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与反乌托邦:苏联文学的两种精神
文章回顾了苏联文学史上两种主题的对抗与消长/的确,由于政治力量的干预或者国家体制对作家生活精神世界的影响,作家不可避免地在文本中有所反映。二十世纪的苏联文学突然变得面目全非、让人无所适从,那十九世纪优秀的、深沉的、厚实质朴的形而上的对现实的关怀对灵魂的追问被强大的国家意识形态所遮蔽。作家们或自主或不自主地靠拢国家意志,由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催化,作家很容易流向乌托邦精神。
在宏大背景下,作家很容易丧失苦难意识,很容易放弃个人思考。由于政治高压,文学必将走向两极,顺从与反叛,遵命的文学或者反抗的文学。评价一个时期的文学,必须做有距离的审视,等到雾散的时候,只有当大潮消退,才能看清哪些作品有文学的力量。在极权时代,有三种作家,显性的和隐性的,一种是被迫归顺,一种是自由归顺,即内心受到时代的强大感召,主动为时代喷薄个人力量,另一种是隐形的,即坚持文学的独立性和文学自身的发展要求。
苏联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实在是兄弟手足的关系,苏联文学就是一面镜子,可以观照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十七年文学,气质何其相似。陈思和讲当代文学中的共名与无名,在苏联文学中也可以找到归宿。在文学受挤压的同时文学本身也显示出一种挣扎和回归,这在五十年代的中国被称为溢出主流之外,在六、七十年代被称为地下文本和潜藏写作。当然还有些作家被剥夺了写作权利,他们的身份在49后已经转换。
在宏大背景下,作家很容易丧失苦难意识,很容易放弃个人思考。由于政治高压,文学必将走向两极,顺从与反叛,遵命的文学或者反抗的文学。评价一个时期的文学,必须做有距离的审视,等到雾散的时候,只有当大潮消退,才能看清哪些作品有文学的力量。在极权时代,有三种作家,显性的和隐性的,一种是被迫归顺,一种是自由归顺,即内心受到时代的强大感召,主动为时代喷薄个人力量,另一种是隐形的,即坚持文学的独立性和文学自身的发展要求。
苏联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实在是兄弟手足的关系,苏联文学就是一面镜子,可以观照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十七年文学,气质何其相似。陈思和讲当代文学中的共名与无名,在苏联文学中也可以找到归宿。在文学受挤压的同时文学本身也显示出一种挣扎和回归,这在五十年代的中国被称为溢出主流之外,在六、七十年代被称为地下文本和潜藏写作。当然还有些作家被剥夺了写作权利,他们的身份在49后已经转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