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宗家的祭礼和饮食 韩国的宗家文化
标题 宗家的祭礼和饮食
作者/单位 李莲子 李莲子 友利茶文化院院长
宗家的祭礼和饮食
韩国的宗家继承了家族固有的冠、婚、丧、祭等仪礼,其中最严谨、肃穆的是颂扬祖先的祭祀仪式。祭祀还为韩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95年12月,位于首尔市钟路区的宗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宗庙是供奉朝鲜王朝历代国王和王妃牌位的地方,每年5月都要举行祭祀仪式,祭礼音乐、服饰、食物以及程序等都有着严格的规范。韩国是如今惟一仍按儒家规范举行祭礼的东方国家,因此前来参观的儒家文化圈国家的游客络绎不绝。
宗家的祠堂
宗庙是朝鲜王室的祠堂,是举行国家祭礼的场所。祠堂则是分布在韩国各地的各个姓氏宗家举行祭礼的场所,它和各个姓氏的子孙后代们居住的宅子连在一起,因而更具生命力。
在今天的宗家,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仍在古色古香的韩屋里过着传统的生活。他们的祖先在此安家,¾过四五百年的时间,形成了同姓村。每到规定的祭祖时间,人们都要精心准备丰盛的食物,穿上祭服,祭拜祖先。作为一项美德,祭礼结束后人们还要与邻里分享祭祀食品。在过去穷苦的日子里,这些祭祀食品不仅提高了朝鲜民族的健康水平,而且对韩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祭礼文化从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时代到高丽、朝鲜王朝,延续了绵绵两千年。它并非王室、贵族所专有,而是这块土地上所有百姓都要举行的全民性礼仪,因此更有价值。祭礼是"孝"的延续,是朝鲜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祭礼的种类
韩国人提起祭祀就会想到宗家,提起宗家就会想到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因为如果宗家不举行祭礼,就没有资格做宗家。笔者曾带着四百九十份问卷,用十年时间走访了一百二十个宗家。我的Ô则是,只采访那些建有祠堂,并有宗孙守护和居住的宗家。因为只有后代居住的宗家,文化才能生动地记录下来。
宗家的祭礼名目繁多。最基本的有祖先忌日晚上举行的忌日祭、春节和中秋节早上举行的俗节祭、在墓前举行的墓祭等。此外还有"不迁之位"祭礼,祭拜为国立功或为家族做出重要贡献的祖先,他们不受只祭拜四代Ô则的限制。
庆尚北道安东地区至今崇尚儒教文化。那里的人们认为,只有举行"不迁之位"祭礼的宗家才称得上严格意义上的宗家。宗孙去世满三周年后,要举行吉祭,将他的牌位供入祠堂。家里发生大大小小的事需要禀告祖先,则要举行告由祭。秋天收获的新农产品首先要敬奉给祖先,称为荐新祭。每年正月十五要举行上元祭,金达莱花谢时要举行报春的三月三祭。端午祭和七夕祭也是宗家十分看重的祭礼,前者要向祖先奉上山牛蒡叶饼和樱桃花菜,后者要向祖先奉上新麦制作的面条。秋收后十月十五举行下元祭,以表达感恩之情。冬至祭时则要向祖先奉上红豆粥。正月里还要祭拜城主神,祈求家庭平安。这些祭礼加在一起的话,一年至少要举行三十多次,有的宗家要举行五十多次。
正因为有如此繁多的祭祀活动,韩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得以保存下来,并让韩国人为其民族文化认同而感到自豪。
奉祭祀,Ó宾客
宗孙和宗妇是宗家的核心。宗孙的任务是供奉祖先牌位、主持祭礼,还有传宗接代。宗孙如果没有亲儿子,就要过继一个养子,以便能够代代举行祭祀活动。
我走访的很多宗孙虽生活在现代社会,但仍都较完整地按照传统的要求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有的宗孙为专注于家族事务和祭祀活动,不再从事其他职业。宗孙还要不停地接待客人。为在客人和族人面前保持权威、受到尊敬,他们必须熟知家谱,包括祖先的代数、姓名、官职、业绩等,还须知晓祖先的故事和时代背景、直系祖先的忌日和墓葬位置等。很多宗孙具有很不错的汉语功底,可以阅读古书,甚至写一手好字。宗孙们还要熟知近亲属的名字、家庭关系、忌日等,以便准时上门拜访、赠礼。因此宗孙们¾济上也必须较宽裕。
韩国有句彦语,生来带着垄上精气才能做好宗妇,可见做宗妇之难。宗妇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奉祭祀、Ó宾客"。对女人来说,举行祭礼、接待宾客的辛苦程度是日常家务所无法比拟的。
每年春天,玄风郭氏宗家的宗亲们都会包几辆大巴一起到来。要照顾好每一个人,拿好酒好菜款待他们,宗妇纵有十只手也忙不过来。而且这种需要彻夜准备的祭祀活动一年有几十次,只要有客人来,宗妇就不得不放下自己的饭碗接待他们,饿肚子是¾常的事。即使如此,那家的宗妇仍表示,来生还愿当宗妇。她把几个女儿也都嫁入了宗家,可见她对能作宗妇是多么的自豪。
宗孙、宗妇作为家族领袖,考虑"我"之前先要考虑"我们"。他们堂堂正正、坚强地支撑着家族,可谓精神力衰弱的现代人的师表。一代一代的长子在老宅中持续生活四百多年,这本身就足以看出道德名门的持久力。
家家各异的酒和年糕
位于庆尚北道英阳郡石保面院里的载宁李氏石溪宗家是《饮食知味方》的诞生地,至今还保存着这部三百五十多年前写成的最早的韩文菜谱。该菜谱记录了一百四十六种饮食的做法,其中包括五十一种酒的酿法。该菜谱的作者是安东张氏,1999年11月她被选定为文化人物。
宗家之所以要酿这么多种类的酒,是因为他们要举行各种名目繁多的祭祀活动、招待大批客人。古时没有冰箱,低度酒不易保存,因此等祭祀日临近才现酿酒。酒的名字异彩纷呈,有的暗含不同季节,如梅花酒、菊花酒、莲叶酒;有的则以发酵时间命名,如七日酒、十日酒等。
位于庆尚北道安东君子村的光山金氏礼安派宗家保存着凝聚千年饮食文化的菜谱《需云杂方》,传至今日已有四百五十多年了。该书记载的酒名达六十种,除酿酒秘法外,还详细记载了祭礼必需的茶点制作法。
忠清南道牙山外岩村礼安李氏家族的莲花酒十分有名,那也是祭祖时用的酒。已¾商品化的庆州名酒庆州法酒,Ô先是十二代富豪家族赫赫有名的祭酒。
