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篇大流,绕路吧同志们
看到留学德国小组里DEEP的一句话:“在德国待些时候, 都会经历的...跟这边大农村做事儿,就是把在国内这辈子不可能吃的"苦"和不可能受的"冷眼"受一遍。”大农村,是指大部分德国留学生,不在柏林汉堡慕尼黑的那些。
我把不莱梅划为农村了,不好意思。。。其实Dorf应该是个令老外骄傲的词汇,不是中国意义上的农村。例如我虽然住在城郊,但是老人院就在Haus旁边,足以说明这里的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治安稳定……好吧,这些话我好像说过一遍了。
首先我不能每天都用中文写东西了,一是要短期提高德语交流和思考水平,二是在亚马逊忍住了Moleskine的购买欲后忍痛去超市买了本极烂又很贵的破方格本,老外都TMD神马思维,要用粗粗的笔写在乱七八糟的小方格纸上。。。起初以为这是种打乱思维的方式,果然,视觉洗脑功能极强,在上面写中文太难看了,于是干脆写德语来练练表达能力。
今天七点多出门发现竟然还天黑黑,心里秒杀了自己一万遍,神经病啊,从个美丽的亚热带季风海洋气候神马的地方跑到北纬55°!街上几乎没行人,没自行车,偶尔出现辆汽车,还是奔驰啥的(出租车)。面包店亮起来了,里面有老女人在聊天和喝咖啡,面包店上写着€5一杯咖啡一个自选面包。浮云浮云。。我要赶火车去市中心,8分钟就到,但是二十分钟一班。
果然,不给力地晚了。因为楼上拉脱维亚男孩每天起早给自己做早餐,令我深受感动,也给自己冲了杯咖啡,揪了几口面包粘着奶酪吃掉(囧,和馒头蘸腐乳一样)。
德国的公共汽车、电车、火车都安静得吓人,不知道这帮人为啥不讲话为什么和朋友一起坐车的时候不兴奋不话痨……我开始反思我还是话痨么,手上拉开背包的拉链,,整个比高考还安静的车厢都震动了,,又囧。。自己再鄙视自己一万次。
准时到令人发指地到站。令人发指地十五秒后又开走。德国淫啊。
我开始回想今早起床时那种恍如隔世的大脑空白状态。这的确是我之前心心念念两三年的德国了么,德国北部~!一堆胖子的北部!有柏林和汉堡的北部!是。。不莱梅。这个城市没有令人眩晕的大卖场和购物中心,只有使人迷路的H.H.BLA BLA街名和小道。以前令我着迷的德国是什么样子呢?
现在在冷风里坐在公交车站点,眼望着精确的欲到站时间牌,看着周围一点也没有意思的人,有点空洞的寂寞啊。。接着想那个“话痨”的问题:其实现在每天说的话不少,只是每一句都实打实有用(不论对方听没听懂),都是功能性目的性很强的,不具备话痨需要的那种“意识流”。在德国,能意识流么?但愿有一天我可以,我想,非常想,想到类似性欲一般地想。话痨需要在一个类似第五街咖啡亭或者上海到杭州的动车路上说到自己忘记了存在感,需要让听者求饶。总之,曾经我过过一阵神经兮兮的日子,很随性,现在,也要神经兮兮了,每天早晨起来先要想一遍,我在哪啊我在哪啊我在哪啊。
为什么在德国不会躺下睡不着呢?其实会的。这时我放弃了什么电影、音乐、娱乐活动,唯一的事情就是,看德语口语书。。。于是可以很快睡着,记住一句早晨起来能用得上的,用出去了就会很开心。
终于理解了一下为什么之前有留学生说到德国后娱乐就是做饭和逛超市。对的,比物价啊,看那些看不明白的蔬菜名称、食品包装、生活用品的确挺有乐趣,像又出生了一次一样,眼里都是新的。不过这不令人兴奋,可能,是因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黑头发黄皮肤吧,我无法不在乎,因为周围的人和你长得不一样。
这也是最令我满心伤感的。中国人见到中国人不必要打招呼,但是也不用你TMD鼻子在天上走过去,这样子的不用多看就知道是中国人,大陆人。如果说出现了什么越南的土库曼斯坦的长了一张黄脸,却土鳖又急促地令空气都讨厌的话,那么我也是鄙视的,所以我充分理解白皮肤蓝眼睛的大群体瞄都不瞄我,尤其当我没想好哪句德语就张口时。
