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艾米评电影《山楂树之恋》
艾米:评张艺谋新片《山楂树之恋》——篡改篇(1)(2010-10-13 09:45:23)
标签: 艾米顾小白尹丽川山楂树之恋张艺谋娱乐 分类: 砸与反砸
艾米的大本营,海外艾园:http://aiyuan.wordpress.com/ 内容全面,更新及时,有艾米黄颜所有长篇小说未删节版,免费阅读。上不去的可用下面这个方式翻墙:先键入网址:http://search.cmmb8.com/ 到这个网页后,在地址栏里输入海外艾园的地址即可。
----------------------------------------
我在《硬伤篇》里提到的那些问题,都与我的原著无关,不是因为不忠实于原著才成为硬伤的,而是因为违背社会实际,违背人物性格,违背逻辑,违背常识造成的穿帮之处。那样的错误,是稍有脑子的人都能看出来的,也是张艺谋这样的电影大师不该犯的低级错误。
《篡改篇》将要谈到的,则是影片篡改原著的地方,之所以称为“篡改”,那就不是一般的改动,而是“用作伪的手段改动原文或歪曲原意”。
在我开始这个系列之前,我先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来为某些人扫个盲:
“第十条 著作权人许可他人将其作品摄制成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视为已同意对其作品进行必要的改动,但是这种改动不得歪曲篡改原作品。”
也就是说,我不仅有批评影片的权利,我还有保护原著不被歪曲篡改的权利。
所以请某些爱嚷嚷“你把改编权卖了,你就没权批评人家”的人趁早住嘴,别把自己搞得像个法盲似的。
也请张艺谋、张伟平、顾小白、尹丽川等人稍安勿躁,先冷静下来看看我说的对不对,如果你们认为我说的不对,可以有理有据地提出反驳,也可以“高姿态”不回应。但如果你们利用手中掌握的“话语权”大放厥词,诋毁原著、人物原型或我这个作者,我会告你们违反著作权法,歪曲篡改《山楂树之恋》原著。
——————————
正如很多网友指出的那样,从影片《山楂树之恋》里几乎找不到一处忠实于原著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几个编剧看了一遍小说,就把书丢在一边,按照自己的想法编起故事来。而导演也没认真看原著,又按照自己的理解进一步曲解,于是搞出这么一个严重歪曲篡改原著的影片来。
我就不一条一条列举影片篡改原著的地方了,那样得把110分钟的所有镜头都列出来。我只分析一下最严重的歪曲篡改之处。
1、 山楂树
“山楂树之恋”这个题目是静秋三十多年前就定下的,我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反复研究过这个题目,因为我对故事题目非常重视,情节的取舍,人物的设置,开头结尾,起承转合,都以题目为主导。
反复研究的结果,还是决定沿用静秋的题目,因为这个题目能统领整个故事,而我找不出一个更好的题目来。
题目中的“山楂树”有“实”与“虚”两种所指,“实”当然是指那棵山楂树,而“虚”则是指《山楂树》这首歌曲。
那棵山楂树生长在从K县到西村坪的路上,静秋一行途中休息的时候,村长给大家讲了山楂树开红花的传说: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
这使静秋陷入两难的境地,她知道山楂花不可能是烈士鲜血染红的,但贫下中农又是这么说的,那么她写村史的时候究竟该怎么写呢?如果按贫下中农说的写,那就不符合科学,是在撒谎;但如果按照科学知识来写,那就等于指控贫下中农撒谎。
不论她选择哪种写法,对于她来说都是沉重的,不仅可能受到“组织”的惩罚,自己良心上也过不去。于是她在遇到老三的第一时间,就迫不及待地把这个问题拿出来求教,而老三运用当时流行的无产阶级文艺理论(“革命的浪漫主义”)和他自己掌握的资产阶级文艺理论(“诗人的眼睛”)解决了她的这个两难问题,使她可以照贫下中农的说法去写而不受到良心的责备。
这相当于“英雄救美”,无疑深深打动了静秋。顺着山楂花这个话题,老三邀请静秋五六月份的时候来西村坪看山楂花,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线。
老三和静秋的第一次亲吻,发生在这棵山楂树附近,老三使的小花招是用山楂树下的鬼魂来吓唬静秋,好让她钻到他怀里来。虽然静秋没中计,但老三把她拉到怀里,强吻了她。