庆尚北道奉化村安东权氏宗家用于祭祀的五色½米条、米花糖、蜜麻花等漂亮的油炸蜜果已¾有三百年历史。济州梁氏宗家祭祀时要制作太阳、月亮、星星和土地模样的年糕,反映了那里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性特征。
御使朴文秀宗家祭祀时不用年糕。因为祖上有遗训,百姓啃麦杆充饥、饿死,贵族家就不应用年糕祭祖。所以时至今日,他们祭祀仍不用大米做的年糕,而是用栗子糕代替。
但有些宗家祭祀时却要做很多年糕,并把年糕垒成一人坐高。本来光蒸糕就够多的了,但他们还要根据祖先的官职大小摆上煎饼、花煎、团糕、芝麻糕等十多种饰糕,以显示家族的荣誉。宗家相信祭祀食物关乎家族兴衰,因此,再清廉的儒士家族主妇们即使把自己头发剪了卖了,也要准备出丰盛的祭礼食品来。
每个家族的宗妇都掌握着一套祖传的准备祭祀食品的手艺,因此只要看看祭礼饮食,就可以知道这是哪家的了。祭礼用毕的食品会被装入袋子分给邻里和下人,以"分享福分"。对平民来说,这些祭礼食品就成了模仿对象。在食物稀缺的年代,这些丰盛的祭礼食品使平民们觉得贵族家的祭祀日比节日还要有意义。大量祭天、祭地、祭祖先的祭礼让宗妇们不得不发挥智慧,拿一种Ô料开发出几十种做法来。对宗妇们而言,在祭祀开始前准备好年糕、酒等全套祭品是她们最重要的职责。她们把履行这一职责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要重要。
传承千年的祭礼饮食
宗家要在每位祖先的忌日为他们单独举行祭祀。春节、中秋等节日里则要为所有祖先举行祭祀,奉上当年新收获的农产品,这称做荐新祭。春节祭要奉上年糕汤而不是米饭,中秋祭则要奉上松饼。安东河回村的宗家们为举行名副其实的荐新祭,把中秋祭推迟到农历九月九举行。因为那时当年的新谷才能收下来用于祭礼。
俗节祭与忌日祭不同,只需奉上一盏酒而不需念祝辞。春节、中秋的祭祀活动在《三国遗事》"驾洛国记"篇中有记载。公元661年,也就是统一三国的新罗文武王即位当年,他指示道:"加耶虽已亡国,但首露王是我母亲家的祖先,要继续举行祭礼。三时(正月初三和初七、五月初五、八月初八和十五)均要奉上酒、甜酒、年糕、米饭、茶和水果。"
令人吃惊的是,上述六种祭礼食品¾过一千三百多年到今天依旧被用于祭祀。很多国家历史难过千年,而这些祭礼食品的传承历史却能达到如此程度,完全可以为作为世界文明民族而感到自豪。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韩国的俗节祭将茶作为祭品。
祭礼饮食的含义
祭礼饮食每家都略有不同,即所谓"家家礼",但基本框架是一致的。比如祖先忌日的祭祀,一般使用以下饮食。
从牌位开始第一排是米饭、酒±、汤碗、筷勺和蘸料;第二排是面条、烤肉、烤蔬菜、烤鱼、年糕和蘸年糕吃的糖稀;第三排是鱼汤、肉汤、素汤,三汤之间摆放煎饼;第四排是明太鱼干、牛肉脯、章鱼鲞等下酒干货,边上摆放三色拌菜、萝卜泡菜、酒酿等;第五排是水果。每个家庭都有自己摆放水果的规矩,如"东红西白"、"枣栗梨柿"等,但礼书中都不写水果的名字。仔细观察这些祭祀用饮食的话,就会发现每种祭品都包含着象征意义。
如三色拌菜中,白色的象征树根,一般用桔梗或萝卜丝;黑色的象征树干,一般用蕨菜;绿色的象征树叶,一般用水芹或菠菜。树根代表祖先,树干代表父母,树叶代表"我"。
三种烧烤也是有含义的。三次敬酒时,分别要奉上海鱼做的烤鱼、四足牲畜肉做的烤肉和用豆腐及各种蔬菜做的烤素食。这象征着让祖先逐一品尝大自然所赐予的食物,以示孝心。
三色水果中的大枣象征子孙满堂,栗子则象征与祖先永远相连。因为栗子种子埋入地下后,树长到一人抱粗最先长出来的栗子还不会腐烂。所以,祖先的牌位都是用栗木做的,可谓以树喻人。柿子种子埋入地下不会长出柿树,而是会长出乌枣树,三五年后将柿树树枝嫁接到乌枣树干上,才会结出好柿子。将这一特征用于喻人,是说人生下来后必须接受教育才能成为堂堂正正的人。
年糕汤是春节祭的特色饮食。《农家月令歌》有这样的记载,用大米做成长条糕,切成薄片后煮汤,就成了韩国俗节祭食品。该书还强调,切年糕要切成圆钱状。圆钱状象征新年初升的太阳,因此切年糕时不能斜切,切成圆片才能体现出作为祭礼饮食的意义。
韩国人的祖先将祭礼文化绵绵传承了几千年,目的是要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父母的孝心,增进兄弟姐妹间的友爱之情和亲戚间的和睦。家族是人类伟大的发明,祭礼则引导着这一共同体的健康发展。祭礼在这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祭礼饮食可见一斑。(范皓译)
庆尚北道庆州崔氏宗宅--"崔家古宅",族人们聚集在一起筹备举行崔震立将军享祀。
宗家一般一年要举行三十多次祭祀仪式,多的可达五十次。如此大量的祭祀活动,使韩国的器皿文化、礼仪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精髓延续至今,使韩国的抱根精神得到宏扬,让韩国人为其民族认同而感到自豪。
庆尚北道安东市君子村的金孝卢宗家祭祀在即,族人们聚集在厢房进行"执事分定"。"执事分定记"上写着参加祭祀的人员各自承担的任务,贴在众人都能看到的地方。
在南以兴宗家的"不迁之位祭祀"上,执事正在向牌位敬酒。
京畿道水源市的沈温宗家将在祖先的墓前举行祭祀,参加祭祀的人正走在去往墓地的路上。
标题 韩国的宗家文化
作者/单位 李顺炯 首尔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教授
摄影作家 徐宪康、李东春
宗家是指从宗族始祖开始,代代均由嫡长子传承延续而来的家庭。在韩国,有不少从朝鲜王朝中期开始传承近四百年的宗家。宗家是传承儒家文化的主体,即使在以核心家庭为主的现代韩国社会,仍作为传统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源泉,发挥着模范作用。
宗家
对现代韩国人的意义
由于有宗家这一宗族制度,韩国人始终相信,祖先的生命和精神可以通过"我"传承至子孙后代。有位研究韩国宗家制度已十八年的学者,我们不妨通过他了解一下宗家的形成背景和概念、宗家制度的特点、宗家的现状和前景。
