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电影的美丽与哀愁
从独立电影本身的特点来看,毋庸置疑,她是美丽的。而在走访调查之中却发现,独立电影仍然作为“圈内人士”的词汇,鲜为人们所熟知与关注。在商业大片的夹裹下,独立电影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而严格的审查制度和影片本身的烂俗化也是独立影片推广的巨大障碍。本文从中国独立电影现状出发结合调查事实试图为其找出一条发展出路。
囿于资讯、视野、经验、知识等局限,中间必然有诸多遗漏之处,浅薄之处,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以及补充,以助进步。谨以此文,作知识普及之功用,作抛砖引玉之功用,希冀对诸位,对独立电影能有所裨益。
1. 什么是独立电影
独立电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熟悉而陌生名词。单从每个字来看,它是由笔画简单的四个字组成;可当连在一起,就全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独立电影仍然是所谓“圈内人士”的词汇,对于圈之外,“独立电影”则仍然是一个不够清晰的概念。那究竟什么是独立电影?
独立电影来源于英文“independent film”,又被称为独立制片电影,它是指其制作独立于体制之外的电影作品,无论这体制是政府体制,还是类似于好莱坞的大制片厂商业体制;独立电影较之体制内作品,在主题、制作方式,制作技术,电影美学等方面更具创造性,更具探索精神,更具自由精神。
在中国,独立电影有着不同定义。它不仅仅只是资金独立,更多方面是表现手法或者电影语言上与主流电影不同。比较知名的中国独立电影有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姜文的《鬼子来了》、贾樟柯的《小武》等。
广义的独立电影还包括一切制作成本在1000万 以下的低成本影片,根据这一定义,人们所熟知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也在独立电影之列。
独立电影是大部分电影人迈向成熟制作的重要方式,也是大部分艺术电影创作者所坚持及喜好的电影创作方式。而独立电影本身的自由度、探索性和创造性使之呈现出丰富的样态,映射着社会文化的多元,从而始终独具魅力。
2. 独立电影的美学特点
人们在讨论独立电影时往往会为它贴上这样的标签:闷、粗糙、方言、低成本、小人物、小故事……在这些不起眼的甚至略带贬义的字眼背后,独立电影给予观众的不仅仅是消遣,还有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震撼。
2.1闷——表达方式
徐静蕾的《梦想照进现实》被誉为中国第一闷片,整部影片几乎就一个场景,两个人,然后就是没完没了的对话。台词语言极其强势地充斥着银幕,通过音响如潮水般倾入灌注耳洞,对于观看此片的人来讲,他们更多的是“听”众而不是“观”众。
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领略了编剧王朔运超强的表达能力,主题的深入、意义的探讨、价值观的体现、情绪的传达更多是通过台词语言。王朔的剧本已经是一个可以独立的作品,有着独立的美学价值,它秉承了王朔的一贯风格,糙、贫、暴力而又有一种惨痛,在控制与中有一种脆弱性。
艺术作品的寓意不能隐晦过深,否则就没人能够索解,然而艺术作品的寓意又不能过于直露,否则就成了乏味的说教。《梦》在这点上,恰到好处。
闷,可以闷得有价值、有深度。
2.2粗糙——拍摄手段
说到粗糙,贾樟柯的《小武》完全配得上这个称号。烂到无法忍受的画面和疑似用家用DV拍出的4:3的屏只能冠以“地下电影”之名。然而,粗糙绝对不是烂片的代名词。正是这么一部粗糙到极致的北影学生作品却犹如横空出世,在世界各地获奖无数。
杨德昌拍《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时画面粗糙是老电影一贯的毛病,而在这个电影技术和摄影设备飞速发展的年代,要营造一幅优质的画面应经不再是什么难事。姜文在2000年拍摄《鬼子来了》的时候早已不是黑白胶片时代,然而为营造一种陈旧和粗糙感《鬼子来了》只有在最后一刻才显现颜色,有点向《辛德勒名单》致敬的意味。如今粗糙已经成为一些导演刻意追求表现形式,俨然树立起了一面新的美学旗帜。
2.3方言——语言风格
当独立电影人将镜头对准特定地域内的小人物生活时,方言以普通话难以比拟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让观众觉得银幕上的小人物生动、亲近、自然。当电影中的小人物们操着各自不同的地方语言诉说着他们的生活时,方言那鲜活的草根气质穿插于影片中,为草根一族代言,生动地传达出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性情与趣味。
影片《团圆》刚为导演王全安从戛纳捧回银熊,片中充斥着的连许多国人都听不懂的上海方言却没有为影片的获奖制造障碍。他认为,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主要看电影的类型,像《团圆》,可以说它是艺术片,艺术片可能对真实这个元素的要求比较高,对情感准确的这种东西要求比较高。方言,或者说泛指你所要拍摄的这个人物该说什么就说什么,本来说什么就应该说什么,一定是跟他的生活保持一致的,这样才能有更准确的传达。
