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玩嘛~~~~十一洛阳行记(壹:龙门石窟篇)
不就是玩嘛~~~~十一洛阳行记(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洛阳博物馆)
——从小就知道洛阳,一直也没去过。今年十一临近,和老婆商量,长假去洛阳玩玩如何。老婆沉着个脸,我以为没戏了;隔天老婆说既然要去就做好准备,于是上网查资料买票一气呵成,大包小包行李盘缠啥的。头一次去,没有直接经验,不过现在信息丰富,依据各种说法做了个简约的出行计划,最后发现居然基本按计划完成全部行程,自我感觉不错。洛阳是古典人文城市,显性文化痕迹不可胜数,寥寥数日,不能全面,拣最感兴趣的几个点,管中窥豹。此行自觉有所小得,不敢专美,野人献曝,并感谢出行前所有对我直接间接建议的朋友。
按照计划,到洛阳后游览的顺序为: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洛阳博物馆,附带逛了下丽景门老集、王城广场和王城公园。现按照出行顺序,将沿途拍的照片并附文字与大家分享。我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拣选的目地,无关旅游攻略,一切从自己的感觉出发,主观带入比较严重,参考性不强,就图一乐;望围观者明鉴~~~~闲话不说了,上图大家一起乐。(图片:洛阳市中心王城广场周边及“天子驾六”主题雕塑)——
——天子驾六的主题雕塑在洛阳市中心的王城广场,雕塑下面就是天子驾六博物馆。我因为时间匆忙,没有来得及参观,算是此行的一个遗憾——
——到洛阳第一站是龙门石窟,位于伊河西岸龙门山,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时起开凿(公元493年)至北宋,连续营造达400年之久,据统计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龙门山和伊河东岸的香山隔水相对。经洛阳地方开发整合,整个景区包含了伊河西岸的龙门石窟、东岸的东山石窟、看经寺、香山寺和白居易墓几大块。游人路线基本上是从伊河西岸的龙门大桥桥下由北至南参观龙门石窟;再经漫水桥过伊河到东岸,由南向北直到龙门大桥沿途参观游览。西岸景区亮点无数:潜溪寺、宾阳三洞、摩崖三佛龛、万佛洞、莲花洞、奉先寺、古阳洞、药方洞、皇甫公窟等等等等。其中以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最为有名,成为了龙门石窟乃至洛阳城市的招牌脸——
——按我的游览顺序来。潜溪寺:唐高宗年间(公元650年-683年)凿造——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它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
——宾阳三洞(南洞、中洞、北洞):始凿于北魏,完成于唐高宗时期。此三洞本为北魏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但因为发生了宫廷政变,不得不终止开凿,仅完成了三洞中的中洞,其余工程是初唐时期才接着完成的。感慨,人真多~~~~~——
——宾阳北洞,佛陀造像,这手势挺喜感的——
——宾阳中洞,佛陀、菩萨造像——
——宾阳南洞,佛陀、菩萨造像——
——洞外的金刚力士——
——在宾阳三洞周边的N多个小佛窟。佛窟无论大小,在形势上都是:中央为阿弥陀佛,左迦叶右阿难,迦叶左边是观世音菩萨,阿难右边是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在洞口两侧为金刚力士,佛门护法。在阿弥陀佛的火焰背光周围,有飞天环绕,洞库的的空白处往往也密布细小的佛陀造像,每一个洞库都代表着具体的西天极乐世界,漫天神佛象征着佛陀有百亿千身无处不在,正因为有这样的能量,所以才能救苦救,难有求必应——
——左迦叶右阿难,迦叶喜庆阿难总是愁眉苦脸,分别代表了人的悲喜二元情绪——
——敬善寺洞:唐高宗显庆、龙朔年间(公元656年-663年)开凿,功德主为当时纪国太妃韦氏。龙门山上佛窟并非凭空而来,乃是当时信奉佛教的善男信女出资开凿,并把建设佛窟作为功德修行的证据。在龙门山上的几千个石窟10万多尊造像之间,亦有供养人的造像以及他们的心愿表达——
——供养人造像,很Q——
——大悲天龙,世尊地藏,般若诸佛……——
——龙门石窟历经千年,被盗劫得很厉害,从洞窟中地面上的痕迹可以看出,盗劫佛像的人技术娴熟。大的洞窟中主佛吨位庞大难以移动,小洞窟中的佛陀造像则被人用这种方法连根拔起,不知去向——
——万佛洞:“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