在韩国,具有大学学历的人口占80%,韩国人的教育程度可见一斑。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都说,教育要向韩国学习。在美国的外国留学生中,韩国人比例是最高的。如火如荼的教育热提高了韩国的劳动力素质,成为韩国社会发展的动力,将韩国打造成了民主、发展的世界第九¾济强国。这种教育热和对教育的执着源于传统的儒学理念。
儒士,精神的典范
儒学是六百年前的朝鲜王朝的建国理念。由于有儒学这一坚实的精神文化,朝鲜王朝才得以延续五百年。儒学既是精神理念,也是实践理念。它强调个人道德,强调正义和善,同时要求人们以此作为实际行动的规范与准则。儒学关注当下,不讲来世。
儒士是朝鲜王朝时代倡导儒学身体力行的典范,是钻研学问、崇尚并实践孔孟提出的"仁义"的人。义指伦理,即三纲五常。伦理是规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概念。西方的人生观赋予人独立存在的意义,而朝鲜王朝时代的人生观要求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寻找存在的价值。朝鲜王朝时代的人们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必须遵Ñ的道理,即节义。节义指遵Ñ义理。义理是君臣、师生、父子、夫妻以及朋友之间必须遵Ñ的道德规范。
要努力成为儒士,正直、节制、忍耐是最重要的必备德行。儒士要用名誉甚至生命来捍卫正直。节制是指抑制人的本能欲求,延迟享乐。儒士不仅要在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节制,而且还要将之表现在做学问的严谨上。在认识控制欲望的必要性及其价值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德行就是忍耐。事实上,对儒士而言,节制和忍耐是密不可分的。儒士作为具备上述德行的人,掌握知识并以行动将知识付诸于实践。
宗家,生活的中心
儒学强调国家由家庭、家族组成,并为国家和家庭建立了同一运行准则--忠孝。家族主义是朝鲜王朝时代的理念,这是集体主义的一种。家族主义的特点是:所有家族成员都是家人,而其他人都被视为外人;家族每个成员都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形成合力,实现家族共同的目标。在土地、金钱、物资等的使用方面,也要以家族为单位而不是按个人标准进行分配。只要家族需要,每个成员都有贡献的义务。而当一个家族成员因外人而陷于困境时,其他成员则要尽全力予以支援。家族成员们按照整个家族的愿望选择和从事¾济活动,建立新的家庭。这些做法都是基于一个理念,就是必须让家族传承、延续下去。
宗家是指从宗族始祖开始,代代均由嫡长子传承延续而来的家庭。宗家有大宗家、小宗家之分。前者指某一姓氏从始祖开始,代代均由嫡长子传承延续而来的家庭。这样的宗家,韩国有传承延续一千多年的。后者是指大宗家中,从中始祖开始派生出来的宗家。对于救国家于危难者,或成为国家精神导师的鸿学大儒,国家会下令将他的牌位永远供奉在家族祠堂里,他们就成了中始祖。朝鲜王朝时代每个家族都有祠堂,里面供奉着四代先祖。宫廷里有供奉先王的宗庙。国家还建立了文庙,即成均馆,用来供奉国家精神导师们的牌位。朝鲜王朝时代的文庙里供奉着十八位贤人的牌位,他们的教诲是五百年间人们的精神支柱。
朝鲜王朝时代的人们认为,自己是祖先与后代的中介,担负着将祖先的教诲与思想传授给后代的任务。他们十分重视祖先的精神教诲,努力保管记载着祖先思想的文字。他们把祖上代代相传的文集藏在土坯墙与瓦屋顶之间,把祖上留下的书信放进壁柜里并用土封好。这样即使发生火灾,祖上留下的文字也不会丢失了。他们重视祖先的精神教诲甚于家庭财产,认为清贫是儒士生活清廉的明证。
这种理想化的儒士形象,有时也会面临现实生活的困难,许多宗家没有足够的财力进行祭祀活动和接待客人。但宗孙、宗妇们认为他们的生活很有意义,甘愿忍受清贫。他们受到族人的尊敬,并靠族人的精神和物质支持坚持下来。
宗子和族人都期待宗家出大人物,期待宗家生出有才能的儿子。族人还会寻找有才能的孩子,努力把他培养成能够光宗耀祖的国家人才。因此,当宗家没有嫡子时,会打破血缘限制,寻找智力优秀的孩子作养子。他们相信,培养出学识、德行出众的人才,将使家族兴旺,使祖先的业绩能够传承下去。因此,宗家成员的思考方式不会只局限于眼前,而是要考虑历史与未来的传承;不仅要考虑个人和个别家庭,还要从整个家族形成、发展与衰亡的高度考虑问题。
朝鲜王朝时代的韩国人相信,生命和祖先的精神都通过"我"传承至子孙后代。在宗家成员的历史意识中,历史(祖先的生活和思想、家族历史)造就了现在的"我","我"担负着将历史精神传至未来(子孙的教育与成长)的任务。
宗家的教育
儒士是家庭教育培养出来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些细胞又组成家族集团。朝鲜王朝时代的社会是以宗家为中心的家族社会。宗家担负着振兴家族并维持家族兴旺的重任,因此不仅重视宗子的个人成就,也重视整个家族的兴盛。宗子有三大任务。一是自我培养儒士所需的学识与德行;二是掌握家谱,主持祭祖仪式;三是团结族人、礼待来宾,维护家族。
宗子需要自己掌握学问,修身养性,以具备儒士所需的知识与品行。儒士通过书本和生活的教育培养儒学精神和儒士精神,通过做学问出人头地,获得精神性的名誉和实际财富。为此,儒士需要参加科举考试,走仕途。其中入门课程是学习当时的官方文字--汉字。
宗家的宗孙满五六岁后,就要和祖父一起住厢房并学习汉字。最初步的教育是学习《千字文》等,儿童时期还要学习《击蒙要诀》和《小学》。《击蒙要诀》是朝鲜宣祖十年(公元1557年)栗谷李珥撰写的儿童启蒙教材。然后就要跟着家庭教师或私塾先生学习《中庸》、《大学》等中国古代¾典,并形成儒士所具备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伦理。在此过程中,文字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同时进行的,因此孩子也学会了知行合一。
宗家的教育分别在内间和外间两个空间进行,这与传统韩屋的结构是一致的。里间主要是幼儿期学习自理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幼儿期一般由祖母负责养育。祖母育儿¾验丰富,性格从容,时间宽裕又富有爱心,可以给孩子稳定感。
