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方法》书摘
一。协调现在与未来
汉堡模型--四种人生模式
第一种类型的汉堡是我最先拿起来的汉堡,它虽然口味诱人,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去享受眼前的快乐,而埋下了未来的痛苦。
及时享乐而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可以称为"享乐主义型"。"享乐主义型"的格言就是"及时行乐,逃避痛苦",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快乐,不为任何可能发生的负面后果而担忧。
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面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食用这类汉堡的确可以确保日后的健康,但我会吃得很痛苦。这类人与"享乐主义型"相反,他们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我称这类人为"忙碌奔波型"。
第三种汉堡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健康,如果吃了它,不但现在无法享受美味,日后还会影响健康。与此类似,有一种人对生命已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他们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我称其为"虚无主义型"。
上述三种类型并不是我们全部的选择。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与第一种一样好吃且与第二种一样健康呢?会不会有一个平衡了即时和长久益处的汉堡呢?
最后这一种汉堡就叫作"幸福型汉堡"。生活幸福的人,享受当下所从事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可以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
1. 为何有这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如果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我们奖励;如果工作表现好,就会得到奖金。我们习惯性地去关注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我们从不会因为过程而受到奖励,能否达到目标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社会只褒奖成功的人,而不是正努力着的人--只看终点,而无视过程。
一旦达到目标之后,我们经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成幸福,好像工作越艰难,成功后幸福感就越强。因此当我们有这种错觉时,我们不由自主地就对这种生活方式屈服了。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是它绝不应该被等同于幸福。
这种幸福可称为"幸福的假象",它们来自于压力和焦虑的消除,无法维持长久,因为它本身就是和负面情绪共生的。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了而高兴。但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当痛楚消散,我们很快就会把健康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事,病愈的喜悦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即是幸福,坚信一旦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即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2. 享乐主义型--无所事事是魔鬼设下的陷阱
"享乐主义型"的人总是寻找快乐而逃避痛苦。他们只是盲目地满足欲望,而从来不认真地考虑后果。他们认为,一个充实的生活就是不断地满足自己各种各样的欲望。眼前的事只要能让他开心,就值得去做,一直到有更好的乐子再说。他们在爱情和友情方面精力旺盛,但新鲜劲过后,他们就会开始物色下一段感情。由于享乐主义者只看重眼前,短暂的快乐有时会让他们失去理智,比如吸毒。享乐主义者根本的错误在于将努力与痛苦、快感和幸福等同化了。
3. 虚无主义型--被过去经验击垮的胆小鬼
虚无主义者是那些已经放弃追求幸福的人,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如果"忙碌奔波型"代表为了未来而活,"享乐主义型"代表为了现在而活,则"虚无主义型"代表了沉迷于过去,放弃现在和未来的人。他们被过去的阴影所缠绕。
"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和"虚无主义型"犯了同一种错误,那就是坚持自己对于幸福的偏见。"忙碌奔波型"信奉的是"到达谬论",即认为只有在达成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后,才可以得到幸福。"享乐主义型"的问题在于"快感至上",认为只要不断地享受短暂的快乐,就算没有未来的目标,也可以得到幸福。至于"虚无主义型"本身就是一种谬论,对现实状况的完全误读,认为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无法得到幸福。他们最可怜,因为他们连前两种谬论中有限的快乐都感受不到。
二。 解释幸福
“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幸福代表现在的美好时光,属于眼前的利益;意义则来自于目的,一种未来的利益。”“我们需要意义,也需要快乐;我们需要现在的获益,以及未来的获益。”
人和事业一样,也有利润和亏损。但不同的是,衡量人的标准既不是金钱,也不是知名度、命运或是权力。衡量人生的标准应该是幸福。”“长期的抑郁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情感破产——负面情绪的长度和强度完全压倒了正面情绪。”
