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魔鬼的历史
昨日在旧日宿舍见港人朋友多姆,顺手借了本书。Robert Muchembled的《魔鬼的历史》(Une Histoire du diable).
在地铁上看了41页。顺便做了些书摘和笔记。
引言第一句就很有意思,“魔鬼是不是正在放弃西方?Roger Caillois在1974年时就曾说过:‘本世纪可以视为一个消逝的世纪;至少对于地狱来说,它是衰落和变形的世纪。’”如果完全不计较法文到中文表述性差异,这个开头就使我对该书有了一丝好感。从过去的阅读经验来看,我所接触的经院哲学和原旨主义教义影响下的文艺作品,都从未像Robert Muchembled这样站在‘地狱’的角度来阐述对魔鬼的研究;而另外一部分我所接触的则是赤裸裸地对魔鬼的崇拜和美化,趣味性足够,在学术立场上则有失偏颇。(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是米尔顿的失乐园。)
魔鬼所代表的‘分裂精神’的文化,在稍后作者提到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作为当代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潜意识同一体,一个同样的,弱化了基督教长期影响下的道德观念,欧洲的自由主义思潮下的一个客观描述。‘分裂者’,我做了下划线。(长期感兴趣的关键字),有意思的是这个具有革新意义的词出现在《新约》。
第五页的下划线在巴塔耶的《19世纪的魔鬼》,这个加入书单,值得一读。我的研究课题是‘死亡’,魔鬼这个概念对我而言一直是从中古世纪的可以丑化戏剧化到12世纪后的高大庄严,神的对抗者,偶尔在这本书中看到这个概念,魔鬼题材与悲剧题材的必然联系,而与人类相联系的时候,那势必带来的是死亡的悲剧性。很有意思。
于是在第12页我做了个简短笔记:魔鬼→邪恶→正义的崩坏与毁灭→悲剧的诞生→死亡的美感
13页继续强调了魔鬼作为神子基督的出色‘对手’,简短笔记:作为一个永远在宗教中处于正面形象的中心人物,宗教的人格化主神,总是有一个出色的对手,他屡败屡战,愈战愈勇,但出于宗教的教化需要,这个对手总是落败,悲催的是,这个对手在宗教中成为了一个反衬主神‘高大全’的处理手法。如同圣奥古斯丁说的,“上帝允许恶的存在是为了从中引出善。”于是上帝的敌人反倒是间接地成了上帝的助手,魔王反倒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正义’的仲裁者,司法系统中的大判官,如此就失却了作为恶势力领袖的意义。同样的在28页也提到关于地狱职能的这个悖论,我做了很多笔记,这里不细说,改日另外立文。
之后几页是基于基督教出于传教需要而妖魔化异教神祗的一些描述,之前看过一些文献了,没有做笔记。不过值得一提的圣诞老人也是一个德国异教小神。这个时期的各种邪魔外道还处在荒诞不经的乡野文化地位,属于人类的‘玩具’,并没有上纲上线起到‘教育’民众的作用。
20页非常有意思,作为从艺者的角度而言。这个部分提到的是具象化的魔鬼,即早期人类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对魔鬼进行的想象和艺术化处理。蛇与龙,山羊则是异教的象征,比如潘神(Pan)和托尔(Thor),有趣的还有一个形象是狗- -|||,这应该是来源于埃及和希腊(?)神话中的冥府之犬吧,书中没有提。另外纠结的是还有猴子,猫,鲸鱼(- -|||,我推测是列维坦一类的海怪),蜜蜂(完全不懂,尾钉的关系?),苍蝇(没记错的话魔王别西卜Beelzebub的别名就是苍蝇,这大概是来源),另外还有猫头鹰,猪,蝾螈,狼和狐狸。一个我在作画中常常疏漏的细节是,早期的魔王特征必须是充满性欲的,从潘神中吸取的特征,除了角和黑/红色的羊毛之外,还有巨大的生殖器官和大鼻子,这一点我很少在过去的艺术作品中见到,可能是艺术家的特意简化,导致我疏忽了这个特征。
所以引出了21页之后的Lilith和Sibley,下划线:“魔鬼的两个孩子:‘死亡’和‘罪孽’,后来魔鬼与这两个孩子发生乱伦,产下了七个孙儿,她们(?)各代表七宗罪。”另外还有一个有趣之处在与地理方位与魔鬼的关系,普遍认为寒冷阴暗的北方是死亡之神或者魔鬼的领地。比如北欧人的尼夫黑姆。有一个有趣的引用是基督教作家的对方位的解释:教堂都是面朝东方,走进教堂的时候,北面位于人的左手旁。‘左’这一词在各种文化中都属于异教与魔鬼的代名词。比如中文中的‘旁门左道’,拉丁文中的‘灾祸’这个词本意是‘左’。耳熟能详的描述了,不过还是在这里写下来备用吧。