四五岁左右不戴尿布并有了一定自理能力后,孩子就转到祖父的厢房里生活。孩子们小时候跟祖父母生活,学习祖父母的行为举止,虽然不像年轻人那样敏捷,但通过从容的举止,培养了自制力和文静的性格。让孩子跟老人在一个房间里生活十分不易,但他们也因此学会了成人的行为规范,即能够节制欲望、顺应社会。在传统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具有很强的节制能力和忍耐性,更能克服攻击心理、抵御诱惑。他们能够顺应社会体制的要求,主动努力高标准地要求自己,形成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儒士性格。
宗家的社会化是一种集体主义的社会化,其主要形成机制是孩子从儿时起的所见所闻和集体主义生活环境。集体主义生活环境是指宗家所保持的完整的儒家生活氛围。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并形成自己的性格和言行。这与儿童教育理论中的"塑造"是一致的。所见所闻就是看到和听到的。儿童对成人的言行耳濡目染,从中进行学习。所见所闻包括三个心理机制,楷模认同、观察与模仿、替代性强化。楷模认同与班杜À等西方心理学家的模仿学习理论相一致,替代性强化与社会学习的心理机制相一致。这些心理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并发展起来,但宗家从朝鲜王朝时代就开始了这种社会化方法,而且17世纪后被组织化,代代相传。
宗孙的学习与生活
朝鲜中宗时期的政治家、性理学家赵光祖在他的《静庵先生家训》中说道,不管生下来天资多好的人,也得钻研学问之后才能懂得世上的道理。不学习,就不能懂得世上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世事并作出判断。这样就会变成连自己的存在价值都不知道的人。中国宋代文学家柳永在他的《劝学文》中明确写出了这层意思:"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
古人劝学有两大理由。其中最根本的理由是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儒学中的学问不仅指知识,还包括道德教诲,并重视实践。所以,那时的学问不像今天这样只是学习知识,而是要指明人生的道路。朝鲜王朝时代的人们十分重学,通过做学问而立志,理解伟人的思考方式,学习他们的思想,成为拥有精神生活的儒士,并传承儒学理念。以安东地区为中心的岭南学派劝学而不劝仕,他们认为应通过做学问成为掌握知识和道德判断力的儒士。
此外,人们还期待孩子通过做学问取得功名。孩子科举及第而入仕的话,就会给家族带来荣耀。科举及第的人能够出人头地,获得社会地位和名誉,并获得实利保障。
朝鲜王朝时代的人们对学问的热衷派生出两种有趣的生活方式。一是在家乡祭祖,守护祖先留下的土地。这种情况下,宗孙和他的配偶宗妇留在家乡守护宗宅、供奉祖宗牌位、接待客人,并作为乡绅照顾所有在家乡生活的族人们的生活。但一个家族要兴旺发达的话,宗孙光留在家乡当寒酸的乡绅是不行的。他们需要吸收新的文化,需要去学问发达的地方走邻访友。他们会在首尔四大门之内购置房产,把年幼的孩子送到首尔,或请家庭教师,或送到门第较高的人家跟他们的孩子一起学习。因为他们认为,把孩子放在农村没什么可学,会成为见识短浅、碌碌无为的一介村夫。把孩子送到首尔城里接受教育,则可获取大量最新信息,还可与门当户对的同辈孩子交往、相处并结为终身知己。他们相信,即使自己的孩子智能不足以做高官,朋友也可以成为宝贵的财富。
今天韩国父母的意识中,仍保留着朝鲜王朝时代父母教育子女的观念。在传统社会,父母希望通过教育,使子女继承祖先的思想,延续和发展家族。这仍然是现代韩国社会父母生活的重要目标之一。对教育的狂热是韩国人内心的无意识"基因",这个基因超越时代流淌在韩国人的血液中。
宗家的未来
20世纪80年代以前,许多宗孙都曾怀疑,宗家是否会继续存在下去。但进入90年代,他们都改变了看法,相信宗家还会继续存在。这得益于80年代韩国¾济高速增长,丰富的物资、安定的生活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家族寻根。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成熟起来,保存良好的宗家成为全体韩国人珍惜和享有的文化遗产。政府从政策层面对宗家的宅基地、房屋、祭祀仪式、饮食文化等给予支持。
血缘主义和家族主义对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具有负面影响,因此在现代社会它们的影响力日益衰弱。但是,朝鲜王朝时代社会所倡导的积极人生观,即不是强调个人,而是要求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寻找存在意义的共同体性质的伦理观念,也许是未来社会所更加需要的道德规范。宗家及其成员所传承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今后也会继续传承下去。特别是宗家文化超越了物质生活的发展与丰富,珍视清贫的儒士精神,并以儒士精神热衷教育,这将成为未来韩国社会发展的基石。(范皓译)
忠清南道唐津郡的南以兴宗家全景(南以兴将军网站网址:www.chungjanggong.or.kr)。祖先的坟茔地就在村子后山的阳坡上。
1 心水亭(第八十一号重要民俗资料)位于庆尚北道庆州市良洞村(http://yangdong.invil.org)。照片为心水亭的阁楼,亭顶很高,椽子显露在外面。
2庆尚北道星州郡大渡口村李源祚宗家的北扉古宅祠堂。
朝鲜王朝时期儒学所倡导的人生观,不是强调个人,而是要求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寻求存在的价值。这种共同体性质的伦理观念,也许反而是未来社会所更加需要的道德规范。
庆尚北道庆州市良洞村。
1 保存酱油、黄酱的宗家酱缸。酱油、黄酱是采用宗家特有的秘方制作的。
