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心理心理与生活-梦境现实之间的距离
最近科幻大片《盗梦空间》热映,影片中梦混合着现实,难于分辨,不仅“盗”走了大量的票房,更激发人们对于“梦”的好奇与追问。深圳的心理督导师、哲学博士胡赤怡介绍了当下国际上对梦的最新的研究成果,他认为,虽然对梦的认识进展缓慢,但不可否认,梦是一种宝贵的引领、无尽的资源,让我们对自己是谁、身在何处有了另一种角度的审视与觉察。
夜深了,你用感觉最舒服的姿势,进入长达数小时的睡眠,所有通联现实世界的门窗都被关闭,你毫无防备、一动不动,除了均匀的呼吸――但是,另一扇神秘的通道却悄然开启,通过它,你进入梦的世界。
梦,人生中一种神秘而奇特的体验,可能温馨甜美,可能充满恐怖,更有可能荒谬而离奇。梦虽然天天在做,人类却对它知之甚少。。
梦的“生物学”
和其他窃贼不同,多姆?柯布拥有一个罕见的本领,他偷的是梦,每晚潜入别人的梦里,窃取潜意识中有价值的秘密和信息。
柯布在影片里“盗梦”有一个前提:必须与对方处于同一个梦中。那么,梦真的可以共享吗?心理督导师、哲学博士胡赤怡认为,这纯属影片虚构,梦并不能共享。虽然有些人声称与别人做了相同的梦,但这些人大多是同卵双胞胎、结婚多年的夫妻或者共同经历过某个危机事件,彼此关系亲密、人生经历相似,这或许是导致他们做相似的梦的基础。但是,如何从研究的角度来严格界定“相同的梦”,目前还是一个难题。
《盗梦空间》的世界遵守着导演诺兰的物理学定律,是只属于这部电影的“相对论”。电影中把梦分成5层,层次越高,代表着更深的意识层次,而不同层次的时间也是相对的并呈倍数增大,比如现实中的5分钟等于第1层梦的1小时,而第4层梦里几十年的光阴,只相当于现实中的几小时而已。
目前并没有证据证明这套“相对论”正确与否,但一种非常普遍的日常体验是:在梦里似乎经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其实只不过才睡了半个小时。换言之,梦中的时间流逝远比现实要快。胡赤怡的解释是:梦是人的一种想象,而在想象中,时间有时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换言之,时间和空间都不能制约住梦的翅膀。
梦真的是分层的吗?胡赤怡认为,现实中确实存在着“梦中梦”,但它到底分几个层次、机制如何,目前也研究甚少。
进入梦乡,人为何能看见梦境?根据国外的一项研究,与看“现实世界”的视觉神经系统不同,我们在看“梦中景象”时,可能使用着另一套视觉系统,它们相互独立、分开存在。“这项研究推测,在人的大脑皮层中可能存在一个专管梦中视觉的新区域,它跟我们的大脑视觉区完全不是一回事,在有梦睡眠期间,大脑与外界完全中断联系、处于‘闭路运转’状态,而看梦的视觉系统开始启动,让人看到了自己的梦境。”
梦,不可或缺的“角色”
关于梦的功能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向梦中寻找创意与灵感,早已不是一个秘密,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有趣故事。疲劳的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冬天的壁炉旁打盹,梦到蛇咬住它自己的尾巴,启发他解决了苦思不得其解的苯的分子结构式难题。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的最新研究认为,梦是为了解决问题。其理由是:梦是视觉化的、常常没有逻辑性,这使梦成为一种富有创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做梦是另一种思考,它帮助大脑重新启动、解决问题,只不过有些答案非常零散,需要人们进一步整理。
睡眠时体内外的各种感觉刺激形成的梦,有时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前苏联时代有个人梦到歹徒将一颗铁钉钉进他的咽喉,醒来后感到咽喉部位很不舒服,医生检查后发现,原来他患了早期鼻咽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做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有助于信息的加工和记忆的存储。胡赤怡打了一个比方:做梦时大脑就像一个图书馆,对所要记忆的内容进行加工和排序,甚至有个别专家夸张地认为,人类没有梦就没有了记忆。
如果梦境被打断了,对人有何影响呢?科学工作者曾做过类似的实验:当一出现做梦的脑电波时,睡眠者就立即被唤醒,不让梦境继续。如此反复进行,结果发现,对梦的剥夺,导致了人体一系列的生理异常,如血压、脉搏、体温以及皮肤的电反应能力均有增高的趋势,植物神经系统机能有所减弱,同时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如出现焦虑不安、紧张、易怒等。“这说明,正常的梦境活动是保证机体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很多梦是对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的替代性满足,它可以缓解压力。”
最近国外的研究成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梦是大脑调节中心平衡机体各种功能的结果,是大脑健康发育和维持正常思维的需要。如果大脑调节中心受损,就无法形成梦,或仅能出现残缺不全的梦境片断,因此,如果长期无梦睡眠,才是真正值得警惕的。
胡赤怡将之总结为:“梦调适我们的情绪,平衡我们的能量,有时还指引我们找到新的视角与观点,进而去解决问题,并让我们对自己是谁、身在何处有了另一种角度的审视与觉察。”
梦,刻意制造?