——在万佛洞的外围,一样密布诸佛造像。虽然万佛洞工程的主要资金来自皇家,但想必整个工程仍有一些其他出资人,也许是参与施工的人员,他们将自己的信息也留在了这里,为自己祈福。“神祯敬造地藏供养”,这个神祯,可能是一个和尚的名字,他或者出资或者参与了万佛洞的实际工程,在洞外的这些小型造像,应该多是这些人所为,其中有些造像,就是他们自己吧~~~~——
——愿菩提佛光,照彻大千世界。我佛慈悲——
——从万佛洞出来,往莲花洞方向继续前进——
——愿菩提佛光,照彻大千世界。我佛慈悲——
——唐代清明寺窟,小龛造像精巧——
——莲花洞: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
——大朵的莲花出现了,的确V5——
——想象下光芒万丈,辉映一窟的景象——
——在莲花洞外,一个小小的礼佛人浮雕吸引了我,浮雕尺寸很小,跟洞里的大佛造像相比微不足道。但是画面温馨感人。从铭文得知,礼佛人为自己的双亲、妻子、孩子,整个家庭祈福。画面上,在他的上方,是一个小小的飞天,这象征着他的祈求得到了佛陀的回应——
——奉先寺:原名卢舍那大佛龛,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卢舍那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面形丰腴、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雍荣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杰作——
——把某某打翻在地,再踩上一万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吼吼~~~一切接来自传统,承上启下而已——
——慈悲慈悲——
——火烧洞:北魏开凿。主佛被毁,窟楣尖拱火焰纹上雕有东王公西王母乘龙像。中原的艺术家一直试图将西来的佛教融入到本土的人文传统之中。这个火烧洞步伐大了些,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最高级别的神仙等同与佛教中的飞天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结果被灭佛主张的人大力摧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当时没有炸药,毁佛者采用的方法是在大佛基座下掏空洞,火烧岩石的手法,泼水冷却利用热胀冷缩任其崩塌。不过一则岩石坚固,二则干这活的民工想必心虚;洞窟周壁上的所有装饰性雕塑都给收拾的很彻底,只剩下坑坑洼洼。但是大佛主体痕迹尚在,仍能看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东王公西王母乘龙飞天,整个火烧洞的造像只存留下这个,毁佛者的倾向清清楚楚——
——皇甫公窟,北魏营造。龙门石窟的宾阳三洞中的“帝后礼佛图”浮雕作品,在民国时期被盗卖,现分存于美国纽约市艺术博物馆和美国美国堪萨斯市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我们在龙门石窟已经看不到了。但在皇甫公窟的南北壁下端,亦各刻有一幅帝王礼佛的浮雕作品。此窟我去时已经被封,不知何时才能再开放——
——洞窟门楣上的龙头,佛教发源地没有的文化特征——
——主佛造像,手生六指——
——洞窟两壁亦有佛龛,从着装上看,竟是道家羽衣——
——这幅浅浮雕作品,应该是帝王听佛说法的形象,左右侍立,背后是屏风,屏风后面还有宫女一类的人,也可能是后妃。雕刻风格很像是汉画像砖。北魏是汉化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文化上继承了中原汉文明和汉文化所吸纳的西域佛教,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是如此——
——画面中间的莲花尊造型是典型的北朝风格,这种造型是佛教艺术对汉文化器皿造型施加影响的结果——
——帝后礼佛图,迷你版的——
——佛窟的地面都雕有莲花,以象征地涌金莲之说——
——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样温文尔雅的文明,可为什么杀起人来一点慈悲也不见呢——
——古阳洞:开凿于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的洞窟。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南北壁面的层层列龛多为追随孝文帝迁都的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发愿所造。这些达官贵人不惜花费巨资,开凿窟龛,以求广植功德,祈福免灾——
