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7
周四的时候公司安排体检,8点多一点到建国门,检完9点多一点,下午3点还要去北医三院做半年的复查,这个时间回不回去都很尴尬,想到前段时间在武汉街上到处走走感觉不错,就想也在北京随便走走吧,反正二环以内应该还留存了不少原始的建筑。
一开始经过的都是使馆区,波兰捷克等使馆门口都很安静,只有对面的日本使馆明显警卫多出不少,使馆区的感觉非常安静,周围全是铁丝网,也没太多心思往里边看,只是路过一下叫做莫斯科餐厅的地方让我稍微提了点兴趣,老莫在北京应该还是个相当有名的饭店,姜文那部《阳光灿烂的日子》让我对它多了点了解和兴趣,掏出手机查了一下,发现正宗的老莫在西直门一代,看来这个是个分店?于是就走了
之后的路程没有什么值得说的,因为沿着二环走的感觉和所有的大马路没有什么区别,顺便提一声,北京的人行道设计简直是让人崩溃,一般而言都是马路(四至八车道)-护栏-人行道-绿化隔离带-建筑这种方式,结果就是你在路上除了走路,什么都不能干,想过个马路还需要绕很远找一个天桥或隧道。
这个问题我以前读城市规划书的时候看到过理论,说这是苏式设计,为了避免马路上的烟尘和噪音影响建筑里的人,因此每个建筑和马路之间必定会有一个绿化隔离带,但这样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道路除了行走之外什么都不能做,我口渴了想在街上买瓶水都买不到,因为街边没有小商店,也不可能有摊贩卖水给你。
于是我直接坐了个公交到了东四,看站牌的时候我还疑惑过东四十条后边是东四十一条,前边怎么是东四二条?走到的时候才发现正确的断句应该是东四 一条到十二条,每条是一个单独的小胡同。
走到胡同区的感觉又不一样,最明显的例子是道路结构变成了马路(一般二车道)-人行道-建筑,没有了护栏和隔离带的感觉是城市顿时变得活跃了很多,你可以看得到很多真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而不是从全国各地涌向北京来的大商场售货员们。举个例子,我看到一个丧葬花圈店,上写百年老店,至少我相信就算是外地人来开,一般也不至于会写这么个招牌。
回想起来,我觉得武汉的街道更有人气,也是因为这种原因,但是我发现武汉也在慢慢向北京转变,城市里开始有了很多架着护栏的高架路,上边的车就只是在路上开过,而路边有些什么或没有什么,他们都不在乎。实际上,这是把高速公路修在了城市之中。
就武汉而言,也许这些会代表着很多武汉的传统将慢慢消失,我不是北京人,所以我不知道在北京曾经存在的东西里有哪些正在消失或者是已经消失了,我只是看到还生活在北京胡同里的人都是很老的人,年轻的有能力的人都离开了这里,当一个社区系统逐渐缺少了年轻人以后,它自然发展下去,只会凋零。
我看过一些胡同,里边没有独立的卫生间,无法用有线的方式接入网络,很多房子年久失修,确实不能保证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但是看着这些居民区就这样慢慢凋落下去,变成随处可见的高大居民楼,心里总还是觉得有些可惜。
梁思成若能看到今日景象,他又能想到些什么呢。
这就是建国门到安定门的3个小时。
一开始经过的都是使馆区,波兰捷克等使馆门口都很安静,只有对面的日本使馆明显警卫多出不少,使馆区的感觉非常安静,周围全是铁丝网,也没太多心思往里边看,只是路过一下叫做莫斯科餐厅的地方让我稍微提了点兴趣,老莫在北京应该还是个相当有名的饭店,姜文那部《阳光灿烂的日子》让我对它多了点了解和兴趣,掏出手机查了一下,发现正宗的老莫在西直门一代,看来这个是个分店?于是就走了
之后的路程没有什么值得说的,因为沿着二环走的感觉和所有的大马路没有什么区别,顺便提一声,北京的人行道设计简直是让人崩溃,一般而言都是马路(四至八车道)-护栏-人行道-绿化隔离带-建筑这种方式,结果就是你在路上除了走路,什么都不能干,想过个马路还需要绕很远找一个天桥或隧道。
这个问题我以前读城市规划书的时候看到过理论,说这是苏式设计,为了避免马路上的烟尘和噪音影响建筑里的人,因此每个建筑和马路之间必定会有一个绿化隔离带,但这样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道路除了行走之外什么都不能做,我口渴了想在街上买瓶水都买不到,因为街边没有小商店,也不可能有摊贩卖水给你。
于是我直接坐了个公交到了东四,看站牌的时候我还疑惑过东四十条后边是东四十一条,前边怎么是东四二条?走到的时候才发现正确的断句应该是东四 一条到十二条,每条是一个单独的小胡同。
走到胡同区的感觉又不一样,最明显的例子是道路结构变成了马路(一般二车道)-人行道-建筑,没有了护栏和隔离带的感觉是城市顿时变得活跃了很多,你可以看得到很多真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而不是从全国各地涌向北京来的大商场售货员们。举个例子,我看到一个丧葬花圈店,上写百年老店,至少我相信就算是外地人来开,一般也不至于会写这么个招牌。
回想起来,我觉得武汉的街道更有人气,也是因为这种原因,但是我发现武汉也在慢慢向北京转变,城市里开始有了很多架着护栏的高架路,上边的车就只是在路上开过,而路边有些什么或没有什么,他们都不在乎。实际上,这是把高速公路修在了城市之中。
就武汉而言,也许这些会代表着很多武汉的传统将慢慢消失,我不是北京人,所以我不知道在北京曾经存在的东西里有哪些正在消失或者是已经消失了,我只是看到还生活在北京胡同里的人都是很老的人,年轻的有能力的人都离开了这里,当一个社区系统逐渐缺少了年轻人以后,它自然发展下去,只会凋零。
我看过一些胡同,里边没有独立的卫生间,无法用有线的方式接入网络,很多房子年久失修,确实不能保证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但是看着这些居民区就这样慢慢凋落下去,变成随处可见的高大居民楼,心里总还是觉得有些可惜。
梁思成若能看到今日景象,他又能想到些什么呢。
这就是建国门到安定门的3个小时。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Orpheus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50327:关于李翊云 (8人喜欢)
- 250317 (10人喜欢)
- 250106 (1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