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一篇……上学期的论文
从哈特谢普苏特、帕特罗克洛斯与希帕提娅谈起
——论性解放与性压抑对欧洲古典文明进程的影响。
性别平等问题已经日渐成为世界所关注的重点,在欧洲,在女权主义盛行的今天,这样的关注来此何方?又会对将来的社会造成什么影响?而归根结底,我们正应该回顾历史,从欧洲史前文明,古代文明与古典文明的角度来探求性别不平等的来源,同时也会发现,正是性别与相关问题影响着整个文明的发展与变革,本文拟通过对于历史上性别问题,即男性与女性的个体差异与社会差异,在不同时期所发生的影响和变革来讨论那些表面看似无关的变革和推进之间,深层次的关联关系与内在应力,即性别问题、男性社会倾向与女性社会倾向这之间与文明发展的关系,同时也期望通过本文对于正处在强烈变革期的当今世界提出一些有用的看法。也许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各个方面脱颖而出,或许正式这种变革的一种预演。
从整个历史的角度来看,文明的历程本是触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的,但同时其整个本源归根结底都是与人类自己相关。如同蝴蝶效应一般,是个人的举动,影响了整个历史的进程,换句话说,整个文明的历程与其说是历史学,不如说是研究特定时期特定个人的心理学问题。人类学为人类提供了一面巨大的镜子,使他们能够从中窥探出自身无尽的变化 。因此,本文的目的是旨在通过人类学与心理学的角度与方面来讨论整个欧洲文明的进程,同时也想通过较为细小的方面来窥探出文明变革背后的动因,而之所以选择性解放与性压制作为切入点,正是因为,虽然波伏娃提出了历史上不公平的将女性一直置于从属地位与第二性别的观点 到现在不过百年,但是女性作为人类群体中占有绝对重要地位的一部分,不能被历史,尤其是在讨论文明史时被忽略,同时,女性与男性在心理学上的差异也导致了历史进程的改变(换句话说,造成了此时此刻的此种局面),并且这种差异的绝对不能被忽视。故,我认为女性在历史中的地位不应当是像现在这样,视为一个从属的角度,一个永远跟从在男性身后的侍从者与等待解放的群体,而是相对的或隐或显的出现在历史的道路上。其次,性解放与性压制在此处不但关注于女性解放与女权运动,同时,也应当包含对于非通常性向人群(LGBT人群)对于历史的影响,虽然LGBT运动 是在近二三十年,即70年代左右所兴起的新一轮的性解放运动的一部分,但是这个问题,不管认同他与否,都是自人类诞生便产生且不容回避,在不同的时代中,他的被解放与被压抑,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改变着人类的文明进程。
女性与男性:心理差异与社会侧重
在讨论上述问题前,我想首先讨论女性与男性在心理与性格上被普通认同的事实。女性,虽然在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期,因为自身特性,分工,宗教等纷繁交错的原因,被轻视而被剥夺权利,但显然女性在心理上更偏重感性,也更偏重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联性而不是物质本身所以女性在思考方面更倾向于关注与建立事物间的联系而非男性的注重事物本体与探究事物自身 。因此,在人类还处于食物采集阶段,由于女性能够较好的整合与凝聚一个部落,同时又能为部落带来最重要的资源,即人口,所以女性不仅是在生殖方面,而且还在人际方面成为一个部落的核心 。并且,在食物采集者阶段,女性更多的承担采集与收获,而男性更多的承担狩猎和开垦。所以,在文明伊始,女性更多扮演联系与融合的角色而男性、则是战争与掠夺,那么,可以说,母系社会的衰弱同父系社会的崛起绝不是孰优孰劣的一次选择,,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口的上升 使得处在有限资源环境的人类生活的侧重点和生存矛盾,从稳固与团结一个部落并聚合其部落本身,转向了面临部落与部落之间的竞争(即女性势力的被迫衰退与男性势力开始主导)。