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泰特谈话3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上述《论语》的开篇之语,大家耳熟能详,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从字面上去直意理解,《论
语》是微言大义,若直意解读,难免以偏概全,甚至挂一漏万,舍本逐末。
一般理解,读书学习要勤于温习或者实习,解释仅仅到此为止。如若仅仅是这种思想,那未
免太浅显了,根本看不出孔子的思想伟大和深刻在哪里?因此我们不能在这种表面的理解面前止
步不前,而应该继续深入进去,让孔子语录的微言大义以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充分的展示出来,这
样才与孔子文化圣人的地位相匹配,才与《论语》成就了中国文化的开山之作的意义相适应。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非常经典,非常根本,非常核心,所以它写在《论语》
的最开头。可以说这句话能够从最抽象的意义上概括孔子的全部思想。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
?是一种普世价值的而又入世的道德实践观,宋明理学对儒家思想精致性的发展,就是用“知行
合一”的世界人生观更加阳春白雪的推进了儒家文化的哲学思辨性。而“学而时习之”简短的五
个字,和“知行合一”四个字意义基本一致,如同宋明理学用知行合一的理论概括了儒家思想,
《论语》的开篇用“学而时习之”作为孔子全部思想的提纲。
这个“学”字,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学习,不是简单的学习行为,而是指思想学问,不言而喻
,这个思想学问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某种具体学问,而是指孔子思想的最高精华,最高认识,最高
水准,孔子的这种最高学问,是心灵道德性质的,是每时每刻都处于活动状态,处于理智和情志
的交织状态,这种学问每个人天生具有,但是每个人要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去努力的认识到它并
且去维护它,这种学问又是一种实践意义的学问,“习”就是指实践,就是知行合一中的“行”
,“学”和“习”联系起来就是知行合一,就是认识到的要去做,认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实践,实
践了才体现了学问的价值,才证明了你有学问的修养,因此,学问是在不断的实践中体现价值,
而实践价值越多,证明你的学问也就越大,你没有实践、没有“习”,就不能证明你有学问的修
养,因此,“学”是要靠“习”去证明的,“习”比“学”更有意义,因为“习”是学问的目的
,是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无非是学问的学习修养和实践,两者统一了,岂不是人生最最得意
的事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什么从远方来了朋友?有一句格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比邻”,如若心灵相通,天高地远也等闲,远方的朋友肯定是被孔子思想的光辉深深吸引,因此
不辞路遥,不怕艰辛,就如同唐僧去西天取经,他们来到孔子身边,聆听他的教诲,孔子以仁为
己任的远大抱负,得到了四面八方志同道合的朋友积极响应,这岂不是实现生平理想最最快乐的
事情!这也间接的说明了孔子的思想在他那个时代的中国,恐怕已经是最最具有文化影响力的!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处在一个混乱而又思想被动开放的时代,百家争鸣,
各种社会政治思想纷纷登台亮相,针锋相对,孔子的思想也不免遭受各种怀疑和指责,但是孔子
以坚定自信和宽容博大的思想文化胸襟,从不因此受到刺激,而产生怨恨或者动摇自己的信念,
因为孔子的思想是建立在主体自我意识的基础之上,是求诸于自己而非求诸于外界,是依靠个人
的自强不息,如同圣经中的一句话,“一个人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自己”。只要自己有信念,
何必又在乎旁人不理解呢!反过来进一步的说,旁人不理解我不要紧,而要紧的是自己要认识自
己,如若对自己的使命认识不到,那岂不才是人生最最担忧的事情!这种意义延伸了出来,使我
们联想到西方哲学的源头,有一句最最思想本质的话,“人认识你自己!”原来东西方的哲学,
有高度一致的地方,因为它们都源自于人类抽象本质性的自我反思。
人所以成为人,所以脱离了动物,就是把主体和客体区分了开来,有了这种区分人才得以自
觉的认识和加工外部世界。而区分主体和客体,首先是从认识自我,即认识主体开始的。
以上对《论语》开篇三句话的理解,说明了孔子思想的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本质,说明了孔
子思想在当时已经产生了强大的文化影响,说明了孔子思想的认识特征是一种主体意识文化的深
度思考,这种主体意识和西方文化的个体意识一样的妙不可言,在认识人的生命伦理价值上它们
是殊途同归,尽管两种文化后来是朝着各自不同的方向发展。
论语上述的开篇语最最重要,朱熹评价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而我则认为它是指
点天下、举重若轻,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高屋建瓴。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