2为举行尚州玉洞书院享祀,宗族成员聚集在一起进行"执事分定"。
作者/单位 李莲子 李莲子 友利茶文化院院长
宗家的祭礼和饮食
韩国的宗家继承了家族固有的冠、婚、丧、祭等仪礼,其中最严谨、肃穆的是颂扬祖先的祭祀仪式。祭祀还为韩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95年12月,位于首尔市钟路区的宗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宗庙是供奉朝鲜王朝历代国王和王妃牌位的地方,每年5月都要举行祭祀仪式,祭礼音乐、服饰、食物以及程序等都有着严格的规范。韩国是如今惟一仍按儒家规范举行祭礼的东方国家,因此前来参观的儒家文化圈国家的游客络绎不绝。
宗家的祠堂
宗庙是朝鲜王室的祠堂,是举行国家祭礼的场所。祠堂则是分布在韩国各地的各个姓氏宗家举行祭礼的场所,它和各个姓氏的子孙后代们居住的宅子连在一起,因而更具生命力。
在今天的宗家,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仍在古色古香的韩屋里过着传统的生活。他们的祖先在此安家,¾过四五百年的时间,形成了同姓村。每到规定的祭祖时间,人们都要精心准备丰盛的食物,穿上祭服,祭拜祖先。作为一项美德,祭礼结束后人们还要与邻里分享祭祀食品。在过去穷苦的日子里,这些祭祀食品不仅提高了朝鲜民族的健康水平,而且对韩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祭礼文化从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时代到高丽、朝鲜王朝,延续了绵绵两千年。它并非王室、贵族所专有,而是这块土地上所有百姓都要举行的全民性礼仪,因此更有价值。祭礼是"孝"的延续,是朝鲜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祭礼的种类
韩国人提起祭祀就会想到宗家,提起宗家就会想到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因为如果宗家不举行祭礼,就没有资格做宗家。笔者曾带着四百九十份问卷,用十年时间走访了一百二十个宗家。我的Ô则是,只采访那些建有祠堂,并有宗孙守护和居住的宗家。因为只有后代居住的宗家,文化才能生动地记录下来。
宗家的祭礼名目繁多。最基本的有祖先忌日晚上举行的忌日祭、春节和中秋节早上举行的俗节祭、在墓前举行的墓祭等。此外还有"不迁之位"祭礼,祭拜为国立功或为家族做出重要贡献的祖先,他们不受只祭拜四代Ô则的限制。
庆尚北道安东地区至今崇尚儒教文化。那里的人们认为,只有举行"不迁之位"祭礼的宗家才称得上严格意义上的宗家。宗孙去世满三周年后,要举行吉祭,将他的牌位供入祠堂。家里发生大大小小的事需要禀告祖先,则要举行告由祭。秋天收获的新农产品首先要敬奉给祖先,称为荐新祭。每年正月十五要举行上元祭,金达莱花谢时要举行报春的三月三祭。端午祭和七夕祭也是宗家十分看重的祭礼,前者要向祖先奉上山牛蒡叶饼和樱桃花菜,后者要向祖先奉上新麦制作的面条。秋收后十月十五举行下元祭,以表达感恩之情。冬至祭时则要向祖先奉上红豆粥。正月里还要祭拜城主神,祈求家庭平安。这些祭礼加在一起的话,一年至少要举行三十多次,有的宗家要举行五十多次。
正因为有如此繁多的祭祀活动,韩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得以保存下来,并让韩国人为其民族文化认同而感到自豪。
奉祭祀,Ó宾客
宗孙和宗妇是宗家的核心。宗孙的任务是供奉祖先牌位、主持祭礼,还有传宗接代。宗孙如果没有亲儿子,就要过继一个养子,以便能够代代举行祭祀活动。
我走访的很多宗孙虽生活在现代社会,但仍都较完整地按照传统的要求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有的宗孙为专注于家族事务和祭祀活动,不再从事其他职业。宗孙还要不停地接待客人。为在客人和族人面前保持权威、受到尊敬,他们必须熟知家谱,包括祖先的代数、姓名、官职、业绩等,还须知晓祖先的故事和时代背景、直系祖先的忌日和墓葬位置等。很多宗孙具有很不错的汉语功底,可以阅读古书,甚至写一手好字。宗孙们还要熟知近亲属的名字、家庭关系、忌日等,以便准时上门拜访、赠礼。因此宗孙们¾济上也必须较宽裕。
韩国有句彦语,生来带着垄上精气才能做好宗妇,可见做宗妇之难。宗妇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奉祭祀、Ó宾客"。对女人来说,举行祭礼、接待宾客的辛苦程度是日常家务所无法比拟的。
每年春天,玄风郭氏宗家的宗亲们都会包几辆大巴一起到来。要照顾好每一个人,拿好酒好菜款待他们,宗妇纵有十只手也忙不过来。而且这种需要彻夜准备的祭祀活动一年有几十次,只要有客人来,宗妇就不得不放下自己的饭碗接待他们,饿肚子是¾常的事。即使如此,那家的宗妇仍表示,来生还愿当宗妇。她把几个女儿也都嫁入了宗家,可见她对能作宗妇是多么的自豪。
宗孙、宗妇作为家族领袖,考虑"我"之前先要考虑"我们"。他们堂堂正正、坚强地支撑着家族,可谓精神力衰弱的现代人的师表。一代一代的长子在老宅中持续生活四百多年,这本身就足以看出道德名门的持久力。
家家各异的酒和年糕
位于庆尚北道英阳郡石保面院里的载宁李氏石溪宗家是《饮食知味方》的诞生地,至今还保存着这部三百五十多年前写成的最早的韩文菜谱。该菜谱记录了一百四十六种饮食的做法,其中包括五十一种酒的酿法。该菜谱的作者是安东张氏,1999年11月她被选定为文化人物。
宗家之所以要酿这么多种类的酒,是因为他们要举行各种名目繁多的祭祀活动、招待大批客人。古时没有冰箱,低度酒不易保存,因此等祭祀日临近才现酿酒。酒的名字异彩纷呈,有的暗含不同季节,如梅花酒、菊花酒、莲叶酒;有的则以发酵时间命名,如七日酒、十日酒等。
位于庆尚北道安东君子村的光山金氏礼安派宗家保存着凝聚千年饮食文化的菜谱《需云杂方》,传至今日已有四百五十多年了。该书记载的酒名达六十种,除酿酒秘法外,还详细记载了祭礼必需的茶点制作法。
忠清南道牙山外岩村礼安李氏家族的莲花酒十分有名,那也是祭祖时用的酒。已¾商品化的庆州名酒庆州法酒,Ô先是十二代富豪家族赫赫有名的祭酒。
