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的是烂小说,不是恐怖小说。”
![]() |
当Orson Welles在George Schaefer提供的那份丰厚的合约上签下名字的时候,他不可能想到,这会给自己和雷电华公司(RKO)带来两败俱伤的结局。当时的雷电华公司在遭受到轮番打击之下,很大程度上是凭借一系列不登大雅之堂的B级恐怖片(公允地说,比当时一般的B级片要更高级一些,应该算A、B之间的programmer)走出了泥淖,而这一切应主要归功于Val Lewton——电影史上少有的非导演“作者”。
先说George Schaefer,他因为Welles接连两部片子的惨败,加上雷电华发行的另一部片子《魔鬼与丹尼尔•韦伯斯特》(The Devil and Daniel Webster)也不成功,不得不黯然下课。1942年7月,Charles Koerner临危受命,接过总裁的职位。Koerner新官上任烧的第一把火,就是将Orson Welles和他的Mercury团队驱逐出厂,参加过Welles几部影片的其他工作人员还不少,不能全部开除,就发配到B级片部门以示惩戒,这当中包括年轻的剪辑师Mark Robson和Robert Wise。
Koerner的第二把火,是为陷入困境的公司量身制订新的市场策略。当时雷电华已经没有能力大张旗鼓拍摄巨片,Koerner注意到了时下流行的恐怖片潮流,尤其环球公司是最好的榜样,他们正在翻拍或延续30年代初的那波卖座片,出品了《科学怪人之子》(Son of Frankenstein)、《木乃伊之手》(The Mummy's Hand)、《隐身人归来》(The Invisible Man Returns)等等,投资只有几十万美元,但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尤其是《狼人》(The Wolfman)的票房可以和A级片相媲美。Koerner想,为什么雷电华不也学习这种制片策略呢?考虑到那时候美国电影院流行双片制,即在放映正片前,还有一部短一些的B级片,不妨就用极低的投资拍摄一系列恐怖片去填空白。主意既定,他现在需要物色一位人物,来主持这个专事B级恐怖片的部门。
![]() |
Val Lewton进入了Koerner的视线。那时候,38岁的Lewton正在David O. Selznick的公司里郁郁不得志,他干过记者、编剧还有公关,已经是好莱坞的老油条了,《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蝴蝶梦》(Rebecca)都留下了他的足迹。Lewton年近不惑,正因事业没有突破而苦闷。Charles Koerner在一次宴会上遇到Lewton,听说他写了几本烂小说(horrible novel),误以为是恐怖小说(horror novel),认为这是个人才,向他正式发出邀请,Lewton起初还担心Selznick会不高兴他跳槽,但在妻子的说服下痛下决心,结束了和老东家的八年合约。
Lewton和雷电华的高层约法三章:每部片子的成本不得超过15万美元;片长控制在75分钟内;命题作文,根据公司预拟的片名拍摄。他的周薪不过250美元,相当于中低档次的编剧(几年后涨到三部片子10万美元)。Lewton在签下这份合约的时候,他也无法预知,自己将为好莱坞恐怖片带来一场革命。值得一提的是,Lewton能够获得相当大的自主权,和40年代好莱坞大制片厂内部兴起的“in-house indie unit”风气密不可分,米高梅有Arthur Freed,20世纪福克斯有Bill Goetz等,尽管大片厂未必情愿,但顶级制作人自立门户的趋势却是不可阻挡。
雷电华已经为Lewton团队的第一部片子取好了名字,叫做《豹女》(Cat People)。Lewton考虑,不能走环球的老路,要拍一种悬疑氛围更浓的恐怖片。他想到了一个老朋友,Jacques Tourneur。Tourneur出身法国电影世家,他父亲Maurice Tourneur是早年和Griffith齐名,母亲是演员。Tourneur早年干过剪辑,也为Selznick效力,在《双城记》的片场结识了Lewton。两人拥有相同的背景,Lewton也是在童年时代从欧洲移民到美国,家族里也有著名电影人(他的姨妈是默片女神Alla Nazimova),所以成为至交并非偶然。至于Tourneur,他在米高梅就显示出了摄制B级片的能力,很高兴和朋友到雷电华工作。不料拍摄没几天,Lewton的顶头上司Lou L. Ostrow就想换下Tourneur,Lewton急了,带着样片去找总裁Koerner疏通,才把Tourneur保下来。《豹女》的成本只有区区13万美元,Lewton借用了公司其他大成本影片用过的布景,让片子看上去不那么简陋。Lewton很熟悉哥特小说和维多利亚时代的鬼故事,也将30年代的环球恐怖片看了个烂熟,他和Tourneur打算尽量不让豹女在银幕上出现,而是调用视听手段从心理上唤起观众的恐惧情绪,果然在内部试映的时候把公司里的高层吓坏了。
![]() |