这棵树,作为他们第一次亲吻的见证,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可以想象,从那之后,老三看到与山楂树有关的东西,就感觉特别亲切,于是他买了山楂红的毛线,送给静秋织毛衣,想象静秋穿上那样的毛衣,就像一棵开花的山楂树一样美丽。
但静秋不敢收下毛线,怕妈妈追问来源,由此引出关于静秋家庭经济状况的谈话,于是老三知道了静秋暑假会去做零时工,很为她担心,又为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线。
静秋因为听说老三有未婚妻,气得再不理老三了,因此没来西村坪看山楂花,老三采了山楂花给她送去,含蓄地表达了他坚持不懈的爱意。但静秋怕被人发现,写了一封十六字的“禁止令”寄给老三,为故事发展设下一个悬念。
这后面还有老三送给静秋他在山楂树下拍的照片,他为静秋买的山楂红的布料,他病倒住院后,两人关于去看山楂树的谈话等,都进一步体现了山楂树在这两个人生命中的意义。
老三嘱咐他的家人把他埋在那棵山楂树下,因为他并不知道他的弟弟会把他生病的真相告诉静秋,所以他没料到静秋会到医院来跟他诀别。但他知道静秋会去看那棵山楂树,因为她还没看过那棵树开花的样子。除此之外,他想不出任何别的方式能够既不打扰静秋的生活,又能跟静秋呆在一起,哪怕是很短很短的一会儿。当然,即便静秋永远都不到那棵树下去,他也愿意埋在那里,因为那是他和她初吻的地方,是他们爱情的见证。
故事到这里并没完结,自老三去世之后,静秋每年都到山楂树下来看他。三十年后,静秋带着女儿来到老三的墓前,让他知道他的“让静秋代代相传”的梦想已经实现,小静秋已经长得跟妈妈当年一样大了。
整个故事发生在山楂树下,发展在山楂树下,结束在山楂树下(仅从小说写作角度来看)。山楂树作为老三静秋爱情的见证,永远矗立在故事的中心位置上。
“山楂树”的另一个所指,是苏联歌曲《山楂树》,讲述的是一个女孩子被两个青年工人所爱,她自己也爱这两个青工,不知道如何取舍,于是去问山楂树的故事。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爱情“三角”的故事。
在《山楂树之恋》的故事发展过程中,一直都有个真实的或假想的“三角”在起着推动作用。
首先是“老三-静秋-长林”这个三角。也许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长林根本就不是老三的竞争对手,不能构成“三角”,但在那个年代,长林这样的贫下中农才是最吃香的,而老三这样的干部子弟,随时都可能变成“狗崽子”。不仅如此,那也是个相信“沉默是金”的年代,像老三这样能说会道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而像长林这样无口无嘴的人,才诚实可靠。
不管怎么说,老三是把长林当成竞争对手来看待的,静秋住在长林家,为长林做鞋,替长林织毛衣,让长林送她回城,大妈大嫂也极力撮合长林和静秋,而静秋也不怕外人说她和长林好,只怕外人说她和老三好。这一切,在我们外人看来,都很好解释,但在老三这个爱入膏肓的人看来,全都是静秋爱长林的证据。
这是老三请长芳送钱,请长林送核桃的原因,也是他迟迟没来解除静秋对他的误会的原因,因为他根本没想到静秋是在为他有未婚妻生气,他以为静秋已经选择了长林。
与此同时,从静秋的角度来看,也存在一个“三角”,那就是“丹娘-老三-静秋”这个三角,不用说,静秋也是一个爱入膏肓的人,遇到丹娘这样的“情敌”,自然是自惭形秽,觉得老三有一千个理由爱丹娘,但没有半个理由爱她,于是不战而败。
两人各自守着自己的“三角”,暗自神伤。
当老三终于悟出原委,带着丹娘的信来解除误会之后,故事平稳地发展了一段,很快又出现另一个“三角”,那就是“老三-静秋-周建新”这个三角。
老三去过静秋所在的农场,但他没露面,一是他恪守诺言,不在静秋转正前暴露两人的恋爱关系,另一种可能是他看见了静秋和周建新一起挑水等镜头,误以为静秋有了新欢;他的队友肯定告诉过他,静秋和一个青年男子到队里来找过他;他还在严家河看见周建新雨中体贴地把雨衣让给静秋穿;当他住院的时候,是周建新开着拖拉机把静秋送到医院,并在外面等候,所以他送静秋出来的时候,就很“知趣”地没让周建新看到他跟静秋在一起。
周建新的存在是老三决定离开静秋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此刻静秋的生活中没别的人,他或许会留在她身边陪着她,一直陪到他无法再陪她的那一天。但既然静秋的生活中有了一个别的人,在他看来也不比他差,至少“同名不同命”,那他为什么不让静秋发展跟周建新的爱情呢?
