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自在,希望永恒——评电影《2013终极邮差》
老实说,这部影片有点冗长,细节上也未尽完美,但这部片子所传递的意义实在可以说一下。这是起于影片而又超乎其上的,因为影片所传递的意义本是自在的,影片本身只是这一中心思想的媒介。就像《圣经》传递了神的话语,而神的话语自在。
暴政因绝望和恐惧而生
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开头,在经历了一场世界大战后,文明毁灭,人类重新处于无政府状态。幸存的人们看不到任何希望,国家没有了,秩序没有了,前路黑暗,对前路的期盼也消失殆尽。
当希望灭绝,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未来的恐惧,然后就是暴政。绝望和恐惧并不必然带来暴政,但暴政却可以依据它们获得统治的资源。因为它所要统治的只是一群惊弓之鸟,一群行尸走肉,任意一个强大的意志和强蛮的暴力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主宰。而暴政又能加剧人们的绝望,让他们如羔羊一样屈从于暴政的统治。于是暴者易暴,绝望者易绝望。
凯文·科斯纳就生存与这样一个人类世界,一个印刷工因缘际会,成为暴政的首脑,利用绝望来统治人们,其手段就是丛林法则,或曰强权和暴力,“联邦政府已不存在,现在只有君主和臣民。”这就是独裁者的宣告,人们为此愈加惊恐。科斯纳是个热爱自由的人,不愿白白被暴政统治。他虽然被强拉成壮丁,却有伺机逃脱。这一段情节中有一个细节不可忽视,这也为影片的结局作了铺垫,那就是那群强盗最爱看的居然是《音乐之声》,其次才是西部片。《音乐之声》在此隐喻了什么?后来就会慢慢揭示。
一个玩笑成就的伟大
科斯纳幸运的找到了一辆邮政车,里面有一套还算新的邮差制服以及一大堆信件。这本是一次平平无奇的收获,但越到后来越显出微言大义。而此时大多数观众恐怕还未能参透。
科斯纳穿上了邮差的衣服,带上信件,伪装成一个邮差,以博得一个个新城镇的同情和施舍。让他意外的是,人们对他的热情远远超乎想象,因为信件确有几封能找到收信人,而寄信人平凡的话语又给收信人,以及他们幸存的亲朋好友带来了莫大的安慰。他们因此感到不孤独,感到还在被人关怀,这种人性的温暖进一步激励他们,既然邮差在,邮政在,秩序岂不是在重建?他们开始问科斯纳更多的信息。玩世不恭的科斯纳决定将错就错,和他们开一个大玩笑。他说新的总统已经选出,新的首都就在一个非常的地方,政党虽然消失,但国家正在恢复秩序,或许只要一年多整个美国就能重新回归法制。科斯纳再度感到意外,他的这个玩笑引起了更大的热情,人们奔走相告,喜不自禁。而科斯纳也更被视为英雄,受到人们空前的礼遇。黑人青年福特更视他为偶像,要求加入邮差的队伍。科斯纳随便编了一段誓言,宣布他就任邮差。
随后,科斯纳故伎重施,在很多城镇获得欢迎,他或许依旧不明白他到底做了什么,但我们却可以明白。他送去的是亲人的问候,而更多的则是希望的种子。
绝望最大的敌人是什么?就是希望,希望如同火种,如同海洋上的灯塔,为茫茫黑夜传递光明的信息,让迷路的人们重新燃起面对生活的勇气。未来既然是可期盼的,为什么要这么悲观的活下去?为什么不能重新打点自己,迎接那美好的未来?
原本因为绝望和恐惧才接受的独裁统治,在希望——也就是对那个曾经的强大国家的信任——面前开始崩塌它的权威。人们从希望中不知不觉获得力量,就如同饥渴的人看到前方的河水,即使路还很长,还有荆棘在前,但也能勇气百倍的走过去。因为前方就是生存的意义,还有什么能阻止自己去拥抱它。
影片不失时机地又展现了一个细节,原本恐惧的人们在看到独裁者的大军抵达时不再惊慌得四处躲藏,而是纷纷出来“围观”这群不速之客。独裁者感到惊讶,而更惊讶的还在之后,在一座城池前,城池的守卫者公开说“美国还在,你们滚蛋吧。”在这里,美国就代表了希望,原本人们认为这个希望已经毁灭,由此才被迫接受强权和暴力的统治,而今希望(“美国”)又回来了,他们有什么理由再像过去那样俯首称臣呢?
