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爱的画家——克拉姆斯柯依
![]() |
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1837—1887年),1837年出生在俄国中部一个贫寒的市民家里。童年当过听差和乡里的记事员,1853年随一流动照相师修理底板,因一偶然的机会来到彼得堡。1857年20岁时考入彼得堡美术学院。1863年,克拉姆斯柯依因不满于学院教育的保守思想而离去。离开学院后,克拉姆斯柯依与14个同学租了一座大宅,宣布成立“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协会”。1870年,克拉姆斯柯依与几位莫斯科画家共同发起创建了以普及民主艺术为目的的“巡回艺术展览会”,即“巡回展览画派”,这个画会主张将艺术拿到民间去展览。
克拉姆斯柯依的画誉逐渐响誉全国,生活得到了该善,经常出入上流社会。为了富足,整天不停的画,以至未到50岁,就已衰老多病。1887年3月25日上午,克拉姆斯科依正在给一位叫拉乌赫普斯的医生画肖像,在他们相当活跃的闲谈中,画家巧妙地勾出了医生的头像。突然间,医生发现克拉姆斯科依的眼睛老是看着他不动,接着踉跄了几步,跌倒在地上,等医生过去扶他时,他已离开了人世。
画家是一位关心社会和大众命运的人,常为不平等的社会而苦恼。因此,曾画过《荒野中的基督》,借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作为肖像画家的克拉姆斯柯依,始终注意对人的外貌、人的头部和面孔,特别是眼神的刻画。
《护林人》
![]() |
克拉姆斯柯依是一位出色的肖像画大师,他最善于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注重人物性格刻画。画家以不露笔痕的细腻笔触,描绘镶在面孔上那双晶亮透明、炯炯有神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可以窥探到他的内心,坚毅、果敢与责任心。克拉姆斯柯依在给收藏家巴维尔·米哈依洛维奇· 特列恰科夫的信中这样写道:“像山林看护者这样的人,是有头脑的,是对社会抱有不满情绪,不向暴力和蛮横妥协,为了正义可随时站出来的人。”
《月夜》
![]() |
《月夜》是一首恬静美丽的人生诗篇。画家运用银灰色调来渲染月光笼罩下的夏夜:林木丛丛,万籁无声,参天的菩提树伸向夜幕,蔷薇花散发出迷人的幽香,草虫在低声吟唱,池边有阵阵蛙鸣,在这寂寞的长椅上,斜靠着一位身着白色衣裙的少女,正陷入沉思遐想。路边杂草丛生,如镜的池塘里漂浮着洁白的睡莲,它与墨绿色的菖蒲相映成趣。迷朦的月光洒在大地上,透过林木空隙又散落在美丽姑娘的身上,使她显得格外皎洁明亮,这诗一般的境界令人陶醉,令人神往。
《无法慰藉的悲痛》
![]() |
画家47岁那年儿子不幸夭折,丧子之苦久久折磨着他,于是构思创作这幅悲剧性的画。他曾先后三易其稿,最后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因失掉儿子而悲痛欲绝的母亲形象。画中的母亲身着及地黑色长裙,肃穆凝重,增加了画面的悲剧气氛,黑色衣裙与背后墙围横向黑色正好形成一个十字形结构,这在构图上更具有视觉的悲剧感。
《无名女郎》
![]() |
画家在肖像画中展示的是一位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女性典型,形象塑造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是世界美术史上肖像画杰作。这幅肖像画并不是一个具体人物的肖像,而是画家的理想创造。她坐在华贵的敞篷车上,高傲地望着观众, 画面以冬天的城市为背景,白雪覆盖着屋顶,朦胧湿润的天空,使人感到寒意。女郎的毛皮手笼、镯子、帽子上的白色羽毛、蓝紫色的领结,都表现得极为精到。而最令人惊叹的是人物的精神气质,实在被描绘得精湛绝伦。它确实无愧为一幅杰出的性格肖像画名作。这个美丽女郎的画像。有人说是托尔斯泰小说中的安娜.卡列尼娜,也有人说是莫斯科大剧院里的某个女演员。但不管她是谁,其精神气质确实很能打动观众。
《荒野中的基督》
![]() |
克拉姆斯柯依是位关心社会疾苦、善于思考社会人生的画家。《荒野中的基督》是画家借用基督的故事,影射当时知识分子在真理与名利诱惑之间的选择。这个基督被刻画得十分深沉,毫无宗教的神秘感。其实是现实生活中一个处在精神十字路口上的知识分子典型,他显得彷徨,面临何去何从的窘境。画家用宗教人物来体现俄国进步知识分子的悲剧性。基督身处荒野的孤立之中,他在四十天断食期间,受到恶魔的诱惑,思想十分深沉,百思难解的困惑,压得他透不过气来。画面近景乱石铺陈,远景空旷无垠。黎明时光,地平线上升起一抹朝霞。这清冷的色调,烘托出基督的内心的痛苦与孤独,同时也隐含着俄国社会的黑暗与没落。
《希施金像》
![]() |
这幅画家希施金的肖像,不仅真实地再现了这位俄罗斯“大自然歌手”的外貌特征,而且深入到这位风景大师的内心世界。希施金长着一副络腮胡须,性格幽默开朗,总喜欢两手插在上衣口袋里。为了展示其精神气质,画家采用半身特写构图,使形体语言更为集中,表现出希施金朴实得就像俄国的农民一样。他冷眼看着这个世界,思索着自然和人生的奥秘,再用他的画笔传达给人民大众。
“为了富足,整天不停的画,以至未到50岁,就已衰老多病......”——悲哀、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