后来静秋因为农场另一位老师生病走不开,没能如约到高护士的值班室与老三相会,进一步加深了老三这种看法,他留下一封信,从静秋的生活里消失了。
他在信里表达了成全静秋和周建新的心意:“那个跟我同名的人,能为你遮风挡雨,能为你忍辱负重,我相信他是个好人。如果你让他陪你到老,我会为你们祝福。”
也就是说,为了静秋的幸福,老三自动退到了“备份”的位置上,但他并没有从静秋的生命中完全退出去,而是保持了一个奇特的“三角”,前台是静秋和周建新,老三则默默地呆在后台,从那里关注静秋,凝望静秋,为她的乐而乐,为她的忧而忧,并随时准备出手相救。
即便在老三死后,他也没离开这个奇特的“三角”,他永远都在做着爱情的“备份”,他把他的日记、写给静秋的信件、照片等,都装在一个军用挂包里,委托他弟弟保存,说如果静秋过得很幸福,就不要把这些东西给她;如果她爱情不顺利,或者婚姻不幸福,就把这些东西给她,让她知道世界上曾经有一个人,倾其身心爱过她,让她相信世界上是有永远的爱的。
这就是山楂树所象征的爱情,诗意的爱,无私的爱,执着的爱,从相识到永远,从生前到死后,无论是前台还是后台,无论是原件还是备份,只要能爱你,那就是我的幸福。
但在电影《山楂树之恋》里,无论是这棵树还是这首歌都没起什么作用。
虽然《山楂树》的歌曲在片头和片尾都有唱响,但由于砍掉了故事中所有的“三角”关系,这首歌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到了影片结束的时候,这首歌突然冒了出来,让人莫名其妙,到底想说明什么?难道是在暗示周冬雨移情别恋,而且一下爱上了两个,无从选择,所以去问山楂树?
至于那棵山楂树,虽然引出了开红花的话题,但并没突出窦骁的作用,他在周冬雨问起山楂花颜色的时候,用很不耐烦的口气回答说:“开什么颜色的花重要吗?”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拿来扔到编剧和导演的脸上,既然开什么颜色的花不重要,你们干嘛要设计这棵树和这么个情节呢?吃饱了撑的?
为了跟片名“山楂树之恋”扯上关系,编剧和导演设计了“山楂果”这个道具,先是由窦骁给周冬雨送来一篮山楂果,后来又让窦骁买了个有山楂果图案的脚盆。
问题是窦骁为什么这么钟情山楂果呢?