影片4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令岌岌可危的片厂松了一口气。《豹女》成功让Koerner很赏识导演Tourneur,于是答应他,只要跟着Lewton拍完三部B级片,就可以担纲A级大制作。雷电华的操作方式讲究多快好省,《豹女》还没拍完,第二部《与僵尸同行》(I Walked with a Zombie)已开始着手,等到《豹女》频传捷报,《僵尸》也已杀青,第三部《豹人》(The Leopard Man)又紧锣密鼓开拍。《与僵尸同行》的片名听起来惊世骇俗,其实Lewton是把个人最爱的《简爱》的内核放到了恐怖片的外壳下。而《豹人》是Lewton和Tourneur两人组合的第三次成功,Tourneur已奠定了心理恐怖片王牌导演的地位。
低廉的预算和紧迫的档期给制作带来了困难,但这对部门的运作能力倒是很有益的锻炼。很多时候剧组不能去外景地实地拍摄,怎么办呢,Lewton发挥随机应变的急智,有一次他就派了一个编剧带着相机去新墨西哥州,把带有当地风情的特殊景观拍下带回来,再根据这位业余摄影师的图片,雷电华的置景部门居然也像模像样地在摄影棚内搭出需要的建筑来。剪辑师Robson曾跟过Orson Welles,已经习惯用一年来剪一部片子,现在不得不学会在两个月内完成后期。作为制片人的Lewton和他的师傅Selznick一样,难伺候到极点,喜欢插手方方面面的具体事务,所以在他手下干活必须非常耐心和仔细。但Lewton和Selznick不同的是,在他之上,还有无数个婆婆在指手画脚。Lewton为了掌握控制权,一面严厉要求剧组成员,一面去和那些经常提出可笑建议的高级经理们虚与委蛇,像是在绷紧的钢丝绳上跳舞,须时刻保持各方平衡。
三部拍满,Tourneur的个人风格开始引人注目,有评论认为他出色的构图和打光像是翻版的John Ford,还有人称他是Alfred Hitchcock和Jean Renoir的交集,但Tourneur真正的电影导师其实是他父亲。他并未辱没乃父之名,很快如愿晋级为A级导演,离开了Lewton的B级恐怖片部门——很多年后他的《魔鬼的诅咒》(Night of the Demon),仍可看出Lewton的深刻影响。也因为Tourneur的离去,“三剑客”导演中的另外两位才有机会冒头。
Lewton失去Tourneur,需要找人替代,有意提拔剪辑师Mark Robson,让他来导第四部《第七个被害者》(The Seventh Victim)。公司为了奖励Lewton的连续票房成功,宣布《第》片将是A级制作。事情本来进展很顺利,编剧按照A级投资的格局来构思剧本,但是当高层得知Lewton这回找了菜鸟Robson来导A级片,大感震惊,毕竟Welles的前车之鉴尚历历在目,公司境况刚刚好转,怎放心再把上百万美元交给一个新手?于是Koerner给Lewton指出两条路,要么你坚持选择Robson,后果是向大制作说bye-bye,提薪也没门,要么就乖乖听公司安排,换个资深的导演。但Lewton此刻显出他的固执和自信,毫不犹豫地把导筒交给了Robson,按照B级片的规模来拍《第七个被害者》。
![]() |
Robson和Tourneur的不同在于,他是Lewton一手提拔起来的嫡系,完全没有经验,他后来成为Lewton部门中参与制作影片最多的一人,不仅亲自导演了五部,还包括Tourneur的三部也是他剪辑的。
“三剑客”中的第三人,Robert Wise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同Robson一样,Wise也是剪辑出身,得到第一次执导的机会纯属偶然,《豹女的诅咒》(The Curse of the Cat People)——从片名就知道是《豹女》的续集,但其实内容大相径庭——的拍摄大大落后于日程,Wise临时被叫来顶工,在Lewton的指挥下,有板有眼的完成了拍摄。从Lewton内心看来,《诅咒》是很私人化的作品,他加入了个人童年的经历,所以带有自传体因素,可发行手段还是按照续集的方式操作,结果令观众很失望,但不少影评人却认为这是Lewton迄今最完美的作品,大影评人James Agee激赞道:“(影片)捕捉到了童年的诗意和危险”。还有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以此片作为案例研究里面的儿童。
接下来Lewton为了突破恐怖片的类型限制,和Wise拍了改编自莫泊桑小说的《菲菲小姐》(Mademoiselle Fifi),故事背景发生在普法战争期间,揉合了《羊脂球》和《菲菲小姐》两个短篇的情节。但这次尝试以失败告终。
对Wise而言,他曾从Welles(更应该说是Gregg Toland)处学到了如何运用深焦摄影技巧,并比别人更深刻地理解了声音对电影的贡献。他又从Lewton处学到恐怖片的要领,以及怎样对观众心理进行把握,后来他把这些方法成功运用到《猛鬼屋》(The Haunting)中。
![]() |