而纵观历史,父系社会的建立与巩固可以说是直接影响奠定了以后数千年并直至今日的文明的基调,即竞争关系(但同时,当今社会可开始在反思,竞争存在的必要性,这也是的我们甚至可以去假想一个母系社会的未来),同时也造成了女性作为第二性而被压制的命运,可以说,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这即是偶然,又是必然,必然在于,对于生存在地球(而非其他星球)上的人类而言,这种在文明初期就出现竞争状态(从而向父系社会转变)是无法改变,但偶然在于当人类的相对个体大小与生存范围的大小之间的比例关系那怕发生微笑的变化,那么也许人类进入父系社会的时间会大大拖后,甚至不再进入,因此我们可以完全想象一个单纯人类的高度发达的母系社会的形态(可以参考蜜蜂与蚂蚁),这将完全颠覆我们对于现在这个社会合理性的认同。而讨论以上的问题的目的是想说明,女性完全可以像男性一样发展出高级的社会,所以对于女性的所有不认同与压制都将是基于父系社会(即涵盖整个欧洲文明史所讨论的其实)的一种主观武断,因此,讨论性解放与性压制也就是在讨论不同形态的父系社会,而这些不同形态的社会(即欧洲文明史的不同时期)势必由不同的对于两性的态度所引导并反作用于两性的态度上。
于是,我在此处想通过对于女性与男性在心理方面的差异,类同的将社会也进行一些比较分类,同时得出希望通过比较来从一个侧面了解文明历史的进展。
哈特谢普苏特:女性倾向社会的衰弱与优势
承接上文所述,当人类进入食物种植者的角色,并逐步进入农业文明兴盛的古代时期起,女性的地位就开始逐步的落到相对劣势的地位(女性不再能与男性创造等量的食物),并且,这种地位的落后是全球性的,只是这种不平均还只是一种群体无意识,还没有上升到后期的没有遮掩的诅咒,无论美索不达米亚(丈夫是无可辩驳的一家之主——汉谟拉比法典),商朝还是印度河流域。而其中以埃及的女王哈特谢普苏特的事例最具有代表性,哈特谢普苏特是第十八朝的法老。尽管只有现存只有少数的文献记载着他的统治,但是现在普遍的观点认为哈特谢普苏特在公元前1479年至前1458年作为法老统治了古埃及 。而最早证明她是法老的证据来源于塞纳福特父母的墓室,即几个标注有7年、神的妻子、伟大的女神哈特谢普苏特(Maatkare) ,但是哈特谢普苏特的一生都在过着假扮男人的生活,她佩戴假胡子,穿著和其他男性法老一样的服饰,而且,自他死后,他的儿子图特摩斯三世就极力的抹去有这个女性法老的存在。因此,可以说,女性的地位在这个时代就已经开始由平等到不平等的历史性转变,那么我们不仅想问,男性的统治究竟给文明带来了什么,或者说,我们可以尝试比较一下女性与男性在处理问题是的差异,或许能取得一些结果。在哈特谢普苏特的统治期间,她停止了埃及向外的战争,使得埃及在叙利亚及巴勒斯坦的统治权动摇,同时重新开拓了自第二中间期就断绝的贸易网。可以说,这相当符合上述对于女性对文明进程的影响,即减弱竞争统治注重联系的建立,而男性注重竞争的而忘记事物之间联系的天生缺憾就造成了整个古代社会,甚至整个古典文明的阿克琉斯之踵,即低下的生产力造就的“器质性疾病”:技术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似乎在于奴隶制度,其次帝国结构上缺点因为帝国的扩张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量的战利品、贡品、粮食和奴隶而得到掩饰,但是在当时那样的技术发展水平上,帝国的扩展受到了种种限制,使得限度已经达到,帝国疆界就固定下来而无法扩展,军队和官僚机构从原来的物质财富与奴隶的来源成为不可避免的负担,过度的支出导致最终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货币变得毫无价值,而退回到物物交换,帝国经济则愈分解为自给自足的单体,从而经济上的分散带来的政治上的分权,帝国的大厦不再能支持下去,并慢慢地开始崩溃 。可以看出这种器质性的疾病一直困扰着从人类进入父系社会的绝大部分时期和遍布欧亚的各大帝国,可以说竞争与扩张(包括人口的掠夺,即整个奴隶制度)在给人类带来了文明的大爆发(但是这种爆发是建立在有问题的基础上与停滞不前技术之上,可以说诸如冶金术、犁、轮子、帆和太阳历这些核心发明都是在新石器时代 ),又为人类文明,至少是给大多数处在古代和古典文明循环之中的国家(诸如印度、中国和中东)下了一个永久的诅咒。那么从古代文明的角度我们一窥男性社会,即被部分压迫和排挤女性的社会所可能的一些弊端,而这种弊端对于之后的社会,尤其是之后已经将女性作为第二等级的社会所带来的是什么能?
