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电”的回忆
注:前些天我终于看到了电影《西伯利亚跨国列车》的西班牙语版,07年夏,我曾经有幸参与了它的配音。兴之所至,我写下小文如下
露天电影院曾经是我儿时最美好的回忆,《追捕》中毕克(杜丘)与丁建华(真由美)、《佐罗》中童自荣(佐罗)、《魂断蓝桥》中乔榛(罗伊上校)与刘广宁(玛拉)出神入化的配音表演将人物角色诠释得淋漓尽致,多年后看过原声影片,我发现:有的配音演员的演绎,甚至令影片原声也黯淡失色。不夸张地说,是上译那批极为出众的配音演员们,在那个大众娱乐选择相对匮乏的年代,让我认识了一大批外国优秀电影,感受到了译制片的独特魅力。我至今仍能背出《追捕》、《黑郁金香》、《王子复仇记》、《叶塞尼亚》等片中大段大段脍炙人口的台词。
8月中旬,巴塞罗那华人圈中很有人缘的“丐帮帮主”找到我,说是让我为电影《西伯利亚跨国列车》加泰罗尼亚语版(西班牙人布拉德安德森导演)客串配音。当下我还有些犹豫:自己的声线既没有童自荣的磁性,也缺少邱岳峰的深沉浑厚,语气温吞,少有起伏,说起话来让人恹恹欲睡,基本上可归于“没特色型”,若非铁树开花、枯藤发芽,我也难与录音棚结缘。后来,在“丐帮帮主”的激将和朋友的极力怂恿下,我勉为其难地点了点头。
离周五正式配音还有三天时间,这两天,不到6点我就醒来,整个人体异常兴奋,抡了抡胳膊,做上50个俯卧撑,便跑到阳台学着婺剧演员的样“咿咿呀呀”吊嗓门,不时还煞有介事地“吸提推送”练气息,惹来邻居家牧羊犬几声警告。俗话说,一犬吠影,百犬吠声,顷刻间,我所在的整条街面被犬吠声所覆盖。我心思不妙,赶紧灰溜溜地躲回了房间。
周五正式赶考。7点闹钟刚刚响起,我一古脑儿跳将起来,匆匆梳洗完毕扒了几片巧克力酱面包,就约上朋友去了音效工作室。
到了工作室门口,离9点开始的时间还早,我含了两粒清咽润喉片,心里默念孙道临在《王子复仇记》中的台词选段,意图借此找点配音的感觉。我还算是个勤奋的学生,三天临时抱佛脚的突击训练还是让我小有斩获,类似盖文源在《少林寺》中为昙宗师爷、尚华在《虎口脱险》中为指挥家斯坦尼斯拉斯配的精彩台词我信“口”拈来。
9点一到,工作室的门就开了,“丐帮帮主”领着我们同工作人员寒暄后,便随他们进了录音棚外的休息间静静坐着。“丐帮帮主”文革时是国内中央歌舞团的报幕员,在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扮演过小常宝,还为故事片《女兵》等演唱过插曲,革命样板戏《沙家浜》、《芦荡火种》、《红色娘子军》等片段清唱张口就来,据说曾把那些西班牙人听得一惊一乍的,大呼ópera de Pekín(京剧)过瘾,在我们这帮“乌合之众”面前也算是个腕儿了。
“帮主”还没坐定,忽然发现自个儿找的一个女声演员还没到场,当下走出工作室,紧急致电:相较之下,女人赴约是有些拖拉的,且方向感十分糟糕——那女声演员在约定时间的半小时后才赶到离家不远的西班牙广场,原本要接应她的“帮主”做事又一向风风火火,自然不会在广场傻等,那女声只得按图索骥,自个坐地铁上门,不料又坐错了线路,只得原路折回。这一下,时间自然耽搁了很多。
女声没到,所有集体出场的片段只能延后。
音效编辑无奈地摇摇头,瞄了瞄脚本,便问我们几个男声:“你们中有谁会俄语?”