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目标,比如得到好成绩、买大房子,当这一切实现后我们仍然可能感到空虚。要过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其目标必须是自发的,它是为了实现自我存在的意义,而不是为了去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望。当我们有这种目标感时,那种感觉就像是听到了"真我的呼唤",即使命感。就像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所说,"这才是生命的喜悦,那种为了源自真我的目标而奋斗的感觉。"
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事情里找到意义。"真我的呼唤"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创业、做义工、抚养子女、行医,甚至做家具。重要的是,我们选择目标时必须要确定它符合自身的价值观以及爱好,而不是为了迎合外界的期望。一个在工作中找到意义与快乐的投资家,一个出于正确动机的人,绝对要比一个心不在焉的和尚要高尚和有意义得多。
三。实现幸福
1. 快乐学习。如果任务难度高而技能不足时,我们会感到焦虑,相反,如果技能程度高超而任务太简单时,我们就会感到乏味。在难度和技能恰当匹配时,福乐体验才可能出现。
2. 开心工作。
心理学家艾米•文斯尼斯基和他的同事,提示人们对待工作有三种态度:工作、事业或是使命感。
如果只是把工作作为一种任务和赚钱手段,而不是期待在其中有任何个人实现,这种情况下,人们每天去上班是因为他必须,而不是他想去。他所期盼的,除了薪水之外,就是节假日。
把工作作为事业的人,除了注重财富的积累外,也会关注事业的发展——权力和声望等等。他们所关注的是下一个升职的机会——从副教授到终身教授;从老师到校长;从副总统到总统;从编辑助理到总编辑。
对于把工作看成使命感的人来说,工作本身就是目标。薪水和机会固然重要,但他们工作是因为他们想要做这份工作。他们的力量源于内在,同时也在工作上感到了充实;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达成自我实现。
我们对工作的定位——无论是工作、事业还是使命感——对我们在工作和其他生活方面的幸福感均有影响。帮助自己寻找适合的工作。通常我们所得到的鼓励是去找一份适合自己当前能力的工作,而不是一份自己想做的工作。
大部分的职业介绍所以及职业测验,都是注重我们目前的能力,而不是我们的热情。没错,像“我当前的能力优势是什么”这类问题,在寻找人生路线的过程中当然重要,但重点是这个问题的提出必须是在确定了结合意义和快乐的目标后。如果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可以做什么”,我们就是在优先考虑实际的问题了(金钱或是他人的期望的看法);但如果第一个问题是“我想做什么?”——什么能带给我快乐和意义?那我们的选择才是以“幸福”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寻找适合的工作(可以发挥我们的优势和热情)通常是很有挑战性的。我们用以下这三个关键问题来问自己:什么带给我意义?什么带给我快乐?我的优势是什么?并且要注意顺序。然后看一下答案,去找出这其中的交集,那个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做这个实验时,切记要用心,而不是胡思乱想瞎写一通。你会发现头脑中有很多现成的答案,但从中寻找到准确答案并不容易。
四。幸福的冥想
一个增强我们幸福感的方法,就是增加想要做的事,和减少不得不做的事。
简化生活
汉堡模型--四种人生模式
第一种类型的汉堡是我最先拿起来的汉堡,它虽然口味诱人,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去享受眼前的快乐,而埋下了未来的痛苦。
及时享乐而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可以称为"享乐主义型"。"享乐主义型"的格言就是"及时行乐,逃避痛苦",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快乐,不为任何可能发生的负面后果而担忧。
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面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食用这类汉堡的确可以确保日后的健康,但我会吃得很痛苦。这类人与"享乐主义型"相反,他们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我称这类人为"忙碌奔波型"。
第三种汉堡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健康,如果吃了它,不但现在无法享受美味,日后还会影响健康。与此类似,有一种人对生命已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他们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我称其为"虚无主义型"。
上述三种类型并不是我们全部的选择。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与第一种一样好吃且与第二种一样健康呢?会不会有一个平衡了即时和长久益处的汉堡呢?
最后这一种汉堡就叫作"幸福型汉堡"。生活幸福的人,享受当下所从事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可以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
1. 为何有这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如果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我们奖励;如果工作表现好,就会得到奖金。我们习惯性地去关注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我们从不会因为过程而受到奖励,能否达到目标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社会只褒奖成功的人,而不是正努力着的人--只看终点,而无视过程。
一旦达到目标之后,我们经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成幸福,好像工作越艰难,成功后幸福感就越强。因此当我们有这种错觉时,我们不由自主地就对这种生活方式屈服了。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是它绝不应该被等同于幸福。