《盗梦空间》引出的另一个问题是,人真的能够控制梦吗?胡赤怡认为,从科学的角度,这是非常难的事情,尽管当代心理学对梦的理解有所进展,但在如何对梦加以利用和改造方面,仍然进展不大。不过,一项最新的研究已经表明,人们可以“有限地制造”自己的梦。
“比如对那些反复做噩梦的人,美国纽约有位叫哈里斯的睡眠专家提供了一个技巧,可以使他们学会用快乐的梦境取而代之。”这个技巧非常简单:让做噩梦的人写个新剧本,并且在一天之内想象好几遍,或者幻想自己在未来做出了杰出成就、遇到了心爱的恋人,并对这些场景反复畅想。其实,这就是中国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美国版本。胡赤怡解释,在心理学上,这种做法被称为“意象排演治疗”,可以帮助噩梦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通常在治疗数个疗程之后,一些人会梦到新的结局,一些人开始做另外的梦,而有些人则完全与噩梦告别。
梦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制造”,胡赤怡认为这和做梦的原理以及人们对梦的理解加深有关。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梦是潜意识处理、分类和储存白天的情感时产生的混合物,如果带着问题入睡,在梦里我们就会处理这些问题,这也是能够“有限制造梦境”的基础。
那么,随着这类研究的深入,会否导致梦境的主题将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订制?目前哈佛医学院的一位精神病学副教授正在进行这样的实验。一组志愿者在一天之内,玩数小时的俄罗斯方块,结果一周之内,60%的志愿者至少梦到过一次俄罗斯方块。另一组志愿者玩的是虚拟滑雪游戏,16名志愿者中有14名表示,他们在刚开始入睡时就见到了滑雪图像。实验者据此认为,主题梦境是有可能实现的,这将对一些人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但这引起了另外一些人的担忧:本来梦是自由的,如果人类真的拥有了这项特殊技能,干涉了自由做梦的权利,就会像莱昂纳多饰演的角色一样,每天陷入真实和虚幻的交叠混乱之中,导致更大的问题。
植入思想不容易
现在虽然还不能“植入思想”,但已经能将一些粗糙的信号植入大脑。有一种叫“大脑起搏器”的东西,可以被植入脑细胞中,把电信号输入到大脑的某些特殊部位中。在电影中,“侦察兵”亚瑟强调“植入思想不容易”:“我说‘你不要想一只大象’,你会想到什么?”其实,真有人做类似的实验。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魏格纳和同事们用了几年的时间做这个实验。他们告诉人们不要去想“一只白熊”,却发现人们总是会想到白熊。魏格纳发现,当人们试图压制某种思想时,会更加多地想它。魏格纳把这种现象叫做“反弹现象”,或“白熊效应”。
富有讽刺意味的是,亚瑟试图用“白熊效应”证明“植入思想不容易”,但魏格纳却利用“白熊效应”来造梦。刚开始时,他们让受试者想一个自己喜欢的人,有些人被要求想着“那个人”,有些人要求不想“那个人”。魏格纳发现,被要求不想“那个人”的受试者会更多地梦见“那个人”。所以,“不让一个人想某件事”是最好的把某件事“植入”到他梦中的方法。
你做过“梦中梦”吗?