帕特罗克洛斯:“帕式男性”与女性倾向的代用品
在讨论由宗教的介入之后(尤其是亚伯拉罕教派的宗教)的社会对于女性的压制与社会的发展之前,首先想讨论的是有关于希腊,尤其是荷马时代到泛希腊化时期,在希腊本土与殖民地,在亚历山大征服的中东与埃及都流传着古希腊的一种风俗,即苏格拉底史式恋爱(原至苏格拉底与学生之间的暧昧关系,之后广泛的指代希腊男子之间普遍的精神恋爱关系,这一点可以从柏拉图的《会饮篇》中窥见一斑),这种风俗向上可以推至阿克琉斯与帕特罗克洛斯 ,包含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直至著名的亚历山大与赫菲斯提昂,而同时,古希腊对于女性向来保持一种轻蔑的态度,以雅典为例:女性不能拥有财产,奥林匹克竞赛也不准女性参加,一些最杰出的剧作家和哲学家提及女性是都说她们天生低贱 。而之所以提到这些问题,是因为在考虑希腊这个问题时,与上面所叙述的观点出现了明显的相左,即,同样是男性占有主流地位的社会,为什么希腊会出现黄金时期,在艺术,文学,戏剧,绘画等明显更符合女性社会所应有特性的活动做出了非凡的建树,而非是其他的同样也是男性社会占主导的区域,同时,如果将这一切全部归咎于希腊海岛文化的特性,那么同样也带有明显海岛文明特质的日本本土与英国也出现了诸如耽美艺术与男校文化,使得这个问题个人觉得不再能被所谓的“此时此地”这样的解释所回答,甚至,使得这个问题本身变得更为尖锐并继续去回答,即“苏格拉底式恋爱”与当地女性更擅长的文化崛起究竟有何关联,而同时海岛文化又与其有什么联系。
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再一次讨论女性社会与男性社会在文化上的特质可能是必要的,首先男性的侵略与对事物本身的关注使得典型的男性不会太去关注拟物,而拟物,即物体放弃自身的物性同时加强其本身浅层透明性(transparency) 却是在现代艺术出现之前,绝大部分艺术形式所最为重要的一个理念,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在前文所提到的这些艺术方面,男性绝不会比女性更为擅长(但之所以没有女性得以脱颖而出,这与整个社会对于女性的蔑视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为什么是希腊而非是其他的什么地方产生了最为重要的古典时期的众多艺术门类的雏形,那么这就应当与前文所提及的“苏格拉底式恋爱”有关,首先分析古希腊地区就会发现,整个马其顿半岛都被大大小小的城邦所覆盖,此时的城邦其实更多的是充当着在石器时代部落的角色,而开始时,这些城邦主要靠自给型农业、放牧业和捕鱼业为生,但是,到了公元前8世纪,这种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因人口压力而遭到破坏,这使得贸易和殖民地成为之后希腊的部分城邦,尤其是雅典的主要收入,而当殖民地释放的原有耕地和迁移人口时,母邦不再受到从古代文明开始就主导整个社会的竞争关系的困扰,那么代替竞争的便是如何处理好城邦内部的关系,这也就标志着,古代希腊部分城邦的社会关系开始侧重于女性主导的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即融合与沟通(甚至可以看出伯罗奔尼撒战争所竞争的不是实质的土地和奴隶,而是整个马其顿半岛的霸权),但同时,女性的地位在此时,已经不复当年石器时代的近乎平等的关系,甚至对于女性的污蔑如前文所述,已经同之后的宗教污蔑不相上下,因此当我们关注苏格拉底式恋爱时,会发现其中包含一种特质,即同样身为男性,但关系中的两者在性格上会有很大的区别,以阿克琉斯与帕特罗克洛斯为例,前者保有全部男性特质,如竞争力,侵略性与英雄主义并且充满竞争意识(如与阿伽门农的争辩)而后者,我们暂且称其为“帕式男性”,而对于此类男性,最佳的诠释就是埃辛托斯(即风信子) 。
因此对于“帕式男性”首先应该保有所有的男性特质,如帕特罗克洛斯,他同时参与了特洛伊战争的希腊联军,但同时也要具有一些女性在情感与心理上细腻的特质,即感性与洞察力,联系能力与融合力,如帕特罗克洛斯在阿克琉斯与阿伽门农不和时,劝导阿克琉斯重返战场,最后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希腊人的胜利 。这些特性在某些方面填补了当时古希腊城邦内部由于女性因为地位与影响力缺失而丧失的内部融合力,甚至可以说艺术、戏剧、雕塑等文化行为产生与强盛是一种女性倾向对于完成社会城邦内部融合所实行必要方法。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黄金时代的雅典城,外部是伯罗奔尼撒连绵不断的战火(男性倾向),而内部却又是繁荣的艺术与文化(帕式男性替代女性所起到的女性社会倾向),而诸如此类的事情,也可以在之后的类似历史时段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同样是小规模的商业城邦)找到(如文艺复兴三杰或卡拉瓦乔等人),而相较于母邦的较强的女性社会倾向,殖民地由于其处的位置相对需要更强的竞争力去生存并受到农耕经济模式的限制,使得其完全是一些由男性倾向掌握主导的社会,这也可以作为一个佐证。