“俄语?”我们几个人面面相觑,事先没听说还要我们会俄语呐。
坐在我身边的老者说:“年轻时学校里学过,可是30多年没用,早忘得差不多了。只还记得‘哈拉绍’(你好)。”
音效编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打量了老者一番,随后,指着我们中一个三十七八岁的上海人:“你来吧。”
这个上海男人个子矮小,一声运动装,梳个中分油光滑亮的,面部较白,说话时有些女人腔、结巴且喜欢伸个兰花小指:“为什么还要俄语?对不起,我不会俄语,太难了!”
“角色配音要求就是你这样年纪的,我们可以慢慢来嘛!要的就是这种配音效果。你看你旁边这位又太年轻了,还像个学生,也不适合啊。”音效编辑笑呵呵指着我说道。
男声演员中认识这个上海人的也都一个劲地鼓动他试试,还有几个干脆直接把瘦小的他从沙发上拽起来,“押”到编辑面前,上海人一副受了委屈“楚楚动人”的模样把在场的西班牙工作人员也逗乐了。
片中人物是个临时登车的中国执勤武警战士,负责上车扫毒,看上去高大彪悍,左手还牵着一头体格健硕的警犬。武警战士用俄语向车厢内的旅客喊:大家不要紧张,我们正在执行任务,请大家拿出护照,配合检查。因为片中中国武警的俄语是地道的俄语母语者配的音,制片人和音效编辑一致认为要让中国人配上略带中文口音的俄语才够说服力。
上海人反复听原声带,不长的一句话足足听上了八九遍,还用中文谐音加了注,口里念给西班牙人听,人家听了觉得差别太大,就实际演示几遍让上海人修改。之后,上海人拿着纸匆匆上阵。
录音棚里,上海人嚼了四五遍才过了语言关。棚外的我们怎么听都像苏北人努力用上海话在轻声叫唤自己女朋友,而音效编辑偏认为这回上海人的音准是对了,但是语气上还不够阳刚。我倒认为,他和很多上海男人一样,天生说话细声细气,就像是牢牢附着在身上的气质,一时是很难掩饰的。磨唧几次,上海人终于吼了出来,过关!
接下来是这么一个镜头:火车进站后,几个中国扳道工吃力地工作,中间工人们穿插了几句“吭呦吭呦”的号子声。我们几个男声全上了。显然,大家都没怎么干过这么重的体力活,怎么喊都不像,方才那上海人叫得更是好笑,像极了“哎哟哎哟”的呻吟,一下子让我们几个都笑得泄了气。不行,推倒重来。编辑无奈地耸了耸肩,我们中年长的那位郑重其事地拍了拍上海人的背,上海人脸羞得红红的。
重来时非常顺利,上海人很自觉地把自个儿声调降下很多,这镜头立刻通过。
那个迟到的女声演员方向感有待进一步提高,出了离工作室近在咫尺的地铁口,还是把自己绕得迷了路,她不得不再次电话求助“帮主”。“帮主”松了长长一口气,总算是来了,连忙跑出去接人。
画面转向几个正在车厢内聊天的中国女乘客。人都配齐了,还不赶快上?编辑顺势把几个女声演员召集在一块儿,面授机宜。就是随便聊天,想到什么说什么,这种好事,还不简单?
