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墨韵追探
河西走廊那地方,古代非常重要。不仅仅因为那里是大家都熟知的“丝绸之路”的要道,还因为在汉武帝以后唐玄宗以前,那里曾是一个“汉文化”的重镇。 我也是慢慢体会到这个的。画家朋友巴海在台湾时为了挣钱,教法国外交官家属们学中国书法,他很敬业,几乎把近几十年大陆出版的所有书法碑帖都收了个遍,研究它们的源流。他每次回大陆,除了下乡拍喝茶老头,就是去书店淘碑帖。有一次他跟我说: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丶(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这些形容的好像都非中原风景,像是西部风光。后来我们一起考证,没错,最早的有名的大书法家,是出自河西。 张芝、索靖都是河西人,索靖、卫灌都是师承张芝,俩人曾同在尚书台任职,时称“一台二妙”。卫灌是卫夫人族祖,卫夫人则是王羲之的老师。王羲之书法的源头其实很可能是源自河西。后世论书却似乎有意掩盖了这个源流,强调“汉文化”正统和中原影响。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中记笔法传授谱系:“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 不过谁也说不清蔡邕是在何处“受于神人”。 王羲之写的字现仅有双钩摹本传世,但与他同时代甚至更早些的汉字纸本真迹还是有的,不过量最多的却是远在新疆罗布泊的楼兰。上世纪初在楼兰遗址发现的不少残纸文书,成了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汉字纸本真迹。虽然已有专家在探讨那些楼兰人写的字和王羲之书法的关系,不过一般楼兰墨书还是被称作最早的“民间书法”。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31562198/ 汉武帝设河西四郡后,河西走廊正式归为汉域。武帝当时为加强对西域的影响力,曾希望中原的一些汉室贵族们迁居河西,但贵族们不大肯去,最早迁往河西的汉人还是以寒族和贫民为主。但到了东汉后期以后,中原频频战乱,河西(包括河西东部的陇西)偏安一隅,再加上“汉文化”已在那里有了基础,中原贵族举家迁往河西的也就多了。据陈寅恪考证,李世民所属的赵郡李氏应该就是那时迁到陇西的。不过那时祖居河西的汉人势力更强,唐朝开国时,那些胡化汉人是打下天下的主力,李世民也不得不冒称自己的族祖是陇西李氏。汉武帝后的几百年,河西这个相对较少受战争和官僚腐败影响的“塞上江南”,经济和文化一定发展的比较好,先来后到土生土长有名无名的文化精英想必不少。早期的书法大师多出自河西就是一个证据,也难怪做了皇帝后的李世民看王羲之的字那么亲切。 最早的毛笔,据说是秦始皇派去修长城的将军蒙恬发明的。而我友汤光明则认为不一定是他,因为据汤兄分析,从马家窑文化到齐家文化的许多陶器上的文饰,看上去都像是用毛刷子刷上去的,原始的“毛笔”肯定那时就有了,蒙将军最多是有所改进。古时做毛笔多用“兔毫”,也有用鹿毛、狼毛(宋朝以后所谓“狼毫”才指用黄鼠狼尾巴上的毛)的,逻辑上应该也是源自兔毛鹿毛狼毛比较容易得到的地方。不过古时中原兔子、鹿和狼也不少,未可定论。几千年前的真相谁也说不清,但是在中原的汉人还在用竹签刻字时,河西和西域的胡人已开始用毛刷这种可能性,还是不小的。 大月氏被匈奴打得西迁,霍去病又把匈奴打跑,河西相对安定后,祁连雪水滋润下的这块好地方,多族互融,欣欣向荣。汉人带来的定居农业文明加速了文化的孕育,河西出了最早的书法大师,但河西人民绝不是只写字,他们还擅长用毛笔在砖头上画画,描写他们的生活,我喜欢那些砖画不亚于喜欢王羲之的字。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33361340/
感冒的河马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浦宁路围墙4月28日 (2人喜欢)
- 浦宁路围墙4月24日 (3人喜欢)
- 浦宁路围墙4月8日 (5人喜欢)
- 巴海兄摄东塘村神帝庙土主节、古清溪寺游塘节、湖墩庙二清明小福王节、老吴王庙三月初八新菩萨像开光 (5人喜欢)
- 清明随拍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