我相信编剧和导演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山楂果”的道具对故事发展没起任何推动作用,窦骁送不送那篮山楂果,买不买那个脚盆,故事都是那样发展。
不仅如此,送山楂果不如送山楂花诗意,这是显而易见的;用脚盆做爱情信物,就更是搞笑;窦骁临别时不留一封信解释自己为什么离去,却留下一个脚盆给静秋,既不合情理,又十分老土,再加上周冬雨往脚盆底涂浆糊放床下等脱离生活实际的举动,这个道具就成了一个笑柄。
据说关于山楂树的这一切,都是编剧特意改变的,他们安排罗老师讲述山楂树开红花的传说,是为了突出罗老师的极左思想,而他们安排山楂树在影片结尾处开出白色的花,是为了说明这个故事是一个“桃花源”式的故事,除了叙述者静秋,没有别人去过“桃花源”,所以这个故事只存在于静秋的头脑之中。
《山楂树之恋》的故事是真是假,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影片在山楂树这个问题上歪曲篡改了原著。
标签: 艾米顾小白尹丽川山楂树之恋张艺谋娱乐 分类: 砸与反砸
艾米的大本营,海外艾园:http://aiyuan.wordpress.com/ 内容全面,更新及时,有艾米黄颜所有长篇小说未删节版,免费阅读。上不去的可用下面这个方式翻墙:先键入网址:http://search.cmmb8.com/ 到这个网页后,在地址栏里输入海外艾园的地址即可。
----------------------------------------
我在《硬伤篇》里提到的那些问题,都与我的原著无关,不是因为不忠实于原著才成为硬伤的,而是因为违背社会实际,违背人物性格,违背逻辑,违背常识造成的穿帮之处。那样的错误,是稍有脑子的人都能看出来的,也是张艺谋这样的电影大师不该犯的低级错误。
《篡改篇》将要谈到的,则是影片篡改原著的地方,之所以称为“篡改”,那就不是一般的改动,而是“用作伪的手段改动原文或歪曲原意”。
在我开始这个系列之前,我先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来为某些人扫个盲:
“第十条 著作权人许可他人将其作品摄制成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视为已同意对其作品进行必要的改动,但是这种改动不得歪曲篡改原作品。”
也就是说,我不仅有批评影片的权利,我还有保护原著不被歪曲篡改的权利。
所以请某些爱嚷嚷“你把改编权卖了,你就没权批评人家”的人趁早住嘴,别把自己搞得像个法盲似的。
也请张艺谋、张伟平、顾小白、尹丽川等人稍安勿躁,先冷静下来看看我说的对不对,如果你们认为我说的不对,可以有理有据地提出反驳,也可以“高姿态”不回应。但如果你们利用手中掌握的“话语权”大放厥词,诋毁原著、人物原型或我这个作者,我会告你们违反著作权法,歪曲篡改《山楂树之恋》原著。
——————————
正如很多网友指出的那样,从影片《山楂树之恋》里几乎找不到一处忠实于原著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几个编剧看了一遍小说,就把书丢在一边,按照自己的想法编起故事来。而导演也没认真看原著,又按照自己的理解进一步曲解,于是搞出这么一个严重歪曲篡改原著的影片来。
我就不一条一条列举影片篡改原著的地方了,那样得把110分钟的所有镜头都列出来。我只分析一下最严重的歪曲篡改之处。
1、 山楂树
“山楂树之恋”这个题目是静秋三十多年前就定下的,我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反复研究过这个题目,因为我对故事题目非常重视,情节的取舍,人物的设置,开头结尾,起承转合,都以题目为主导。
反复研究的结果,还是决定沿用静秋的题目,因为这个题目能统领整个故事,而我找不出一个更好的题目来。
题目中的“山楂树”有“实”与“虚”两种所指,“实”当然是指那棵山楂树,而“虚”则是指《山楂树》这首歌曲。
那棵山楂树生长在从K县到西村坪的路上,静秋一行途中休息的时候,村长给大家讲了山楂树开红花的传说: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
这使静秋陷入两难的境地,她知道山楂花不可能是烈士鲜血染红的,但贫下中农又是这么说的,那么她写村史的时候究竟该怎么写呢?如果按贫下中农说的写,那就不符合科学,是在撒谎;但如果按照科学知识来写,那就等于指控贫下中农撒谎。
不论她选择哪种写法,对于她来说都是沉重的,不仅可能受到“组织”的惩罚,自己良心上也过不去。于是她在遇到老三的第一时间,就迫不及待地把这个问题拿出来求教,而老三运用当时流行的无产阶级文艺理论(“革命的浪漫主义”)和他自己掌握的资产阶级文艺理论(“诗人的眼睛”)解决了她的这个两难问题,使她可以照贫下中农的说法去写而不受到良心的责备。