从1942年Lewton进入雷电华拍出《豹女》,到1946年《疯人院》(Bedlam)上映,这四年成为好莱坞恐怖片史上一个特殊的辉煌时期,制片人Lewton与麾下“三剑客”不仅挽救了落入绝境的雷电华公司,还将1931年由Tod Browning的《德古拉》(Dracula)所开创的好莱坞恐怖片黄金时期推向新的高度。从那以后,四人分道扬镳。身为导师的Lewton,被成为Selznick似制片人的热望驱使着,加上1945年他的后台Charles Koerner染上白血病去世,他于不久后离开了雷电华,辗转在派拉蒙和环球等片厂之间,虽然成为了一个“大”制片人,却再没能复制成功,随着几年后大片厂体系崩溃,Lewton被彻底遗忘,1951年黯然去世,时年46岁。那三位他一手栽培出的导演,也在40年代末先后离开雷电华,各自成就了一番电影事业。
雷电华的恐怖片与《科学怪人》、《木乃伊》和《吸血鬼》之流到底有什么不同?正如Wise所说:“那些都是心理恐怖片,我们让观众听到声音,看到黑影,但没有真刀真枪的东西——不会出现怪兽、鬼魂。Lewton的开创之处正在于认识到‘最大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与其卖弄化装和特效伎俩,不如将恐怖植根于内心的黑暗角落,他们从而教会了好莱坞不止是带着面具的暴力杀手才能吓唬住观众。在风格上,Lewton等人还受到40年代早期出现的黑色情节剧的影响,只不过用神秘力量或者说科学幻想取代了黑色电影的宿命倾向,这些新的趋势都令雷电华走到了其他出品恐怖片的公司之前,继而引起争相效仿。所以,他们一面赶走了Orson Welles,一面又诚惶诚恐地将Welles的表现主义美学趣味继承下来,加入Lewton热爱的哥特式情绪,终于发展出崭新的恐怖风格,将好莱坞恐怖电影提升到新的境界。
-
ChopinForev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10-04 00:59:07
-
歌达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30 12:28:20
-
沙干鳅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30 10:23:01
-
royjun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29 21:28:38
-
okla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29 12:18:35
-
王 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29 06:51:00
-
灶前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29 01:14:58
-
花的力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29 01:10:19
-
耶耶耶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29 01:07:29
-
🐴波傑克BoJack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28 23:56:55
-
Multivac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28 23:48:30
-
肥皂侠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28 21:57:57
-
verhoeve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28 21:41:15
-
希尔达不卖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28 21:22:31
-
SWX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28 21:04:23
-
Eisle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28 21:01:55
-
小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28 20:46:34
-
小小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28 20:34:25
-
鱼丸粗面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28 20:32:14
-
微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28 20:30:34
-
Antoni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28 20: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