这座城池的结局很悲惨,独裁者的军队洗劫了它。但这仅仅是一座城的灾难,希望的种子已经被播撒,并不断传递,科斯纳虽然在逃亡独裁者的追捕,但福特却起来召集人们成为新的邮差,并把美国重建的信息和人们的新的信件不断朝更远的地方投递。作为第一个希望的传播人,科斯纳也成了新的神话,人们争相传颂着她的传奇,如何怒斥暴君,如何轻而易举的击退追捕,他就像早期希腊神话里的传奇英雄,又像美洲的佐罗,欧洲的罗宾汉,为人们疯狂的崇拜。人们在崇拜中得到感召,获得力量,将更多的希望往东南西北所有的方向传递。
科斯纳自己也不知道,他一个无意中的玩笑使他成为一个新的宗教的先知。这个宗教就教希望,先知播撒了希望的道,人们欣然接受,而他的第一个门徒——福特——成为新时代的保罗,承担起试图的使命,将一个新的名曰希望的国度应许给渴望着希望的人们。等他发现之际,这一切已经成就,他或许依然不明白,但他也发现这是件极大的好事。他赞誉了福特的行为,亲自领导这项看似平凡——送信,其实在那时已无比伟大的事业——传递希望的道。
希望自在,所以文明终将重建
独裁者从来不甘于束手就擒,他们开始疯狂的劫杀邮差。科斯纳和邮差们也不甘示弱,用强硬的手段回击。独裁者遭受挫败,对游击队式的攻击无可奈何,便迁怒于手无寸铁的群众,血腥的屠杀开始上演,而科斯纳面对残酷的现实,无法承受由此而来的巨大心理压力,认为所有这些无辜的牺牲者都是因为自己而死,自己是这些惨剧的罪魁祸首,他宣布解散邮差队伍,放弃抵抗。
科斯纳又错了。他唯一的一次夸大了自己的作用。他认为是他造成的这一切,其实他自己也只是一个工具。因为无论科斯纳有无,希望自在,就如真理自在。科斯纳只是这个“道”的传播者,而不是开创者。再说我第一次提到的那个细节,连独裁者的士兵都爱看《音乐之声》,《音乐之声》象征的就是希望,当玛丽亚在山岗上高歌自然的雄奇和美丽,那优美的旋律本身就能唤起人们的希望。希望自在,就自在于每个人的心间,科斯纳唯一所作的就是唤醒了它们,通过一次次投递,一封小小的邮件就把希望传播到四方,而终有一天,那些最勇敢的人们就会自觉地起来反抗暴政,把希望进行到底。科斯纳的功劳在于缩短了这里的等待,让希望更快的被发现,被激励,被燃烧。即使科斯纳半途而废,福特和他的伙伴们还是会起来反抗暴政。只要希望被唤醒,恐惧被驱除,人们就能完成这个使命。
人类历史岂不也是如此,一个个暴政被消灭,一个个暴君被驱逐,希望和对希望的渴望就是他们的力量之源泉,只要希望被发现,文明就会被重建。即使人们发现所谓的总统和重建的国会根本不存在又如何?总统终究是被选出来的,国会终究是靠人建立起来的,别人可以,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希望育人信心,信心使人强大。强大起来的人不需要神化,他们只需要凭借自己的信念。就像镇长在殉道前所勇敢呼喊的:永远不要停止,不要放弃。
所以,当科斯纳终于如有所悟,他来到新的城镇重建队伍,而人们已经勇气百倍,一呼百应,愿意跟从他和独裁者决一死战。
影片的结局是好莱坞式的大团圆大喜剧,科斯纳和独裁者以决斗的方式决胜负,科斯纳不出意外地胜了——虽然导演吊足了胃口。独裁者想垂死反击,却被自己的手下打死。就像前面所说的,希望也自在于那些匪军的心里,只等一个萌发的机会。人们也渴望着和平,它终究是希望的方向。
暴政因绝望和恐惧而生
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开头,在经历了一场世界大战后,文明毁灭,人类重新处于无政府状态。幸存的人们看不到任何希望,国家没有了,秩序没有了,前路黑暗,对前路的期盼也消失殆尽。
