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娘舅小解读
早上与郭老师在课上讨论了上海电视台《新老娘舅》节目,作为大众文化研究课程“电视与媒体研究”的一个个案。现将我的一些不成熟,甚至散漫的想法记录下来,并试图提出一些与电视有关的问题。
首先,《新老娘舅》里展示的家庭纠纷,可以仅仅在家庭这一个空间内讨论,并得到解决吗?《新老娘舅》节目里充斥着大量的“房事”。随着上海(乃至中国)社会的变革,新一轮空间生产正在火热开展。对于家庭,居住环境带来了很大改变。很多家庭的房产面临着拆迁和再分配。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经济纠纷成为了迫切的问题。而住房问题只是新一轮社会资源再分配的一个环节,并产生了新的贫富分化。所以,《新老娘舅》不仅仅是家庭伦理纠纷,更是社会经济关系的重组。
然后,有意思的是,人民调解员(即新老娘舅)给出的解决方案,往往忽略纠纷背后的社会经济关系,而只做简单的道德评判,将社会经济关系伦理化。例如,你即使穷,但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否则这是不道德的。显然,道德评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最后,我提出两点解释。一、《新老娘舅》的道德评价是倾向弱者,“保护”弱者,抚慰弱者的。在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中,一部分人处于弱势地位。《新老娘舅》的调解方案给了“被损害者”想象性的抚慰,无论是节目当事人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这也是《新老娘舅》收视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对弱者想象性的抚慰,与其说是解决问题,不如说遮蔽了更大的问题。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遮蔽,其背后的权力运作、商业运作是什么呢? 二、《新老娘舅》的流行有居住空间区隔化的因素。上海传统的住宅形式有两种,石库门和工人新村。这两种住宅内部结构有很大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邻里交往较密切。比如很多房屋的卫生间和厨房都是公用的。那时,人们的生活空间很大一部分是与邻里共享的。而随着九十年代以来的住房改革,商品房大量兴起,人们的居住空间区隔化,与邻里的关系大大得生疏了,甚至彼此不认识。别人家庭发生的事件,都看不见了。《新老娘舅》提供了一个窗口,供人们见证他人家庭里发生的纠纷。这也能解释该节目的高收视率。
时间匆忙,想法粗糙,择日再深入思考。
首先,《新老娘舅》里展示的家庭纠纷,可以仅仅在家庭这一个空间内讨论,并得到解决吗?《新老娘舅》节目里充斥着大量的“房事”。随着上海(乃至中国)社会的变革,新一轮空间生产正在火热开展。对于家庭,居住环境带来了很大改变。很多家庭的房产面临着拆迁和再分配。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经济纠纷成为了迫切的问题。而住房问题只是新一轮社会资源再分配的一个环节,并产生了新的贫富分化。所以,《新老娘舅》不仅仅是家庭伦理纠纷,更是社会经济关系的重组。
然后,有意思的是,人民调解员(即新老娘舅)给出的解决方案,往往忽略纠纷背后的社会经济关系,而只做简单的道德评判,将社会经济关系伦理化。例如,你即使穷,但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否则这是不道德的。显然,道德评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最后,我提出两点解释。一、《新老娘舅》的道德评价是倾向弱者,“保护”弱者,抚慰弱者的。在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中,一部分人处于弱势地位。《新老娘舅》的调解方案给了“被损害者”想象性的抚慰,无论是节目当事人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这也是《新老娘舅》收视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对弱者想象性的抚慰,与其说是解决问题,不如说遮蔽了更大的问题。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遮蔽,其背后的权力运作、商业运作是什么呢? 二、《新老娘舅》的流行有居住空间区隔化的因素。上海传统的住宅形式有两种,石库门和工人新村。这两种住宅内部结构有很大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邻里交往较密切。比如很多房屋的卫生间和厨房都是公用的。那时,人们的生活空间很大一部分是与邻里共享的。而随着九十年代以来的住房改革,商品房大量兴起,人们的居住空间区隔化,与邻里的关系大大得生疏了,甚至彼此不认识。别人家庭发生的事件,都看不见了。《新老娘舅》提供了一个窗口,供人们见证他人家庭里发生的纠纷。这也能解释该节目的高收视率。
时间匆忙,想法粗糙,择日再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