——由于不能进洞参观,因此古阳洞中最弥足珍贵的“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不能亲眼得见了。龙门二十品是指北魏时期的二十块造像题记,它们记载着佛龛的雕凿时间、人物、目的等。二十品的特点是:字型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龙门二十品有无穷的艺术魅力,每年吸引无数的海外友人,漂洋过海,为的是能够亲眼目睹这一书法奇珍。……——
╔═╤═╤═╤═╤═╤═╤═╤═╤═╤═╤═╤═╤═╤═╤═╤═╤═╤═╗
║ │身│屠│之│五│帝│民│時│國│但│了│開│雜│間│拓│奇│古││║
║ │的│殺│後│胡│的│生│刻│古│南│文│鑿│的│裏│跋│迹│代││║
║ │真│,│的│亂│政│靈│。│代│北│化│,│上│就│氏│。│中│孝║
║ │正│才│壹│華│治│塗│戰│史│朝│的│壹│建│掌│,│遊│國│文║
║ │前│是│系│的│改│炭│亂│上│時│光│切│。│握│在│牧│文│帝║
║ │提│佛│列│進│革│。│不│相│期│輝│細│龍│了│那│民│明│的║
║ │吧│教│民│程│,│北│休│當│,│與│節│門│漢│麽│族│影│改║
║ │││深│族│。│結│魏│,│黑│卻│力│都│石│文│短│的│響│制║
║ │││入│間│之│束│孝│令│暗│是│量│顯│窟│明│的│鮮│力│,║
║ │ │人│的│前│了│文│人│的│中│。│示│的│複│時│卑│的│是║
╚═╧═╧═╧═╧═╧═╧═╧═╧═╧═╧═╧═╧═╧═╧═╧═╧═╧═╝
——前面说了,龙门石窟景区包括伊河西岸龙门山和东岸香山,东岸香山也有小规模的营造,但是无论艺术成就和影响力均不及西岸的龙门石窟。有擂鼓台三洞、看经寺、香山寺以及白居易墓园等景点。出了龙门石窟的南门,过漫水桥就是东岸香山。如果参观完龙门山石窟仍然保留有相当的体力,建议沿山路上山,香山不高,但是山路蜿蜒崎岖,站在擂鼓台三洞高处,隔河遥望龙门山石窟,事件赏心悦目的事。(其实我这话说的勉强,因为那会儿我脚疼腿疼。基本上是一边骂人一边爬的山。看着一帮不知是几零后的类人生命体,居然还有跑有跳的,气不打一处来)——
——眺望对岸的卢舍那大佛——
——东山石窟不能跟西山的相比,不过这个挺有意思,脚踩两只船——
——香山寺始建于北魏,武则天在洛阳称帝之时敕寺名香山。白居易做河南地方官时,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在晚年于香山寺养老,死后亦葬在此处。香山寺元朝是被废弃,清朝时又重修。清末又废,民国时又重修。香山寺几度兴废,足见世事无常。正适合了佛教对世事之空幻无常的看法。《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阿弥陀佛,呵呵——
——雕梁画柱死扛佛光普照,却不知一切有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白居易墓——
——洛阳行记“龙门石窟”篇到此结束——
电梯:
不就是玩嘛~~~~十一洛阳行记(贰:白马寺、关林篇)
http://www.douban.com/note/95026281/
不就是玩嘛~~~~十一洛阳行记(叁:洛阳博物馆篇)
http://www.douban.com/note/95172230/
——从小就知道洛阳,一直也没去过。今年十一临近,和老婆商量,长假去洛阳玩玩如何。老婆沉着个脸,我以为没戏了;隔天老婆说既然要去就做好准备,于是上网查资料买票一气呵成,大包小包行李盘缠啥的。头一次去,没有直接经验,不过现在信息丰富,依据各种说法做了个简约的出行计划,最后发现居然基本按计划完成全部行程,自我感觉不错。洛阳是古典人文城市,显性文化痕迹不可胜数,寥寥数日,不能全面,拣最感兴趣的几个点,管中窥豹。此行自觉有所小得,不敢专美,野人献曝,并感谢出行前所有对我直接间接建议的朋友。
按照计划,到洛阳后游览的顺序为: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洛阳博物馆,附带逛了下丽景门老集、王城广场和王城公园。现按照出行顺序,将沿途拍的照片并附文字与大家分享。我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拣选的目地,无关旅游攻略,一切从自己的感觉出发,主观带入比较严重,参考性不强,就图一乐;望围观者明鉴~~~~闲话不说了,上图大家一起乐。(图片:洛阳市中心王城广场周边及“天子驾六”主题雕塑)——
![]() |
