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Jaspers论哲学&读书笔记们
首先记一下Theodor Adorno论哲学:
哲学的任务是“Liquidation der Meinung” ——话说Meinung这个词好难翻译,求指导——直译就是消除“成见”或者“定论”,因为前文讲到präfabrizierte Weltanschauungen(预先确定的世界观)。本质上讲起来,还是Kant的路子,即强调“自主性”(Habe Mut, dich deines eigenen Verstandes zu bedienen!);Adorno自己也写到,哲学教育的任务在于"sich freimachen von dieser Vorstellung der Wählbarkeit von Weltanschauung",正如Kant对他的学生说(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
Sie werden bei mir nicht Philosophie lernen, sondern philosophieren.
再到Jaspers的"Was ist Philosphie?"。上来就反对确定性:“那些由于无可辩驳的原因为每个人所认同的,就成为了科学知识,而非哲学。”接着反对进步性(Keinen Charakter eines Fortschrittsprozess);最后把“知识”/“真实性”也反掉了——“Das Suchen nach Wahrheit...isr das Wesen der Philosophie”(哲学的本质就是寻找真实),而哲学家则是"der die Erkenntnis Liebende"(爱知/智),而非宣称自己掌握知识的智者。
(这里让人想起Popper<?>论科学,强调的不是"解释力"而是“可错性”,也是个反确定性的路子。)
Jaspers自己也承认,他把人类放在了一个绝境之中,“无法逃脱,亦无法改变“。关键问题在于,人是否以及如何认识和面对这种困境:可以选择宗教式的解脱;也可以选择哲学这种永恒地“在路上”(Jaspers写到:Philosophie heißt: auf dem Wege sein.这显然不是浪漫文学那种充满乐观情绪的“无尽头”…)作为替代物。也就是说,哲学产生于这种困境,要处理的是这种困境,同时又(因为这些困境?)没有确定的出路;然而却是唯一积极的方式。这一点似乎极为重要,对Jaspers以及他之后的阿伦特都是这样。
忘记谁说的了(也可能是我自己说的):”哲学是一种生活状态。“
分割一下
除此之外还读了韦伯的《经济与社会》以及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免不了作笔记,不小心反思了一下笔记这件事儿,于是:
1 笔记有两种记法:a 记录;b 反思。
2 记录是指作者的意见,反思是指读者的意见。
3 理想的读书笔记显然应重于反思(信息/Google时代,谁知道的多已经几乎一点儿也不重要了);但为索引之故,也应该有所记录,否则反思就不知所云了。
4 补充上一条的前提:笔记不应该是一次性的;笔记本身就是为了对抗遗忘,因此更加不能主动地遗忘。
5 除少数特例外(例如古籍/语言学习,总之文本居于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时),记录决不应该是抄书。作者的意见应该是经过重构、而后被记下来的。
6 这也是阅读的步骤:理解-重构-反思-重新理解
然而,然而,倘若书不是自己的、不能在上面涂写的时候,我却总是在做那最不应该做的事情:抄书。诶,还是不会“读”书。
哲学的任务是“Liquidation der Meinung” ——话说Meinung这个词好难翻译,求指导——直译就是消除“成见”或者“定论”,因为前文讲到präfabrizierte Weltanschauungen(预先确定的世界观)。本质上讲起来,还是Kant的路子,即强调“自主性”(Habe Mut, dich deines eigenen Verstandes zu bedienen!);Adorno自己也写到,哲学教育的任务在于"sich freimachen von dieser Vorstellung der Wählbarkeit von Weltanschauung",正如Kant对他的学生说(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
Sie werden bei mir nicht Philosophie lernen, sondern philosophieren.
再到Jaspers的"Was ist Philosphie?"。上来就反对确定性:“那些由于无可辩驳的原因为每个人所认同的,就成为了科学知识,而非哲学。”接着反对进步性(Keinen Charakter eines Fortschrittsprozess);最后把“知识”/“真实性”也反掉了——“Das Suchen nach Wahrheit...isr das Wesen der Philosophie”(哲学的本质就是寻找真实),而哲学家则是"der die Erkenntnis Liebende"(爱知/智),而非宣称自己掌握知识的智者。
(这里让人想起Popper<?>论科学,强调的不是"解释力"而是“可错性”,也是个反确定性的路子。)
Jaspers自己也承认,他把人类放在了一个绝境之中,“无法逃脱,亦无法改变“。关键问题在于,人是否以及如何认识和面对这种困境:可以选择宗教式的解脱;也可以选择哲学这种永恒地“在路上”(Jaspers写到:Philosophie heißt: auf dem Wege sein.这显然不是浪漫文学那种充满乐观情绪的“无尽头”…)作为替代物。也就是说,哲学产生于这种困境,要处理的是这种困境,同时又(因为这些困境?)没有确定的出路;然而却是唯一积极的方式。这一点似乎极为重要,对Jaspers以及他之后的阿伦特都是这样。
忘记谁说的了(也可能是我自己说的):”哲学是一种生活状态。“
分割一下
除此之外还读了韦伯的《经济与社会》以及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免不了作笔记,不小心反思了一下笔记这件事儿,于是:
1 笔记有两种记法:a 记录;b 反思。
2 记录是指作者的意见,反思是指读者的意见。
3 理想的读书笔记显然应重于反思(信息/Google时代,谁知道的多已经几乎一点儿也不重要了);但为索引之故,也应该有所记录,否则反思就不知所云了。
4 补充上一条的前提:笔记不应该是一次性的;笔记本身就是为了对抗遗忘,因此更加不能主动地遗忘。
5 除少数特例外(例如古籍/语言学习,总之文本居于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时),记录决不应该是抄书。作者的意见应该是经过重构、而后被记下来的。
6 这也是阅读的步骤:理解-重构-反思-重新理解
然而,然而,倘若书不是自己的、不能在上面涂写的时候,我却总是在做那最不应该做的事情:抄书。诶,还是不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