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业 简评《龙狮》案例文化策略与在当下演出经营管理实践中应如何更好的处理“全球市场”与“本土市场”的关系
系主任的小作业 拖了好久才写的... 俩小时才搞定 不过真正写的时候倒是有种文思泉涌的感觉 但是直觉觉得还有有些粗糙 有的细节还需好好修改。
PS:文中的《龙狮》是加拿大太阳马戏团与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共同联合制作的杂技综合舞台剧。1999年制作完成并于2003年12月完成了历时五年的北美大陆巡回演出。平均每年演出400场,每场超过2800名观众。它被称作中国文化真正打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剧目,是一个演出产业的成功案例,也是中国元素打入欧美演出市场的一次成功尝试。
节目片段 http://video.sina.com.cn/v/b/34880857-1767925422.html
“龙狮”案例的文化策略
通过阅读周红老师的文章(《学什么?怎么学?》)我发现三点文化策略,这三点文化策略分别体现在三个方面。通过对这三个文化策略的实施不仅打造出了《龙狮》这样的精品节目,更是为中国本土和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特色类舞台艺术找出了创作与营销的方法,但我认为其中不能简单的照搬创作模式与管理制度,更要潜心分析其成功背后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含义与普世价值,只有把这些元素掰开揉碎放进新创作的节目中才有可能改变创作的套路和品位,走向不一样的新的发展道路。
文化策略之一:谈创作
创作是一台节目或者任何一个艺术作品的基础,但它的作用应该远远大于仅仅是一个步骤或者形式。创作中不仅要包含作者对故事构架的创意和故事走向的把握,更应该加入一些人类性的,普世的,大众都能接受的真善美的价值观。对于一个好创意来说,讲一个好故事与演绎人类美好的情感是并驾齐驱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好的故事能够引人入胜,把观众轻松快速的代入剧情,让观众感同身受体会主人公的心态与经历从而达到共鸣。而美好的情感与价值观则是共鸣基础上的升华,通过艺术作品本身对观众起到教化与陶冶的作用,源于艺术又高于艺术的传播美好的情感与价值观,使艺术作品本身更具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而作品《龙狮》正是在拥有的好的剧情的基础上又具有了好的情感,在有了好创作的前提下又拥有了好的表演与技术技巧,所以才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功。
文化策略之二:谈管理
文章中提到了,太阳马戏团不是一个单纯的表演团体而是一个具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公司。在现如今的商业社会中,一切都与商业沾边,作为艺术管理者更应该洞察到商业运作模式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发挥空间。并尽力把一整套商业与公司运作模式带入艺术团体,并且为其注入良好的管理与经营理念。太阳马戏团公司在制作、行销、推广等市场经营的各种环节完全是商业运作,年销售额达上亿美元,已经逐步成为一个产业。作为走在世界马戏团前列的太阳马戏团不仅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一个单纯的演出团体所达到的经济业绩。在商业和艺术领域取得了双赢的成绩。商业上严格而有效的执行力,把一个用杂技和歌舞讲故事的文化产品营销得风生水起。其中,更多的功劳归功于太阳马戏团和合作方的职业经理人,而表演艺术家们尽善尽美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
文化策略之三:谈担当
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精神,文化企业更是如此。文化作为社会生活和人类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物质发展和精神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企业在经营自己的同时要不断地摆正自己的位置,不仅要看清自己所处的政治背景与文化环境,努力做出贴近观众口味,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精品节目,同时也要宣扬美好情感,强调社会正义,作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先驱。我们发现,太阳马戏团很少宣传自己挣了多少钱,也不去强化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对立,而是不断地强调自己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并且不断地告诉大众,太阳马戏团可以带去自己的灵感、激活人们的灵感,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想象中的自己,这也是太阳马戏团行走天下的战略理念。
在当下演出经营管理实践中应如何更好的处理“全球市场”与“本土市场”的关系?