这相当于“英雄救美”,无疑深深打动了静秋。顺着山楂花这个话题,老三邀请静秋五六月份的时候来西村坪看山楂花,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线。
老三和静秋的第一次亲吻,发生在这棵山楂树附近,老三使的小花招是用山楂树下的鬼魂来吓唬静秋,好让她钻到他怀里来。虽然静秋没中计,但老三把她拉到怀里,强吻了她。
这棵树,作为他们第一次亲吻的见证,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可以想象,从那之后,老三看到与山楂树有关的东西,就感觉特别亲切,于是他买了山楂红的毛线,送给静秋织毛衣,想象静秋穿上那样的毛衣,就像一棵开花的山楂树一样美丽。
但静秋不敢收下毛线,怕妈妈追问来源,由此引出关于静秋家庭经济状况的谈话,于是老三知道了静秋暑假会去做零时工,很为她担心,又为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线。
静秋因为听说老三有未婚妻,气得再不理老三了,因此没来西村坪看山楂花,老三采了山楂花给她送去,含蓄地表达了他坚持不懈的爱意。但静秋怕被人发现,写了一封十六字的“禁止令”寄给老三,为故事发展设下一个悬念。
这后面还有老三送给静秋他在山楂树下拍的照片,他为静秋买的山楂红的布料,他病倒住院后,两人关于去看山楂树的谈话等,都进一步体现了山楂树在这两个人生命中的意义。
老三嘱咐他的家人把他埋在那棵山楂树下,因为他并不知道他的弟弟会把他生病的真相告诉静秋,所以他没料到静秋会到医院来跟他诀别。但他知道静秋会去看那棵山楂树,因为她还没看过那棵树开花的样子。除此之外,他想不出任何别的方式能够既不打扰静秋的生活,又能跟静秋呆在一起,哪怕是很短很短的一会儿。当然,即便静秋永远都不到那棵树下去,他也愿意埋在那里,因为那是他和她初吻的地方,是他们爱情的见证。
故事到这里并没完结,自老三去世之后,静秋每年都到山楂树下来看他。三十年后,静秋带着女儿来到老三的墓前,让他知道他的“让静秋代代相传”的梦想已经实现,小静秋已经长得跟妈妈当年一样大了。
整个故事发生在山楂树下,发展在山楂树下,结束在山楂树下(仅从小说写作角度来看)。山楂树作为老三静秋爱情的见证,永远矗立在故事的中心位置上。
“山楂树”的另一个所指,是苏联歌曲《山楂树》,讲述的是一个女孩子被两个青年工人所爱,她自己也爱这两个青工,不知道如何取舍,于是去问山楂树的故事。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爱情“三角”的故事。
在《山楂树之恋》的故事发展过程中,一直都有个真实的或假想的“三角”在起着推动作用。
首先是“老三-静秋-长林”这个三角。也许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长林根本就不是老三的竞争对手,不能构成“三角”,但在那个年代,长林这样的贫下中农才是最吃香的,而老三这样的干部子弟,随时都可能变成“狗崽子”。不仅如此,那也是个相信“沉默是金”的年代,像老三这样能说会道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而像长林这样无口无嘴的人,才诚实可靠。
不管怎么说,老三是把长林当成竞争对手来看待的,静秋住在长林家,为长林做鞋,替长林织毛衣,让长林送她回城,大妈大嫂也极力撮合长林和静秋,而静秋也不怕外人说她和长林好,只怕外人说她和老三好。这一切,在我们外人看来,都很好解释,但在老三这个爱入膏肓的人看来,全都是静秋爱长林的证据。
这是老三请长芳送钱,请长林送核桃的原因,也是他迟迟没来解除静秋对他的误会的原因,因为他根本没想到静秋是在为他有未婚妻生气,他以为静秋已经选择了长林。
与此同时,从静秋的角度来看,也存在一个“三角”,那就是“丹娘-老三-静秋”这个三角,不用说,静秋也是一个爱入膏肓的人,遇到丹娘这样的“情敌”,自然是自惭形秽,觉得老三有一千个理由爱丹娘,但没有半个理由爱她,于是不战而败。
两人各自守着自己的“三角”,暗自神伤。
当老三终于悟出原委,带着丹娘的信来解除误会之后,故事平稳地发展了一段,很快又出现另一个“三角”,那就是“老三-静秋-周建新”这个三角。
老三去过静秋所在的农场,但他没露面,一是他恪守诺言,不在静秋转正前暴露两人的恋爱关系,另一种可能是他看见了静秋和周建新一起挑水等镜头,误以为静秋有了新欢;他的队友肯定告诉过他,静秋和一个青年男子到队里来找过他;他还在严家河看见周建新雨中体贴地把雨衣让给静秋穿;当他住院的时候,是周建新开着拖拉机把静秋送到医院,并在外面等候,所以他送静秋出来的时候,就很“知趣”地没让周建新看到他跟静秋在一起。
周建新的存在是老三决定离开静秋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此刻静秋的生活中没别的人,他或许会留在她身边陪着她,一直陪到他无法再陪她的那一天。但既然静秋的生活中有了一个别的人,在他看来也不比他差,至少“同名不同命”,那他为什么不让静秋发展跟周建新的爱情呢?
