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随笔(三)——月光下的情思
古今中外,对于夜空之主的月亮,文学家、画家、音乐家都倾注过无数的情思吟咏其上——李白的诗、苏轼的词……梵高的星月夜……勋伯格古怪玄妙的《乐迷比埃罗》、奥托·尼古莱温馨雅致的《月升小合唱》、约瑟夫·施特劳斯欢快悦耳的《天体乐声圆舞曲》……再到贝多芬与德彪西的同名钢琴奏鸣曲《月光》,我个人对这两首《月光》更是偏爱有加,常常将它们放在一起对比着听,两位作曲家不同的情思深深地打动着我,摇摆徜徉其间的两幅不同的月光音画展现在脑海里时总让我产生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慨。
贝多芬这首奏鸣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来的。关于此曲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当贝多芬给一对盲人兄妹演奏钢琴时,风将蜡烛吹灭了。当时月光静静地洒落在这个贫困的小屋里,洒在钢琴和三个人的身上。有感此情此景,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无论如何,“月光”这个名称使这首奏鸣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也和命运敲门声的主题一样成为最初我们认识贝多芬的标志性旋律。
第一乐章充满了贝多芬式的悲怆和忧郁,下沉、舒缓而反复的旋律哀而不伤,断断续续的三联音将我们的想象力带到了18世纪维也纳的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一位耳聋的音乐家孤独的坐在月光抚慰下的钢琴旁边静静的回味着内心的痛苦,伤病困扰着的身体、苦恋折磨着的心灵,就像乐章末尾那个持续的低音音符一般久久困顿心头不能散去。他抬起头看看那朗月疏星的夜空,人生不可能永远处于太阳的光明里,但是在黑夜,月亮不是仍在那里为我们传递着光明的讯息吗?月亮就这样一直无声的启迪着我们,太阳就在那里,光明就在那里啊!在第二乐章淡淡的愉悦的旋律之中,作曲家仿佛将明月当作一面镜子一般把他对人生苦难的思考所映衬下的释然的微笑投射到了音乐的世界里,温暖的抚慰着天底下所有受苦受难的灵魂,他用钢琴冰冷的黑白键描画出了如此温暖的微笑,短暂但却充满了永恒的魅力与哲思。
贝多芬永远都是那个高唱着“扼住命运咽喉”的战士,当我们仍然沉浸在第二乐章的柔美舒缓之中时,他在第三乐章开头便使用了火山喷发一般热烈的旋律将我们震醒,沸腾的情感宣泄着他的愤怒,汹涌澎湃,斩钉截铁。急促的旋律仿佛雄狮的怒吼,一种战斗的激情喷涌而出。没错,这才是贝多芬,一个永远不会将对痛苦、挫折和失败的战斗简简单单地妥协在一个温存释然的微笑之上,他一直要紧紧地扼住命运的咽喉不放直到站立着死去!在这里我们回想整个奏鸣曲表现出的交响乐一般丰富而深邃的情思不禁慨叹乐圣冠古绝今的杰出的造诣和伟大的灵魂。
另一首德彪西的《月光》则不像贝多芬的《月光》那样在取名上有一定的传说的成分,德彪西创作此曲确实是为了描画一下给他难忘感动的美丽的月光景致。这首作品是《贝加莫组曲》四首钢琴小品中的第三首,因其唯美的意境而被广泛传诵,他也是德彪西作为一代印象派大师的代表作。
对于这首宁静幽邃、月光照人、清风拂面、浪漫抒怀的钢琴作品,我想力求简短而又准确的评价应是两个字——诗意。欣赏印象派作曲家的作品需要联想到印象派的画家——比如梵高、莫奈、塞尚、高更——他们源于浪漫派的抒情感怀之中,又为心灵的世界里带来了瑰丽的色彩,可谓是“曲中有画,画中有曲”,这不禁让人想起中国古代诗人王维的禅意诗风,其中充满了一份联系着人身体上每一处感官的美,勾起人无限的遐想,在暗合旋律的遐想之中听者就达到了对于乐曲的理解的境界,从而真正走进了旋律之中,走进了作曲家的心里。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自然界最不可理解之处就是它竟然可以理解。”爱因斯坦也是一位音乐的爱好者,他曾经将音乐的欣赏和科学探索进行过比较。我想音乐与科学之美的呈现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之上——那就是理解。而这两者的理解方法也是相通的——那就是依靠想象。
德彪西的月光让我想起蒙娜丽莎的微笑,仿佛是夜空里的流星一般在它转瞬即逝的燃烧之中照亮了同样是难得一现的昙花的绽放,自然界最不可思议的美丽在这一刻融化在皎洁而温馨的月光里浸透了整个时空。乐曲的意境还让我想起苏轼那独步古今的描写月光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又不禁想到苏轼的代表作《水调歌头》,在那中秋夜月的朗照下,一颗孤独的心却超越了世俗、超越了古今、超越了时空而放下所有的恨并且饱含深情的祝愿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这诗句中,在这旋律里,我们所能感受到和所能想象到的只有洒向人间的无限的爱。
不同的月光,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情思、不同的意境、不同的感觉……音乐是这样的神奇和美妙,为什么呢?只因相比起来更加神奇和美妙的是我们的人生?