进了录音棚,“帮主”笑盈盈和里头的工作人员打过招呼,几个人开始。“帮主”似乎对迟到的女声有些不依不饶,应景对话配音中即兴发挥,几个演员表情相当丰富,尽发牢骚,棚外的老外又听不懂中国话,他们还听得津津有味,嘴里不住叫好,情不自禁地跟我说她们的表演非常自然,直令我忍俊不禁。
上海人早就坐不住了,忙对编辑说:“编辑,赶快停。这几个人刚才在聊天时提到了西班牙广场,这北京城哪来的西班牙广场呐。”
老外刚才憨厚的笑脸立马僵了,他交叉着双手挥舞喊停。他向几个女声仔细讲解了这个片段的背景及其与主人公的关系,要求大伙怎么瞎扯都行,就是别带上刚才话语中类似西班牙广场种种明显的漏洞,因为观众中也许会有懂中文的本地人。“帮主”呵呵地虚心接受建议,边小声嗔怪那迟来同伴的不是,然后,她们的配音一次过关。
再接下来的镜头是一帮中国旅客在餐车内聊天。我们一干人全体出场,时间要求是3分47秒。大伙仿佛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纷纷循规蹈矩地胡扯,相比之下,我显得略为沉默。当编辑喊停时,“帮主”和一帮“弟子”意犹未尽,一副他乡遇故知、相“聊”恨晚的表情。
列车进入俄罗斯境内某个车站,有个60多岁的中国倒爷在站内使劲吆喝。编辑要找人时,大伙一致推举原林业部工会退休干部韩大爷。说实话,这个玩笑开得大了,人家韩大爷这一辈子就是在机关单位中度过的,从来没做甚买卖。这回买卖做了不说,而且一做就是摆地摊的老倒爷。韩大爷除了年龄和片中倒爷相仿外,叫他扮演那甩着几件女式内衣在车站大声吆喝的角儿还真够难为他的。“丐帮帮主”开心得不行,咯咯乐得险些叉气,戏谑老韩同志。
工作人员手势一做,韩大爷迅即投入状态,吃力地扯着嗓门“挥泪大甩卖各式乳罩”,手舞足蹈的,极为滑稽,这就怪不得“帮主”笑得夸张了。留在录音棚内的“帮主”笑得过于厉害,全身起伏颇大,极易制造出各种噪音,连在旁边的老外也不断向她使眼色,示意安静。
最后一个片断是北京站内女播音员提示乘客携带行李,到3号站台上车的广播通知,“丐帮帮主”作为“文革”时期中央歌舞团的报幕员,出演这个角色自是不二人选,她音色洪亮,言辞慷慨,锋芒毕露,效果不能说不好。可是,在国外有幸看过不少内地被禁的文革批斗实况录像的我和朋友,私下里总觉得“帮主”的这段配音更像是红卫兵小将在会上宣读他人罪状,不怎么合时宜。
配音全部结束,我忍不住问音效编辑该片预计上映的时间,他摸摸光亮的大瓢:最快也得今年年底吧。
第一次“触电”是有些意思,整个过程始终不乏笑料。大部分参演人员是业余水准,受了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也概莫能外。 唯一和他们有所区别的是:我还是个铁杆配音迷。
露天电影院曾经是我儿时最美好的回忆,《追捕》中毕克(杜丘)与丁建华(真由美)、《佐罗》中童自荣(佐罗)、《魂断蓝桥》中乔榛(罗伊上校)与刘广宁(玛拉)出神入化的配音表演将人物角色诠释得淋漓尽致,多年后看过原声影片,我发现:有的配音演员的演绎,甚至令影片原声也黯淡失色。不夸张地说,是上译那批极为出众的配音演员们,在那个大众娱乐选择相对匮乏的年代,让我认识了一大批外国优秀电影,感受到了译制片的独特魅力。我至今仍能背出《追捕》、《黑郁金香》、《王子复仇记》、《叶塞尼亚》等片中大段大段脍炙人口的台词。
8月中旬,巴塞罗那华人圈中很有人缘的“丐帮帮主”找到我,说是让我为电影《西伯利亚跨国列车》加泰罗尼亚语版(西班牙人布拉德安德森导演)客串配音。当下我还有些犹豫:自己的声线既没有童自荣的磁性,也缺少邱岳峰的深沉浑厚,语气温吞,少有起伏,说起话来让人恹恹欲睡,基本上可归于“没特色型”,若非铁树开花、枯藤发芽,我也难与录音棚结缘。后来,在“丐帮帮主”的激将和朋友的极力怂恿下,我勉为其难地点了点头。