今天新生周,开学了。下周一正式全校开学。这其实与我无关,说出我是Gaststudentin,各种理解都有,各种理解的汇合点就是:你和我们不同,甚至不是Uni Bremen的学生。其实要不是你Uni长得这么丑,学校这么找不出魅力点,我怎么会不老老实实待着?和同济有半点关联的德国学校都必定不美不浪漫,必定的。所以,这所学校今天被斯洛伐克小伙称为“难看,不喜欢”了。哈哈,理解,我刚从杭州象山到同济时也这感受。人的喜好不单凭审美趣味或者价值观的,其实是随着时间、记忆及所需而变。
现在话痨我还是可以有个人讲个话的,同住有个闷骚的学习狂白羊女,也可以上网回复留言、评论,写写豆记~和中国女生在厨房一个煮挂面一个啃面第一次面包和青椒,关上厨房门大声聊天,这是我6天里第一次感受到的可触及的温暖。天色暗得恰到好处,在室外被冻彪渴傻了的人回到屋内大喝几口温水会有些舒适感。
我在同济读过一点点传播理论,在上海经历过一个难忘的痛苦的新生周,坚强地以内心的泪洗内脏。今天在学校发现册子上写了第二专业文化学第一学年有必修传播学和媒体理论,上午文化学专业有早餐,大家融洽融洽吃着喝着了解了解学分选课情况,差不多都和国内一样,甚至高年级的气场、举手投足、新生有的兴奋有的傲慢有的超级认真都完全一样,听不懂选课和学分什么的也一样,在中国也没几个新生一上午搞懂这些的。和几个同专业的女生众目睽睽下到教室最前面的地上一屁股坐下摊开一地的选课册子,我很恍惚,为什么依旧看得到自己的黑头发黄皮肤和这种乍眼的亚洲品种。。因为文化学除了接我到住处的学长和我,没有其他亚洲面孔,土耳其那块的都没有。
在我觉得自己可以离开时,徘徊几步的功夫还问到个同专业的美女的手机号。很遗憾我的语言能力还不能让我同他们随意聊天,只能问和回答一些目的性功能性实质性问题。继续保持着在上海的那种听不懂大环境大多数人激情胡侃的钝感力。
寂寞。
忧愁。
着急也没用。
少想多做,有些事情上。
慢慢地我会认清街道,慢慢地我会不忘每天“Hallo""Danke schoen"”Bitte""Tschüs~"挂在嘴边对每个打交道的人说,慢慢地我会敢于晚上在外面逛游,慢慢地我会看得习惯德语大写和德语书。
心里的那个强大的疑问又蹦出来了,于是我要停止吐槽,去尿尿。
我把不莱梅划为农村了,不好意思。。。其实Dorf应该是个令老外骄傲的词汇,不是中国意义上的农村。例如我虽然住在城郊,但是老人院就在Haus旁边,足以说明这里的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治安稳定……好吧,这些话我好像说过一遍了。
首先我不能每天都用中文写东西了,一是要短期提高德语交流和思考水平,二是在亚马逊忍住了Moleskine的购买欲后忍痛去超市买了本极烂又很贵的破方格本,老外都TMD神马思维,要用粗粗的笔写在乱七八糟的小方格纸上。。。起初以为这是种打乱思维的方式,果然,视觉洗脑功能极强,在上面写中文太难看了,于是干脆写德语来练练表达能力。
今天七点多出门发现竟然还天黑黑,心里秒杀了自己一万遍,神经病啊,从个美丽的亚热带季风海洋气候神马的地方跑到北纬55°!街上几乎没行人,没自行车,偶尔出现辆汽车,还是奔驰啥的(出租车)。面包店亮起来了,里面有老女人在聊天和喝咖啡,面包店上写着€5一杯咖啡一个自选面包。浮云浮云。。我要赶火车去市中心,8分钟就到,但是二十分钟一班。
果然,不给力地晚了。因为楼上拉脱维亚男孩每天起早给自己做早餐,令我深受感动,也给自己冲了杯咖啡,揪了几口面包粘着奶酪吃掉(囧,和馒头蘸腐乳一样)。
德国的公共汽车、电车、火车都安静得吓人,不知道这帮人为啥不讲话为什么和朋友一起坐车的时候不兴奋不话痨……我开始反思我还是话痨么,手上拉开背包的拉链,,整个比高考还安静的车厢都震动了,,又囧。。自己再鄙视自己一万次。
准时到令人发指地到站。令人发指地十五秒后又开走。德国淫啊。
我开始回想今早起床时那种恍如隔世的大脑空白状态。这的确是我之前心心念念两三年的德国了么,德国北部~!一堆胖子的北部!有柏林和汉堡的北部!是。。不莱梅。这个城市没有令人眩晕的大卖场和购物中心,只有使人迷路的H.H.BLA BLA街名和小道。以前令我着迷的德国是什么样子呢?
