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人勿近》(瑞典):你的孤独有我的一半
少年时看今何在的小说,里面有一句:不要死,也不要孤独的生活。“孤独”,这两个字是多么的阴郁和诡谲。单亲家庭的孩子是孤独的,他所期待的正是遇到另一个人可以同他分享那份孤独。用这两个字来形容《生人勿近》,我想再合适不过了。
你又如何否认?缺乏关爱,没有朋友,个性懦弱,常常受人欺负,只有腹黑的种子在主人公的心中悄然滋长。“尖叫!像猪一样尖叫!”当12岁的奥斯卡站在暮色中的雪地,用他的小刀不断戳向眼前的树,仿佛那正是他的死敌。树木不会反抗,小男孩细弱的嗓音却凸显了他的无力。
“你在做什么?”少女爱莉的出现让奥斯卡回转身。“我住在你家隔壁”,“我不可能成为你的朋友”。爱莉强调着“不可能”,便径自离去。这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不可能”是相对的,事实上生活中的很多故事都从“不可能”而发生。而奥斯卡与爱莉也由此被命运的红线紧紧牵在了一起。
奥斯卡,12岁的孤独少年。他个性并不古怪,却总是形单影只。他的爱好是收集报纸上各种凶杀案的新闻。挥舞小刀在树上发泄自己的愤怒。他渴望朋友,却没有朋友。他可能自己也不知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或许我们可以谈谈孤独。那不是一个多么文艺的词汇,也并非与生俱来。国王是孤独的,因为没有人敢藐视权贵;杀人犯是孤独的,因为他受人唾弃;理想主义者是孤独的,因为他不被理解;自卑者是孤独的,因为他不愿直面人生;奥斯卡是孤独的,因为他过于平凡,被人欺负,也不受重视。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孤独感比罪恶感要可怕的多。没有真正孤独体验的人恐怕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死亡反而是解脱,也没有办法理解一个看似正常人夜夜的哭泣。
奥斯卡的孤独是被动的孤独,是渴望得到关爱的孤独。他外表懦弱,不懂得反抗,在私下里对人有着莫名的恨意——可是并没有付诸实践。
第二次遇到爱莉,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明显拉近了一步。一块小小的魔方成为两个孩子情感传递的载体。爱莉当然也是孤独的,因为她是不老不死的吸血鬼,除了采血人,她甚至没有可以交流的对象。她对奥斯卡说“我不可能成为你的朋友”,是缘于自己的身份,“不可能”并不代表“不想”。奥斯卡对她说“你闻起来很怪”,少女表面上说不介意,却在男孩走后低下了自己的头。
第三次,奥斯卡问爱莉“你从没收到过礼物吗?”爱莉说“没有”。没有朋友,就不会有礼物。爱莉当然知道,可是当奥斯卡想要把魔方送给她时,她却说“那是你的。”那时候他们刚刚知道彼此的名字,还不是朋友。
第四次,爱莉对受到欺负的奥斯卡说“你必须反击回去”。“可是他们有三个人。”奥斯卡说。“那你要更努力的反击,”爱莉的目光坚定,“我会帮你。”此时的老采血人站在窗户里看着两个孩子,他在想些什么我们还无从知晓。
奥斯卡的反击之路应该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当然,12岁的少年和少女之间也有一些其他的情感在萌生。这样说可能有些不妥,因为爱莉只是看上去只有12岁,实际上她究竟有多大,并没有人知道。而我所使用的“她”在此时竟也变得可疑。奥斯卡抱住了爱莉,爱莉说了一句话:如果我不是一个女孩,你还会喜欢我吗?
没错,用并不漂亮的话讲,这部电影讲述的其实是变性小吸血鬼的爱情故事。可是这个句子并不适合放在文章的开头,就好像我们不该从电影的伊始就知道爱莉的身世一样。吸血鬼、杀戮、同志、未成年……影片的沉闷之感似乎立时消散,多年的观影经验让我们知道伏笔和暗示越多,电影的结尾就越精彩。
不过既然是恐怖片,电影的结局也实在有够惊悚。在那之前我们还是先看看小男孩奥斯卡的“反击”,我想称之为“孤独的反击”。
“to flee is life,to linger,death”——爱莉说离开是自由,逗留是死亡。杀戮对于吸血鬼来讲只不过是为了生存,况且在人类世界里,从来也不缺乏杀戮。爱莉内心的挣扎和无可奈何是能够从她的表现里看出来的。她不是魔鬼,因为她在小爱人的面前表现得极为克制。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你,我,大家都是很普通的人,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所有人都不再理会你,所有人都厌恶你,这时候出现一个人,他/她教会你痛恨世人,在你危难的时候帮助你,甚至杀死或者坑害了你的敌人,你会怎么想?
“好孤独啊!”有一天,当你独自一个人蜷伏在这世界的某一个角落,会不会想起曾经有一个人和你分享那份孤独。从小看电影总是同情反面角色,想到所谓的坏人是有着怎样悲惨的过去:与世界格格不入有什么错,究竟是你们错了还是我错了?
