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鲁迅先生
昨天听《百家讲坛》,有个教授在谈中国电影走出世界的第一步的时候,提到了鲁迅先生的“铁屋子”。中国电影是这样,他说早期的电影,是少部分人醒来痛苦的唤醒大部分人的过程。然而,想想,世间的很多事情,都难以逃脱老一辈文化人辛辣的眼睛。而我在想,是个人的原因还是时代的原因。那个年代的很多文字,很多一针见血的评论,一语中的的批判,到今天都不过时。是时代一直没发展吗?还是,他们的眼睛能洞穿千年,还是,他们看到了民族的根子?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没有一个能够清醒的环境和没有一个天生能够清醒的脑子?
鲁迅为什么要离开,套用一句很流行的话:你知道的太多了。
既然铁屋子的人都很安然睡着,你又何苦醒来?虽然鲁迅先生还寄希望于“将来”,他的“之必无的证明”,其实恰恰是一种毅然决然的希望。总在希望中苦苦跋涉而希望不得,是知识分子必然的苦痛。只是,想必,连他也没有想到,到如今,希望仍然在未来。
我家有一套《鲁迅全集》,八几年的,每本的售价不超过两元钱,所以我很小就读过鲁迅,不过,因为太小了,我曾经认为《狂人日记》是世界上最难看的童话。这些年,我也未曾读完他的全部书。时代变了,那些晦涩的道理,那些辛辣的评判,那些直指人心的话语,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不愿意去面对的。如果你每天上课或者上班感到很累了,谁还会看这样,需要深入思考并且在深入思考后没有得到半分享受的书籍呢?
读研后,在现代文学的课上,老师讲到鲁迅。突然唤起了年少时候的记忆,又将他的短篇看了一遍。可是,如果当年没有我的教科书,没有《药》没有闰土,没有祥林嫂,我的记忆中还有这些文字吗?就像唐诗宋词,当年如果没有强制背诵,这些年还有几人能记得几句诗词?从源头上抑制批判思想的发展,这一点都是深的鲁迅先生思想的精髓。
的确,年少时,我们读不懂鲁迅。
但是,如果没有年少时和他曾经面对面,我们永远也不会去读鲁迅。
速食时代的来临,人们都在忙与盲,看来,鲁迅也该适时的走进岁月的尘埃里了。
铁屋子的大部分人都沉睡过去了,少数清醒的,只是佯装熟睡。时代的巨变,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过彻肤的疼痛,我们相信的一刹那就变了,或者直面惨淡的现实还是无法抛弃脑海中纯真的乌托邦想象。
时代是变了,在铁屋子中你这样的振臂狂呼的人是不符合和谐的潮流的。
那么,再见,鲁迅先生。
鲁迅为什么要离开,套用一句很流行的话:你知道的太多了。
既然铁屋子的人都很安然睡着,你又何苦醒来?虽然鲁迅先生还寄希望于“将来”,他的“之必无的证明”,其实恰恰是一种毅然决然的希望。总在希望中苦苦跋涉而希望不得,是知识分子必然的苦痛。只是,想必,连他也没有想到,到如今,希望仍然在未来。
我家有一套《鲁迅全集》,八几年的,每本的售价不超过两元钱,所以我很小就读过鲁迅,不过,因为太小了,我曾经认为《狂人日记》是世界上最难看的童话。这些年,我也未曾读完他的全部书。时代变了,那些晦涩的道理,那些辛辣的评判,那些直指人心的话语,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不愿意去面对的。如果你每天上课或者上班感到很累了,谁还会看这样,需要深入思考并且在深入思考后没有得到半分享受的书籍呢?
读研后,在现代文学的课上,老师讲到鲁迅。突然唤起了年少时候的记忆,又将他的短篇看了一遍。可是,如果当年没有我的教科书,没有《药》没有闰土,没有祥林嫂,我的记忆中还有这些文字吗?就像唐诗宋词,当年如果没有强制背诵,这些年还有几人能记得几句诗词?从源头上抑制批判思想的发展,这一点都是深的鲁迅先生思想的精髓。
的确,年少时,我们读不懂鲁迅。
但是,如果没有年少时和他曾经面对面,我们永远也不会去读鲁迅。
速食时代的来临,人们都在忙与盲,看来,鲁迅也该适时的走进岁月的尘埃里了。
铁屋子的大部分人都沉睡过去了,少数清醒的,只是佯装熟睡。时代的巨变,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过彻肤的疼痛,我们相信的一刹那就变了,或者直面惨淡的现实还是无法抛弃脑海中纯真的乌托邦想象。
时代是变了,在铁屋子中你这样的振臂狂呼的人是不符合和谐的潮流的。
那么,再见,鲁迅先生。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草原上的咩咩羊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年第一个季度的小结 (1人喜欢)
- 2024年最后一个月的小姐姐 (1人喜欢)
- 在图书馆溜达才是正经事 (3人喜欢)
- 11月的小姐姐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