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总目]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细分]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16)
子曰: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4.14)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15.19)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 子曰: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14.35)
[进一步]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14.29)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15.25)
(荀子在《不苟篇》中说:“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朱熹说:“毁者,称人之恶而损其真;誉者,扬人之善而过其真。”孔子赞扬虞舜说:圣人“隐恶而扬善”。"直"。)
[corner]
子张问明。
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corner case deduced from 15.25)
作为儒家的修行心法,求诸己恐怕也是佛家所倡导的。儒家的修行心法在现实中会碰到许多问题,进而又需要补充新的概念(实理)进来。 比如"直","仁“,”礼乐“,毕竟光靠求诸己还是没法达到一定高度的。比如,大家都说一个人坏的时候,是否真的坏呢?(如袁崇焕、或者胡宗宪,可能是被人诬陷的),所以,孔子也说"仁":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这是对外的方式和方法。 同样,别人无理还欺负到你,求诸己也无济于事,所以,孔子说以直报怨。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细分]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16)
子曰: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4.14)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15.19)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 子曰: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14.35)
[进一步]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14.29)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15.25)
(荀子在《不苟篇》中说:“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朱熹说:“毁者,称人之恶而损其真;誉者,扬人之善而过其真。”孔子赞扬虞舜说:圣人“隐恶而扬善”。"直"。)
[corner]
子张问明。
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corner case deduced from 15.25)
作为儒家的修行心法,求诸己恐怕也是佛家所倡导的。儒家的修行心法在现实中会碰到许多问题,进而又需要补充新的概念(实理)进来。 比如"直","仁“,”礼乐“,毕竟光靠求诸己还是没法达到一定高度的。比如,大家都说一个人坏的时候,是否真的坏呢?(如袁崇焕、或者胡宗宪,可能是被人诬陷的),所以,孔子也说"仁":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这是对外的方式和方法。 同样,别人无理还欺负到你,求诸己也无济于事,所以,孔子说以直报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