除此之外,大多数独立电影往往只讲述一个地方的人和事,其受众也往往局限于一个区域。基于独立电影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使用本地方言拍摄影片不仅能让最广大受众易于接受,同时也营造出一种亲切的氛围。
2.4低成本——投资回报
低成本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主要指的是那些投资相对较少,基本没有一线明星加盟,导演也相对没什么名气的影片。低成本电影是高成本大片的对立面,不过从观众群来看,但实际上这类电影才是电影里面最重要的。没有这些电影,就没有健康的电影圈。
低成本并不等同于低收益。2006年,《疯狂的石头》以300万的投资获得了10倍的票房回报,《疯狂的赛车》的投资回报率同样突破达到10倍。虽然这样一次庶民的胜利只是轻微震动了中国本土电影靠大片撑场面的奇怪格局,但是低成本电影却实实在在地让电影人和观众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
2.5小人物——人物形象
独立电影剧本中极少出现帝王将相和达官显贵,绝大部分都是生活中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因此,让气场十足的一线明星来出演反而显得华而不实,观众也不会喜欢这样的角色。中国独立电影20年的发展历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经典人物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张士豪,天蝎座,O型血,游泳队,吉他社。看过《蓝色大门》的都不会忘记那个盛夏穿着花衬衫的腼腆的小男生。“我是女生,我喜欢男生”还有孟克柔那个留着短发笑容甜美的女生。
一副黑框眼镜,长相猥琐的那是小武,一个穿梭于山西汾阳街头的,与剧变社会格格不入的小偷。他声称自己是手艺人并且相信与舞女之间的爱情,最终却是拷在电线杆上被人群围观的结局。
除此之外,《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小四、《苏州河》里的达马、《鬼子来了》里的马大三都是观众熟知的人物。
2.6小故事——故事编排
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因素限制,独立电影大多只能关注小人物、小故事、小舞台。和动辄就把国家、民族乃至世界命运作为描述对象的所谓大片不同,独立电影必须在叙事编排上狠下功夫,而这些故事在编剧和导演的巧思之下成为经典。
《十七岁的单车》讲述了两个少年成长的故事,其中夹杂着他们难以言喻的初恋。一辆丢失的自行车,牵扯出来的竟然是那么多的青春无奈。而像阿贵和小坚这样的17岁少年,也同样让我们有一种久违的、异常真实的感觉。全片以一辆单车为纽带联结着两个少年,略带悲壮的结局也留给观众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疯狂的石头》讲述的则是一群人围绕一颗价值连城的翡翠,开始了争夺与保卫的交锋的故事。宁浩的高超之处在于多条线路叙事,各个路线最终又以一种合理的方式相交汇。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反过来又成就了影片所要制造的喜剧性效果,它纯粹依靠叙事的结构方式产生了一种喜剧性情景。影片的多线索非线性的立体叙事模式又决定了影片的剪辑方式——平行蒙太奇 、交叉蒙太奇的运用。简洁流畅、从容不迫的剪辑手法令齐头并进的多条线索显得一丝不乱,这充分显示了创作者驾驭叙事的出色能力。
3. 中国独立电影之现状
3.1 大片当道 独立影片推广举步维艰
全球范围内,电影直接反映现实的功能都在减弱,这种功能逐渐被电视、互联网等所取代。现在人们走进电影院更多的是希望看到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品尝一次视觉的饕餮大餐,这种符合一般逻辑的消费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为国产大片的繁荣提供温床。
当国产大片时代来临后,虽然它们能够带动市场消费,扩大市场规模,完善产业体系,但为了能够让这些吸金怪兽活下来,有限的电影市场资源不得不被倾斜使用。在整体市场还没有足够大之前,这种大片对于档期、资金等方面的资源垄断,更是进一步恶化了独立影片的生存空间,以至于现在的电影市场现状就是只有成本动辄几千万上亿的高成本影片才有最大的利润回报,百万级别成本的低成本影片基本只能跟在大片后面舔盘子,依靠残余的市场空间勉强苟活。
高投资高回报的市场现状,就决定了中国商业大片和高成本主旋律电影必然会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主要构成。控制了市场,大片能够在违背电影观众需求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拥有对中国电影市场化红利的全面控制权。因为影响票房的根本因素还是资本运作和档期,影片本身的质量已经不再影响利润的产生,于是一部又一部的所谓“国产商业大片”在一次又一次的票房胜利中,已经从看不起观众演变为看不见观众。
3.2 严格的审查制度限制独立电影自由发展
电影拍完后想要成功上映还需要过审查这道坎,而对于独立电影这道门槛集中体现在技术审查和内容审查两大方面。
