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和不同
小时候觉得自己和谁都不一样,长大了意识到,虽然自己是和谁都不一样,但是实在应该庆幸基本还是个大俗人,五脏六腑好像没有什么缺失或者严重错位,得了感冒发烧吃板蓝根也能好。诚然,要是一个人真的身体里有些器官别人都没有,或者脑子里的体验也和别人压根不一样,估计这个人得病无药可治或者终生压抑寂寞的概率不小。
美国当代文化有个很有趣的地方,就是一方面处处给人贴标签,一方面大家又都很会在政治正确的旗号下反对贴标签。前者大概和其历史,尤其是民主政治以及市场营销的传统有关,比如参议院的团队和保险公司的市场部都特别会给一个人按种种人口学特征和社会经济地位贴标签。而后者的反动,则促进了更多的标签的出现,有的是细化,有的是美化,有的是没事找事。比如,黑人的名称从negro到了black到了African American,可以理解,不过可能为几个世纪后的人们理解这段历史的文献添了点麻烦。反正,标签还是不能少的。真要是没有了标签,Paris Hilton去上保险的时候保险公司在个人信息里填个“长得像Paris Hilton, 年龄就像Paris Hilton那么大,出生在Paris Hilton出生的地方,居住在Paris Hilton居住的地方..."或许还凑合,要是你我小民去保险公司注册也这么个写法,做统计的人非疯了不可。
这就是异中有同,我们每个人眉毛鼻子眼睛嘴长得不一样,但是不同是可以基于共同点比较和描述的,比如A的眉毛呈10:10的样子分布,两个眉毛相隔1.5厘米,每只眉毛5厘米长,两边粗中间细,黑度60%;B的眉毛呈8:20的样子分布,两个眉毛相隔2厘米,每只眉毛3厘米长,两边细中间粗,黑度70%;C没有眉毛--没有眉毛是可以的,但是我们的default状态还是有眉毛,所以没有眉毛就需要提一下,而不是什么都不说。或者,说这个人从眼睛网上到发迹线一下的皮肤非常光滑平坦,也可以。
我是个汉族,男性,26岁,北京生长,家住北京,曾经在美国留学。但是我可能觉得和很多汉族不一样(比如我很同情藏族人),和很多男性不一样(比如我不打游戏也不关心车的品牌),和很多26岁的人不一样(我没他们胃口那么好也没他们能熬夜),和很多北京人不一样(吃饭口味像南方人,很多北京方言也听不懂),和很多留美中国学生也不一样(不怎么看美剧,平日说话一个英文字都没有,但是非常喜欢吃奶酪)。但是没关系,找工作填个人资料的时候我还是会把这些标签往自己身上安。当然我知道某些标签会让我被误解。很多人认识我之后会觉得我和他们之前通过种种渠道了解的非常不一样。但是,除非有更细致的标签让我往身上贴(比如南北杂交二代移民北京人这样的),不然我只能让他们从粗浅的认识开始认识我。如果我告诉每个想认识我的人,”我就是我,没法形容,你自己看着办吧“,估计人家也就没耐心了解我了。
在美国读研的时候,老板很喜欢开的玩笑就是心理学家喜欢寻找不同,寻找差异。 比如人们在水下学的东西在水下复述比在地面上复述得更好,这样的随便变换一下条件找出差异的研究太多了,很多对科学发展起不到什么指引作用。老板每次报告开题必讲开普勒,讲开普勒是怎么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找到了天体运动中不变守恒的东西。开始我觉得好老掉牙,后来我觉得,挺中肯。
如果我们非要说某个东西是和其他东西都不同,那么,对我们理解它或者表述它最有意义的,大概不是一味强调它就是不同,而是仔细分析一下,在独特性下,到底有那些它和其他一些东西共享的特征和组成成分,看看是否基于对共同拥有的东西的差异的分析找到它的独特性的根源。
美国当代文化有个很有趣的地方,就是一方面处处给人贴标签,一方面大家又都很会在政治正确的旗号下反对贴标签。前者大概和其历史,尤其是民主政治以及市场营销的传统有关,比如参议院的团队和保险公司的市场部都特别会给一个人按种种人口学特征和社会经济地位贴标签。而后者的反动,则促进了更多的标签的出现,有的是细化,有的是美化,有的是没事找事。比如,黑人的名称从negro到了black到了African American,可以理解,不过可能为几个世纪后的人们理解这段历史的文献添了点麻烦。反正,标签还是不能少的。真要是没有了标签,Paris Hilton去上保险的时候保险公司在个人信息里填个“长得像Paris Hilton, 年龄就像Paris Hilton那么大,出生在Paris Hilton出生的地方,居住在Paris Hilton居住的地方..."或许还凑合,要是你我小民去保险公司注册也这么个写法,做统计的人非疯了不可。
这就是异中有同,我们每个人眉毛鼻子眼睛嘴长得不一样,但是不同是可以基于共同点比较和描述的,比如A的眉毛呈10:10的样子分布,两个眉毛相隔1.5厘米,每只眉毛5厘米长,两边粗中间细,黑度60%;B的眉毛呈8:20的样子分布,两个眉毛相隔2厘米,每只眉毛3厘米长,两边细中间粗,黑度70%;C没有眉毛--没有眉毛是可以的,但是我们的default状态还是有眉毛,所以没有眉毛就需要提一下,而不是什么都不说。或者,说这个人从眼睛网上到发迹线一下的皮肤非常光滑平坦,也可以。
我是个汉族,男性,26岁,北京生长,家住北京,曾经在美国留学。但是我可能觉得和很多汉族不一样(比如我很同情藏族人),和很多男性不一样(比如我不打游戏也不关心车的品牌),和很多26岁的人不一样(我没他们胃口那么好也没他们能熬夜),和很多北京人不一样(吃饭口味像南方人,很多北京方言也听不懂),和很多留美中国学生也不一样(不怎么看美剧,平日说话一个英文字都没有,但是非常喜欢吃奶酪)。但是没关系,找工作填个人资料的时候我还是会把这些标签往自己身上安。当然我知道某些标签会让我被误解。很多人认识我之后会觉得我和他们之前通过种种渠道了解的非常不一样。但是,除非有更细致的标签让我往身上贴(比如南北杂交二代移民北京人这样的),不然我只能让他们从粗浅的认识开始认识我。如果我告诉每个想认识我的人,”我就是我,没法形容,你自己看着办吧“,估计人家也就没耐心了解我了。
在美国读研的时候,老板很喜欢开的玩笑就是心理学家喜欢寻找不同,寻找差异。 比如人们在水下学的东西在水下复述比在地面上复述得更好,这样的随便变换一下条件找出差异的研究太多了,很多对科学发展起不到什么指引作用。老板每次报告开题必讲开普勒,讲开普勒是怎么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找到了天体运动中不变守恒的东西。开始我觉得好老掉牙,后来我觉得,挺中肯。
如果我们非要说某个东西是和其他东西都不同,那么,对我们理解它或者表述它最有意义的,大概不是一味强调它就是不同,而是仔细分析一下,在独特性下,到底有那些它和其他一些东西共享的特征和组成成分,看看是否基于对共同拥有的东西的差异的分析找到它的独特性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