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巴里阅读那些凤凰往事
前两天上网,看到“店小二”的qq在闪动,一般小二是不会找我的,心里就咯噔一下,知道肯定又要劳烦我干什么事情了。原来,店小二收集了一些凤凰人记忆里的美食,因为时光的流逝,渐渐地也被一些外来食物文化所取代了。他要求我给这些食物写个介绍,算是让游客从吃的方面也能窥视凤凰文化。因为最近比较忙的缘故,抑或是比较懒散的缘故,到了今天,睁开眼睛心情不错,那就记录记录,想不出个名堂,于是给这篇文章取个怪诞的名字——“嘴巴里阅读那些凤凰往事”。也让我忍着垂涎三尺的诱惑,回味成长中的邂逅。
酸萝卜,俗称腌萝卜。在凤凰你可以找到大大小小的小摊铺做这样的买卖,而且品种更是齐全。我小的时候经常在原县委对面的一个阿姨那里吃,还记得那里的黄瓜和莴笋是我的最爱。后来大一点了,又被凤凰的前辈们领去南华山脚下,一个店面里吃萝卜,总之,凤凰人大部分是嘴里吃着腌萝卜长大的。
推荐吃处:凤凰箭小,一中对面;南华山脚下;原县委对面
凉粉: 这是凤凰的一绝,没有其他地区那么花里胡哨的配料,我们只有醋,红糖水,凉粉,芝麻白糖。但是味道夹杂着沱江水的余韵。
推荐:凉粉大王,西门外
沙萝菇:这是我外婆拿手的好菜,后来外婆离开了,偶然在一些餐馆还能尝到家里的味道。这道菜很难找,因为地木耳产量很低,能够吃到的季节也就在7-8月!
枞菌:说到这个,我有很多话说,我不是个爱吃面条的人,因为我是南方人。不过,每到接近过年的时节,我老爸就会买上几十斤枞菌,然后开始在家里提炼菌油,这是我们当地特产,专门用来吃面和吃米粉用的配料。榨干的枞菌成黑色硬体状,有嚼劲!当然,在凤凰各地的餐馆,点上一份枞菌汤,也有无限的回味。
椿木芽:这种植物当小菜炒是凤凰人的喜爱,我还记得我母亲每每在外面吃饭,必点小菜就是椿木芽,不过这个味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有点如同日本的芥末,喜好者甚喜,不好者甚厌。
灌巴:其实这个很简单的制作,就是用鸭血和糯米搅拌,然后就成了凤凰人喜爱的食物灌巴。凤凰有一道出名的菜就是“血巴鸭”,而灌巴的配料无疑就跟血巴相同。不过灌巴还有一类食用方式就是油炸,呵呵,在凤凰古城里,石板街某个角落就有凤凰当地商贩制作的油炸品,有“国巴蛋”“小螃蟹”“红薯块”等等,其中就有灌巴。
地萝卜:奇怪了,我们凤凰很多食物都跟萝卜有关,呵呵,我也不知道原因。地萝卜是一种当地的水果,甜而脆,当然也要看时节去吃。不过近些年,我这个凤凰人吃地萝卜的概率也猛然降低。
瓜板:这种高纤维素的东西,也不是所有游客都有机会迟到,也要看出游的时节。我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来的,小时候问过年长的人,他们说是树根。瓜板很健康。
茶苞:呵呵,这个东西应该没有多少人见过了,就算在凤凰旅游,走遍大街小巷也很难找到的,一来是因为时节限制,二来是凤凰本地人很多都已经没有机会再吃到了,或者是大家日子过得好了,这种山里的东西,也不需要经常去采摘了。我是在去老家扫墓的路上,那个时候应该只有10几岁,在山间小路看到田坎上有茶树,亲戚朋友们就乐欢乐,具体什么味道我也都块忘记啦。或者这种类似水果的食用品,已经是父母辈的记忆啦,这是老一代凤凰人嘴里的故事。
三月袍:这种野果是类似蛇袍的,红色,小颗状,每年的春天,在凤凰新城,商厦前面会有很多很多村里人,摆着盛满三月袍的竹篮,用荷叶为盛器,用小酒杯为量器,做着这样的买卖。三月袍是我最喜爱的食物之一,可惜高中以后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三月袍了,因为不能在春天回到凤凰,更别提现在的自己了。真的很希望有机会在春天游览凤凰的朋友,不要错过这种山里培养的果子,甜酸适当,水分多。
风藤子:这种果类,已经完全是埋在了我年幼的印象里,当我看到这张图片的时候,还使劲的回想,最终才有那么一点模糊的记忆。酸涩感是我第一的反应。
这些可能是在百度里根本无法找到的凤凰吃的攻略,与其说是攻略更不如说是缘分,这些大大小小的食物,没有偶然的机遇在今天这个被利益所困扰的凤凰城里也再难找到他们的踪迹了。写出来,只是怀揣着儿时那份对于故乡的眷恋,也算是在脑子里再想想美好又野性的童年。这也算是,给那些匆忙行走的旅客,一点从凤凰人嘴里审视凤凰文化状态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