所以,如上述所论,我们可以认为,艺术文化戏剧等(甚至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女性倾向对于社会在需要一定内部融合力(即竞争不再为绝对的主题)时发生作用的一种手段,只是因为女性在当时的地位已经遭受到严重破坏,无法再使用原始社会时的传统手段发挥作用,这使得“帕式男性”正式的出现,并开始通过其敏锐的洞察力、联系能力和感染力,来完成女性无法完成的使命,但这并不是说同性恋是由于社会的需求由后天培养的(显然这些能力是天生具有的,如同女性与男性一样),而恰恰相反,真是因为同性恋男子大多数与生俱来就是“帕式男性”,因此,在当时社会需要这一类的融合能力时更容易脱颖而出。所以说,尽管女性一直遭受到压制,但是人类社会产生对于女性倾向社会的需求却是从来没有间断过,也从未消失过,从而男性倾向社会一直在通过其他的途径来发挥这部分的作用(而对于为何不直接的利用女性,在下文中会有讨论)。这也进一步证明,女性倾向社会的存在有着一种无疑的必然性,不能被消解更不能被抹杀。
希帕提娅:女性倾向的覆灭与宗教的作用
而后,想接着讨论的是,性压制在宗教介入时为何变得更为严重,而非放松。而对于宗教的介入,可以通过比较一下三位宗教经典中的女性来得出,即潘多拉、莉莉丝与夏娃。众所周知,这三位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当时时代大背景所固有的对于女性的偏见与轻蔑,但是显然,三者的境遇与对其不同的态度,展现了当宗教的统治逐步加深时,女性地位的逐渐变化。
潘多拉诞生于工匠神赫淮斯托斯之手(其地位等于甚至高于创造人类的普罗米修斯),其次潘多拉得到了希腊众神的馈赠(如美貌与灵巧),而对于其打开魔盒的行为,对她的评价是愚蠢(并非真正的愚蠢,而是有别于男性的女性所特有的好奇心与洞察力的表现罢了),因此,在希腊人的眼中,女性并非出生低贱,只是天性“愚蠢”。而反观莉莉丝,莉莉丝的出生是上帝为了满足亚当的欲望而由泥土中创生,即只是被当作一个附属物而存在(甚至可以视作是牲畜的替代品),但同时,莉莉丝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的(而对于莉莉丝加入魔鬼阵营的典故,甚至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女性反对父权社会的隐喻),表明自当时的犹太教社会,女性倾向已经逐渐产生一种表面化的倾向,但显然这种倾向是不恰当的甚至是颠覆当时社会根基(即男性倾向社会),因此是邪恶的(表明一种异端,但并不是不聪明),那么莉莉丝是附属并且邪恶的。当这一切最后发展到夏娃时,轻蔑和侮辱达到了最盛,即夏娃不但出生低贱(只是亚当的一根肋骨所化),并且是“愚蠢”(如潘多拉一样好奇)又是“易受诱惑”的。因此,比较三者的演变就会发现,对于女性的轻蔑在宗教,尤其是亚伯拉罕宗教出现后,最为盛行,即与男性相比,从创生时的平等甚至优于变为了不平等的从属关系,而其其智力程度由单纯的不聪慧缺乏思考变成了愚蠢(易受蛊惑)与邪恶(一旦掌握知识之后)。
而这一转变在希帕提娅这个处在时代转折期的女性身上体现的最为深刻,希帕提娅是希腊化古埃及学者,是当时名重一时、广受欢迎的女性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占星学家以及教师,最后被狂热的基督教徒迫害杀死 。这表明了当智慧在女性身上变成了宗教所宣扬的邪恶之时,女性的命运只能以悲剧收场,显然,在古代与早期古典时期,由于特殊的地理与政治环境,女性虽然处在较为低下的社会地位(这也是男性倾向社会所希望的)并没有完全固定,同时,活跃的知识交流也使得女性能够获得更多的智慧并冲击的男性倾向社会,如美狄亚、克里欧佩特拉与莎乐美。因此,可以说宗教的出现,首先是男性倾向社会对于本身器质性疾病的一种治疗手段与反思,即企图脱离女性社会倾向而通过宗教来消解过剩的竞争热情,并保持社会融合关系,并且也通过污蔑女性并剥夺女性智力获取的权利来稳固原有的社会制度(即强化男性社会倾向)。因此,宗教如此不遗余力的对女性实施污蔑和压迫,应该理解为防止女性的崛起,使得宗教其本身这个与女性倾向社会功能相同机制的存活 。而在文艺复兴之后,当宗教的融合力与压制力被削减,那么为女性权利的抗争与现代的现代的女权主义的崛起也变成的一种理所应当。
女性倾向社会:新时代的新思考
而中世纪宗教之所以能够扩大到如此势力,显然与宗教同其他女性社会倾向的替代品一样能够聚合当时分裂的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之后的文艺复兴、大发现时代与近代化过程中,男性社会倾向与女性社会倾向相互角力,使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进步的动力。因此,在前文所提的假设可以提出以下的结论,即在原始社会的男性与女性由于其作用的相对平均性处在平等的地位,由于地理环境和人口密度的原因使得女性不再在人类生存中起到和男性相同的作用(但这包含一定的偶然性),使得社会进入父权社会,也同时使得从那以后整个欧洲文明的历史基调变成了占有主导权的男性倾向社会与处在弱势地位但有不可或缺的女性倾向社会的抗衡,并且,由于男性社会所固有的器质性疾病的原因,在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又需要具有特殊融合力和消解竞争力的女性社会倾向的存在,因此出现了很多女性社会倾向的替代品,如前文所提及的苏格拉底式恋爱与宗教制度(之所以不真正的提高女性地位,正是惧怕女性推翻男性倾向社会。)而其中最为持久的替代品就是宗教制度,但正是因为宗教制度从古典时期一直压制女性的地位,使得当宗教势力一经衰弱时,女性开始了以女性运动与女权主义为首的反扑。
