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s do this thing called life
一.
今天是Richard Ashcroft生日。明天是Liam Gallagher的。没有国耻国难国殇与敏/感/词的日子里,这些记忆如同枯藤般缠绕在被现实劫掠一空的藤架上。若干年后我将不再记得这些日子的含义,只知道这时我要停下来,整理一下以纪年为分类标签的荒诞故事。
二.
读到京特•安德斯——一个脱离所有学派因而长期不被人提起的泰斗级人物——我开始尝试远离任何一种团体带给我的被接纳的归属感,远离一切特权换自由的诱饵。毕竟自由长着一张波谲云诡的脸,人往往在反抗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成为另一种范式的奴隶。试想如果人生只是从一个洞穴逃入另一个洞穴,抑或从一个抽屉被摆到另一个抽屉,那将多么无趣。我要走到洞穴之外去思考,站在悬崖之上去问候意义的虚无。
三.
约翰•伯格在《我们在此相遇》中说,“到处都有痛苦。而比痛苦更为持久且尖利伤人的是,到处都有抱有期望的等待。”
四.
遇到了很多很多我怎么也读不懂的话,比如:“文化是这样一种层面,社会群体在该层面上发展了一种独特的体验形式,赋予其社会以物质的……体验的表现形式。”这些把自己装扮得咄咄逼人的文字,妄图用概念的榔头敲出阅读的晕厥,用繁复的组合拼出权威的图腾,让我陡然想到了自己的国家。当你一头雾水的时候,你是坚信自己的智商,还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在这个悬而未决的时刻,选择前者的人越多,前行的道路就越发开阔。
五.
总有人抱怨无处不在的审查与自我审查。如今我却学会了打着逻辑的手电,阅读文字背面的书写。那些因为种种原因,中译本中删去了所有有关中国字眼的书籍,我也批准它们横躺在我超负荷承重的书架上。阅读他们的时候,总能看到那些披上隐形衣的叙述者,向我伸出一根根血淋淋的中指。这些愤怒的姿势占据了每一寸文字的空白,任凭狂暴的删节也不减曾经逼视的眼神。
这么多年,原来他们一直都在。中国一直都在,只要你想知道。
六.
听了Richard Ashcroft的《This Thing Called Life》两个月后,我有了如上的个人小情感。
今天是Richard Ashcroft生日。明天是Liam Gallagher的。没有国耻国难国殇与敏/感/词的日子里,这些记忆如同枯藤般缠绕在被现实劫掠一空的藤架上。若干年后我将不再记得这些日子的含义,只知道这时我要停下来,整理一下以纪年为分类标签的荒诞故事。
二.
读到京特•安德斯——一个脱离所有学派因而长期不被人提起的泰斗级人物——我开始尝试远离任何一种团体带给我的被接纳的归属感,远离一切特权换自由的诱饵。毕竟自由长着一张波谲云诡的脸,人往往在反抗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成为另一种范式的奴隶。试想如果人生只是从一个洞穴逃入另一个洞穴,抑或从一个抽屉被摆到另一个抽屉,那将多么无趣。我要走到洞穴之外去思考,站在悬崖之上去问候意义的虚无。
三.
约翰•伯格在《我们在此相遇》中说,“到处都有痛苦。而比痛苦更为持久且尖利伤人的是,到处都有抱有期望的等待。”
四.
遇到了很多很多我怎么也读不懂的话,比如:“文化是这样一种层面,社会群体在该层面上发展了一种独特的体验形式,赋予其社会以物质的……体验的表现形式。”这些把自己装扮得咄咄逼人的文字,妄图用概念的榔头敲出阅读的晕厥,用繁复的组合拼出权威的图腾,让我陡然想到了自己的国家。当你一头雾水的时候,你是坚信自己的智商,还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在这个悬而未决的时刻,选择前者的人越多,前行的道路就越发开阔。
五.
总有人抱怨无处不在的审查与自我审查。如今我却学会了打着逻辑的手电,阅读文字背面的书写。那些因为种种原因,中译本中删去了所有有关中国字眼的书籍,我也批准它们横躺在我超负荷承重的书架上。阅读他们的时候,总能看到那些披上隐形衣的叙述者,向我伸出一根根血淋淋的中指。这些愤怒的姿势占据了每一寸文字的空白,任凭狂暴的删节也不减曾经逼视的眼神。
这么多年,原来他们一直都在。中国一直都在,只要你想知道。
六.
听了Richard Ashcroft的《This Thing Called Life》两个月后,我有了如上的个人小情感。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