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
《富士山下》,由新晋作曲家Christopher Chak作曲,林夕主刀,讲的是关于放开与宽恕的故事。
谁都只得那双手,靠拥抱亦难任你拥有。有些拗口,有些莫名其妙。你细细想之后,却又不得不赞同。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林夕借歌词中的男主角安慰他曾经的女孩,又何尝不是在告诉我们一些人生的态度呢?
《富士山下》的文字中,可以让我在脑海里想象着这样的画面:冬天,纷飞,雪花。一对人,一条路,呵出的热气,一句句暖暖的话语。淡淡的伤感,熙熙攘攘的人群。这样的场景你似曾,我也相识,它可以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年代。
喜欢一个人,犹如你喜欢富士山。你喜欢富士山,却无法一个人拥有他。如果你抛不低,你就只能让自己走过这座山。这样的大爱,林夕给了你,你又是否能接受呢?
人活到几岁算短?失恋只有更短。归家需要几里路,谁能预算?《What's going on》里的陈奕迅,很婉转的告诉你,爱永远不是一个人的全部,但却又是一个人最不能割舍的东西。别为了爱要生要死,对他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宽容。
有时候,我不得不从心里感激陈奕迅,能通过这种流行快餐文化,让心里拥有别样的感动。也许在大多数人眼里,流行歌曲永远是不见得有多深的东西,但可能在某种时刻,对于我自己,能听到《富士山下》,已经相当足够。
《一丝不挂》对大多数陈奕迅的歌迷而言,有泽日生的噱头已经足够了,所以关于曲的部分我不用说太多,单单来看歌词。歌名自然又是如《一夜销魂》般的噱头,这“一丝”连接着我,与心里牵着挂着的她。林夕自然不会简单的写写痴男怨女,整首歌像是《明年今日》的痛苦升级版与自我解脱版,第一段从昔时分手写到再度见面的纠结,叙事完成之后,接下来全都是自己捶打自己的感慨,明年今日别要再失眠,毕竟“这些年望你紧抱他出现 还凭何担心再互相纠缠”?
林夕的词写得最妙之处则是“如一根丝牵引著拾荒之路 结在喉咙内痕痒得似有还无”,将见到她欲说还休,想脱口而出却欲言又止的心境描述得惟妙惟肖。这首歌不像《富士山下》以讲理和借事喻人为主,也许是林夕想把多年来都未曾如此为陈奕迅写情歌的心态来个一锅端,《一丝不挂》比《富士山下》和《于心有愧》都要惨烈,因为后两者都是开导他人,而《一丝不挂》却是拯救陷入泥潭的自身,在《一丝不挂》里,时间是沉重的,令人伤感的。至于《一丝不挂》能否像《富士山下》般大热,于我而言已不是值得关心的事,因为这首歌,已经成为自己的心水。我只希望三人还能够继续合作下去,不要又让歌迷等上三年。
《一丝不挂》其实是林夕的保守式写法,有人认为这是林夕的退步,因为其实《于心有愧》相较于《富士山下》就已经有退步的趋势,何解?《富士山下》已经是教导她人解开心结,而《于心有愧》却让自己的开导之后,伤害了她,乃至于让自己“于心有愧”。到了《一丝不挂》,又重回《明年今日》的惨情。我一直认为《富士山下》和《于心有愧》是上下集的关系,而《一丝不挂》则像是《明年今日》的另一个版本,也就是说,《一丝不挂》让Eason的林式情歌一下子退步到了2002年《The Line Up》时期的状态。
这个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八年的时间,重回当初的情感温度,从痛苦的炙热走向释然的冰冷,最后绕了一个圈又回来,我想乐迷也需要一些过去的回味。毕竟《富士山下》式的豁然,在我们自己的真实生活里是极难极难的,对感情,太多人难以割舍难以轻松得如同《富士山下》般去面对,而我们更多的也是只能一束吊灯倾斜下来,我已不再存在般的自堕。
在不同的环境和时间,听着《一丝不挂》让我很是感慨,每次不停的重播重播再重播,我总是想,《一丝不挂》里那句“当我工作睡觉祷告娱乐那么刻意过好每天”的自作清醒究竟有用么?因为当你重遇她的时候,总会发现“被遥控于世界尽头”。这个,实在是既悲哀又讽刺。尤其是当“拖着躯壳发现沿途寻找的快乐,仍系于你肩膊”的时候,其实,你就会明白《富士山下》的那种安慰有多么的可笑了。这里的可笑,笑的是自己。
所以即便《一丝不挂》是林夕的退步,但却变得诚恳,因为其实我们很多人面对感情,都是卑微的,这一点想必林夕领悟得最深刻----黄是你的姓,红是你爱的。你看,林夕简直卑微得自己都快没了。所以,我们不如也在听歌的过程里认真的面对下自己,好吗?
时间是不是真的能够磨灭一切?这是我听《一丝不挂》的时候想起的一个问题。八年前的《明年今日》给出过答案,那就是即便离开六十年,也依然需要“听得到你讲再见”。说真的,这实在是太惨了。回想过去年轻气盛,感情多得没处使总是容易爆棚,如今八年过去,风风雨雨多多少少也经过太多太多,再听《一丝不挂》,感觉就像和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掏心窝,虽然现在不至于让我大哭,却总是让心里挂着一丝挥之不去的伤感。
谁都只得那双手,靠拥抱亦难任你拥有。有些拗口,有些莫名其妙。你细细想之后,却又不得不赞同。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林夕借歌词中的男主角安慰他曾经的女孩,又何尝不是在告诉我们一些人生的态度呢?