后来静秋因为农场另一位老师生病走不开,没能如约到高护士的值班室与老三相会,进一步加深了老三这种看法,他留下一封信,从静秋的生活里消失了。
他在信里表达了成全静秋和周建新的心意:“那个跟我同名的人,能为你遮风挡雨,能为你忍辱负重,我相信他是个好人。如果你让他陪你到老,我会为你们祝福。”
也就是说,为了静秋的幸福,老三自动退到了“备份”的位置上,但他并没有从静秋的生命中完全退出去,而是保持了一个奇特的“三角”,前台是静秋和周建新,老三则默默地呆在后台,从那里关注静秋,凝望静秋,为她的乐而乐,为她的忧而忧,并随时准备出手相救。
即便在老三死后,他也没离开这个奇特的“三角”,他永远都在做着爱情的“备份”,他把他的日记、写给静秋的信件、照片等,都装在一个军用挂包里,委托他弟弟保存,说如果静秋过得很幸福,就不要把这些东西给她;如果她爱情不顺利,或者婚姻不幸福,就把这些东西给她,让她知道世界上曾经有一个人,倾其身心爱过她,让她相信世界上是有永远的爱的。
这就是山楂树所象征的爱情,诗意的爱,无私的爱,执着的爱,从相识到永远,从生前到死后,无论是前台还是后台,无论是原件还是备份,只要能爱你,那就是我的幸福。
但在电影《山楂树之恋》里,无论是这棵树还是这首歌都没起什么作用。
虽然《山楂树》的歌曲在片头和片尾都有唱响,但由于砍掉了故事中所有的“三角”关系,这首歌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到了影片结束的时候,这首歌突然冒了出来,让人莫名其妙,到底想说明什么?难道是在暗示周冬雨移情别恋,而且一下爱上了两个,无从选择,所以去问山楂树?
至于那棵山楂树,虽然引出了开红花的话题,但并没突出窦骁的作用,他在周冬雨问起山楂花颜色的时候,用很不耐烦的口气回答说:“开什么颜色的花重要吗?”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拿来扔到编剧和导演的脸上,既然开什么颜色的花不重要,你们干嘛要设计这棵树和这么个情节呢?吃饱了撑的?
为了跟片名“山楂树之恋”扯上关系,编剧和导演设计了“山楂果”这个道具,先是由窦骁给周冬雨送来一篮山楂果,后来又让窦骁买了个有山楂果图案的脚盆。
问题是窦骁为什么这么钟情山楂果呢?
我相信编剧和导演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山楂果”的道具对故事发展没起任何推动作用,窦骁送不送那篮山楂果,买不买那个脚盆,故事都是那样发展。
不仅如此,送山楂果不如送山楂花诗意,这是显而易见的;用脚盆做爱情信物,就更是搞笑;窦骁临别时不留一封信解释自己为什么离去,却留下一个脚盆给静秋,既不合情理,又十分老土,再加上周冬雨往脚盆底涂浆糊放床下等脱离生活实际的举动,这个道具就成了一个笑柄。
据说关于山楂树的这一切,都是编剧特意改变的,他们安排罗老师讲述山楂树开红花的传说,是为了突出罗老师的极左思想,而他们安排山楂树在影片结尾处开出白色的花,是为了说明这个故事是一个“桃花源”式的故事,除了叙述者静秋,没有别人去过“桃花源”,所以这个故事只存在于静秋的头脑之中。
《山楂树之恋》的故事是真是假,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影片在山楂树这个问题上歪曲篡改了原著。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