当奥斯卡在初认识爱莉时问她“你是什么人?”“我和你一样。”爱莉回答。对,没错。我和你一样,我们同样孤独,被世界所遗弃。
我们看着吸血鬼电影,有《夜访吸血鬼》的挣扎,有《惊情四百年》的刻骨铭心,有《范海辛》的惊心动魄,有《暮色》的天真和幼稚。可是并没有电影来表现孤独。
奥斯卡在不经意间发现了爱莉的真实性别,爱莉身上的伤口显示着“她”永远停留在自己被阉割的那一刻。“be me a little,”当爱莉注视着奥斯卡,她的容颜变得苍老,200多年的孤独和寂寞全部写在了脸上的皱纹里。
爱情是和年龄、性别、种族无关的!12岁的小孩子,你能说他们不懂爱情吗?恐怕他们知道的比你还要多,还要深刻。一个是经历了200年的人生,一个是12载满含对人世愤怒却渴望关怀之心。
奥斯卡再一次面对欺负自己的人终于做出了反击,用棍子狠狠抽打了对方。这导致了在影片结尾时奥斯卡遭受报复时的几近丧命。
在泳池里,少年被压入水中,这是最残忍的报复。反击的代价如此,这世界上才会有那么多懦弱的人。爱莉的出现拯救了奥斯卡,可也从此将其带上了不归路。新采血人的诞生,似乎与已死去的老采血人有那么几分不同——“吻你”,12岁的奥斯卡坐在列车上,他的手指在面前的箱子上敲着,窗外是苍茫的土地和片片飞雪,斯德哥尔摩的银装素裹从此便远离了两人的世界。那一刻,我似乎看到了窗口里老采血人的眼睛:我什么都不能改变,因为我已经老了。
当然,我并没有认为爱莉带走奥斯卡是一场阴谋,奥斯卡的新“采血人”身份不会影响两个孩子之间的情感。同原著里明确指出老采血人并非爱莉过去的恋人相比,我更希望把电影里的老采血人看成是爱莉的过去的恋人——很显然,导演没这样干,老采血人采血失败,爱莉是愤怒的,其中看不出一丝的感情。可是老人的付出实在很多,被抓之前自我毁容,死亡之前甘愿成为爱莉最后的晚餐……他说“不要去找那男孩”,语气里不知是嫉妒还是其他。
《生人勿近》获得过2008年翠贝卡电影节最高奖、2008高森博格电影节最佳北欧电影奖及柯达最佳摄影奖,在08年着实让世人惊艳了一把。虽然和《暮色》并没多少可比性,但不得不说,《暮光之城》从第二部开始就已经相当狗血。
多说几句,在影片的半个小时左右,小奥斯卡从雪地里捡起魔方的那一刻,影片的光线控制得实在很完美,少年的面孔在屏幕上柔美非常。
你又如何否认?缺乏关爱,没有朋友,个性懦弱,常常受人欺负,只有腹黑的种子在主人公的心中悄然滋长。“尖叫!像猪一样尖叫!”当12岁的奥斯卡站在暮色中的雪地,用他的小刀不断戳向眼前的树,仿佛那正是他的死敌。树木不会反抗,小男孩细弱的嗓音却凸显了他的无力。
“你在做什么?”少女爱莉的出现让奥斯卡回转身。“我住在你家隔壁”,“我不可能成为你的朋友”。爱莉强调着“不可能”,便径自离去。这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不可能”是相对的,事实上生活中的很多故事都从“不可能”而发生。而奥斯卡与爱莉也由此被命运的红线紧紧牵在了一起。
奥斯卡,12岁的孤独少年。他个性并不古怪,却总是形单影只。他的爱好是收集报纸上各种凶杀案的新闻。挥舞小刀在树上发泄自己的愤怒。他渴望朋友,却没有朋友。他可能自己也不知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或许我们可以谈谈孤独。那不是一个多么文艺的词汇,也并非与生俱来。国王是孤独的,因为没有人敢藐视权贵;杀人犯是孤独的,因为他受人唾弃;理想主义者是孤独的,因为他不被理解;自卑者是孤独的,因为他不愿直面人生;奥斯卡是孤独的,因为他过于平凡,被人欺负,也不受重视。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孤独感比罪恶感要可怕的多。没有真正孤独体验的人恐怕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死亡反而是解脱,也没有办法理解一个看似正常人夜夜的哭泣。
奥斯卡的孤独是被动的孤独,是渴望得到关爱的孤独。他外表懦弱,不懂得反抗,在私下里对人有着莫名的恨意——可是并没有付诸实践。
第二次遇到爱莉,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明显拉近了一步。一块小小的魔方成为两个孩子情感传递的载体。爱莉当然也是孤独的,因为她是不老不死的吸血鬼,除了采血人,她甚至没有可以交流的对象。她对奥斯卡说“我不可能成为你的朋友”,是缘于自己的身份,“不可能”并不代表“不想”。奥斯卡对她说“你闻起来很怪”,少女表面上说不介意,却在男孩走后低下了自己的头。
第三次,奥斯卡问爱莉“你从没收到过礼物吗?”爱莉说“没有”。没有朋友,就不会有礼物。爱莉当然知道,可是当奥斯卡想要把魔方送给她时,她却说“那是你的。”那时候他们刚刚知道彼此的名字,还不是朋友。
第四次,爱莉对受到欺负的奥斯卡说“你必须反击回去”。“可是他们有三个人。”奥斯卡说。“那你要更努力的反击,”爱莉的目光坚定,“我会帮你。”此时的老采血人站在窗户里看着两个孩子,他在想些什么我们还无从知晓。
奥斯卡的反击之路应该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当然,12岁的少年和少女之间也有一些其他的情感在萌生。这样说可能有些不妥,因为爱莉只是看上去只有12岁,实际上她究竟有多大,并没有人知道。而我所使用的“她”在此时竟也变得可疑。奥斯卡抱住了爱莉,爱莉说了一句话:如果我不是一个女孩,你还会喜欢我吗?