我认为应该先搞好本土市场,然后在本土市场基本打开并逐渐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时候开始尝试向国外市场进军。
之所以要把开拓本土市场放在全球市场之前是因为中国的本土市场现在发展的并不乐观,还没有能力和必要急于向外拓展。基于本土表演艺术发展不畅的现实我总结出三点原因。第一,整个艺术品市场还比较混乱,表演艺术市场更是远远还没有发展成型。规模不大,节目不多,演出类型偏少。地域发展差异过大,文化资源分布不均。第二,市场链条没有接好,跨专业从业人员缺乏或能力欠佳,没有把艺术品生产与营销直到表演的过程安排顺畅,没有探索出一条艺术品产出与销售的道路。第三,演出团体过少,演员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导致艺术作品价值偏低。演出从业者思想观念不先进没有创新与竞争意识。大众对艺术关注甚少,普遍艺术鉴赏能力缺乏与价值含量较低的艺术生产之间产生恶性循环从而阻碍了高雅艺术的普及与艺术作品精神价值的提升。所以,综上三点可知,中国现在的演出行业发展还困难重重。自己还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之前务必把本国作为“试验田”先搞好产业发展,积累经验,然后再转战国际市场,相信那时不仅会少走许多弯路也会用已有的许多经验并通过文化差异的机遇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但是,我们的演出市场是不是一无是处?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是不是无法下手呢?答案是否定的,我认为,在中国发展演出经济与文化产业除了存在重重困难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优势。如果在国内先发展然后借助已有经验走出国门则会使优势更大的显现出来。首先,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文化繁荣的国家,无论在其土地上发展何种经济,经营何种产业,先不论产业本身的优劣性起码都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作为支撑。文化与演出产业作为文化大范畴之内的衍生品,作为全球化环境中的经济与文化的交界产物更是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优势与发展前景。文化具有排他性与传染性,同宗同源的观众更善于捕捉节目中的信息,能够更好的与演出保持互动关系,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一来,本土化的演出就更加容易推广开来,更容易取得成功。基于拥有着巨大的市场规模这一前提,“试验田”的发展本身就很有挑战性了。其次,成本较低。这个优势不言而喻,演出圈的人都清楚,尤其是搞舞台演出的人员更是深有体会。出国演出不仅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在财力支持上也有极大的要求需要满足。2009年,美国芭蕾舞剧院来国家大剧院演出几乎全团动员,一百多位芭蕾演员分几批依次来到北京献演三场经典舞剧。显而易见,出国演出不仅要处理好食宿交通等等琐事,更要保证演员精神与体力,联系好排练场地,组织好随团后勤人员的分工,保证舞美灯光的接洽以使演出万无一失。不仅大大消耗各种物资财力,更是对演员和后勤人员精神与体力的双重考验。这样一对比,本土演出的优势就不言而喻了,跨省演出毕竟简单轻松,同一台节目的重复性演出也使节目本身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的实现。最后,当在本土演出市场发展趋于成熟的时候再进军国际市场就会因拥有已有的经验而显得从容不迫,应对自如。当然,国外有国外的情况,但首先还是先把自己的屋子打扫干净为好。
PS:文中的《龙狮》是加拿大太阳马戏团与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共同联合制作的杂技综合舞台剧。1999年制作完成并于2003年12月完成了历时五年的北美大陆巡回演出。平均每年演出400场,每场超过2800名观众。它被称作中国文化真正打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剧目,是一个演出产业的成功案例,也是中国元素打入欧美演出市场的一次成功尝试。
节目片段 http://video.sina.com.cn/v/b/34880857-1767925422.html
“龙狮”案例的文化策略
通过阅读周红老师的文章(《学什么?怎么学?》)我发现三点文化策略,这三点文化策略分别体现在三个方面。通过对这三个文化策略的实施不仅打造出了《龙狮》这样的精品节目,更是为中国本土和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特色类舞台艺术找出了创作与营销的方法,但我认为其中不能简单的照搬创作模式与管理制度,更要潜心分析其成功背后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含义与普世价值,只有把这些元素掰开揉碎放进新创作的节目中才有可能改变创作的套路和品位,走向不一样的新的发展道路。
文化策略之一:谈创作
创作是一台节目或者任何一个艺术作品的基础,但它的作用应该远远大于仅仅是一个步骤或者形式。创作中不仅要包含作者对故事构架的创意和故事走向的把握,更应该加入一些人类性的,普世的,大众都能接受的真善美的价值观。对于一个好创意来说,讲一个好故事与演绎人类美好的情感是并驾齐驱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好的故事能够引人入胜,把观众轻松快速的代入剧情,让观众感同身受体会主人公的心态与经历从而达到共鸣。而美好的情感与价值观则是共鸣基础上的升华,通过艺术作品本身对观众起到教化与陶冶的作用,源于艺术又高于艺术的传播美好的情感与价值观,使艺术作品本身更具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而作品《龙狮》正是在拥有的好的剧情的基础上又具有了好的情感,在有了好创作的前提下又拥有了好的表演与技术技巧,所以才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功。
文化策略之二:谈管理
