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为的中国爵士
前几天自己终于在课间抽了点空去看了看久违的九门爵士音乐节。刚开始看到演出阵容就有点小失望,除了最大的遗憾本田雅人没有来之外,演出阵容也是乏善可陈。演出名单上的除了本土的老人之外,国外的乐队几乎都不知名(也许是我太浅薄…),除了顾忠山这个美裔华人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亮点。
看了之后是大失望。这次要看的演出是主要演出的是澳大利亚(LOGIC)乐队的表演,没什么兴趣。我是抱着去看那个添头乐队金佛乐队的心情去的。金佛作为国内一流的爵士乐手算是比较成功的,个人出了2本专辑了,在中国这个爵士乱世下可算“小”有成绩。之所以他引起我的兴趣,其一是我听过他的一本FUSION专辑《夏日皇宫》(其实就是颐和园),其二是他乐队的萨克斯手金浩我也比较感兴趣,一直闻名未成得见。
也许是因为这是一场小型演出,金浩大师没有出现在舞台上,这便引来我第一次失望。其二,乐队前两首的表演实在是让我昏昏欲睡,到了第三首金佛大师所推崇的“民族”爵士乐如约出现在了舞台上,两首下来,实在有点想吐。
《夏日皇宫》这首曲子作曲不错,作为北京小民谣来听很有点味道,仔细一听还有点西味,那就更有余味。但是非要他说是中国爵士实在有点倒胃口,我只能说他是个四不像,有那么点爵士味道,更多的是老北京的味道,我想,我们在音乐这个上面最好就不要山寨了罢。
我想说说金佛大师中国爵士的看法,所谓的中国爵士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并不是加了几个琵琶,加了几个二胡,再搞个三玄上去奏几个四不像的音乐就可以叫中国爵士。开始我认为是二胡的问题,也就是民族乐器兼容性的问题,总觉得中国那些个乐器加进爵士乐去就好像在汉堡里面夹酸菜一样,但其实我错了,问题不是出在这里。这个认识是在我今天看了06年BOB JAMES上海爵士音乐节的视频之后,视频里面的琵琶,二胡在BOB JAMES的调配下显得与爵士乐是那么的融合,甚至还有点说不出口新的火花,那是一种似乎汉堡夹酸菜吃味道也很不错的感觉,于是乎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我们不妨看看被我们所时刻唾弃的日本。
被称为日本爵士乐教父的“渡边贞夫” (Sadao watanabe)可不是玩“日本爵士”的。渡边是个地地道道吹传统爵士的萨克斯演奏家,而且是一个在美国主流爵士界也获得普遍认可的世界一流音乐家。从被Charlie Parker的音乐感动从而拿起萨克斯,到享誉全球,至今77岁高龄依然演出频繁。再看日本的第二代音乐家们T-square,Casiopea,从70年代中期组建乐队,10年之内T-square的音乐并没有鲜明的日本特色,我们听到更多的是对美国Blues、Fusion乐的一些纯粹的模仿,不仅音乐,连乐手的技巧也是。
经过了几十年的铺垫,于是乎有了今天我们听到的以旋律鲜明,编曲严谨,技巧精湛而著称的,区别于欧美Jazz和Fusion的属于他们自己的J-Fusion。他们的音乐赢得了欧美乐手的普遍认同,本田雅人连续两年与Fourplay合作出专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本田雅人的出现,不是个例,而是日本群体优势的体现。
仔细观察日本音乐所走的道路,我找到了问题所在。我认为,我们的所谓中国爵士也应该是这样的。即在较好的掌握欧美爵士乐之前,我们是不可能形成我们的所谓的中国爵士的。关键问题还是出在了人自身身上。
中国爵士乐虽然从上世纪80年末起步已有20年左右,但到目前为止仍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无论从乐手的自身水平,还是社会音乐氛围,听众的素质来说都与欧美甚至日本有很大的差距,在这样的基础上想要形成所谓的中国爵士几无可能。
只有等我们有了“渡边贞夫,T-square”之后,我们才能有中国爵士,才能找到我们应该走的方向
看了之后是大失望。这次要看的演出是主要演出的是澳大利亚(LOGIC)乐队的表演,没什么兴趣。我是抱着去看那个添头乐队金佛乐队的心情去的。金佛作为国内一流的爵士乐手算是比较成功的,个人出了2本专辑了,在中国这个爵士乱世下可算“小”有成绩。之所以他引起我的兴趣,其一是我听过他的一本FUSION专辑《夏日皇宫》(其实就是颐和园),其二是他乐队的萨克斯手金浩我也比较感兴趣,一直闻名未成得见。
也许是因为这是一场小型演出,金浩大师没有出现在舞台上,这便引来我第一次失望。其二,乐队前两首的表演实在是让我昏昏欲睡,到了第三首金佛大师所推崇的“民族”爵士乐如约出现在了舞台上,两首下来,实在有点想吐。
《夏日皇宫》这首曲子作曲不错,作为北京小民谣来听很有点味道,仔细一听还有点西味,那就更有余味。但是非要他说是中国爵士实在有点倒胃口,我只能说他是个四不像,有那么点爵士味道,更多的是老北京的味道,我想,我们在音乐这个上面最好就不要山寨了罢。
我想说说金佛大师中国爵士的看法,所谓的中国爵士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并不是加了几个琵琶,加了几个二胡,再搞个三玄上去奏几个四不像的音乐就可以叫中国爵士。开始我认为是二胡的问题,也就是民族乐器兼容性的问题,总觉得中国那些个乐器加进爵士乐去就好像在汉堡里面夹酸菜一样,但其实我错了,问题不是出在这里。这个认识是在我今天看了06年BOB JAMES上海爵士音乐节的视频之后,视频里面的琵琶,二胡在BOB JAMES的调配下显得与爵士乐是那么的融合,甚至还有点说不出口新的火花,那是一种似乎汉堡夹酸菜吃味道也很不错的感觉,于是乎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我们不妨看看被我们所时刻唾弃的日本。
被称为日本爵士乐教父的“渡边贞夫” (Sadao watanabe)可不是玩“日本爵士”的。渡边是个地地道道吹传统爵士的萨克斯演奏家,而且是一个在美国主流爵士界也获得普遍认可的世界一流音乐家。从被Charlie Parker的音乐感动从而拿起萨克斯,到享誉全球,至今77岁高龄依然演出频繁。再看日本的第二代音乐家们T-square,Casiopea,从70年代中期组建乐队,10年之内T-square的音乐并没有鲜明的日本特色,我们听到更多的是对美国Blues、Fusion乐的一些纯粹的模仿,不仅音乐,连乐手的技巧也是。
经过了几十年的铺垫,于是乎有了今天我们听到的以旋律鲜明,编曲严谨,技巧精湛而著称的,区别于欧美Jazz和Fusion的属于他们自己的J-Fusion。他们的音乐赢得了欧美乐手的普遍认同,本田雅人连续两年与Fourplay合作出专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本田雅人的出现,不是个例,而是日本群体优势的体现。
仔细观察日本音乐所走的道路,我找到了问题所在。我认为,我们的所谓中国爵士也应该是这样的。即在较好的掌握欧美爵士乐之前,我们是不可能形成我们的所谓的中国爵士的。关键问题还是出在了人自身身上。
中国爵士乐虽然从上世纪80年末起步已有20年左右,但到目前为止仍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无论从乐手的自身水平,还是社会音乐氛围,听众的素质来说都与欧美甚至日本有很大的差距,在这样的基础上想要形成所谓的中国爵士几无可能。
只有等我们有了“渡边贞夫,T-square”之后,我们才能有中国爵士,才能找到我们应该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