庆尚北道奉化村安东权氏宗家用于祭祀的五色½米条、米花糖、蜜麻花等漂亮的油炸蜜果已¾有三百年历史。济州梁氏宗家祭祀时要制作太阳、月亮、星星和土地模样的年糕,反映了那里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性特征。
御使朴文秀宗家祭祀时不用年糕。因为祖上有遗训,百姓啃麦杆充饥、饿死,贵族家就不应用年糕祭祖。所以时至今日,他们祭祀仍不用大米做的年糕,而是用栗子糕代替。
但有些宗家祭祀时却要做很多年糕,并把年糕垒成一人坐高。本来光蒸糕就够多的了,但他们还要根据祖先的官职大小摆上煎饼、花煎、团糕、芝麻糕等十多种饰糕,以显示家族的荣誉。宗家相信祭祀食物关乎家族兴衰,因此,再清廉的儒士家族主妇们即使把自己头发剪了卖了,也要准备出丰盛的祭礼食品来。
每个家族的宗妇都掌握着一套祖传的准备祭祀食品的手艺,因此只要看看祭礼饮食,就可以知道这是哪家的了。祭礼用毕的食品会被装入袋子分给邻里和下人,以"分享福分"。对平民来说,这些祭礼食品就成了模仿对象。在食物稀缺的年代,这些丰盛的祭礼食品使平民们觉得贵族家的祭祀日比节日还要有意义。大量祭天、祭地、祭祖先的祭礼让宗妇们不得不发挥智慧,拿一种Ô料开发出几十种做法来。对宗妇们而言,在祭祀开始前准备好年糕、酒等全套祭品是她们最重要的职责。她们把履行这一职责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要重要。
传承千年的祭礼饮食
宗家要在每位祖先的忌日为他们单独举行祭祀。春节、中秋等节日里则要为所有祖先举行祭祀,奉上当年新收获的农产品,这称做荐新祭。春节祭要奉上年糕汤而不是米饭,中秋祭则要奉上松饼。安东河回村的宗家们为举行名副其实的荐新祭,把中秋祭推迟到农历九月九举行。因为那时当年的新谷才能收下来用于祭礼。
俗节祭与忌日祭不同,只需奉上一盏酒而不需念祝辞。春节、中秋的祭祀活动在《三国遗事》"驾洛国记"篇中有记载。公元661年,也就是统一三国的新罗文武王即位当年,他指示道:"加耶虽已亡国,但首露王是我母亲家的祖先,要继续举行祭礼。三时(正月初三和初七、五月初五、八月初八和十五)均要奉上酒、甜酒、年糕、米饭、茶和水果。"
令人吃惊的是,上述六种祭礼食品¾过一千三百多年到今天依旧被用于祭祀。很多国家历史难过千年,而这些祭礼食品的传承历史却能达到如此程度,完全可以为作为世界文明民族而感到自豪。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韩国的俗节祭将茶作为祭品。
祭礼饮食的含义
祭礼饮食每家都略有不同,即所谓"家家礼",但基本框架是一致的。比如祖先忌日的祭祀,一般使用以下饮食。
从牌位开始第一排是米饭、酒±、汤碗、筷勺和蘸料;第二排是面条、烤肉、烤蔬菜、烤鱼、年糕和蘸年糕吃的糖稀;第三排是鱼汤、肉汤、素汤,三汤之间摆放煎饼;第四排是明太鱼干、牛肉脯、章鱼鲞等下酒干货,边上摆放三色拌菜、萝卜泡菜、酒酿等;第五排是水果。每个家庭都有自己摆放水果的规矩,如"东红西白"、"枣栗梨柿"等,但礼书中都不写水果的名字。仔细观察这些祭祀用饮食的话,就会发现每种祭品都包含着象征意义。
如三色拌菜中,白色的象征树根,一般用桔梗或萝卜丝;黑色的象征树干,一般用蕨菜;绿色的象征树叶,一般用水芹或菠菜。树根代表祖先,树干代表父母,树叶代表"我"。
三种烧烤也是有含义的。三次敬酒时,分别要奉上海鱼做的烤鱼、四足牲畜肉做的烤肉和用豆腐及各种蔬菜做的烤素食。这象征着让祖先逐一品尝大自然所赐予的食物,以示孝心。
三色水果中的大枣象征子孙满堂,栗子则象征与祖先永远相连。因为栗子种子埋入地下后,树长到一人抱粗最先长出来的栗子还不会腐烂。所以,祖先的牌位都是用栗木做的,可谓以树喻人。柿子种子埋入地下不会长出柿树,而是会长出乌枣树,三五年后将柿树树枝嫁接到乌枣树干上,才会结出好柿子。将这一特征用于喻人,是说人生下来后必须接受教育才能成为堂堂正正的人。
年糕汤是春节祭的特色饮食。《农家月令歌》有这样的记载,用大米做成长条糕,切成薄片后煮汤,就成了韩国俗节祭食品。该书还强调,切年糕要切成圆钱状。圆钱状象征新年初升的太阳,因此切年糕时不能斜切,切成圆片才能体现出作为祭礼饮食的意义。
韩国人的祖先将祭礼文化绵绵传承了几千年,目的是要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父母的孝心,增进兄弟姐妹间的友爱之情和亲戚间的和睦。家族是人类伟大的发明,祭礼则引导着这一共同体的健康发展。祭礼在这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祭礼饮食可见一斑。(范皓译)
庆尚北道庆州崔氏宗宅--"崔家古宅",族人们聚集在一起筹备举行崔震立将军享祀。
宗家一般一年要举行三十多次祭祀仪式,多的可达五十次。如此大量的祭祀活动,使韩国的器皿文化、礼仪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精髓延续至今,使韩国的抱根精神得到宏扬,让韩国人为其民族认同而感到自豪。
庆尚北道安东市君子村的金孝卢宗家祭祀在即,族人们聚集在厢房进行"执事分定"。"执事分定记"上写着参加祭祀的人员各自承担的任务,贴在众人都能看到的地方。
在南以兴宗家的"不迁之位祭祀"上,执事正在向牌位敬酒。
京畿道水源市的沈温宗家将在祖先的墓前举行祭祀,参加祭祀的人正走在去往墓地的路上。
标题 韩国的宗家文化
作者/单位 李顺炯 首尔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教授
摄影作家 徐宪康、李东春
宗家是指从宗族始祖开始,代代均由嫡长子传承延续而来的家庭。在韩国,有不少从朝鲜王朝中期开始传承近四百年的宗家。宗家是传承儒家文化的主体,即使在以核心家庭为主的现代韩国社会,仍作为传统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源泉,发挥着模范作用。
宗家
对现代韩国人的意义
由于有宗家这一宗族制度,韩国人始终相信,祖先的生命和精神可以通过"我"传承至子孙后代。有位研究韩国宗家制度已十八年的学者,我们不妨通过他了解一下宗家的形成背景和概念、宗家制度的特点、宗家的现状和前景。
在韩国,具有大学学历的人口占80%,韩国人的教育程度可见一斑。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都说,教育要向韩国学习。在美国的外国留学生中,韩国人比例是最高的。如火如荼的教育热提高了韩国的劳动力素质,成为韩国社会发展的动力,将韩国打造成了民主、发展的世界第九¾济强国。这种教育热和对教育的执着源于传统的儒学理念。