贝多芬这首奏鸣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来的。关于此曲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当贝多芬给一对盲人兄妹演奏钢琴时,风将蜡烛吹灭了。当时月光静静地洒落在这个贫困的小屋里,洒在钢琴和三个人的身上。有感此情此景,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无论如何,“月光”这个名称使这首奏鸣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也和命运敲门声的主题一样成为最初我们认识贝多芬的标志性旋律。
第一乐章充满了贝多芬式的悲怆和忧郁,下沉、舒缓而反复的旋律哀而不伤,断断续续的三联音将我们的想象力带到了18世纪维也纳的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一位耳聋的音乐家孤独的坐在月光抚慰下的钢琴旁边静静的回味着内心的痛苦,伤病困扰着的身体、苦恋折磨着的心灵,就像乐章末尾那个持续的低音音符一般久久困顿心头不能散去。他抬起头看看那朗月疏星的夜空,人生不可能永远处于太阳的光明里,但是在黑夜,月亮不是仍在那里为我们传递着光明的讯息吗?月亮就这样一直无声的启迪着我们,太阳就在那里,光明就在那里啊!在第二乐章淡淡的愉悦的旋律之中,作曲家仿佛将明月当作一面镜子一般把他对人生苦难的思考所映衬下的释然的微笑投射到了音乐的世界里,温暖的抚慰着天底下所有受苦受难的灵魂,他用钢琴冰冷的黑白键描画出了如此温暖的微笑,短暂但却充满了永恒的魅力与哲思。
贝多芬永远都是那个高唱着“扼住命运咽喉”的战士,当我们仍然沉浸在第二乐章的柔美舒缓之中时,他在第三乐章开头便使用了火山喷发一般热烈的旋律将我们震醒,沸腾的情感宣泄着他的愤怒,汹涌澎湃,斩钉截铁。急促的旋律仿佛雄狮的怒吼,一种战斗的激情喷涌而出。没错,这才是贝多芬,一个永远不会将对痛苦、挫折和失败的战斗简简单单地妥协在一个温存释然的微笑之上,他一直要紧紧地扼住命运的咽喉不放直到站立着死去!在这里我们回想整个奏鸣曲表现出的交响乐一般丰富而深邃的情思不禁慨叹乐圣冠古绝今的杰出的造诣和伟大的灵魂。
另一首德彪西的《月光》则不像贝多芬的《月光》那样在取名上有一定的传说的成分,德彪西创作此曲确实是为了描画一下给他难忘感动的美丽的月光景致。这首作品是《贝加莫组曲》四首钢琴小品中的第三首,因其唯美的意境而被广泛传诵,他也是德彪西作为一代印象派大师的代表作。
对于这首宁静幽邃、月光照人、清风拂面、浪漫抒怀的钢琴作品,我想力求简短而又准确的评价应是两个字——诗意。欣赏印象派作曲家的作品需要联想到印象派的画家——比如梵高、莫奈、塞尚、高更——他们源于浪漫派的抒情感怀之中,又为心灵的世界里带来了瑰丽的色彩,可谓是“曲中有画,画中有曲”,这不禁让人想起中国古代诗人王维的禅意诗风,其中充满了一份联系着人身体上每一处感官的美,勾起人无限的遐想,在暗合旋律的遐想之中听者就达到了对于乐曲的理解的境界,从而真正走进了旋律之中,走进了作曲家的心里。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自然界最不可理解之处就是它竟然可以理解。”爱因斯坦也是一位音乐的爱好者,他曾经将音乐的欣赏和科学探索进行过比较。我想音乐与科学之美的呈现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之上——那就是理解。而这两者的理解方法也是相通的——那就是依靠想象。
德彪西的月光让我想起蒙娜丽莎的微笑,仿佛是夜空里的流星一般在它转瞬即逝的燃烧之中照亮了同样是难得一现的昙花的绽放,自然界最不可思议的美丽在这一刻融化在皎洁而温馨的月光里浸透了整个时空。乐曲的意境还让我想起苏轼那独步古今的描写月光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又不禁想到苏轼的代表作《水调歌头》,在那中秋夜月的朗照下,一颗孤独的心却超越了世俗、超越了古今、超越了时空而放下所有的恨并且饱含深情的祝愿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这诗句中,在这旋律里,我们所能感受到和所能想象到的只有洒向人间的无限的爱。
不同的月光,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情思、不同的意境、不同的感觉……音乐是这样的神奇和美妙,为什么呢?只因相比起来更加神奇和美妙的是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