文章中提到了,太阳马戏团不是一个单纯的表演团体而是一个具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公司。在现如今的商业社会中,一切都与商业沾边,作为艺术管理者更应该洞察到商业运作模式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发挥空间。并尽力把一整套商业与公司运作模式带入艺术团体,并且为其注入良好的管理与经营理念。太阳马戏团公司在制作、行销、推广等市场经营的各种环节完全是商业运作,年销售额达上亿美元,已经逐步成为一个产业。作为走在世界马戏团前列的太阳马戏团不仅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一个单纯的演出团体所达到的经济业绩。在商业和艺术领域取得了双赢的成绩。商业上严格而有效的执行力,把一个用杂技和歌舞讲故事的文化产品营销得风生水起。其中,更多的功劳归功于太阳马戏团和合作方的职业经理人,而表演艺术家们尽善尽美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
文化策略之三:谈担当
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精神,文化企业更是如此。文化作为社会生活和人类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物质发展和精神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企业在经营自己的同时要不断地摆正自己的位置,不仅要看清自己所处的政治背景与文化环境,努力做出贴近观众口味,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精品节目,同时也要宣扬美好情感,强调社会正义,作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先驱。我们发现,太阳马戏团很少宣传自己挣了多少钱,也不去强化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对立,而是不断地强调自己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并且不断地告诉大众,太阳马戏团可以带去自己的灵感、激活人们的灵感,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想象中的自己,这也是太阳马戏团行走天下的战略理念。
在当下演出经营管理实践中应如何更好的处理“全球市场”与“本土市场”的关系?
我认为应该先搞好本土市场,然后在本土市场基本打开并逐渐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时候开始尝试向国外市场进军。
之所以要把开拓本土市场放在全球市场之前是因为中国的本土市场现在发展的并不乐观,还没有能力和必要急于向外拓展。基于本土表演艺术发展不畅的现实我总结出三点原因。第一,整个艺术品市场还比较混乱,表演艺术市场更是远远还没有发展成型。规模不大,节目不多,演出类型偏少。地域发展差异过大,文化资源分布不均。第二,市场链条没有接好,跨专业从业人员缺乏或能力欠佳,没有把艺术品生产与营销直到表演的过程安排顺畅,没有探索出一条艺术品产出与销售的道路。第三,演出团体过少,演员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导致艺术作品价值偏低。演出从业者思想观念不先进没有创新与竞争意识。大众对艺术关注甚少,普遍艺术鉴赏能力缺乏与价值含量较低的艺术生产之间产生恶性循环从而阻碍了高雅艺术的普及与艺术作品精神价值的提升。所以,综上三点可知,中国现在的演出行业发展还困难重重。自己还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之前务必把本国作为“试验田”先搞好产业发展,积累经验,然后再转战国际市场,相信那时不仅会少走许多弯路也会用已有的许多经验并通过文化差异的机遇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但是,我们的演出市场是不是一无是处?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是不是无法下手呢?答案是否定的,我认为,在中国发展演出经济与文化产业除了存在重重困难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优势。如果在国内先发展然后借助已有经验走出国门则会使优势更大的显现出来。首先,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文化繁荣的国家,无论在其土地上发展何种经济,经营何种产业,先不论产业本身的优劣性起码都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作为支撑。文化与演出产业作为文化大范畴之内的衍生品,作为全球化环境中的经济与文化的交界产物更是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优势与发展前景。文化具有排他性与传染性,同宗同源的观众更善于捕捉节目中的信息,能够更好的与演出保持互动关系,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一来,本土化的演出就更加容易推广开来,更容易取得成功。基于拥有着巨大的市场规模这一前提,“试验田”的发展本身就很有挑战性了。其次,成本较低。这个优势不言而喻,演出圈的人都清楚,尤其是搞舞台演出的人员更是深有体会。出国演出不仅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在财力支持上也有极大的要求需要满足。2009年,美国芭蕾舞剧院来国家大剧院演出几乎全团动员,一百多位芭蕾演员分几批依次来到北京献演三场经典舞剧。显而易见,出国演出不仅要处理好食宿交通等等琐事,更要保证演员精神与体力,联系好排练场地,组织好随团后勤人员的分工,保证舞美灯光的接洽以使演出万无一失。不仅大大消耗各种物资财力,更是对演员和后勤人员精神与体力的双重考验。这样一对比,本土演出的优势就不言而喻了,跨省演出毕竟简单轻松,同一台节目的重复性演出也使节目本身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的实现。最后,当在本土演出市场发展趋于成熟的时候再进军国际市场就会因拥有已有的经验而显得从容不迫,应对自如。当然,国外有国外的情况,但首先还是先把自己的屋子打扫干净为好。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