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Out》:一本书如何打开一座城
饮食、服饰、音乐、艺术、演出……每个人都知道《Time Out》提供的,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去纽约、伦敦、日本或北京,《Time Out》邀请“土著”编辑和记者,为在全球48个城市的500万读者深入呈现本地热点,烹饪出最新鲜热辣的资讯。
伟大的城市需要伟大的杂志,这是英国人Tony Elliot在1968年在伦敦创立这本杂志的初衷。如果彼时的伦敦只是个单调、无聊而又乏善可陈的城市,如果伦敦缺乏可以支撑一本杂志内容的丰富有趣的文化艺术活动,如果伦敦少了那些聪明、有创造力的人,我们不会在《Time Out》的身上看到成功的可能。
图一:42年前于伦敦创刊的《Time Out》杂志,代表的就是一个城市的生活方式。而一个伟大的城市,也需要一本伟大的杂志。
正如2006年,Tony决定让《Time Out》北上,到利物浦和曼彻斯特做独立版周报时说的那样:“除了商业上的原因,我们发现有太多背景相似、正当年的年轻人回到城市,成群的住宅楼正在为他们兴建,城里多了不少有趣的酒吧、餐厅和娱乐活动,城市正在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他成功将英国所需要的杂志《Time Out》发展壮大,而回首他的过往,我们必须再加一句,伟大的城市塑造了伟大的人。
图二:英国人Tony Elliot,18岁从传统的白金汉郡搬到前卫、时尚的伦敦,他的生活方式和未来道路就此改变。
童年时期的Tony是一个“谦逊而害羞”的男孩,生活在一个“不怎么说话”的家庭里。18岁以后,他从英国中部的相对传统的白金汉郡搬到前卫、时尚的伦敦,这彻底改变了他的的未来。从那时起,他开始和高中同学整天混迹于伦敦各式各样的艺术展览和聚会中,了解伦敦这座城市背后的精彩故事。后来他进入英国基尔大学学习法语和历史,并在1967年成为了校刊联合会的编辑。
1968年,兜里揣着从姑妈那借来的70英镑,他决定从大学辍学转了办一份杂志。在切尔西的国王大道,之后风靡世界的《Time Out》诞生了。尽管首期印数只有区区5000份,还是单页纸,不过还是采访到了当时风头正劲的英国艺术家小野洋子、Keith Albarn和传奇吉它手Jimi Hendrix。在创刊号发行前,Tony甚至还想过免费发行这本杂志!
图三:春季购物、最In博物馆、秘密计划、东区时尚、古着和Brunch……《Time Out》总是用最独特的视角发觉城市的每个细节。道地的《Time Out·纽约》,连纽约人都会惊呼“什么?!这是本来自伦敦的杂志?”
40年后,随着全球化网络的建立,免费发行的想法重回杂志界。Tony力排众议、但不失谨慎地给《Time Out》杂志瘦身,将活动信息在网络上免费发布,这创造了英国主站每天接近200万的访问量,并吸引了了一大部分的固定读者群。
他还一步一步把《Time Out》从伦敦带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从日本、阿拉木图,到巴塞罗那、巴林岛和北京等。1995年,他创立《Time Out•纽约》,这是他从1976年就一直嚷嚷着要做的事情,竞争对手说这是一个“疯狂的决定”并不断地嘲笑他这本杂志发行量应该只会在5万份左右。但是Tony像所有英国绅士所做的那样,微微一笑,该干什么还接着干。现在,《Time Out•纽约》发行量达15万份,成功到“大部分纽约客们都不会觉得这份杂志创刊于伦敦”!