——天子驾六的主题雕塑在洛阳市中心的王城广场,雕塑下面就是天子驾六博物馆。我因为时间匆忙,没有来得及参观,算是此行的一个遗憾——
![]() |
![]() |
——到洛阳第一站是龙门石窟,位于伊河西岸龙门山,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时起开凿(公元493年)至北宋,连续营造达400年之久,据统计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龙门山和伊河东岸的香山隔水相对。经洛阳地方开发整合,整个景区包含了伊河西岸的龙门石窟、东岸的东山石窟、看经寺、香山寺和白居易墓几大块。游人路线基本上是从伊河西岸的龙门大桥桥下由北至南参观龙门石窟;再经漫水桥过伊河到东岸,由南向北直到龙门大桥沿途参观游览。西岸景区亮点无数:潜溪寺、宾阳三洞、摩崖三佛龛、万佛洞、莲花洞、奉先寺、古阳洞、药方洞、皇甫公窟等等等等。其中以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最为有名,成为了龙门石窟乃至洛阳城市的招牌脸——
![]() |
——按我的游览顺序来。潜溪寺:唐高宗年间(公元650年-683年)凿造——
![]() |
![]() |
![]() |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它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
![]() |
![]() |
——宾阳三洞(南洞、中洞、北洞):始凿于北魏,完成于唐高宗时期。此三洞本为北魏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但因为发生了宫廷政变,不得不终止开凿,仅完成了三洞中的中洞,其余工程是初唐时期才接着完成的。感慨,人真多~~~~~——
![]() |
![]() |
![]() |
![]() |
——宾阳北洞,佛陀造像,这手势挺喜感的——
![]() |
![]() |
——宾阳中洞,佛陀、菩萨造像——
![]() |
![]() |
——宾阳南洞,佛陀、菩萨造像——
![]() |
![]() |
![]() |
——洞外的金刚力士——
![]() |
——在宾阳三洞周边的N多个小佛窟。佛窟无论大小,在形势上都是:中央为阿弥陀佛,左迦叶右阿难,迦叶左边是观世音菩萨,阿难右边是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在洞口两侧为金刚力士,佛门护法。在阿弥陀佛的火焰背光周围,有飞天环绕,洞库的的空白处往往也密布细小的佛陀造像,每一个洞库都代表着具体的西天极乐世界,漫天神佛象征着佛陀有百亿千身无处不在,正因为有这样的能量,所以才能救苦救,难有求必应——
![]() |
![]() |
![]() |
![]() |
![]() |
![]() |
![]() |
——左迦叶右阿难,迦叶喜庆阿难总是愁眉苦脸,分别代表了人的悲喜二元情绪——
![]() |
![]() |
![]() |
![]() |
——敬善寺洞:唐高宗显庆、龙朔年间(公元656年-663年)开凿,功德主为当时纪国太妃韦氏。龙门山上佛窟并非凭空而来,乃是当时信奉佛教的善男信女出资开凿,并把建设佛窟作为功德修行的证据。在龙门山上的几千个石窟10万多尊造像之间,亦有供养人的造像以及他们的心愿表达——
![]() |
![]() |
![]() |
![]() |
![]() |
——供养人造像,很Q——
![]() |
——大悲天龙,世尊地藏,般若诸佛……——
![]() |
![]() |
![]() |
![]() |
——龙门石窟历经千年,被盗劫得很厉害,从洞窟中地面上的痕迹可以看出,盗劫佛像的人技术娴熟。大的洞窟中主佛吨位庞大难以移动,小洞窟中的佛陀造像则被人用这种方法连根拔起,不知去向——
![]() |
![]() |
![]() |
![]() |
——万佛洞:“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
![]() |
![]() |
![]() |
![]() |
![]() |
——在万佛洞的外围,一样密布诸佛造像。虽然万佛洞工程的主要资金来自皇家,但想必整个工程仍有一些其他出资人,也许是参与施工的人员,他们将自己的信息也留在了这里,为自己祈福。“神祯敬造地藏供养”,这个神祯,可能是一个和尚的名字,他或者出资或者参与了万佛洞的实际工程,在洞外的这些小型造像,应该多是这些人所为,其中有些造像,就是他们自己吧~~~~——
![]() |
![]() |
![]() |
![]() |
![]() |
![]() |
![]() |
——愿菩提佛光,照彻大千世界。我佛慈悲——
![]() |
![]() |