根据技术审查规定,DV拍的电影是不能够进影院的,就连16毫米胶片拍的也不允许进影院,必须是35毫米胶片或者是很昂贵的高清拍摄的才能进入院线系统。 这就导致了很多像《小武》这样优秀的用DV拍摄的电影作品丧失了上映的机会,而观众只能以DVD的方式观摩和讨论。
然而实际上这样的技术门槛完全没有必要。大家都明白,现在拍电影选择什么材料,导演应该是自由的,这种材料拍完以后,影院接受不接受,应该是一个正常的市场检验行为,而现在却是行政行为,很不公平。它把很多导演拦在了电影工业之外,他们没有机会进入中国电影的这个系统里面,只能永远被边缘化。
内容审查无论是在平面媒体还是网络媒介上都是避而不谈的话题。独立电影往往因为描述事实过于尖锐、反映现实过于深刻而遭到内容审查的不通过。这也将一部分优秀的独立电影挡在影院门外。这样的不通过往往是因为影片的内容不能被普遍接受,所以电影分级制度的尽快出台才是缓解矛盾的关键。
3.3 烂俗和山寨正在一些低成本影片中泛滥
在进入大片时代以后,大片让观众的口味越来越重,观众不买账投资就上不了规模,阵容和制作上就只能够退而求其次。而山寨和恶搞的泛滥,更是让低成本电影找到了一个合理堕落的理由。
自《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红遍网络后,山寨受到了一些低成本影片的追捧。《十全九美》堪称山寨的典范,全片就是“电视综艺节目+山寨春晚+天涯八卦”的大杂烩,期间竟还有模仿《馒头》的桥段,这不知是在给山寨鼻祖致敬还是编剧实在找不到更好的笑料。
更多时候,低成本影片发挥的却是“拿来主义”。这些影片并没有多么创新,它更像是个超级模仿秀,把各种“时尚”电影中的奇技淫巧全部搬来机械的安插在影片的90分钟里。《大电影之数百亿》就是这样一部将20几部电影中的经典桥段揉在一起的烂俗影片。
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戏仿让观众感到亲切。然而现实是,戏仿和山寨的电影和其他大众文化一样是市场经济的一分子,在经济利益的夹裹下,往往容易丧失价值上的自律而仅满足于快感和娱乐。因此,它在价值取向上可谓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他刻意营造游戏一切的片段模仿,带来了创作上的自由与多元。但在无限度的自由背后往往隐藏着真正的自由丧失。多元容易演变为无序与混乱。另一方面,它通过对权威英雄的解构嘲笑原有社会规则,虽然强化了世俗性的地位,肯定人生意义的平凡性和生存活动的现实要求,但这种游戏人生的态度也有可能使人类基本的价值准则被消解,最终陷入价值虚无的困境。
3.4 圈内红火圈外冷 独立电影知识普及亟待增强
“究竟有多少人在关注独立电影?”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全市范围内展开了一项“独立电影市场调查”。调查地点选定在闹市商业区,调查对象主要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如调查前所料,人们对独立电影知之甚少。在全部的375个样本中,76.3%的人表示第一次听说独立电影这个概念,21.3%的人听说过,而仅仅2.4%的人表示很了解。
中国独立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萌芽至今已经近20年了,独立电影依然作为圈内人的专有名词而鲜有被外人所熟知。其原因除独立电影本身概念模糊之外,对独立电影的宣传可谓少之又少。一些独立电影人似乎已经习惯孤芳自赏,而对独立电影的宣传表现得极为冷漠。为此,他们或许会有这样的说辞:我是搞艺术的,又不是搞投资。诚然,不以盈利为目的是维系独立电影高品质的重要准则。但是,没有票房哪来资金?没有资金怎么二次创作?不再次创作怎么会有艺术的提升?再者,衡量电影价值的不是某个影评人而是广大观众,观众使得电影具有存在的价值。独立电影人需要做的是引导观众而不是放弃观众。
4 中国独立电影的发展出路
4.1 独立电影是成功导演的必由之路
不论是半路出家还是学院派的电影人,低成本电影无一例外地成为新生代导演登顶艺术大师巅峰的必经之路。没有哪个投资人愿意把几千万乃至上亿资金投给初出茅庐的新导演。在美国好莱坞,排名前10名的导演不必审验题材便可以获得投资;而排名前30名的导演须提交剧本获得通过方可获得投资;而排名40位以后的导演得到投资的难度就大得多了。至于新导演,则一般都会拍几部“独立制片”的小电影,以业绩来证实自己。
基于学习和探索的的,独立电影在电影圈内蓬勃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虽然此类影片以学术交流为目的只在圈内传递,但其中也不乏优秀的作品值得推广。
4.2 独立电影或将成为时尚弄潮儿的新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虽然有76.3%的受访者表示从没听说过独立电影,但可喜的是68.7% 的年龄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表示今后会关注独立电影。独立电影或将成为时尚弄潮儿的新宠。
在问及“独立电影的哪些特点会吸引你?”时,有52%的被访者选择了“新鲜、另类”,在陈述选择今后关注独立电影的理由时,他们的表述基本是新鲜、另类、有趣。独立电影也将会以其取材形式新颖、拍摄手法多样、阐述内涵深刻等特点吸引着更多的80后90后的关注。而其庞大的片源也为独立电影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探索的平台。
4.3 随着国人观影品味的提高 独立电影市场逐步扩大