现在在冷风里坐在公交车站点,眼望着精确的欲到站时间牌,看着周围一点也没有意思的人,有点空洞的寂寞啊。。接着想那个“话痨”的问题:其实现在每天说的话不少,只是每一句都实打实有用(不论对方听没听懂),都是功能性目的性很强的,不具备话痨需要的那种“意识流”。在德国,能意识流么?但愿有一天我可以,我想,非常想,想到类似性欲一般地想。话痨需要在一个类似第五街咖啡亭或者上海到杭州的动车路上说到自己忘记了存在感,需要让听者求饶。总之,曾经我过过一阵神经兮兮的日子,很随性,现在,也要神经兮兮了,每天早晨起来先要想一遍,我在哪啊我在哪啊我在哪啊。
为什么在德国不会躺下睡不着呢?其实会的。这时我放弃了什么电影、音乐、娱乐活动,唯一的事情就是,看德语口语书。。。于是可以很快睡着,记住一句早晨起来能用得上的,用出去了就会很开心。
终于理解了一下为什么之前有留学生说到德国后娱乐就是做饭和逛超市。对的,比物价啊,看那些看不明白的蔬菜名称、食品包装、生活用品的确挺有乐趣,像又出生了一次一样,眼里都是新的。不过这不令人兴奋,可能,是因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黑头发黄皮肤吧,我无法不在乎,因为周围的人和你长得不一样。
这也是最令我满心伤感的。中国人见到中国人不必要打招呼,但是也不用你TMD鼻子在天上走过去,这样子的不用多看就知道是中国人,大陆人。如果说出现了什么越南的土库曼斯坦的长了一张黄脸,却土鳖又急促地令空气都讨厌的话,那么我也是鄙视的,所以我充分理解白皮肤蓝眼睛的大群体瞄都不瞄我,尤其当我没想好哪句德语就张口时。
今天新生周,开学了。下周一正式全校开学。这其实与我无关,说出我是Gaststudentin,各种理解都有,各种理解的汇合点就是:你和我们不同,甚至不是Uni Bremen的学生。其实要不是你Uni长得这么丑,学校这么找不出魅力点,我怎么会不老老实实待着?和同济有半点关联的德国学校都必定不美不浪漫,必定的。所以,这所学校今天被斯洛伐克小伙称为“难看,不喜欢”了。哈哈,理解,我刚从杭州象山到同济时也这感受。人的喜好不单凭审美趣味或者价值观的,其实是随着时间、记忆及所需而变。
现在话痨我还是可以有个人讲个话的,同住有个闷骚的学习狂白羊女,也可以上网回复留言、评论,写写豆记~和中国女生在厨房一个煮挂面一个啃面第一次面包和青椒,关上厨房门大声聊天,这是我6天里第一次感受到的可触及的温暖。天色暗得恰到好处,在室外被冻彪渴傻了的人回到屋内大喝几口温水会有些舒适感。
我在同济读过一点点传播理论,在上海经历过一个难忘的痛苦的新生周,坚强地以内心的泪洗内脏。今天在学校发现册子上写了第二专业文化学第一学年有必修传播学和媒体理论,上午文化学专业有早餐,大家融洽融洽吃着喝着了解了解学分选课情况,差不多都和国内一样,甚至高年级的气场、举手投足、新生有的兴奋有的傲慢有的超级认真都完全一样,听不懂选课和学分什么的也一样,在中国也没几个新生一上午搞懂这些的。和几个同专业的女生众目睽睽下到教室最前面的地上一屁股坐下摊开一地的选课册子,我很恍惚,为什么依旧看得到自己的黑头发黄皮肤和这种乍眼的亚洲品种。。因为文化学除了接我到住处的学长和我,没有其他亚洲面孔,土耳其那块的都没有。
在我觉得自己可以离开时,徘徊几步的功夫还问到个同专业的美女的手机号。很遗憾我的语言能力还不能让我同他们随意聊天,只能问和回答一些目的性功能性实质性问题。继续保持着在上海的那种听不懂大环境大多数人激情胡侃的钝感力。
寂寞。
忧愁。
着急也没用。
少想多做,有些事情上。
慢慢地我会认清街道,慢慢地我会不忘每天“Hallo""Danke schoen"”Bitte""Tschüs~"挂在嘴边对每个打交道的人说,慢慢地我会敢于晚上在外面逛游,慢慢地我会看得习惯德语大写和德语书。
心里的那个强大的疑问又蹦出来了,于是我要停止吐槽,去尿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