图四:在英国国王大道起家的单页小报,今天发展成为48个国家为500万读者提供热辣资讯的城市指南。我们城市的故事,由《Time Out》来讲述。
很难想象已经年过六十的Tony现在会热情游走在《Time Out》所描述美食、美酒、旅游与城中热事交融的生活中。但是谈起生意他还是头头是道,谈起最爱的伦敦生活时他还保持热情洋溢。对于此,最有趣的例子莫过于在伦敦市市长Ken Livingstone第一次竞选活动时,Tony还帮他募集了一千英镑,而不管Ken曾经在《Time Out》的竞争对手《City Limit》创立时出了把力。
最新活动推荐
2010年,应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的邀请,Tony Elliot将于9月17-20日参加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举办的“智慧课堂”系列讲座,与大家分享《Time Out》杂志的经营故事,杂志品牌背后所蕴含的哲理和灵感,以及Tony创业路途上的趣闻轶事。
活动详情可登陆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官方网站或者豆瓣、开心和微博,或者百度搜索关键词“《Time Out》杂志创始人Tony Elliott”。
在北京跟Tony Elliot见面:http://www.douban.com/event/12578814/
在上海跟Tony Elliot见面:http://www.douban.com/event/12578858/
在广州跟Tony Elliot见面:http://www.douban.com/event/12578709/
伟大的城市需要伟大的杂志,这是英国人Tony Elliot在1968年在伦敦创立这本杂志的初衷。如果彼时的伦敦只是个单调、无聊而又乏善可陈的城市,如果伦敦缺乏可以支撑一本杂志内容的丰富有趣的文化艺术活动,如果伦敦少了那些聪明、有创造力的人,我们不会在《Time Out》的身上看到成功的可能。
![]() |
图一:42年前于伦敦创刊的《Time Out》杂志,代表的就是一个城市的生活方式。而一个伟大的城市,也需要一本伟大的杂志。
正如2006年,Tony决定让《Time Out》北上,到利物浦和曼彻斯特做独立版周报时说的那样:“除了商业上的原因,我们发现有太多背景相似、正当年的年轻人回到城市,成群的住宅楼正在为他们兴建,城里多了不少有趣的酒吧、餐厅和娱乐活动,城市正在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他成功将英国所需要的杂志《Time Out》发展壮大,而回首他的过往,我们必须再加一句,伟大的城市塑造了伟大的人。
![]() |
图二:英国人Tony Elliot,18岁从传统的白金汉郡搬到前卫、时尚的伦敦,他的生活方式和未来道路就此改变。
童年时期的Tony是一个“谦逊而害羞”的男孩,生活在一个“不怎么说话”的家庭里。18岁以后,他从英国中部的相对传统的白金汉郡搬到前卫、时尚的伦敦,这彻底改变了他的的未来。从那时起,他开始和高中同学整天混迹于伦敦各式各样的艺术展览和聚会中,了解伦敦这座城市背后的精彩故事。后来他进入英国基尔大学学习法语和历史,并在1967年成为了校刊联合会的编辑。
1968年,兜里揣着从姑妈那借来的70英镑,他决定从大学辍学转了办一份杂志。在切尔西的国王大道,之后风靡世界的《Time Out》诞生了。尽管首期印数只有区区5000份,还是单页纸,不过还是采访到了当时风头正劲的英国艺术家小野洋子、Keith Albarn和传奇吉它手Jimi Hendrix。在创刊号发行前,Tony甚至还想过免费发行这本杂志!
![]() |
![]() |
图三:春季购物、最In博物馆、秘密计划、东区时尚、古着和Brunch……《Time Out》总是用最独特的视角发觉城市的每个细节。道地的《Time Out·纽约》,连纽约人都会惊呼“什么?!这是本来自伦敦的杂志?”
40年后,随着全球化网络的建立,免费发行的想法重回杂志界。Tony力排众议、但不失谨慎地给《Time Out》杂志瘦身,将活动信息在网络上免费发布,这创造了英国主站每天接近200万的访问量,并吸引了了一大部分的固定读者群。
他还一步一步把《Time Out》从伦敦带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从日本、阿拉木图,到巴塞罗那、巴林岛和北京等。1995年,他创立《Time Out•纽约》,这是他从1976年就一直嚷嚷着要做的事情,竞争对手说这是一个“疯狂的决定”并不断地嘲笑他这本杂志发行量应该只会在5万份左右。但是Tony像所有英国绅士所做的那样,微微一笑,该干什么还接着干。现在,《Time Out•纽约》发行量达15万份,成功到“大部分纽约客们都不会觉得这份杂志创刊于伦敦”!
![]() |
图四:在英国国王大道起家的单页小报,今天发展成为48个国家为500万读者提供热辣资讯的城市指南。我们城市的故事,由《Time Out》来讲述。
很难想象已经年过六十的Tony现在会热情游走在《Time Out》所描述美食、美酒、旅游与城中热事交融的生活中。但是谈起生意他还是头头是道,谈起最爱的伦敦生活时他还保持热情洋溢。对于此,最有趣的例子莫过于在伦敦市市长Ken Livingstone第一次竞选活动时,Tony还帮他募集了一千英镑,而不管Ken曾经在《Time Out》的竞争对手《City Limit》创立时出了把力。
最新活动推荐
2010年,应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的邀请,Tony Elliot将于9月17-20日参加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举办的“智慧课堂”系列讲座,与大家分享《Time Out》杂志的经营故事,杂志品牌背后所蕴含的哲理和灵感,以及Tony创业路途上的趣闻轶事。
活动详情可登陆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官方网站或者豆瓣、开心和微博,或者百度搜索关键词“《Time Out》杂志创始人Tony Elliott”。
在北京跟Tony Elliot见面:http://www.douban.com/event/12578814/
在上海跟Tony Elliot见面:http://www.douban.com/event/12578858/
在广州跟Tony Elliot见面:http://www.douban.com/event/125787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