而与此同时,当人类正式迈入近代以来,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我们再一次思考我们这个社会时,或许会渐渐发现,当地球的已经狭小到无法在通过竞争和战争而开拓自己的身存领地,而地球已经整个的成为一个部落时,当我们发现也许现在的办法是在有限的空间中融合更多的个体时,那么人类现在也许真的该重新注视这个社会的根基,即男性倾向社会是否已经像当时的原始时代的母系社会一样,不再适用,而是需要再次改变社会的形态,再次回到女性倾向社会呢?也许这也正式历史所要告诉我们一些启示。
——论性解放与性压抑对欧洲古典文明进程的影响。
性别平等问题已经日渐成为世界所关注的重点,在欧洲,在女权主义盛行的今天,这样的关注来此何方?又会对将来的社会造成什么影响?而归根结底,我们正应该回顾历史,从欧洲史前文明,古代文明与古典文明的角度来探求性别不平等的来源,同时也会发现,正是性别与相关问题影响着整个文明的发展与变革,本文拟通过对于历史上性别问题,即男性与女性的个体差异与社会差异,在不同时期所发生的影响和变革来讨论那些表面看似无关的变革和推进之间,深层次的关联关系与内在应力,即性别问题、男性社会倾向与女性社会倾向这之间与文明发展的关系,同时也期望通过本文对于正处在强烈变革期的当今世界提出一些有用的看法。也许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各个方面脱颖而出,或许正式这种变革的一种预演。
从整个历史的角度来看,文明的历程本是触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的,但同时其整个本源归根结底都是与人类自己相关。如同蝴蝶效应一般,是个人的举动,影响了整个历史的进程,换句话说,整个文明的历程与其说是历史学,不如说是研究特定时期特定个人的心理学问题。人类学为人类提供了一面巨大的镜子,使他们能够从中窥探出自身无尽的变化 。因此,本文的目的是旨在通过人类学与心理学的角度与方面来讨论整个欧洲文明的进程,同时也想通过较为细小的方面来窥探出文明变革背后的动因,而之所以选择性解放与性压制作为切入点,正是因为,虽然波伏娃提出了历史上不公平的将女性一直置于从属地位与第二性别的观点 到现在不过百年,但是女性作为人类群体中占有绝对重要地位的一部分,不能被历史,尤其是在讨论文明史时被忽略,同时,女性与男性在心理学上的差异也导致了历史进程的改变(换句话说,造成了此时此刻的此种局面),并且这种差异的绝对不能被忽视。故,我认为女性在历史中的地位不应当是像现在这样,视为一个从属的角度,一个永远跟从在男性身后的侍从者与等待解放的群体,而是相对的或隐或显的出现在历史的道路上。其次,性解放与性压制在此处不但关注于女性解放与女权运动,同时,也应当包含对于非通常性向人群(LGBT人群)对于历史的影响,虽然LGBT运动 是在近二三十年,即70年代左右所兴起的新一轮的性解放运动的一部分,但是这个问题,不管认同他与否,都是自人类诞生便产生且不容回避,在不同的时代中,他的被解放与被压抑,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改变着人类的文明进程。
女性与男性:心理差异与社会侧重
在讨论上述问题前,我想首先讨论女性与男性在心理与性格上被普通认同的事实。女性,虽然在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期,因为自身特性,分工,宗教等纷繁交错的原因,被轻视而被剥夺权利,但显然女性在心理上更偏重感性,也更偏重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联性而不是物质本身所以女性在思考方面更倾向于关注与建立事物间的联系而非男性的注重事物本体与探究事物自身 。因此,在人类还处于食物采集阶段,由于女性能够较好的整合与凝聚一个部落,同时又能为部落带来最重要的资源,即人口,所以女性不仅是在生殖方面,而且还在人际方面成为一个部落的核心 。并且,在食物采集者阶段,女性更多的承担采集与收获,而男性更多的承担狩猎和开垦。所以,在文明伊始,女性更多扮演联系与融合的角色而男性、则是战争与掠夺,那么,可以说,母系社会的衰弱同父系社会的崛起绝不是孰优孰劣的一次选择,,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口的上升 使得处在有限资源环境的人类生活的侧重点和生存矛盾,从稳固与团结一个部落并聚合其部落本身,转向了面临部落与部落之间的竞争(即女性势力的被迫衰退与男性势力开始主导)。