![]() |
——从万佛洞出来,往莲花洞方向继续前进——
![]() |
——愿菩提佛光,照彻大千世界。我佛慈悲——
![]() |
![]() |
![]() |
![]() |
![]() |
![]() |
——唐代清明寺窟,小龛造像精巧——
![]() |
![]() |
![]() |
——莲花洞: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
![]() |
![]() |
![]() |
——大朵的莲花出现了,的确V5——
![]() |
——想象下光芒万丈,辉映一窟的景象——
![]() |
![]() |
![]() |
![]() |
![]() |
![]() |
——在莲花洞外,一个小小的礼佛人浮雕吸引了我,浮雕尺寸很小,跟洞里的大佛造像相比微不足道。但是画面温馨感人。从铭文得知,礼佛人为自己的双亲、妻子、孩子,整个家庭祈福。画面上,在他的上方,是一个小小的飞天,这象征着他的祈求得到了佛陀的回应——
![]() |
![]() |
![]() |
![]() |
![]() |
——奉先寺:原名卢舍那大佛龛,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卢舍那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面形丰腴、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雍荣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杰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把某某打翻在地,再踩上一万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吼吼~~~一切接来自传统,承上启下而已——
![]() |
![]() |
![]() |
——慈悲慈悲——
![]() |
![]() |
![]() |
![]() |
![]() |
——火烧洞:北魏开凿。主佛被毁,窟楣尖拱火焰纹上雕有东王公西王母乘龙像。中原的艺术家一直试图将西来的佛教融入到本土的人文传统之中。这个火烧洞步伐大了些,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最高级别的神仙等同与佛教中的飞天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结果被灭佛主张的人大力摧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当时没有炸药,毁佛者采用的方法是在大佛基座下掏空洞,火烧岩石的手法,泼水冷却利用热胀冷缩任其崩塌。不过一则岩石坚固,二则干这活的民工想必心虚;洞窟周壁上的所有装饰性雕塑都给收拾的很彻底,只剩下坑坑洼洼。但是大佛主体痕迹尚在,仍能看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 |
![]() |
——东王公西王母乘龙飞天,整个火烧洞的造像只存留下这个,毁佛者的倾向清清楚楚——
![]() |
![]() |
——皇甫公窟,北魏营造。龙门石窟的宾阳三洞中的“帝后礼佛图”浮雕作品,在民国时期被盗卖,现分存于美国纽约市艺术博物馆和美国美国堪萨斯市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我们在龙门石窟已经看不到了。但在皇甫公窟的南北壁下端,亦各刻有一幅帝王礼佛的浮雕作品。此窟我去时已经被封,不知何时才能再开放——
![]() |
![]() |
——洞窟门楣上的龙头,佛教发源地没有的文化特征——
![]() |
——主佛造像,手生六指——
![]() |
![]() |
——洞窟两壁亦有佛龛,从着装上看,竟是道家羽衣——
![]() |
——这幅浅浮雕作品,应该是帝王听佛说法的形象,左右侍立,背后是屏风,屏风后面还有宫女一类的人,也可能是后妃。雕刻风格很像是汉画像砖。北魏是汉化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文化上继承了中原汉文明和汉文化所吸纳的西域佛教,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是如此——
![]() |
——画面中间的莲花尊造型是典型的北朝风格,这种造型是佛教艺术对汉文化器皿造型施加影响的结果——
![]() |
——帝后礼佛图,迷你版的——
![]() |
——佛窟的地面都雕有莲花,以象征地涌金莲之说——
![]() |