《富士山下》的文字中,可以让我在脑海里想象着这样的画面:冬天,纷飞,雪花。一对人,一条路,呵出的热气,一句句暖暖的话语。淡淡的伤感,熙熙攘攘的人群。这样的场景你似曾,我也相识,它可以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年代。
喜欢一个人,犹如你喜欢富士山。你喜欢富士山,却无法一个人拥有他。如果你抛不低,你就只能让自己走过这座山。这样的大爱,林夕给了你,你又是否能接受呢?
人活到几岁算短?失恋只有更短。归家需要几里路,谁能预算?《What's going on》里的陈奕迅,很婉转的告诉你,爱永远不是一个人的全部,但却又是一个人最不能割舍的东西。别为了爱要生要死,对他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宽容。
有时候,我不得不从心里感激陈奕迅,能通过这种流行快餐文化,让心里拥有别样的感动。也许在大多数人眼里,流行歌曲永远是不见得有多深的东西,但可能在某种时刻,对于我自己,能听到《富士山下》,已经相当足够。
《一丝不挂》对大多数陈奕迅的歌迷而言,有泽日生的噱头已经足够了,所以关于曲的部分我不用说太多,单单来看歌词。歌名自然又是如《一夜销魂》般的噱头,这“一丝”连接着我,与心里牵着挂着的她。林夕自然不会简单的写写痴男怨女,整首歌像是《明年今日》的痛苦升级版与自我解脱版,第一段从昔时分手写到再度见面的纠结,叙事完成之后,接下来全都是自己捶打自己的感慨,明年今日别要再失眠,毕竟“这些年望你紧抱他出现 还凭何担心再互相纠缠”?
林夕的词写得最妙之处则是“如一根丝牵引著拾荒之路 结在喉咙内痕痒得似有还无”,将见到她欲说还休,想脱口而出却欲言又止的心境描述得惟妙惟肖。这首歌不像《富士山下》以讲理和借事喻人为主,也许是林夕想把多年来都未曾如此为陈奕迅写情歌的心态来个一锅端,《一丝不挂》比《富士山下》和《于心有愧》都要惨烈,因为后两者都是开导他人,而《一丝不挂》却是拯救陷入泥潭的自身,在《一丝不挂》里,时间是沉重的,令人伤感的。至于《一丝不挂》能否像《富士山下》般大热,于我而言已不是值得关心的事,因为这首歌,已经成为自己的心水。我只希望三人还能够继续合作下去,不要又让歌迷等上三年。
《一丝不挂》其实是林夕的保守式写法,有人认为这是林夕的退步,因为其实《于心有愧》相较于《富士山下》就已经有退步的趋势,何解?《富士山下》已经是教导她人解开心结,而《于心有愧》却让自己的开导之后,伤害了她,乃至于让自己“于心有愧”。到了《一丝不挂》,又重回《明年今日》的惨情。我一直认为《富士山下》和《于心有愧》是上下集的关系,而《一丝不挂》则像是《明年今日》的另一个版本,也就是说,《一丝不挂》让Eason的林式情歌一下子退步到了2002年《The Line Up》时期的状态。
这个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八年的时间,重回当初的情感温度,从痛苦的炙热走向释然的冰冷,最后绕了一个圈又回来,我想乐迷也需要一些过去的回味。毕竟《富士山下》式的豁然,在我们自己的真实生活里是极难极难的,对感情,太多人难以割舍难以轻松得如同《富士山下》般去面对,而我们更多的也是只能一束吊灯倾斜下来,我已不再存在般的自堕。
在不同的环境和时间,听着《一丝不挂》让我很是感慨,每次不停的重播重播再重播,我总是想,《一丝不挂》里那句“当我工作睡觉祷告娱乐那么刻意过好每天”的自作清醒究竟有用么?因为当你重遇她的时候,总会发现“被遥控于世界尽头”。这个,实在是既悲哀又讽刺。尤其是当“拖着躯壳发现沿途寻找的快乐,仍系于你肩膊”的时候,其实,你就会明白《富士山下》的那种安慰有多么的可笑了。这里的可笑,笑的是自己。
所以即便《一丝不挂》是林夕的退步,但却变得诚恳,因为其实我们很多人面对感情,都是卑微的,这一点想必林夕领悟得最深刻----黄是你的姓,红是你爱的。你看,林夕简直卑微得自己都快没了。所以,我们不如也在听歌的过程里认真的面对下自己,好吗?
时间是不是真的能够磨灭一切?这是我听《一丝不挂》的时候想起的一个问题。八年前的《明年今日》给出过答案,那就是即便离开六十年,也依然需要“听得到你讲再见”。说真的,这实在是太惨了。回想过去年轻气盛,感情多得没处使总是容易爆棚,如今八年过去,风风雨雨多多少少也经过太多太多,再听《一丝不挂》,感觉就像和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掏心窝,虽然现在不至于让我大哭,却总是让心里挂着一丝挥之不去的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