《三峡好人》让贾樟柯抱得金狮,然而在国内仅获得了40万的票房收入。与其在同一天上映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却获得了2亿5千万的票房收入。“好人”与“黄金”的碰撞的结果是这部投资600万的电影在国内票房回收上似乎血本无归。在国外,《三峡好人》卖出了四十个国家的版权,为投资商赚回来了4000万的回报。《三峡好人》在意大利上映首周有25000人观看,创下15年来同类中国影片之最,该片在改国的正版DVD销售也超过60万张。
造成优秀独立影片在国内市场惨淡经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内观众群体还不够成熟,在商业大片不惜血本的宣传攻势下就很容易跟风;另一方面是国内观众确实没得选,走进影院有的都是那些商业大片。自02年,以《英雄》为标志的大片时代开始以来,经过8年的淘洗和历练,国内观众也不断走向成熟,观影品味也不断提高,独立电影的生存空间也就不断的扩大。
4.4 向中等成本电影转型是独立电影的一条出路
如果我们仔细看看过去十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我们会发现这个市场里基本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成本和票房动辄过亿的国产大片,一种是成本和票房都始终徘徊在百万级别的国产低成本影片。而中等成本中等回报的国产影片,则是中国电影市场最稀缺的类型。很明显,这个市场中的某种渠道出了问题,所以才会出现这个古怪的蜂腰格局,低成本国产电影无法积累利润进行产业升级,而高端市场的利润则无法返回并滋养根基。
在这样的市场现状下,中等成本的独立电影如果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其意义之大绝对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市场化的一个里程碑。因为这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链开始初步形成,只要电影行业能够抓住机会,也许会有机会再次迎来一个中国电影的黄金十年。
五、 参考资料
1. http://www.hudong.com/wiki/%E7%8B%AC%E7%AB%8B%E7%94%B5%E5%BD%B1
2.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482957/
3. http://www.douban.com/review/1216810/ “我”是谁——电影《鬼子来了》的寓意核心《文化的迷宫》2005-08 张远山
4. http://www.mtime.com/act/caogen/ 方言电影话草根
5. http://ent.sina.com.cn/m/2010-02-08/18122871622.shtml?c=spr_sw_bd_firefox_news 实录:王全安卢燕聊《团圆》及柏林擒熊之旅 新浪娱乐
6. http://ent.qq.com/a/20071130/000268.htm 2007,国产低成本电影之秋 电影周刊 第18期
7. http://fanhall.com/news/annualreport2008 2008年度中国独立电影年度报告 现象网
8.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63778024509881 低成本喜剧的美丽与哀愁 CCTV10《第十放映室》
9. http://ent.sina.com.cn/m/2008-09-27/ba2186874.shtml 中国独立电影现状调查 新浪娱乐
10.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848927/ 中国独立电影发展史
11.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578848/ 中国独立电影之发展现状
12. http://news.163.com/07/0110/08/34FBMIT900011SM9.html 贾樟柯:当下中国电影还不如文革时期《中国青年报•冰点》记者 徐百柯
13.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236931/ 独立电影10年记
14.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438052/ 大片时代下中国低成本电影的生存之道
15. http://www.bbtnews.com.cn/whcy/channel/political38767.shtml 低成本电影如何进院线
囿于资讯、视野、经验、知识等局限,中间必然有诸多遗漏之处,浅薄之处,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以及补充,以助进步。谨以此文,作知识普及之功用,作抛砖引玉之功用,希冀对诸位,对独立电影能有所裨益。
1. 什么是独立电影
独立电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熟悉而陌生名词。单从每个字来看,它是由笔画简单的四个字组成;可当连在一起,就全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独立电影仍然是所谓“圈内人士”的词汇,对于圈之外,“独立电影”则仍然是一个不够清晰的概念。那究竟什么是独立电影?