当希望灭绝,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未来的恐惧,然后就是暴政。绝望和恐惧并不必然带来暴政,但暴政却可以依据它们获得统治的资源。因为它所要统治的只是一群惊弓之鸟,一群行尸走肉,任意一个强大的意志和强蛮的暴力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主宰。而暴政又能加剧人们的绝望,让他们如羔羊一样屈从于暴政的统治。于是暴者易暴,绝望者易绝望。
凯文·科斯纳就生存与这样一个人类世界,一个印刷工因缘际会,成为暴政的首脑,利用绝望来统治人们,其手段就是丛林法则,或曰强权和暴力,“联邦政府已不存在,现在只有君主和臣民。”这就是独裁者的宣告,人们为此愈加惊恐。科斯纳是个热爱自由的人,不愿白白被暴政统治。他虽然被强拉成壮丁,却有伺机逃脱。这一段情节中有一个细节不可忽视,这也为影片的结局作了铺垫,那就是那群强盗最爱看的居然是《音乐之声》,其次才是西部片。《音乐之声》在此隐喻了什么?后来就会慢慢揭示。
一个玩笑成就的伟大
科斯纳幸运的找到了一辆邮政车,里面有一套还算新的邮差制服以及一大堆信件。这本是一次平平无奇的收获,但越到后来越显出微言大义。而此时大多数观众恐怕还未能参透。
科斯纳穿上了邮差的衣服,带上信件,伪装成一个邮差,以博得一个个新城镇的同情和施舍。让他意外的是,人们对他的热情远远超乎想象,因为信件确有几封能找到收信人,而寄信人平凡的话语又给收信人,以及他们幸存的亲朋好友带来了莫大的安慰。他们因此感到不孤独,感到还在被人关怀,这种人性的温暖进一步激励他们,既然邮差在,邮政在,秩序岂不是在重建?他们开始问科斯纳更多的信息。玩世不恭的科斯纳决定将错就错,和他们开一个大玩笑。他说新的总统已经选出,新的首都就在一个非常的地方,政党虽然消失,但国家正在恢复秩序,或许只要一年多整个美国就能重新回归法制。科斯纳再度感到意外,他的这个玩笑引起了更大的热情,人们奔走相告,喜不自禁。而科斯纳也更被视为英雄,受到人们空前的礼遇。黑人青年福特更视他为偶像,要求加入邮差的队伍。科斯纳随便编了一段誓言,宣布他就任邮差。
随后,科斯纳故伎重施,在很多城镇获得欢迎,他或许依旧不明白他到底做了什么,但我们却可以明白。他送去的是亲人的问候,而更多的则是希望的种子。
绝望最大的敌人是什么?就是希望,希望如同火种,如同海洋上的灯塔,为茫茫黑夜传递光明的信息,让迷路的人们重新燃起面对生活的勇气。未来既然是可期盼的,为什么要这么悲观的活下去?为什么不能重新打点自己,迎接那美好的未来?
原本因为绝望和恐惧才接受的独裁统治,在希望——也就是对那个曾经的强大国家的信任——面前开始崩塌它的权威。人们从希望中不知不觉获得力量,就如同饥渴的人看到前方的河水,即使路还很长,还有荆棘在前,但也能勇气百倍的走过去。因为前方就是生存的意义,还有什么能阻止自己去拥抱它。
影片不失时机地又展现了一个细节,原本恐惧的人们在看到独裁者的大军抵达时不再惊慌得四处躲藏,而是纷纷出来“围观”这群不速之客。独裁者感到惊讶,而更惊讶的还在之后,在一座城池前,城池的守卫者公开说“美国还在,你们滚蛋吧。”在这里,美国就代表了希望,原本人们认为这个希望已经毁灭,由此才被迫接受强权和暴力的统治,而今希望(“美国”)又回来了,他们有什么理由再像过去那样俯首称臣呢?