儒士,精神的典范
儒学是六百年前的朝鲜王朝的建国理念。由于有儒学这一坚实的精神文化,朝鲜王朝才得以延续五百年。儒学既是精神理念,也是实践理念。它强调个人道德,强调正义和善,同时要求人们以此作为实际行动的规范与准则。儒学关注当下,不讲来世。
儒士是朝鲜王朝时代倡导儒学身体力行的典范,是钻研学问、崇尚并实践孔孟提出的"仁义"的人。义指伦理,即三纲五常。伦理是规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概念。西方的人生观赋予人独立存在的意义,而朝鲜王朝时代的人生观要求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寻找存在的价值。朝鲜王朝时代的人们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必须遵Ñ的道理,即节义。节义指遵Ñ义理。义理是君臣、师生、父子、夫妻以及朋友之间必须遵Ñ的道德规范。
要努力成为儒士,正直、节制、忍耐是最重要的必备德行。儒士要用名誉甚至生命来捍卫正直。节制是指抑制人的本能欲求,延迟享乐。儒士不仅要在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节制,而且还要将之表现在做学问的严谨上。在认识控制欲望的必要性及其价值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德行就是忍耐。事实上,对儒士而言,节制和忍耐是密不可分的。儒士作为具备上述德行的人,掌握知识并以行动将知识付诸于实践。
宗家,生活的中心
儒学强调国家由家庭、家族组成,并为国家和家庭建立了同一运行准则--忠孝。家族主义是朝鲜王朝时代的理念,这是集体主义的一种。家族主义的特点是:所有家族成员都是家人,而其他人都被视为外人;家族每个成员都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形成合力,实现家族共同的目标。在土地、金钱、物资等的使用方面,也要以家族为单位而不是按个人标准进行分配。只要家族需要,每个成员都有贡献的义务。而当一个家族成员因外人而陷于困境时,其他成员则要尽全力予以支援。家族成员们按照整个家族的愿望选择和从事¾济活动,建立新的家庭。这些做法都是基于一个理念,就是必须让家族传承、延续下去。
宗家是指从宗族始祖开始,代代均由嫡长子传承延续而来的家庭。宗家有大宗家、小宗家之分。前者指某一姓氏从始祖开始,代代均由嫡长子传承延续而来的家庭。这样的宗家,韩国有传承延续一千多年的。后者是指大宗家中,从中始祖开始派生出来的宗家。对于救国家于危难者,或成为国家精神导师的鸿学大儒,国家会下令将他的牌位永远供奉在家族祠堂里,他们就成了中始祖。朝鲜王朝时代每个家族都有祠堂,里面供奉着四代先祖。宫廷里有供奉先王的宗庙。国家还建立了文庙,即成均馆,用来供奉国家精神导师们的牌位。朝鲜王朝时代的文庙里供奉着十八位贤人的牌位,他们的教诲是五百年间人们的精神支柱。
朝鲜王朝时代的人们认为,自己是祖先与后代的中介,担负着将祖先的教诲与思想传授给后代的任务。他们十分重视祖先的精神教诲,努力保管记载着祖先思想的文字。他们把祖上代代相传的文集藏在土坯墙与瓦屋顶之间,把祖上留下的书信放进壁柜里并用土封好。这样即使发生火灾,祖上留下的文字也不会丢失了。他们重视祖先的精神教诲甚于家庭财产,认为清贫是儒士生活清廉的明证。
这种理想化的儒士形象,有时也会面临现实生活的困难,许多宗家没有足够的财力进行祭祀活动和接待客人。但宗孙、宗妇们认为他们的生活很有意义,甘愿忍受清贫。他们受到族人的尊敬,并靠族人的精神和物质支持坚持下来。
宗子和族人都期待宗家出大人物,期待宗家生出有才能的儿子。族人还会寻找有才能的孩子,努力把他培养成能够光宗耀祖的国家人才。因此,当宗家没有嫡子时,会打破血缘限制,寻找智力优秀的孩子作养子。他们相信,培养出学识、德行出众的人才,将使家族兴旺,使祖先的业绩能够传承下去。因此,宗家成员的思考方式不会只局限于眼前,而是要考虑历史与未来的传承;不仅要考虑个人和个别家庭,还要从整个家族形成、发展与衰亡的高度考虑问题。
朝鲜王朝时代的韩国人相信,生命和祖先的精神都通过"我"传承至子孙后代。在宗家成员的历史意识中,历史(祖先的生活和思想、家族历史)造就了现在的"我","我"担负着将历史精神传至未来(子孙的教育与成长)的任务。
宗家的教育
儒士是家庭教育培养出来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些细胞又组成家族集团。朝鲜王朝时代的社会是以宗家为中心的家族社会。宗家担负着振兴家族并维持家族兴旺的重任,因此不仅重视宗子的个人成就,也重视整个家族的兴盛。宗子有三大任务。一是自我培养儒士所需的学识与德行;二是掌握家谱,主持祭祖仪式;三是团结族人、礼待来宾,维护家族。
宗子需要自己掌握学问,修身养性,以具备儒士所需的知识与品行。儒士通过书本和生活的教育培养儒学精神和儒士精神,通过做学问出人头地,获得精神性的名誉和实际财富。为此,儒士需要参加科举考试,走仕途。其中入门课程是学习当时的官方文字--汉字。
宗家的宗孙满五六岁后,就要和祖父一起住厢房并学习汉字。最初步的教育是学习《千字文》等,儿童时期还要学习《击蒙要诀》和《小学》。《击蒙要诀》是朝鲜宣祖十年(公元1557年)栗谷李珥撰写的儿童启蒙教材。然后就要跟着家庭教师或私塾先生学习《中庸》、《大学》等中国古代¾典,并形成儒士所具备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伦理。在此过程中,文字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同时进行的,因此孩子也学会了知行合一。
宗家的教育分别在内间和外间两个空间进行,这与传统韩屋的结构是一致的。里间主要是幼儿期学习自理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幼儿期一般由祖母负责养育。祖母育儿¾验丰富,性格从容,时间宽裕又富有爱心,可以给孩子稳定感。