独立电影来源于英文“independent film”,又被称为独立制片电影,它是指其制作独立于体制之外的电影作品,无论这体制是政府体制,还是类似于好莱坞的大制片厂商业体制;独立电影较之体制内作品,在主题、制作方式,制作技术,电影美学等方面更具创造性,更具探索精神,更具自由精神。
在中国,独立电影有着不同定义。它不仅仅只是资金独立,更多方面是表现手法或者电影语言上与主流电影不同。比较知名的中国独立电影有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姜文的《鬼子来了》、贾樟柯的《小武》等。
广义的独立电影还包括一切制作成本在1000万 以下的低成本影片,根据这一定义,人们所熟知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也在独立电影之列。
独立电影是大部分电影人迈向成熟制作的重要方式,也是大部分艺术电影创作者所坚持及喜好的电影创作方式。而独立电影本身的自由度、探索性和创造性使之呈现出丰富的样态,映射着社会文化的多元,从而始终独具魅力。
2. 独立电影的美学特点
人们在讨论独立电影时往往会为它贴上这样的标签:闷、粗糙、方言、低成本、小人物、小故事……在这些不起眼的甚至略带贬义的字眼背后,独立电影给予观众的不仅仅是消遣,还有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震撼。
2.1闷——表达方式
徐静蕾的《梦想照进现实》被誉为中国第一闷片,整部影片几乎就一个场景,两个人,然后就是没完没了的对话。台词语言极其强势地充斥着银幕,通过音响如潮水般倾入灌注耳洞,对于观看此片的人来讲,他们更多的是“听”众而不是“观”众。
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领略了编剧王朔运超强的表达能力,主题的深入、意义的探讨、价值观的体现、情绪的传达更多是通过台词语言。王朔的剧本已经是一个可以独立的作品,有着独立的美学价值,它秉承了王朔的一贯风格,糙、贫、暴力而又有一种惨痛,在控制与中有一种脆弱性。
艺术作品的寓意不能隐晦过深,否则就没人能够索解,然而艺术作品的寓意又不能过于直露,否则就成了乏味的说教。《梦》在这点上,恰到好处。
闷,可以闷得有价值、有深度。
2.2粗糙——拍摄手段
说到粗糙,贾樟柯的《小武》完全配得上这个称号。烂到无法忍受的画面和疑似用家用DV拍出的4:3的屏只能冠以“地下电影”之名。然而,粗糙绝对不是烂片的代名词。正是这么一部粗糙到极致的北影学生作品却犹如横空出世,在世界各地获奖无数。
杨德昌拍《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时画面粗糙是老电影一贯的毛病,而在这个电影技术和摄影设备飞速发展的年代,要营造一幅优质的画面应经不再是什么难事。姜文在2000年拍摄《鬼子来了》的时候早已不是黑白胶片时代,然而为营造一种陈旧和粗糙感《鬼子来了》只有在最后一刻才显现颜色,有点向《辛德勒名单》致敬的意味。如今粗糙已经成为一些导演刻意追求表现形式,俨然树立起了一面新的美学旗帜。
2.3方言——语言风格
当独立电影人将镜头对准特定地域内的小人物生活时,方言以普通话难以比拟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让观众觉得银幕上的小人物生动、亲近、自然。当电影中的小人物们操着各自不同的地方语言诉说着他们的生活时,方言那鲜活的草根气质穿插于影片中,为草根一族代言,生动地传达出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性情与趣味。
影片《团圆》刚为导演王全安从戛纳捧回银熊,片中充斥着的连许多国人都听不懂的上海方言却没有为影片的获奖制造障碍。他认为,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主要看电影的类型,像《团圆》,可以说它是艺术片,艺术片可能对真实这个元素的要求比较高,对情感准确的这种东西要求比较高。方言,或者说泛指你所要拍摄的这个人物该说什么就说什么,本来说什么就应该说什么,一定是跟他的生活保持一致的,这样才能有更准确的传达。
除此之外,大多数独立电影往往只讲述一个地方的人和事,其受众也往往局限于一个区域。基于独立电影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使用本地方言拍摄影片不仅能让最广大受众易于接受,同时也营造出一种亲切的氛围。
2.4低成本——投资回报
低成本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主要指的是那些投资相对较少,基本没有一线明星加盟,导演也相对没什么名气的影片。低成本电影是高成本大片的对立面,不过从观众群来看,但实际上这类电影才是电影里面最重要的。没有这些电影,就没有健康的电影圈。
