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摇也能如此性感
后摇与传统摇滚的最大的区别,按我的理解,是在对“人”的关注点上。摇滚文化离不开对明星的关注,除了音乐,就是造神。而在后摇(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器乐后摇)中,乐器是主角,人的作用更多的是在于如何让乐器之间擦出更多的火花,让听众更多地关注音乐中的对话和情节的发展,进而引起共鸣。在我短暂的后摇欣赏历史中,mono在我看来是把后摇的内涵诠释地最好的乐队,他们的现场也是如此,当时我一度有种离开现场的冲动,不是因为不好听,而是如果要眼耳并用,欣赏他们的音乐会大打折扣。听mono,现场不是必需的。
而Pg. lost则不是这样的乐队,他们的音乐可听也可看。当post-rock的含义已经变得宽泛地没有任何意义的时候,观众需要的只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而已。那些需要在mp3里仔细品味的细节不再重要,一次熟悉的爆发就能让人无比陶醉,更何况乐手们是如此卖力:他们站在北京舞台上的激动和我们在北京舞台下看着他们的激动是等同的。当Kristian站在中央,狂扫吉他,两臂的纹身在灯光下若隐若现,当Gustav忘情地走到舞台边缘,两腿微曲,仿佛有跳水冲动。我有了一种身处万人观众席中的错觉,他们更像传统摇滚乐中的明星,只不过没有乱七八糟的灯光、夸张的服装和煽动性的话语。也许,这样的后摇离传统意义上后摇追求的境界有些远,但可贵的是,他们没有刻意祈求掌声,一曲终了,效果器一直开着,简单的几句寒暄和 “谢谢”后又马不停蹄地演出下一首,甚至有时他们连接受全体欢呼的时间都不留下。
需要赞扬的还有MAO的音效,乐器合奏的时候简直就是天籁。
自录一段Yes, I am,小DC听着都觉得很不错: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l62i--6mT8/
需要吐槽的是暖场的TooKoo乐队,随便竖竖中指喊Fu*king whore就国际化了?
而Pg. lost则不是这样的乐队,他们的音乐可听也可看。当post-rock的含义已经变得宽泛地没有任何意义的时候,观众需要的只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而已。那些需要在mp3里仔细品味的细节不再重要,一次熟悉的爆发就能让人无比陶醉,更何况乐手们是如此卖力:他们站在北京舞台上的激动和我们在北京舞台下看着他们的激动是等同的。当Kristian站在中央,狂扫吉他,两臂的纹身在灯光下若隐若现,当Gustav忘情地走到舞台边缘,两腿微曲,仿佛有跳水冲动。我有了一种身处万人观众席中的错觉,他们更像传统摇滚乐中的明星,只不过没有乱七八糟的灯光、夸张的服装和煽动性的话语。也许,这样的后摇离传统意义上后摇追求的境界有些远,但可贵的是,他们没有刻意祈求掌声,一曲终了,效果器一直开着,简单的几句寒暄和 “谢谢”后又马不停蹄地演出下一首,甚至有时他们连接受全体欢呼的时间都不留下。
![]() |
![]() |
![]() |
![]() |
需要赞扬的还有MAO的音效,乐器合奏的时候简直就是天籁。
自录一段Yes, I am,小DC听着都觉得很不错: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l62i--6mT8/
需要吐槽的是暖场的TooKoo乐队,随便竖竖中指喊Fu*king whore就国际化了?
-
66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27 1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