这种幸福可称为"幸福的假象",它们来自于压力和焦虑的消除,无法维持长久,因为它本身就是和负面情绪共生的。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了而高兴。但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当痛楚消散,我们很快就会把健康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事,病愈的喜悦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即是幸福,坚信一旦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即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2. 享乐主义型--无所事事是魔鬼设下的陷阱
"享乐主义型"的人总是寻找快乐而逃避痛苦。他们只是盲目地满足欲望,而从来不认真地考虑后果。他们认为,一个充实的生活就是不断地满足自己各种各样的欲望。眼前的事只要能让他开心,就值得去做,一直到有更好的乐子再说。他们在爱情和友情方面精力旺盛,但新鲜劲过后,他们就会开始物色下一段感情。由于享乐主义者只看重眼前,短暂的快乐有时会让他们失去理智,比如吸毒。享乐主义者根本的错误在于将努力与痛苦、快感和幸福等同化了。
3. 虚无主义型--被过去经验击垮的胆小鬼
虚无主义者是那些已经放弃追求幸福的人,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如果"忙碌奔波型"代表为了未来而活,"享乐主义型"代表为了现在而活,则"虚无主义型"代表了沉迷于过去,放弃现在和未来的人。他们被过去的阴影所缠绕。
"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和"虚无主义型"犯了同一种错误,那就是坚持自己对于幸福的偏见。"忙碌奔波型"信奉的是"到达谬论",即认为只有在达成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后,才可以得到幸福。"享乐主义型"的问题在于"快感至上",认为只要不断地享受短暂的快乐,就算没有未来的目标,也可以得到幸福。至于"虚无主义型"本身就是一种谬论,对现实状况的完全误读,认为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无法得到幸福。他们最可怜,因为他们连前两种谬论中有限的快乐都感受不到。
二。 解释幸福
“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幸福代表现在的美好时光,属于眼前的利益;意义则来自于目的,一种未来的利益。”“我们需要意义,也需要快乐;我们需要现在的获益,以及未来的获益。”
人和事业一样,也有利润和亏损。但不同的是,衡量人的标准既不是金钱,也不是知名度、命运或是权力。衡量人生的标准应该是幸福。”“长期的抑郁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情感破产——负面情绪的长度和强度完全压倒了正面情绪。”
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目标,比如得到好成绩、买大房子,当这一切实现后我们仍然可能感到空虚。要过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其目标必须是自发的,它是为了实现自我存在的意义,而不是为了去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望。当我们有这种目标感时,那种感觉就像是听到了"真我的呼唤",即使命感。就像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所说,"这才是生命的喜悦,那种为了源自真我的目标而奋斗的感觉。"
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事情里找到意义。"真我的呼唤"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创业、做义工、抚养子女、行医,甚至做家具。重要的是,我们选择目标时必须要确定它符合自身的价值观以及爱好,而不是为了迎合外界的期望。一个在工作中找到意义与快乐的投资家,一个出于正确动机的人,绝对要比一个心不在焉的和尚要高尚和有意义得多。
三。实现幸福
1. 快乐学习。如果任务难度高而技能不足时,我们会感到焦虑,相反,如果技能程度高超而任务太简单时,我们就会感到乏味。在难度和技能恰当匹配时,福乐体验才可能出现。
2. 开心工作。
心理学家艾米•文斯尼斯基和他的同事,提示人们对待工作有三种态度:工作、事业或是使命感。
如果只是把工作作为一种任务和赚钱手段,而不是期待在其中有任何个人实现,这种情况下,人们每天去上班是因为他必须,而不是他想去。他所期盼的,除了薪水之外,就是节假日。
把工作作为事业的人,除了注重财富的积累外,也会关注事业的发展——权力和声望等等。他们所关注的是下一个升职的机会——从副教授到终身教授;从老师到校长;从副总统到总统;从编辑助理到总编辑。
对于把工作看成使命感的人来说,工作本身就是目标。薪水和机会固然重要,但他们工作是因为他们想要做这份工作。他们的力量源于内在,同时也在工作上感到了充实;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达成自我实现。
我们对工作的定位——无论是工作、事业还是使命感——对我们在工作和其他生活方面的幸福感均有影响。帮助自己寻找适合的工作。通常我们所得到的鼓励是去找一份适合自己当前能力的工作,而不是一份自己想做的工作。
大部分的职业介绍所以及职业测验,都是注重我们目前的能力,而不是我们的热情。没错,像“我当前的能力优势是什么”这类问题,在寻找人生路线的过程中当然重要,但重点是这个问题的提出必须是在确定了结合意义和快乐的目标后。如果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可以做什么”,我们就是在优先考虑实际的问题了(金钱或是他人的期望的看法);但如果第一个问题是“我想做什么?”——什么能带给我快乐和意义?那我们的选择才是以“幸福”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寻找适合的工作(可以发挥我们的优势和热情)通常是很有挑战性的。我们用以下这三个关键问题来问自己:什么带给我意义?什么带给我快乐?我的优势是什么?并且要注意顺序。然后看一下答案,去找出这其中的交集,那个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做这个实验时,切记要用心,而不是胡思乱想瞎写一通。你会发现头脑中有很多现成的答案,但从中寻找到准确答案并不容易。
四。幸福的冥想
一个增强我们幸福感的方法,就是增加想要做的事,和减少不得不做的事。
简化生活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