低成本并不等同于低收益。2006年,《疯狂的石头》以300万的投资获得了10倍的票房回报,《疯狂的赛车》的投资回报率同样突破达到10倍。虽然这样一次庶民的胜利只是轻微震动了中国本土电影靠大片撑场面的奇怪格局,但是低成本电影却实实在在地让电影人和观众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
2.5小人物——人物形象
独立电影剧本中极少出现帝王将相和达官显贵,绝大部分都是生活中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因此,让气场十足的一线明星来出演反而显得华而不实,观众也不会喜欢这样的角色。中国独立电影20年的发展历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经典人物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张士豪,天蝎座,O型血,游泳队,吉他社。看过《蓝色大门》的都不会忘记那个盛夏穿着花衬衫的腼腆的小男生。“我是女生,我喜欢男生”还有孟克柔那个留着短发笑容甜美的女生。
一副黑框眼镜,长相猥琐的那是小武,一个穿梭于山西汾阳街头的,与剧变社会格格不入的小偷。他声称自己是手艺人并且相信与舞女之间的爱情,最终却是拷在电线杆上被人群围观的结局。
除此之外,《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小四、《苏州河》里的达马、《鬼子来了》里的马大三都是观众熟知的人物。
2.6小故事——故事编排
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因素限制,独立电影大多只能关注小人物、小故事、小舞台。和动辄就把国家、民族乃至世界命运作为描述对象的所谓大片不同,独立电影必须在叙事编排上狠下功夫,而这些故事在编剧和导演的巧思之下成为经典。
《十七岁的单车》讲述了两个少年成长的故事,其中夹杂着他们难以言喻的初恋。一辆丢失的自行车,牵扯出来的竟然是那么多的青春无奈。而像阿贵和小坚这样的17岁少年,也同样让我们有一种久违的、异常真实的感觉。全片以一辆单车为纽带联结着两个少年,略带悲壮的结局也留给观众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疯狂的石头》讲述的则是一群人围绕一颗价值连城的翡翠,开始了争夺与保卫的交锋的故事。宁浩的高超之处在于多条线路叙事,各个路线最终又以一种合理的方式相交汇。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反过来又成就了影片所要制造的喜剧性效果,它纯粹依靠叙事的结构方式产生了一种喜剧性情景。影片的多线索非线性的立体叙事模式又决定了影片的剪辑方式——平行蒙太奇 、交叉蒙太奇的运用。简洁流畅、从容不迫的剪辑手法令齐头并进的多条线索显得一丝不乱,这充分显示了创作者驾驭叙事的出色能力。
3. 中国独立电影之现状
3.1 大片当道 独立影片推广举步维艰
全球范围内,电影直接反映现实的功能都在减弱,这种功能逐渐被电视、互联网等所取代。现在人们走进电影院更多的是希望看到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品尝一次视觉的饕餮大餐,这种符合一般逻辑的消费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为国产大片的繁荣提供温床。
当国产大片时代来临后,虽然它们能够带动市场消费,扩大市场规模,完善产业体系,但为了能够让这些吸金怪兽活下来,有限的电影市场资源不得不被倾斜使用。在整体市场还没有足够大之前,这种大片对于档期、资金等方面的资源垄断,更是进一步恶化了独立影片的生存空间,以至于现在的电影市场现状就是只有成本动辄几千万上亿的高成本影片才有最大的利润回报,百万级别成本的低成本影片基本只能跟在大片后面舔盘子,依靠残余的市场空间勉强苟活。
高投资高回报的市场现状,就决定了中国商业大片和高成本主旋律电影必然会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主要构成。控制了市场,大片能够在违背电影观众需求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拥有对中国电影市场化红利的全面控制权。因为影响票房的根本因素还是资本运作和档期,影片本身的质量已经不再影响利润的产生,于是一部又一部的所谓“国产商业大片”在一次又一次的票房胜利中,已经从看不起观众演变为看不见观众。
3.2 严格的审查制度限制独立电影自由发展
电影拍完后想要成功上映还需要过审查这道坎,而对于独立电影这道门槛集中体现在技术审查和内容审查两大方面。
根据技术审查规定,DV拍的电影是不能够进影院的,就连16毫米胶片拍的也不允许进影院,必须是35毫米胶片或者是很昂贵的高清拍摄的才能进入院线系统。 这就导致了很多像《小武》这样优秀的用DV拍摄的电影作品丧失了上映的机会,而观众只能以DVD的方式观摩和讨论。
然而实际上这样的技术门槛完全没有必要。大家都明白,现在拍电影选择什么材料,导演应该是自由的,这种材料拍完以后,影院接受不接受,应该是一个正常的市场检验行为,而现在却是行政行为,很不公平。它把很多导演拦在了电影工业之外,他们没有机会进入中国电影的这个系统里面,只能永远被边缘化。