离周五正式配音还有三天时间,这两天,不到6点我就醒来,整个人体异常兴奋,抡了抡胳膊,做上50个俯卧撑,便跑到阳台学着婺剧演员的样“咿咿呀呀”吊嗓门,不时还煞有介事地“吸提推送”练气息,惹来邻居家牧羊犬几声警告。俗话说,一犬吠影,百犬吠声,顷刻间,我所在的整条街面被犬吠声所覆盖。我心思不妙,赶紧灰溜溜地躲回了房间。
周五正式赶考。7点闹钟刚刚响起,我一古脑儿跳将起来,匆匆梳洗完毕扒了几片巧克力酱面包,就约上朋友去了音效工作室。
到了工作室门口,离9点开始的时间还早,我含了两粒清咽润喉片,心里默念孙道临在《王子复仇记》中的台词选段,意图借此找点配音的感觉。我还算是个勤奋的学生,三天临时抱佛脚的突击训练还是让我小有斩获,类似盖文源在《少林寺》中为昙宗师爷、尚华在《虎口脱险》中为指挥家斯坦尼斯拉斯配的精彩台词我信“口”拈来。
9点一到,工作室的门就开了,“丐帮帮主”领着我们同工作人员寒暄后,便随他们进了录音棚外的休息间静静坐着。“丐帮帮主”文革时是国内中央歌舞团的报幕员,在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扮演过小常宝,还为故事片《女兵》等演唱过插曲,革命样板戏《沙家浜》、《芦荡火种》、《红色娘子军》等片段清唱张口就来,据说曾把那些西班牙人听得一惊一乍的,大呼ópera de Pekín(京剧)过瘾,在我们这帮“乌合之众”面前也算是个腕儿了。
“帮主”还没坐定,忽然发现自个儿找的一个女声演员还没到场,当下走出工作室,紧急致电:相较之下,女人赴约是有些拖拉的,且方向感十分糟糕——那女声演员在约定时间的半小时后才赶到离家不远的西班牙广场,原本要接应她的“帮主”做事又一向风风火火,自然不会在广场傻等,那女声只得按图索骥,自个坐地铁上门,不料又坐错了线路,只得原路折回。这一下,时间自然耽搁了很多。
女声没到,所有集体出场的片段只能延后。
音效编辑无奈地摇摇头,瞄了瞄脚本,便问我们几个男声:“你们中有谁会俄语?”
“俄语?”我们几个人面面相觑,事先没听说还要我们会俄语呐。
坐在我身边的老者说:“年轻时学校里学过,可是30多年没用,早忘得差不多了。只还记得‘哈拉绍’(你好)。”
音效编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打量了老者一番,随后,指着我们中一个三十七八岁的上海人:“你来吧。”
这个上海男人个子矮小,一声运动装,梳个中分油光滑亮的,面部较白,说话时有些女人腔、结巴且喜欢伸个兰花小指:“为什么还要俄语?对不起,我不会俄语,太难了!”
“角色配音要求就是你这样年纪的,我们可以慢慢来嘛!要的就是这种配音效果。你看你旁边这位又太年轻了,还像个学生,也不适合啊。”音效编辑笑呵呵指着我说道。
男声演员中认识这个上海人的也都一个劲地鼓动他试试,还有几个干脆直接把瘦小的他从沙发上拽起来,“押”到编辑面前,上海人一副受了委屈“楚楚动人”的模样把在场的西班牙工作人员也逗乐了。
片中人物是个临时登车的中国执勤武警战士,负责上车扫毒,看上去高大彪悍,左手还牵着一头体格健硕的警犬。武警战士用俄语向车厢内的旅客喊:大家不要紧张,我们正在执行任务,请大家拿出护照,配合检查。因为片中中国武警的俄语是地道的俄语母语者配的音,制片人和音效编辑一致认为要让中国人配上略带中文口音的俄语才够说服力。
上海人反复听原声带,不长的一句话足足听上了八九遍,还用中文谐音加了注,口里念给西班牙人听,人家听了觉得差别太大,就实际演示几遍让上海人修改。之后,上海人拿着纸匆匆上阵。
录音棚里,上海人嚼了四五遍才过了语言关。棚外的我们怎么听都像苏北人努力用上海话在轻声叫唤自己女朋友,而音效编辑偏认为这回上海人的音准是对了,但是语气上还不够阳刚。我倒认为,他和很多上海男人一样,天生说话细声细气,就像是牢牢附着在身上的气质,一时是很难掩饰的。磨唧几次,上海人终于吼了出来,过关!