四五岁左右不戴尿布并有了一定自理能力后,孩子就转到祖父的厢房里生活。孩子们小时候跟祖父母生活,学习祖父母的行为举止,虽然不像年轻人那样敏捷,但通过从容的举止,培养了自制力和文静的性格。让孩子跟老人在一个房间里生活十分不易,但他们也因此学会了成人的行为规范,即能够节制欲望、顺应社会。在传统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具有很强的节制能力和忍耐性,更能克服攻击心理、抵御诱惑。他们能够顺应社会体制的要求,主动努力高标准地要求自己,形成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儒士性格。
宗家的社会化是一种集体主义的社会化,其主要形成机制是孩子从儿时起的所见所闻和集体主义生活环境。集体主义生活环境是指宗家所保持的完整的儒家生活氛围。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并形成自己的性格和言行。这与儿童教育理论中的"塑造"是一致的。所见所闻就是看到和听到的。儿童对成人的言行耳濡目染,从中进行学习。所见所闻包括三个心理机制,楷模认同、观察与模仿、替代性强化。楷模认同与班杜À等西方心理学家的模仿学习理论相一致,替代性强化与社会学习的心理机制相一致。这些心理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并发展起来,但宗家从朝鲜王朝时代就开始了这种社会化方法,而且17世纪后被组织化,代代相传。
宗孙的学习与生活
朝鲜中宗时期的政治家、性理学家赵光祖在他的《静庵先生家训》中说道,不管生下来天资多好的人,也得钻研学问之后才能懂得世上的道理。不学习,就不能懂得世上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世事并作出判断。这样就会变成连自己的存在价值都不知道的人。中国宋代文学家柳永在他的《劝学文》中明确写出了这层意思:"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
古人劝学有两大理由。其中最根本的理由是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儒学中的学问不仅指知识,还包括道德教诲,并重视实践。所以,那时的学问不像今天这样只是学习知识,而是要指明人生的道路。朝鲜王朝时代的人们十分重学,通过做学问而立志,理解伟人的思考方式,学习他们的思想,成为拥有精神生活的儒士,并传承儒学理念。以安东地区为中心的岭南学派劝学而不劝仕,他们认为应通过做学问成为掌握知识和道德判断力的儒士。
此外,人们还期待孩子通过做学问取得功名。孩子科举及第而入仕的话,就会给家族带来荣耀。科举及第的人能够出人头地,获得社会地位和名誉,并获得实利保障。
朝鲜王朝时代的人们对学问的热衷派生出两种有趣的生活方式。一是在家乡祭祖,守护祖先留下的土地。这种情况下,宗孙和他的配偶宗妇留在家乡守护宗宅、供奉祖宗牌位、接待客人,并作为乡绅照顾所有在家乡生活的族人们的生活。但一个家族要兴旺发达的话,宗孙光留在家乡当寒酸的乡绅是不行的。他们需要吸收新的文化,需要去学问发达的地方走邻访友。他们会在首尔四大门之内购置房产,把年幼的孩子送到首尔,或请家庭教师,或送到门第较高的人家跟他们的孩子一起学习。因为他们认为,把孩子放在农村没什么可学,会成为见识短浅、碌碌无为的一介村夫。把孩子送到首尔城里接受教育,则可获取大量最新信息,还可与门当户对的同辈孩子交往、相处并结为终身知己。他们相信,即使自己的孩子智能不足以做高官,朋友也可以成为宝贵的财富。
今天韩国父母的意识中,仍保留着朝鲜王朝时代父母教育子女的观念。在传统社会,父母希望通过教育,使子女继承祖先的思想,延续和发展家族。这仍然是现代韩国社会父母生活的重要目标之一。对教育的狂热是韩国人内心的无意识"基因",这个基因超越时代流淌在韩国人的血液中。
宗家的未来
20世纪80年代以前,许多宗孙都曾怀疑,宗家是否会继续存在下去。但进入90年代,他们都改变了看法,相信宗家还会继续存在。这得益于80年代韩国¾济高速增长,丰富的物资、安定的生活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家族寻根。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成熟起来,保存良好的宗家成为全体韩国人珍惜和享有的文化遗产。政府从政策层面对宗家的宅基地、房屋、祭祀仪式、饮食文化等给予支持。
血缘主义和家族主义对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具有负面影响,因此在现代社会它们的影响力日益衰弱。但是,朝鲜王朝时代社会所倡导的积极人生观,即不是强调个人,而是要求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寻找存在意义的共同体性质的伦理观念,也许是未来社会所更加需要的道德规范。宗家及其成员所传承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今后也会继续传承下去。特别是宗家文化超越了物质生活的发展与丰富,珍视清贫的儒士精神,并以儒士精神热衷教育,这将成为未来韩国社会发展的基石。(范皓译)
忠清南道唐津郡的南以兴宗家全景(南以兴将军网站网址:www.chungjanggong.or.kr)。祖先的坟茔地就在村子后山的阳坡上。
1 心水亭(第八十一号重要民俗资料)位于庆尚北道庆州市良洞村(http://yangdong.invil.org)。照片为心水亭的阁楼,亭顶很高,椽子显露在外面。
2庆尚北道星州郡大渡口村李源祚宗家的北扉古宅祠堂。
朝鲜王朝时期儒学所倡导的人生观,不是强调个人,而是要求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寻求存在的价值。这种共同体性质的伦理观念,也许反而是未来社会所更加需要的道德规范。
庆尚北道庆州市良洞村。
1 保存酱油、黄酱的宗家酱缸。酱油、黄酱是采用宗家特有的秘方制作的。
2为举行尚州玉洞书院享祀,宗族成员聚集在一起进行"执事分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