内容审查无论是在平面媒体还是网络媒介上都是避而不谈的话题。独立电影往往因为描述事实过于尖锐、反映现实过于深刻而遭到内容审查的不通过。这也将一部分优秀的独立电影挡在影院门外。这样的不通过往往是因为影片的内容不能被普遍接受,所以电影分级制度的尽快出台才是缓解矛盾的关键。
3.3 烂俗和山寨正在一些低成本影片中泛滥
在进入大片时代以后,大片让观众的口味越来越重,观众不买账投资就上不了规模,阵容和制作上就只能够退而求其次。而山寨和恶搞的泛滥,更是让低成本电影找到了一个合理堕落的理由。
自《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红遍网络后,山寨受到了一些低成本影片的追捧。《十全九美》堪称山寨的典范,全片就是“电视综艺节目+山寨春晚+天涯八卦”的大杂烩,期间竟还有模仿《馒头》的桥段,这不知是在给山寨鼻祖致敬还是编剧实在找不到更好的笑料。
更多时候,低成本影片发挥的却是“拿来主义”。这些影片并没有多么创新,它更像是个超级模仿秀,把各种“时尚”电影中的奇技淫巧全部搬来机械的安插在影片的90分钟里。《大电影之数百亿》就是这样一部将20几部电影中的经典桥段揉在一起的烂俗影片。
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戏仿让观众感到亲切。然而现实是,戏仿和山寨的电影和其他大众文化一样是市场经济的一分子,在经济利益的夹裹下,往往容易丧失价值上的自律而仅满足于快感和娱乐。因此,它在价值取向上可谓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他刻意营造游戏一切的片段模仿,带来了创作上的自由与多元。但在无限度的自由背后往往隐藏着真正的自由丧失。多元容易演变为无序与混乱。另一方面,它通过对权威英雄的解构嘲笑原有社会规则,虽然强化了世俗性的地位,肯定人生意义的平凡性和生存活动的现实要求,但这种游戏人生的态度也有可能使人类基本的价值准则被消解,最终陷入价值虚无的困境。
3.4 圈内红火圈外冷 独立电影知识普及亟待增强
“究竟有多少人在关注独立电影?”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全市范围内展开了一项“独立电影市场调查”。调查地点选定在闹市商业区,调查对象主要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如调查前所料,人们对独立电影知之甚少。在全部的375个样本中,76.3%的人表示第一次听说独立电影这个概念,21.3%的人听说过,而仅仅2.4%的人表示很了解。
中国独立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萌芽至今已经近20年了,独立电影依然作为圈内人的专有名词而鲜有被外人所熟知。其原因除独立电影本身概念模糊之外,对独立电影的宣传可谓少之又少。一些独立电影人似乎已经习惯孤芳自赏,而对独立电影的宣传表现得极为冷漠。为此,他们或许会有这样的说辞:我是搞艺术的,又不是搞投资。诚然,不以盈利为目的是维系独立电影高品质的重要准则。但是,没有票房哪来资金?没有资金怎么二次创作?不再次创作怎么会有艺术的提升?再者,衡量电影价值的不是某个影评人而是广大观众,观众使得电影具有存在的价值。独立电影人需要做的是引导观众而不是放弃观众。
4 中国独立电影的发展出路
4.1 独立电影是成功导演的必由之路
不论是半路出家还是学院派的电影人,低成本电影无一例外地成为新生代导演登顶艺术大师巅峰的必经之路。没有哪个投资人愿意把几千万乃至上亿资金投给初出茅庐的新导演。在美国好莱坞,排名前10名的导演不必审验题材便可以获得投资;而排名前30名的导演须提交剧本获得通过方可获得投资;而排名40位以后的导演得到投资的难度就大得多了。至于新导演,则一般都会拍几部“独立制片”的小电影,以业绩来证实自己。
基于学习和探索的的,独立电影在电影圈内蓬勃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虽然此类影片以学术交流为目的只在圈内传递,但其中也不乏优秀的作品值得推广。
4.2 独立电影或将成为时尚弄潮儿的新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虽然有76.3%的受访者表示从没听说过独立电影,但可喜的是68.7% 的年龄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表示今后会关注独立电影。独立电影或将成为时尚弄潮儿的新宠。
在问及“独立电影的哪些特点会吸引你?”时,有52%的被访者选择了“新鲜、另类”,在陈述选择今后关注独立电影的理由时,他们的表述基本是新鲜、另类、有趣。独立电影也将会以其取材形式新颖、拍摄手法多样、阐述内涵深刻等特点吸引着更多的80后90后的关注。而其庞大的片源也为独立电影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探索的平台。