接下来是这么一个镜头:火车进站后,几个中国扳道工吃力地工作,中间工人们穿插了几句“吭呦吭呦”的号子声。我们几个男声全上了。显然,大家都没怎么干过这么重的体力活,怎么喊都不像,方才那上海人叫得更是好笑,像极了“哎哟哎哟”的呻吟,一下子让我们几个都笑得泄了气。不行,推倒重来。编辑无奈地耸了耸肩,我们中年长的那位郑重其事地拍了拍上海人的背,上海人脸羞得红红的。
重来时非常顺利,上海人很自觉地把自个儿声调降下很多,这镜头立刻通过。
那个迟到的女声演员方向感有待进一步提高,出了离工作室近在咫尺的地铁口,还是把自己绕得迷了路,她不得不再次电话求助“帮主”。“帮主”松了长长一口气,总算是来了,连忙跑出去接人。
画面转向几个正在车厢内聊天的中国女乘客。人都配齐了,还不赶快上?编辑顺势把几个女声演员召集在一块儿,面授机宜。就是随便聊天,想到什么说什么,这种好事,还不简单?
进了录音棚,“帮主”笑盈盈和里头的工作人员打过招呼,几个人开始。“帮主”似乎对迟到的女声有些不依不饶,应景对话配音中即兴发挥,几个演员表情相当丰富,尽发牢骚,棚外的老外又听不懂中国话,他们还听得津津有味,嘴里不住叫好,情不自禁地跟我说她们的表演非常自然,直令我忍俊不禁。
上海人早就坐不住了,忙对编辑说:“编辑,赶快停。这几个人刚才在聊天时提到了西班牙广场,这北京城哪来的西班牙广场呐。”
老外刚才憨厚的笑脸立马僵了,他交叉着双手挥舞喊停。他向几个女声仔细讲解了这个片段的背景及其与主人公的关系,要求大伙怎么瞎扯都行,就是别带上刚才话语中类似西班牙广场种种明显的漏洞,因为观众中也许会有懂中文的本地人。“帮主”呵呵地虚心接受建议,边小声嗔怪那迟来同伴的不是,然后,她们的配音一次过关。
再接下来的镜头是一帮中国旅客在餐车内聊天。我们一干人全体出场,时间要求是3分47秒。大伙仿佛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纷纷循规蹈矩地胡扯,相比之下,我显得略为沉默。当编辑喊停时,“帮主”和一帮“弟子”意犹未尽,一副他乡遇故知、相“聊”恨晚的表情。
列车进入俄罗斯境内某个车站,有个60多岁的中国倒爷在站内使劲吆喝。编辑要找人时,大伙一致推举原林业部工会退休干部韩大爷。说实话,这个玩笑开得大了,人家韩大爷这一辈子就是在机关单位中度过的,从来没做甚买卖。这回买卖做了不说,而且一做就是摆地摊的老倒爷。韩大爷除了年龄和片中倒爷相仿外,叫他扮演那甩着几件女式内衣在车站大声吆喝的角儿还真够难为他的。“丐帮帮主”开心得不行,咯咯乐得险些叉气,戏谑老韩同志。
工作人员手势一做,韩大爷迅即投入状态,吃力地扯着嗓门“挥泪大甩卖各式乳罩”,手舞足蹈的,极为滑稽,这就怪不得“帮主”笑得夸张了。留在录音棚内的“帮主”笑得过于厉害,全身起伏颇大,极易制造出各种噪音,连在旁边的老外也不断向她使眼色,示意安静。
最后一个片断是北京站内女播音员提示乘客携带行李,到3号站台上车的广播通知,“丐帮帮主”作为“文革”时期中央歌舞团的报幕员,出演这个角色自是不二人选,她音色洪亮,言辞慷慨,锋芒毕露,效果不能说不好。可是,在国外有幸看过不少内地被禁的文革批斗实况录像的我和朋友,私下里总觉得“帮主”的这段配音更像是红卫兵小将在会上宣读他人罪状,不怎么合时宜。
配音全部结束,我忍不住问音效编辑该片预计上映的时间,他摸摸光亮的大瓢:最快也得今年年底吧。
第一次“触电”是有些意思,整个过程始终不乏笑料。大部分参演人员是业余水准,受了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也概莫能外。 唯一和他们有所区别的是:我还是个铁杆配音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