无论是两千多年前的《庄子?逍遥游》还是今天的《盗梦空间》都强调,一个人很难知道自己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梦中,但外人却很容易知道。
那么,梦中的世界遵守现实世界的规律吗?在梦中会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像电影中表现的,巴黎的街道折叠起来、酒店中出现失重现象……但是在梦中人的意识还是会遵循一些规律。
“梦中做梦”是《盗梦空间》的一个重要设定。在电影中,“梦中的梦”和现实中睡觉做梦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层次更深,也更深入人的潜意识。有时候梦中确实可以做梦,但这并没有什么特殊性。因为梦中可能出现任何事情。人只是梦见自己有“做梦这种行为”,并非真的进入了“第二层梦境”。所以,《盗梦空间》中的描述只是艺术的夸张而已。
夜深了,你用感觉最舒服的姿势,进入长达数小时的睡眠,所有通联现实世界的门窗都被关闭,你毫无防备、一动不动,除了均匀的呼吸――但是,另一扇神秘的通道却悄然开启,通过它,你进入梦的世界。
梦,人生中一种神秘而奇特的体验,可能温馨甜美,可能充满恐怖,更有可能荒谬而离奇。梦虽然天天在做,人类却对它知之甚少。。
梦的“生物学”
和其他窃贼不同,多姆?柯布拥有一个罕见的本领,他偷的是梦,每晚潜入别人的梦里,窃取潜意识中有价值的秘密和信息。
柯布在影片里“盗梦”有一个前提:必须与对方处于同一个梦中。那么,梦真的可以共享吗?心理督导师、哲学博士胡赤怡认为,这纯属影片虚构,梦并不能共享。虽然有些人声称与别人做了相同的梦,但这些人大多是同卵双胞胎、结婚多年的夫妻或者共同经历过某个危机事件,彼此关系亲密、人生经历相似,这或许是导致他们做相似的梦的基础。但是,如何从研究的角度来严格界定“相同的梦”,目前还是一个难题。
《盗梦空间》的世界遵守着导演诺兰的物理学定律,是只属于这部电影的“相对论”。电影中把梦分成5层,层次越高,代表着更深的意识层次,而不同层次的时间也是相对的并呈倍数增大,比如现实中的5分钟等于第1层梦的1小时,而第4层梦里几十年的光阴,只相当于现实中的几小时而已。
目前并没有证据证明这套“相对论”正确与否,但一种非常普遍的日常体验是:在梦里似乎经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其实只不过才睡了半个小时。换言之,梦中的时间流逝远比现实要快。胡赤怡的解释是:梦是人的一种想象,而在想象中,时间有时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换言之,时间和空间都不能制约住梦的翅膀。
梦真的是分层的吗?胡赤怡认为,现实中确实存在着“梦中梦”,但它到底分几个层次、机制如何,目前也研究甚少。
进入梦乡,人为何能看见梦境?根据国外的一项研究,与看“现实世界”的视觉神经系统不同,我们在看“梦中景象”时,可能使用着另一套视觉系统,它们相互独立、分开存在。“这项研究推测,在人的大脑皮层中可能存在一个专管梦中视觉的新区域,它跟我们的大脑视觉区完全不是一回事,在有梦睡眠期间,大脑与外界完全中断联系、处于‘闭路运转’状态,而看梦的视觉系统开始启动,让人看到了自己的梦境。”
梦,不可或缺的“角色”
关于梦的功能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向梦中寻找创意与灵感,早已不是一个秘密,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有趣故事。疲劳的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冬天的壁炉旁打盹,梦到蛇咬住它自己的尾巴,启发他解决了苦思不得其解的苯的分子结构式难题。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的最新研究认为,梦是为了解决问题。其理由是:梦是视觉化的、常常没有逻辑性,这使梦成为一种富有创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做梦是另一种思考,它帮助大脑重新启动、解决问题,只不过有些答案非常零散,需要人们进一步整理。
睡眠时体内外的各种感觉刺激形成的梦,有时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前苏联时代有个人梦到歹徒将一颗铁钉钉进他的咽喉,醒来后感到咽喉部位很不舒服,医生检查后发现,原来他患了早期鼻咽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做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有助于信息的加工和记忆的存储。胡赤怡打了一个比方:做梦时大脑就像一个图书馆,对所要记忆的内容进行加工和排序,甚至有个别专家夸张地认为,人类没有梦就没有了记忆。
如果梦境被打断了,对人有何影响呢?科学工作者曾做过类似的实验:当一出现做梦的脑电波时,睡眠者就立即被唤醒,不让梦境继续。如此反复进行,结果发现,对梦的剥夺,导致了人体一系列的生理异常,如血压、脉搏、体温以及皮肤的电反应能力均有增高的趋势,植物神经系统机能有所减弱,同时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如出现焦虑不安、紧张、易怒等。“这说明,正常的梦境活动是保证机体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很多梦是对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的替代性满足,它可以缓解压力。”
最近国外的研究成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梦是大脑调节中心平衡机体各种功能的结果,是大脑健康发育和维持正常思维的需要。如果大脑调节中心受损,就无法形成梦,或仅能出现残缺不全的梦境片断,因此,如果长期无梦睡眠,才是真正值得警惕的。
胡赤怡将之总结为:“梦调适我们的情绪,平衡我们的能量,有时还指引我们找到新的视角与观点,进而去解决问题,并让我们对自己是谁、身在何处有了另一种角度的审视与觉察。”
梦,刻意制造?