4.3 随着国人观影品味的提高 独立电影市场逐步扩大
《三峡好人》让贾樟柯抱得金狮,然而在国内仅获得了40万的票房收入。与其在同一天上映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却获得了2亿5千万的票房收入。“好人”与“黄金”的碰撞的结果是这部投资600万的电影在国内票房回收上似乎血本无归。在国外,《三峡好人》卖出了四十个国家的版权,为投资商赚回来了4000万的回报。《三峡好人》在意大利上映首周有25000人观看,创下15年来同类中国影片之最,该片在改国的正版DVD销售也超过60万张。
造成优秀独立影片在国内市场惨淡经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内观众群体还不够成熟,在商业大片不惜血本的宣传攻势下就很容易跟风;另一方面是国内观众确实没得选,走进影院有的都是那些商业大片。自02年,以《英雄》为标志的大片时代开始以来,经过8年的淘洗和历练,国内观众也不断走向成熟,观影品味也不断提高,独立电影的生存空间也就不断的扩大。
4.4 向中等成本电影转型是独立电影的一条出路
如果我们仔细看看过去十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我们会发现这个市场里基本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成本和票房动辄过亿的国产大片,一种是成本和票房都始终徘徊在百万级别的国产低成本影片。而中等成本中等回报的国产影片,则是中国电影市场最稀缺的类型。很明显,这个市场中的某种渠道出了问题,所以才会出现这个古怪的蜂腰格局,低成本国产电影无法积累利润进行产业升级,而高端市场的利润则无法返回并滋养根基。
在这样的市场现状下,中等成本的独立电影如果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其意义之大绝对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市场化的一个里程碑。因为这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链开始初步形成,只要电影行业能够抓住机会,也许会有机会再次迎来一个中国电影的黄金十年。
五、 参考资料
1. http://www.hudong.com/wiki/%E7%8B%AC%E7%AB%8B%E7%94%B5%E5%BD%B1
2.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482957/
3. http://www.douban.com/review/1216810/ “我”是谁——电影《鬼子来了》的寓意核心《文化的迷宫》2005-08 张远山
4. http://www.mtime.com/act/caogen/ 方言电影话草根
5. http://ent.sina.com.cn/m/2010-02-08/18122871622.shtml?c=spr_sw_bd_firefox_news 实录:王全安卢燕聊《团圆》及柏林擒熊之旅 新浪娱乐
6. http://ent.qq.com/a/20071130/000268.htm 2007,国产低成本电影之秋 电影周刊 第18期
7. http://fanhall.com/news/annualreport2008 2008年度中国独立电影年度报告 现象网
8.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63778024509881 低成本喜剧的美丽与哀愁 CCTV10《第十放映室》
9. http://ent.sina.com.cn/m/2008-09-27/ba2186874.shtml 中国独立电影现状调查 新浪娱乐
10.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848927/ 中国独立电影发展史
11.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578848/ 中国独立电影之发展现状
12. http://news.163.com/07/0110/08/34FBMIT900011SM9.html 贾樟柯:当下中国电影还不如文革时期《中国青年报•冰点》记者 徐百柯
13.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236931/ 独立电影10年记
14.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438052/ 大片时代下中国低成本电影的生存之道
15. http://www.bbtnews.com.cn/whcy/channel/political38767.shtml 低成本电影如何进院线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