鲁宾和弗里德曼时代即提出自赢的概念,但是这些思想无一在当时遭受到合伙人的否决。不过他们似乎都十分有默契地停止下来静待时机,因此他们都明白,提议遭受否决其实是在说明,对于这个提议,合伙人还没有准备好,而高盛也没有准备好,它需要在恰当的时机,由一个符合的人选带领一批精英团队予以突破。
想要细细叙述却不能,最后还是给出了几个貌似结果的结果,高盛的发展绝非简简单单一个合伙人就能概括。它的轨迹和它成功背后的逻辑,都是有着无数不同性格的华尔街精英人士努力推动的结果。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有这两个困惑。首先,根据郎咸平先生的论述,每个行业都有其行业特色以及行业本质所在,那么高盛所在的投资银行,它的行业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其次,对于同时期的摩根大通、第一波士顿等投行而言,高盛有点草根的感觉,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草根的投行,却成为了世界级的精英俱乐部,我想通过了解高盛的历史来知晓这一历程。
其实投资银行的业务要探寻其行业本质,在不同的规模和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因此不能简简单单地给予几句话就概括出来。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只有沿着历史来进行叙述。在高盛创立之初,整个美国的金融业还未出现蓬勃发展,而所谓的投行大多以承销业务为主,那个时期的高盛仅仅有几十名员工,而高盛从事的也仅仅是承销业务里面的商业票据业务。虽然到了西德尼温伯格时期,高盛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不过整个投行的业务并非有所变化,相反是西德尼利用他个人超凡的人际关系将高盛商业票据的业务发挥到极致,而我认为,这个阶段西德尼应该他自身的约束其实也或多或少禁锢了高盛发展的动力。高盛业务的真正转变是伴随着美国金融市场的初步繁荣而到来的,而在这个阶段高盛沿袭了西德尼的精神,历来不乏优秀公关的存在,因此全面开展起来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其实也就是承销业务,并且并不包括债市的承销,西德尼退位后接替者正是格斯利维,他可以说在真正意义上确立了高盛员工的精英化工作模式和团队工作策略。格斯利维是交易员出生,因此在他个人的努力下,高盛开展起来经纪商的业务,同时利维的努力下,证券交易以及大宗交易成为了高盛盈利的主要来源。怀德黑德,是一个极其富有战略眼光的高盛合伙人,在他的年代怀德黑德甚至就看到了高盛全球化的战略模式。因此怀德黑德提出,投资银行作为一个服务商存在,特别是高盛,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于客户的把握,因此怀德黑德一人组建了容纳100多人的精英化的投资服务部,而这个部门在高盛全球化之后甚至到了1000多人的地步。
之后的高盛就迎来了两约翰时代,同时国内债市蓬勃发展起来,固定收益部的组建成为公司盈利的头号部门。但是两约翰时代的思维还未有着更进一步的变革,他们的观注点大多在于客户服务至上。之后的高盛一直在尝试国际化的战略步骤,直到亨利福勒帮助突破,帮助高盛建立了高盛国际,在这之后多布金改革承销业务,鲁宾和弗里德曼成为联席管理合伙人,他们都是固定收益部出身,同样关注销售业务,因此他们两个共同提出,由于新时代之后,经纪业务按照市场竞争定价,因此很难有盈利增加的可能,未来的盈利来源更多将来自承担风险的自赢业务,同时自赢业务揭示了根本的盈利模式—庞大的资本金额。也间接导致后来高盛资产管理部、套利交易、PE的出现,引导企业自赢,同时也说明了企业应该放弃合伙人制度转而进行IPO上市的可能。不过这个过程高盛花了几十年才最终得以实现。
高盛的整个历史着实庞大无比,而作者更是用的典型的美国式记叙方式客观完整地将每个事实都尽可能阐述到位,整整600多页的字数。因此要想完整叙述起高盛的历史是很困难的,与其这样倒不如直接透过这些历史,说说高盛的发展优于同时期投行的地方。
其实高盛的历史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过程,如果有人说高盛的发展迅速是源自处处占人先机,那么他肯定没有仔细阅读这本书。实际上在怀德黑德时代高盛提倡的是以客户为主的策略,至于其他,怀德黑德认为高盛一旦掌握了大量的客户群体,那么大可以当后起之秀,而事实的确如此,这种观念直到鲁宾和弗里德曼时代才被改变过来。同样还有被鲁宾和弗里德曼改革过来的证券交易策略;被科尔津冲击的合伙人制度;被保尔森突破的投资管理模式。
高盛的历史不乏失败的逻辑也不乏短视和不冷静的策略,但是合伙人制度的弹性却是能够恰到好处的将每次失败都扭转过来,虽然合伙人制度来全球化策略中确实彰显弊端,不过在发展之初,合伙人的弹性确实帮助企业塑造了一个充满韧性的高盛形象,同时也帮助构建了高盛独有的企业文化。
如果说高盛的变化中有不变的东西的话,那么肯定是高盛的精英化战略,落实下来具体的就是高盛的招聘。高盛从来不吝惜资金在员工福利上面,同样的高盛的员工工资成本也是当时投行最高的。相比其他公司,格斯利维时期的高盛就坚持在斯坦福、哈佛等美国名校里面招聘最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而这样强大的人力资本,也是高盛总是能够充当好后起之秀的最大原因所在,因此可以说高盛的成功当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人。
前面两点之后,高盛可能另外一个优越之处就是它的文化。文化这种比较虚无的东西很难说清楚啦,不过从高盛发展的经历就可以看出。怀德黑德时代就提出全球化战略,而鲁宾和弗里德曼时代即提出自赢的概念,但是这些思想无一在当时遭受到合伙人的否决。不过他们似乎都十分有默契地停止下来静待时机,因此他们都明白,提议遭受否决其实是在说明,对于这个提议,合伙人还没有准备好,而高盛也没有准备好,它需要在恰当的时机,由一个符合的人选带领一批精英团队予以突破。
想要细细叙述却不能,最后还是给出了几个貌似结果的结果,高盛的发展绝非简简单单一个合伙人就能概括。它的轨迹和它成功背后的逻辑,都是有着无数不同性格的华尔街精英人士努力推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