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的畸形
并没有歧视或批评的企图,只是一点对方言的个人看法。
==========================================
昨天偶尔看到一段相亲类节目,一堆男的对一美女,美女是在昆明丽江的上海人。席间再次看到这么一段:上海女人说了一段袜子破不破之类的顺口溜,听起来酷似日语。几年来,已经在各种场合遇到若干类似的情景。如果用上海话模仿日语是以调侃幽默的态度倒也没什么,关键是亲身遇到的例子中,沪人都是以一种明显发自内心的喜悦度来学舌日语。
一直无法理解其中的逻辑:是对日语的喜爱么?还是对上海话的自豪?每个语种都会各种发音,用类似的发音模仿另外一种语言,这里没有任何技巧可言。记得很早以前有个东芝的广告:“Toshiba 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到了居住的北方大院很快就被翻译成:“掏JB,掏JB,新时代东芝!” 。Youtube上有一段非常流行的 "Tunak Tunak Tun", 里面是用英文为一段印度(或者是巴基斯坦?)歌舞配上了字幕,此视频的点击量至今为1700多万(2010年10月)。类似的不同语言间相互恶搞的视频也有很多。但唯独上海话是在用愉悦与自豪在模拟日语,其中的仰视与俯视的态度就逐渐变得明显起来。
上海人是在用方言俯视,并以自己方言与日语的音似来加强这种“方言优越感”。之所以用这种借助外语来提升本地方言自豪感,是因为整个上海在文化,地理上都是一快曾经被殖民的孤岛。上海作为一个文化孤岛,正用一种特殊的方言把自己和整个中国俗文化圈隔离开。去年《国家地理杂志》有篇报道上海的文章里一句话也许点到了精髓:“上海人认为自己比其他中国人优越,并值得被殖民。” 也就是说,这种孤岛状态是明显的殖民痕迹。物质上早分离,精神上还在梦游。
外在的容易改变,内在的会比较顽固。开门三十年,中国很快就已经同世界各国混成了一片。但上海人在国内的主动自我隔离,却注定将持续下去。政策有倾斜,贫富就会有差距。钱其实是推动一切的原动力,李阳的疯狂英语和新东方的爆炸式成功都证明了这条金灿灿的真理。一切背后,都是拜物。
拟态,其实是种弱者的表现。
==========================================
昨天偶尔看到一段相亲类节目,一堆男的对一美女,美女是在昆明丽江的上海人。席间再次看到这么一段:上海女人说了一段袜子破不破之类的顺口溜,听起来酷似日语。几年来,已经在各种场合遇到若干类似的情景。如果用上海话模仿日语是以调侃幽默的态度倒也没什么,关键是亲身遇到的例子中,沪人都是以一种明显发自内心的喜悦度来学舌日语。
一直无法理解其中的逻辑:是对日语的喜爱么?还是对上海话的自豪?每个语种都会各种发音,用类似的发音模仿另外一种语言,这里没有任何技巧可言。记得很早以前有个东芝的广告:“Toshiba 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到了居住的北方大院很快就被翻译成:“掏JB,掏JB,新时代东芝!” 。Youtube上有一段非常流行的 "Tunak Tunak Tun", 里面是用英文为一段印度(或者是巴基斯坦?)歌舞配上了字幕,此视频的点击量至今为1700多万(2010年10月)。类似的不同语言间相互恶搞的视频也有很多。但唯独上海话是在用愉悦与自豪在模拟日语,其中的仰视与俯视的态度就逐渐变得明显起来。
上海人是在用方言俯视,并以自己方言与日语的音似来加强这种“方言优越感”。之所以用这种借助外语来提升本地方言自豪感,是因为整个上海在文化,地理上都是一快曾经被殖民的孤岛。上海作为一个文化孤岛,正用一种特殊的方言把自己和整个中国俗文化圈隔离开。去年《国家地理杂志》有篇报道上海的文章里一句话也许点到了精髓:“上海人认为自己比其他中国人优越,并值得被殖民。” 也就是说,这种孤岛状态是明显的殖民痕迹。物质上早分离,精神上还在梦游。
外在的容易改变,内在的会比较顽固。开门三十年,中国很快就已经同世界各国混成了一片。但上海人在国内的主动自我隔离,却注定将持续下去。政策有倾斜,贫富就会有差距。钱其实是推动一切的原动力,李阳的疯狂英语和新东方的爆炸式成功都证明了这条金灿灿的真理。一切背后,都是拜物。
拟态,其实是种弱者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