困了。下回再解。
在地铁上看了41页。顺便做了些书摘和笔记。
引言第一句就很有意思,“魔鬼是不是正在放弃西方?Roger Caillois在1974年时就曾说过:‘本世纪可以视为一个消逝的世纪;至少对于地狱来说,它是衰落和变形的世纪。’”如果完全不计较法文到中文表述性差异,这个开头就使我对该书有了一丝好感。从过去的阅读经验来看,我所接触的经院哲学和原旨主义教义影响下的文艺作品,都从未像Robert Muchembled这样站在‘地狱’的角度来阐述对魔鬼的研究;而另外一部分我所接触的则是赤裸裸地对魔鬼的崇拜和美化,趣味性足够,在学术立场上则有失偏颇。(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是米尔顿的失乐园。)
魔鬼所代表的‘分裂精神’的文化,在稍后作者提到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作为当代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潜意识同一体,一个同样的,弱化了基督教长期影响下的道德观念,欧洲的自由主义思潮下的一个客观描述。‘分裂者’,我做了下划线。(长期感兴趣的关键字),有意思的是这个具有革新意义的词出现在《新约》。
第五页的下划线在巴塔耶的《19世纪的魔鬼》,这个加入书单,值得一读。我的研究课题是‘死亡’,魔鬼这个概念对我而言一直是从中古世纪的可以丑化戏剧化到12世纪后的高大庄严,神的对抗者,偶尔在这本书中看到这个概念,魔鬼题材与悲剧题材的必然联系,而与人类相联系的时候,那势必带来的是死亡的悲剧性。很有意思。
于是在第12页我做了个简短笔记:魔鬼→邪恶→正义的崩坏与毁灭→悲剧的诞生→死亡的美感
13页继续强调了魔鬼作为神子基督的出色‘对手’,简短笔记:作为一个永远在宗教中处于正面形象的中心人物,宗教的人格化主神,总是有一个出色的对手,他屡败屡战,愈战愈勇,但出于宗教的教化需要,这个对手总是落败,悲催的是,这个对手在宗教中成为了一个反衬主神‘高大全’的处理手法。如同圣奥古斯丁说的,“上帝允许恶的存在是为了从中引出善。”于是上帝的敌人反倒是间接地成了上帝的助手,魔王反倒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正义’的仲裁者,司法系统中的大判官,如此就失却了作为恶势力领袖的意义。同样的在28页也提到关于地狱职能的这个悖论,我做了很多笔记,这里不细说,改日另外立文。
之后几页是基于基督教出于传教需要而妖魔化异教神祗的一些描述,之前看过一些文献了,没有做笔记。不过值得一提的圣诞老人也是一个德国异教小神。这个时期的各种邪魔外道还处在荒诞不经的乡野文化地位,属于人类的‘玩具’,并没有上纲上线起到‘教育’民众的作用。
20页非常有意思,作为从艺者的角度而言。这个部分提到的是具象化的魔鬼,即早期人类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对魔鬼进行的想象和艺术化处理。蛇与龙,山羊则是异教的象征,比如潘神(Pan)和托尔(Thor),有趣的还有一个形象是狗- -|||,这应该是来源于埃及和希腊(?)神话中的冥府之犬吧,书中没有提。另外纠结的是还有猴子,猫,鲸鱼(- -|||,我推测是列维坦一类的海怪),蜜蜂(完全不懂,尾钉的关系?),苍蝇(没记错的话魔王别西卜Beelzebub的别名就是苍蝇,这大概是来源),另外还有猫头鹰,猪,蝾螈,狼和狐狸。一个我在作画中常常疏漏的细节是,早期的魔王特征必须是充满性欲的,从潘神中吸取的特征,除了角和黑/红色的羊毛之外,还有巨大的生殖器官和大鼻子,这一点我很少在过去的艺术作品中见到,可能是艺术家的特意简化,导致我疏忽了这个特征。
所以引出了21页之后的Lilith和Sibley,下划线:“魔鬼的两个孩子:‘死亡’和‘罪孽’,后来魔鬼与这两个孩子发生乱伦,产下了七个孙儿,她们(?)各代表七宗罪。”另外还有一个有趣之处在与地理方位与魔鬼的关系,普遍认为寒冷阴暗的北方是死亡之神或者魔鬼的领地。比如北欧人的尼夫黑姆。有一个有趣的引用是基督教作家的对方位的解释:教堂都是面朝东方,走进教堂的时候,北面位于人的左手旁。‘左’这一词在各种文化中都属于异教与魔鬼的代名词。比如中文中的‘旁门左道’,拉丁文中的‘灾祸’这个词本意是‘左’。耳熟能详的描述了,不过还是在这里写下来备用吧。
困了。下回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