而纵观历史,父系社会的建立与巩固可以说是直接影响奠定了以后数千年并直至今日的文明的基调,即竞争关系(但同时,当今社会可开始在反思,竞争存在的必要性,这也是的我们甚至可以去假想一个母系社会的未来),同时也造成了女性作为第二性而被压制的命运,可以说,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这即是偶然,又是必然,必然在于,对于生存在地球(而非其他星球)上的人类而言,这种在文明初期就出现竞争状态(从而向父系社会转变)是无法改变,但偶然在于当人类的相对个体大小与生存范围的大小之间的比例关系那怕发生微笑的变化,那么也许人类进入父系社会的时间会大大拖后,甚至不再进入,因此我们可以完全想象一个单纯人类的高度发达的母系社会的形态(可以参考蜜蜂与蚂蚁),这将完全颠覆我们对于现在这个社会合理性的认同。而讨论以上的问题的目的是想说明,女性完全可以像男性一样发展出高级的社会,所以对于女性的所有不认同与压制都将是基于父系社会(即涵盖整个欧洲文明史所讨论的其实)的一种主观武断,因此,讨论性解放与性压制也就是在讨论不同形态的父系社会,而这些不同形态的社会(即欧洲文明史的不同时期)势必由不同的对于两性的态度所引导并反作用于两性的态度上。
于是,我在此处想通过对于女性与男性在心理方面的差异,类同的将社会也进行一些比较分类,同时得出希望通过比较来从一个侧面了解文明历史的进展。
哈特谢普苏特:女性倾向社会的衰弱与优势
承接上文所述,当人类进入食物种植者的角色,并逐步进入农业文明兴盛的古代时期起,女性的地位就开始逐步的落到相对劣势的地位(女性不再能与男性创造等量的食物),并且,这种地位的落后是全球性的,只是这种不平均还只是一种群体无意识,还没有上升到后期的没有遮掩的诅咒,无论美索不达米亚(丈夫是无可辩驳的一家之主——汉谟拉比法典),商朝还是印度河流域。而其中以埃及的女王哈特谢普苏特的事例最具有代表性,哈特谢普苏特是第十八朝的法老。尽管只有现存只有少数的文献记载着他的统治,但是现在普遍的观点认为哈特谢普苏特在公元前1479年至前1458年作为法老统治了古埃及 。而最早证明她是法老的证据来源于塞纳福特父母的墓室,即几个标注有7年、神的妻子、伟大的女神哈特谢普苏特(Maatkare) ,但是哈特谢普苏特的一生都在过着假扮男人的生活,她佩戴假胡子,穿著和其他男性法老一样的服饰,而且,自他死后,他的儿子图特摩斯三世就极力的抹去有这个女性法老的存在。因此,可以说,女性的地位在这个时代就已经开始由平等到不平等的历史性转变,那么我们不仅想问,男性的统治究竟给文明带来了什么,或者说,我们可以尝试比较一下女性与男性在处理问题是的差异,或许能取得一些结果。在哈特谢普苏特的统治期间,她停止了埃及向外的战争,使得埃及在叙利亚及巴勒斯坦的统治权动摇,同时重新开拓了自第二中间期就断绝的贸易网。可以说,这相当符合上述对于女性对文明进程的影响,即减弱竞争统治注重联系的建立,而男性注重竞争的而忘记事物之间联系的天生缺憾就造成了整个古代社会,甚至整个古典文明的阿克琉斯之踵,即低下的生产力造就的“器质性疾病”:技术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似乎在于奴隶制度,其次帝国结构上缺点因为帝国的扩张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量的战利品、贡品、粮食和奴隶而得到掩饰,但是在当时那样的技术发展水平上,帝国的扩展受到了种种限制,使得限度已经达到,帝国疆界就固定下来而无法扩展,军队和官僚机构从原来的物质财富与奴隶的来源成为不可避免的负担,过度的支出导致最终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货币变得毫无价值,而退回到物物交换,帝国经济则愈分解为自给自足的单体,从而经济上的分散带来的政治上的分权,帝国的大厦不再能支持下去,并慢慢地开始崩溃 。可以看出这种器质性的疾病一直困扰着从人类进入父系社会的绝大部分时期和遍布欧亚的各大帝国,可以说竞争与扩张(包括人口的掠夺,即整个奴隶制度)在给人类带来了文明的大爆发(但是这种爆发是建立在有问题的基础上与停滞不前技术之上,可以说诸如冶金术、犁、轮子、帆和太阳历这些核心发明都是在新石器时代 ),又为人类文明,至少是给大多数处在古代和古典文明循环之中的国家(诸如印度、中国和中东)下了一个永久的诅咒。那么从古代文明的角度我们一窥男性社会,即被部分压迫和排挤女性的社会所可能的一些弊端,而这种弊端对于之后的社会,尤其是之后已经将女性作为第二等级的社会所带来的是什么能?
帕特罗克洛斯:“帕式男性”与女性倾向的代用品
在讨论由宗教的介入之后(尤其是亚伯拉罕教派的宗教)的社会对于女性的压制与社会的发展之前,首先想讨论的是有关于希腊,尤其是荷马时代到泛希腊化时期,在希腊本土与殖民地,在亚历山大征服的中东与埃及都流传着古希腊的一种风俗,即苏格拉底史式恋爱(原至苏格拉底与学生之间的暧昧关系,之后广泛的指代希腊男子之间普遍的精神恋爱关系,这一点可以从柏拉图的《会饮篇》中窥见一斑),这种风俗向上可以推至阿克琉斯与帕特罗克洛斯 ,包含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直至著名的亚历山大与赫菲斯提昂,而同时,古希腊对于女性向来保持一种轻蔑的态度,以雅典为例:女性不能拥有财产,奥林匹克竞赛也不准女性参加,一些最杰出的剧作家和哲学家提及女性是都说她们天生低贱 。而之所以提到这些问题,是因为在考虑希腊这个问题时,与上面所叙述的观点出现了明显的相左,即,同样是男性占有主流地位的社会,为什么希腊会出现黄金时期,在艺术,文学,戏剧,绘画等明显更符合女性社会所应有特性的活动做出了非凡的建树,而非是其他的同样也是男性社会占主导的区域,同时,如果将这一切全部归咎于希腊海岛文化的特性,那么同样也带有明显海岛文明特质的日本本土与英国也出现了诸如耽美艺术与男校文化,使得这个问题个人觉得不再能被所谓的“此时此地”这样的解释所回答,甚至,使得这个问题本身变得更为尖锐并继续去回答,即“苏格拉底式恋爱”与当地女性更擅长的文化崛起究竟有何关联,而同时海岛文化又与其有什么联系。