这座城池的结局很悲惨,独裁者的军队洗劫了它。但这仅仅是一座城的灾难,希望的种子已经被播撒,并不断传递,科斯纳虽然在逃亡独裁者的追捕,但福特却起来召集人们成为新的邮差,并把美国重建的信息和人们的新的信件不断朝更远的地方投递。作为第一个希望的传播人,科斯纳也成了新的神话,人们争相传颂着她的传奇,如何怒斥暴君,如何轻而易举的击退追捕,他就像早期希腊神话里的传奇英雄,又像美洲的佐罗,欧洲的罗宾汉,为人们疯狂的崇拜。人们在崇拜中得到感召,获得力量,将更多的希望往东南西北所有的方向传递。
科斯纳自己也不知道,他一个无意中的玩笑使他成为一个新的宗教的先知。这个宗教就教希望,先知播撒了希望的道,人们欣然接受,而他的第一个门徒——福特——成为新时代的保罗,承担起试图的使命,将一个新的名曰希望的国度应许给渴望着希望的人们。等他发现之际,这一切已经成就,他或许依然不明白,但他也发现这是件极大的好事。他赞誉了福特的行为,亲自领导这项看似平凡——送信,其实在那时已无比伟大的事业——传递希望的道。
希望自在,所以文明终将重建
独裁者从来不甘于束手就擒,他们开始疯狂的劫杀邮差。科斯纳和邮差们也不甘示弱,用强硬的手段回击。独裁者遭受挫败,对游击队式的攻击无可奈何,便迁怒于手无寸铁的群众,血腥的屠杀开始上演,而科斯纳面对残酷的现实,无法承受由此而来的巨大心理压力,认为所有这些无辜的牺牲者都是因为自己而死,自己是这些惨剧的罪魁祸首,他宣布解散邮差队伍,放弃抵抗。
科斯纳又错了。他唯一的一次夸大了自己的作用。他认为是他造成的这一切,其实他自己也只是一个工具。因为无论科斯纳有无,希望自在,就如真理自在。科斯纳只是这个“道”的传播者,而不是开创者。再说我第一次提到的那个细节,连独裁者的士兵都爱看《音乐之声》,《音乐之声》象征的就是希望,当玛丽亚在山岗上高歌自然的雄奇和美丽,那优美的旋律本身就能唤起人们的希望。希望自在,就自在于每个人的心间,科斯纳唯一所作的就是唤醒了它们,通过一次次投递,一封小小的邮件就把希望传播到四方,而终有一天,那些最勇敢的人们就会自觉地起来反抗暴政,把希望进行到底。科斯纳的功劳在于缩短了这里的等待,让希望更快的被发现,被激励,被燃烧。即使科斯纳半途而废,福特和他的伙伴们还是会起来反抗暴政。只要希望被唤醒,恐惧被驱除,人们就能完成这个使命。
人类历史岂不也是如此,一个个暴政被消灭,一个个暴君被驱逐,希望和对希望的渴望就是他们的力量之源泉,只要希望被发现,文明就会被重建。即使人们发现所谓的总统和重建的国会根本不存在又如何?总统终究是被选出来的,国会终究是靠人建立起来的,别人可以,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希望育人信心,信心使人强大。强大起来的人不需要神化,他们只需要凭借自己的信念。就像镇长在殉道前所勇敢呼喊的:永远不要停止,不要放弃。
所以,当科斯纳终于如有所悟,他来到新的城镇重建队伍,而人们已经勇气百倍,一呼百应,愿意跟从他和独裁者决一死战。
影片的结局是好莱坞式的大团圆大喜剧,科斯纳和独裁者以决斗的方式决胜负,科斯纳不出意外地胜了——虽然导演吊足了胃口。独裁者想垂死反击,却被自己的手下打死。就像前面所说的,希望也自在于那些匪军的心里,只等一个萌发的机会。人们也渴望着和平,它终究是希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