没错,用并不漂亮的话讲,这部电影讲述的其实是变性小吸血鬼的爱情故事。可是这个句子并不适合放在文章的开头,就好像我们不该从电影的伊始就知道爱莉的身世一样。吸血鬼、杀戮、同志、未成年……影片的沉闷之感似乎立时消散,多年的观影经验让我们知道伏笔和暗示越多,电影的结尾就越精彩。
不过既然是恐怖片,电影的结局也实在有够惊悚。在那之前我们还是先看看小男孩奥斯卡的“反击”,我想称之为“孤独的反击”。
“to flee is life,to linger,death”——爱莉说离开是自由,逗留是死亡。杀戮对于吸血鬼来讲只不过是为了生存,况且在人类世界里,从来也不缺乏杀戮。爱莉内心的挣扎和无可奈何是能够从她的表现里看出来的。她不是魔鬼,因为她在小爱人的面前表现得极为克制。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你,我,大家都是很普通的人,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所有人都不再理会你,所有人都厌恶你,这时候出现一个人,他/她教会你痛恨世人,在你危难的时候帮助你,甚至杀死或者坑害了你的敌人,你会怎么想?
“好孤独啊!”有一天,当你独自一个人蜷伏在这世界的某一个角落,会不会想起曾经有一个人和你分享那份孤独。从小看电影总是同情反面角色,想到所谓的坏人是有着怎样悲惨的过去:与世界格格不入有什么错,究竟是你们错了还是我错了?
当奥斯卡在初认识爱莉时问她“你是什么人?”“我和你一样。”爱莉回答。对,没错。我和你一样,我们同样孤独,被世界所遗弃。
我们看着吸血鬼电影,有《夜访吸血鬼》的挣扎,有《惊情四百年》的刻骨铭心,有《范海辛》的惊心动魄,有《暮色》的天真和幼稚。可是并没有电影来表现孤独。
奥斯卡在不经意间发现了爱莉的真实性别,爱莉身上的伤口显示着“她”永远停留在自己被阉割的那一刻。“be me a little,”当爱莉注视着奥斯卡,她的容颜变得苍老,200多年的孤独和寂寞全部写在了脸上的皱纹里。
爱情是和年龄、性别、种族无关的!12岁的小孩子,你能说他们不懂爱情吗?恐怕他们知道的比你还要多,还要深刻。一个是经历了200年的人生,一个是12载满含对人世愤怒却渴望关怀之心。
奥斯卡再一次面对欺负自己的人终于做出了反击,用棍子狠狠抽打了对方。这导致了在影片结尾时奥斯卡遭受报复时的几近丧命。
在泳池里,少年被压入水中,这是最残忍的报复。反击的代价如此,这世界上才会有那么多懦弱的人。爱莉的出现拯救了奥斯卡,可也从此将其带上了不归路。新采血人的诞生,似乎与已死去的老采血人有那么几分不同——“吻你”,12岁的奥斯卡坐在列车上,他的手指在面前的箱子上敲着,窗外是苍茫的土地和片片飞雪,斯德哥尔摩的银装素裹从此便远离了两人的世界。那一刻,我似乎看到了窗口里老采血人的眼睛:我什么都不能改变,因为我已经老了。
当然,我并没有认为爱莉带走奥斯卡是一场阴谋,奥斯卡的新“采血人”身份不会影响两个孩子之间的情感。同原著里明确指出老采血人并非爱莉过去的恋人相比,我更希望把电影里的老采血人看成是爱莉的过去的恋人——很显然,导演没这样干,老采血人采血失败,爱莉是愤怒的,其中看不出一丝的感情。可是老人的付出实在很多,被抓之前自我毁容,死亡之前甘愿成为爱莉最后的晚餐……他说“不要去找那男孩”,语气里不知是嫉妒还是其他。
《生人勿近》获得过2008年翠贝卡电影节最高奖、2008高森博格电影节最佳北欧电影奖及柯达最佳摄影奖,在08年着实让世人惊艳了一把。虽然和《暮色》并没多少可比性,但不得不说,《暮光之城》从第二部开始就已经相当狗血。
多说几句,在影片的半个小时左右,小奥斯卡从雪地里捡起魔方的那一刻,影片的光线控制得实在很完美,少年的面孔在屏幕上柔美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