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再一次讨论女性社会与男性社会在文化上的特质可能是必要的,首先男性的侵略与对事物本身的关注使得典型的男性不会太去关注拟物,而拟物,即物体放弃自身的物性同时加强其本身浅层透明性(transparency) 却是在现代艺术出现之前,绝大部分艺术形式所最为重要的一个理念,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在前文所提到的这些艺术方面,男性绝不会比女性更为擅长(但之所以没有女性得以脱颖而出,这与整个社会对于女性的蔑视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为什么是希腊而非是其他的什么地方产生了最为重要的古典时期的众多艺术门类的雏形,那么这就应当与前文所提及的“苏格拉底式恋爱”有关,首先分析古希腊地区就会发现,整个马其顿半岛都被大大小小的城邦所覆盖,此时的城邦其实更多的是充当着在石器时代部落的角色,而开始时,这些城邦主要靠自给型农业、放牧业和捕鱼业为生,但是,到了公元前8世纪,这种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因人口压力而遭到破坏,这使得贸易和殖民地成为之后希腊的部分城邦,尤其是雅典的主要收入,而当殖民地释放的原有耕地和迁移人口时,母邦不再受到从古代文明开始就主导整个社会的竞争关系的困扰,那么代替竞争的便是如何处理好城邦内部的关系,这也就标志着,古代希腊部分城邦的社会关系开始侧重于女性主导的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即融合与沟通(甚至可以看出伯罗奔尼撒战争所竞争的不是实质的土地和奴隶,而是整个马其顿半岛的霸权),但同时,女性的地位在此时,已经不复当年石器时代的近乎平等的关系,甚至对于女性的污蔑如前文所述,已经同之后的宗教污蔑不相上下,因此当我们关注苏格拉底式恋爱时,会发现其中包含一种特质,即同样身为男性,但关系中的两者在性格上会有很大的区别,以阿克琉斯与帕特罗克洛斯为例,前者保有全部男性特质,如竞争力,侵略性与英雄主义并且充满竞争意识(如与阿伽门农的争辩)而后者,我们暂且称其为“帕式男性”,而对于此类男性,最佳的诠释就是埃辛托斯(即风信子) 。
因此对于“帕式男性”首先应该保有所有的男性特质,如帕特罗克洛斯,他同时参与了特洛伊战争的希腊联军,但同时也要具有一些女性在情感与心理上细腻的特质,即感性与洞察力,联系能力与融合力,如帕特罗克洛斯在阿克琉斯与阿伽门农不和时,劝导阿克琉斯重返战场,最后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希腊人的胜利 。这些特性在某些方面填补了当时古希腊城邦内部由于女性因为地位与影响力缺失而丧失的内部融合力,甚至可以说艺术、戏剧、雕塑等文化行为产生与强盛是一种女性倾向对于完成社会城邦内部融合所实行必要方法。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黄金时代的雅典城,外部是伯罗奔尼撒连绵不断的战火(男性倾向),而内部却又是繁荣的艺术与文化(帕式男性替代女性所起到的女性社会倾向),而诸如此类的事情,也可以在之后的类似历史时段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同样是小规模的商业城邦)找到(如文艺复兴三杰或卡拉瓦乔等人),而相较于母邦的较强的女性社会倾向,殖民地由于其处的位置相对需要更强的竞争力去生存并受到农耕经济模式的限制,使得其完全是一些由男性倾向掌握主导的社会,这也可以作为一个佐证。
所以,如上述所论,我们可以认为,艺术文化戏剧等(甚至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女性倾向对于社会在需要一定内部融合力(即竞争不再为绝对的主题)时发生作用的一种手段,只是因为女性在当时的地位已经遭受到严重破坏,无法再使用原始社会时的传统手段发挥作用,这使得“帕式男性”正式的出现,并开始通过其敏锐的洞察力、联系能力和感染力,来完成女性无法完成的使命,但这并不是说同性恋是由于社会的需求由后天培养的(显然这些能力是天生具有的,如同女性与男性一样),而恰恰相反,真是因为同性恋男子大多数与生俱来就是“帕式男性”,因此,在当时社会需要这一类的融合能力时更容易脱颖而出。所以说,尽管女性一直遭受到压制,但是人类社会产生对于女性倾向社会的需求却是从来没有间断过,也从未消失过,从而男性倾向社会一直在通过其他的途径来发挥这部分的作用(而对于为何不直接的利用女性,在下文中会有讨论)。这也进一步证明,女性倾向社会的存在有着一种无疑的必然性,不能被消解更不能被抹杀。
希帕提娅:女性倾向的覆灭与宗教的作用