——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样温文尔雅的文明,可为什么杀起人来一点慈悲也不见呢——
![]() |
![]() |
——古阳洞:开凿于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的洞窟。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南北壁面的层层列龛多为追随孝文帝迁都的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发愿所造。这些达官贵人不惜花费巨资,开凿窟龛,以求广植功德,祈福免灾——
![]() |
![]() |
![]() |
![]() |
![]() |
——由于不能进洞参观,因此古阳洞中最弥足珍贵的“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不能亲眼得见了。龙门二十品是指北魏时期的二十块造像题记,它们记载着佛龛的雕凿时间、人物、目的等。二十品的特点是:字型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龙门二十品有无穷的艺术魅力,每年吸引无数的海外友人,漂洋过海,为的是能够亲眼目睹这一书法奇珍。……——
![]() |
![]() |
![]() |
![]() |
╔═╤═╤═╤═╤═╤═╤═╤═╤═╤═╤═╤═╤═╤═╤═╤═╤═╤═╗
║ │身│屠│之│五│帝│民│時│國│但│了│開│雜│間│拓│奇│古││║
║ │的│殺│後│胡│的│生│刻│古│南│文│鑿│的│裏│跋│迹│代││║
║ │真│,│的│亂│政│靈│。│代│北│化│,│上│就│氏│。│中│孝║
║ │正│才│壹│華│治│塗│戰│史│朝│的│壹│建│掌│,│遊│國│文║
║ │前│是│系│的│改│炭│亂│上│時│光│切│。│握│在│牧│文│帝║
║ │提│佛│列│進│革│。│不│相│期│輝│細│龍│了│那│民│明│的║
║ │吧│教│民│程│,│北│休│當│,│與│節│門│漢│麽│族│影│改║
║ │││深│族│。│結│魏│,│黑│卻│力│都│石│文│短│的│響│制║
║ │││入│間│之│束│孝│令│暗│是│量│顯│窟│明│的│鮮│力│,║
║ │ │人│的│前│了│文│人│的│中│。│示│的│複│時│卑│的│是║
╚═╧═╧═╧═╧═╧═╧═╧═╧═╧═╧═╧═╧═╧═╧═╧═╧═╧═╝
![]() |
![]() |
![]() |
——前面说了,龙门石窟景区包括伊河西岸龙门山和东岸香山,东岸香山也有小规模的营造,但是无论艺术成就和影响力均不及西岸的龙门石窟。有擂鼓台三洞、看经寺、香山寺以及白居易墓园等景点。出了龙门石窟的南门,过漫水桥就是东岸香山。如果参观完龙门山石窟仍然保留有相当的体力,建议沿山路上山,香山不高,但是山路蜿蜒崎岖,站在擂鼓台三洞高处,隔河遥望龙门山石窟,事件赏心悦目的事。(其实我这话说的勉强,因为那会儿我脚疼腿疼。基本上是一边骂人一边爬的山。看着一帮不知是几零后的类人生命体,居然还有跑有跳的,气不打一处来)——
![]() |
![]() |
![]() |
![]() |
——眺望对岸的卢舍那大佛——
![]() |
![]() |
——东山石窟不能跟西山的相比,不过这个挺有意思,脚踩两只船——
![]() |
![]() |
![]() |
——香山寺始建于北魏,武则天在洛阳称帝之时敕寺名香山。白居易做河南地方官时,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在晚年于香山寺养老,死后亦葬在此处。香山寺元朝是被废弃,清朝时又重修。清末又废,民国时又重修。香山寺几度兴废,足见世事无常。正适合了佛教对世事之空幻无常的看法。《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阿弥陀佛,呵呵——
![]() |
![]() |
![]() |
——雕梁画柱死扛佛光普照,却不知一切有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 |
![]() |
![]() |
![]() |
![]() |
——白居易墓——
![]() |
![]() |
![]() |
——洛阳行记“龙门石窟”篇到此结束——
![]() |
![]() |
电梯:
不就是玩嘛~~~~十一洛阳行记(贰:白马寺、关林篇)
http://www.douban.com/note/95026281/
不就是玩嘛~~~~十一洛阳行记(叁:洛阳博物馆篇)
http://www.douban.com/note/9517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