《盗梦空间》引出的另一个问题是,人真的能够控制梦吗?胡赤怡认为,从科学的角度,这是非常难的事情,尽管当代心理学对梦的理解有所进展,但在如何对梦加以利用和改造方面,仍然进展不大。不过,一项最新的研究已经表明,人们可以“有限地制造”自己的梦。
“比如对那些反复做噩梦的人,美国纽约有位叫哈里斯的睡眠专家提供了一个技巧,可以使他们学会用快乐的梦境取而代之。”这个技巧非常简单:让做噩梦的人写个新剧本,并且在一天之内想象好几遍,或者幻想自己在未来做出了杰出成就、遇到了心爱的恋人,并对这些场景反复畅想。其实,这就是中国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美国版本。胡赤怡解释,在心理学上,这种做法被称为“意象排演治疗”,可以帮助噩梦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通常在治疗数个疗程之后,一些人会梦到新的结局,一些人开始做另外的梦,而有些人则完全与噩梦告别。
梦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制造”,胡赤怡认为这和做梦的原理以及人们对梦的理解加深有关。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梦是潜意识处理、分类和储存白天的情感时产生的混合物,如果带着问题入睡,在梦里我们就会处理这些问题,这也是能够“有限制造梦境”的基础。
那么,随着这类研究的深入,会否导致梦境的主题将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订制?目前哈佛医学院的一位精神病学副教授正在进行这样的实验。一组志愿者在一天之内,玩数小时的俄罗斯方块,结果一周之内,60%的志愿者至少梦到过一次俄罗斯方块。另一组志愿者玩的是虚拟滑雪游戏,16名志愿者中有14名表示,他们在刚开始入睡时就见到了滑雪图像。实验者据此认为,主题梦境是有可能实现的,这将对一些人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但这引起了另外一些人的担忧:本来梦是自由的,如果人类真的拥有了这项特殊技能,干涉了自由做梦的权利,就会像莱昂纳多饰演的角色一样,每天陷入真实和虚幻的交叠混乱之中,导致更大的问题。
植入思想不容易
现在虽然还不能“植入思想”,但已经能将一些粗糙的信号植入大脑。有一种叫“大脑起搏器”的东西,可以被植入脑细胞中,把电信号输入到大脑的某些特殊部位中。在电影中,“侦察兵”亚瑟强调“植入思想不容易”:“我说‘你不要想一只大象’,你会想到什么?”其实,真有人做类似的实验。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魏格纳和同事们用了几年的时间做这个实验。他们告诉人们不要去想“一只白熊”,却发现人们总是会想到白熊。魏格纳发现,当人们试图压制某种思想时,会更加多地想它。魏格纳把这种现象叫做“反弹现象”,或“白熊效应”。
富有讽刺意味的是,亚瑟试图用“白熊效应”证明“植入思想不容易”,但魏格纳却利用“白熊效应”来造梦。刚开始时,他们让受试者想一个自己喜欢的人,有些人被要求想着“那个人”,有些人要求不想“那个人”。魏格纳发现,被要求不想“那个人”的受试者会更多地梦见“那个人”。所以,“不让一个人想某件事”是最好的把某件事“植入”到他梦中的方法。
你做过“梦中梦”吗?
无论是两千多年前的《庄子?逍遥游》还是今天的《盗梦空间》都强调,一个人很难知道自己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梦中,但外人却很容易知道。
那么,梦中的世界遵守现实世界的规律吗?在梦中会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像电影中表现的,巴黎的街道折叠起来、酒店中出现失重现象……但是在梦中人的意识还是会遵循一些规律。
“梦中做梦”是《盗梦空间》的一个重要设定。在电影中,“梦中的梦”和现实中睡觉做梦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层次更深,也更深入人的潜意识。有时候梦中确实可以做梦,但这并没有什么特殊性。因为梦中可能出现任何事情。人只是梦见自己有“做梦这种行为”,并非真的进入了“第二层梦境”。所以,《盗梦空间》中的描述只是艺术的夸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