而后,想接着讨论的是,性压制在宗教介入时为何变得更为严重,而非放松。而对于宗教的介入,可以通过比较一下三位宗教经典中的女性来得出,即潘多拉、莉莉丝与夏娃。众所周知,这三位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当时时代大背景所固有的对于女性的偏见与轻蔑,但是显然,三者的境遇与对其不同的态度,展现了当宗教的统治逐步加深时,女性地位的逐渐变化。
潘多拉诞生于工匠神赫淮斯托斯之手(其地位等于甚至高于创造人类的普罗米修斯),其次潘多拉得到了希腊众神的馈赠(如美貌与灵巧),而对于其打开魔盒的行为,对她的评价是愚蠢(并非真正的愚蠢,而是有别于男性的女性所特有的好奇心与洞察力的表现罢了),因此,在希腊人的眼中,女性并非出生低贱,只是天性“愚蠢”。而反观莉莉丝,莉莉丝的出生是上帝为了满足亚当的欲望而由泥土中创生,即只是被当作一个附属物而存在(甚至可以视作是牲畜的替代品),但同时,莉莉丝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的(而对于莉莉丝加入魔鬼阵营的典故,甚至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女性反对父权社会的隐喻),表明自当时的犹太教社会,女性倾向已经逐渐产生一种表面化的倾向,但显然这种倾向是不恰当的甚至是颠覆当时社会根基(即男性倾向社会),因此是邪恶的(表明一种异端,但并不是不聪明),那么莉莉丝是附属并且邪恶的。当这一切最后发展到夏娃时,轻蔑和侮辱达到了最盛,即夏娃不但出生低贱(只是亚当的一根肋骨所化),并且是“愚蠢”(如潘多拉一样好奇)又是“易受诱惑”的。因此,比较三者的演变就会发现,对于女性的轻蔑在宗教,尤其是亚伯拉罕宗教出现后,最为盛行,即与男性相比,从创生时的平等甚至优于变为了不平等的从属关系,而其其智力程度由单纯的不聪慧缺乏思考变成了愚蠢(易受蛊惑)与邪恶(一旦掌握知识之后)。
而这一转变在希帕提娅这个处在时代转折期的女性身上体现的最为深刻,希帕提娅是希腊化古埃及学者,是当时名重一时、广受欢迎的女性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占星学家以及教师,最后被狂热的基督教徒迫害杀死 。这表明了当智慧在女性身上变成了宗教所宣扬的邪恶之时,女性的命运只能以悲剧收场,显然,在古代与早期古典时期,由于特殊的地理与政治环境,女性虽然处在较为低下的社会地位(这也是男性倾向社会所希望的)并没有完全固定,同时,活跃的知识交流也使得女性能够获得更多的智慧并冲击的男性倾向社会,如美狄亚、克里欧佩特拉与莎乐美。因此,可以说宗教的出现,首先是男性倾向社会对于本身器质性疾病的一种治疗手段与反思,即企图脱离女性社会倾向而通过宗教来消解过剩的竞争热情,并保持社会融合关系,并且也通过污蔑女性并剥夺女性智力获取的权利来稳固原有的社会制度(即强化男性社会倾向)。因此,宗教如此不遗余力的对女性实施污蔑和压迫,应该理解为防止女性的崛起,使得宗教其本身这个与女性倾向社会功能相同机制的存活 。而在文艺复兴之后,当宗教的融合力与压制力被削减,那么为女性权利的抗争与现代的现代的女权主义的崛起也变成的一种理所应当。
女性倾向社会:新时代的新思考
而中世纪宗教之所以能够扩大到如此势力,显然与宗教同其他女性社会倾向的替代品一样能够聚合当时分裂的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之后的文艺复兴、大发现时代与近代化过程中,男性社会倾向与女性社会倾向相互角力,使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进步的动力。因此,在前文所提的假设可以提出以下的结论,即在原始社会的男性与女性由于其作用的相对平均性处在平等的地位,由于地理环境和人口密度的原因使得女性不再在人类生存中起到和男性相同的作用(但这包含一定的偶然性),使得社会进入父权社会,也同时使得从那以后整个欧洲文明的历史基调变成了占有主导权的男性倾向社会与处在弱势地位但有不可或缺的女性倾向社会的抗衡,并且,由于男性社会所固有的器质性疾病的原因,在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又需要具有特殊融合力和消解竞争力的女性社会倾向的存在,因此出现了很多女性社会倾向的替代品,如前文所提及的苏格拉底式恋爱与宗教制度(之所以不真正的提高女性地位,正是惧怕女性推翻男性倾向社会。)而其中最为持久的替代品就是宗教制度,但正是因为宗教制度从古典时期一直压制女性的地位,使得当宗教势力一经衰弱时,女性开始了以女性运动与女权主义为首的反扑。
而与此同时,当人类正式迈入近代以来,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我们再一次思考我们这个社会时,或许会渐渐发现,当地球的已经狭小到无法在通过竞争和战争而开拓自己的身存领地,而地球已经整个的成为一个部落时,当我们发现也许现在的办法是在有限的空间中融合更多的个体时,那么人类现在也许真的该重新注视这个社会的根基,即男性倾向社会是否已经像当时的原始时代的母系社会一样,不再适用,而是需要再次改变社会的形态,再次回到女性倾向社会呢?也许这也正式历史所要告诉我们一些启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