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引用:明代串客述略
摘 要:明代嘉靖、隆庆以后,随着戏曲的繁荣和人们对于戏曲爱好的发展,串客开始大量出现。其中既有陈瓒、潘允端、沈璟、屠隆等官宦,又有彭天锡、杨四、徐孟雅、王岑等民间人士。明末昆剧串客,以金陵旧院最为集中,妓女能戏者有杨元、杨能、顾眉生、李十、董白等人,狎客串戏者有丁继之、张燕筑、朱维章、沈公宪、王式之、王恒之等人。串客的演剧实践,促进了戏曲的流传和表演艺术的提高,对于戏曲的繁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成为明代中后期文化生活的一大景观。
关键词:明代 戏曲 串客
本非伶人而参加戏班演出称为“客串”,参加这种活动的人称为“串客”。这种情况古已有之。明代初期,由于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社会风气,“士大夫耻留心词曲,杂剧及旧戏文本皆不传”[①],因此串客也少有记载。弘治、正德以后,士大夫对戏曲的爱好有所恢复,这种情况首先出现在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东南地区。如著名的苏州文人祝允明(1460—1526)就是一位戏曲爱好者,徐复祚《曲论•附录》称他:“生而右手指枝,因自号‘指枝生’。为人好酒、色、六博,不修行检,常傅粉黛,从优伶间度新声。侠少年好慕之,多赍金从游,允明甚洽。”祝允明时常同艺人一起化装演出,因此也可以说是一位串客。
(一)嘉靖以后的串客
嘉靖、隆庆以后,人们对于戏曲的爱好更有发展的趋势,李开先《词谑》“词乐”就记载有不少串客:
周全,徐州人。嘉靖间人。善唱南北曲。一日在酒店唱【赏花时】一曲,声既洪亮,节有低昂。邻座有位以知音自负的老商人闻唱,称赏不已,随即取白银、色绢等物盛于一盘,托于顶上,膝行至全所赠之。全以此闻名天下。周全传授生徒,善于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为避免口授使生徒分心,教时必在黑夜,点香一炷,执于手中,令徒视香之高低、缓急而反复练唱,以达心口相应。弟子中最能传其妙者,有兖州徐锁、王明二人。
“颜容,字可观,镇江丹徒人,(周)全之同时也,乃良家子,性好为戏,每登场,务备极情态;喉音响亮,又足以助之。尝与众扮《赵氏孤儿》戏文,容为公孙杵臼,见听者无戚容,归即左手捋须,右手打其两颊尽赤,取一穿衣镜,抱一木雕孤儿,说一番,唱一番,哭一番,其孤苦感怆,真有可怜之色,难已之情。异日复为此戏,千百人哭皆失声。归,又至镜前,含笑深揖曰:‘颜容,真可观矣!’”颜容是一位串客,他喜欢演戏,嗓子好,态度又认真。他演《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经过细心揣摩,反复排练,终于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感人至深的程度,而他自己也从艺术创造中得到极大的乐趣。这正可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串客对戏曲表演那么如痴如醉。
此外,见于《词谑》“词乐”记载的嘉靖间戏文串客尚有:毛秦亭,“南北皆优,《北西厢》击木鱼唱彻,无一曲不稳者”;余姚董鸾,“妆生,做手尤高”;谷亭王真,“善净”;丰县李敬,“极清软”;徐州邹文学,“善南北,犹夫秦亭”;周平之,“乃一富室,不以累心,而好清音”;凤阳张周,“系缝衣人,声态俱一佳旦,年且甚少,必待人具礼求之,而后出一扮之;扮既,见者无不忻羡”;苏州周梦谷,“能唱官板曲,远迩驰声,效之者洋洋盈耳”;等等。
这一时期的串客亦有颇具身份者。钱谦益曾记李蔉事迹:“蔉,字于田,内乡人。嘉靖癸丑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左官家居,好纵倡乐,有所狎女优,往来汳雒间,于田微服往从之,与群优杂处,女优登场,持鼓板为按拍,久之群优相与目笑,漏言于主人翁。主人翁知为李翰林,具衣冠,肆筵席,再拜延请。于田拂衣就坐,欢饮竟日,借主人翁厩马,与女优连骑而去。中州人至今传其事。”[②]李蔉是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居然与优人一同演出而泰然自若,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到万历年间,这种风气有了进一步发展。不少士大夫加入了串客的行列,如:
陈庄靖公瓒,喜串戏。致政归,一日,正素服角带串《十朋祭江》,而按台来拜,即往出迎。按台为公门人,疑公或有期功之戚,恐失礼,遍访无之。后知其故,为之一笑。[③]
陈瓒是常熟人,嘉靖进士,擢刑科左给事中。隆庆初起吏科,擢太常少卿。万历中累官刑部左侍郎。卒谥庄靖。他致政还乡,正是万历中期昆剧兴盛的时代。
热衷串戏者还有曾任四川右布政的上海人潘允端及其家人。潘氏《玉华堂日记》里就有不少串戏的记录:
戊子(万历十六)年四月初二:“予与四儿做戏二本,抵暮散。”
戊子年四月十三日:“阿桂来,留坐,合家人做戏。”
戊子年八月二十一日:“请三儿妇,小厮做戏。”
戊戌(万历二十六)年十一月十八日:“余弟侄子共十二人,陪两班戏子做戏。”
庚子(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五日:“三小孩童请余内室扮戏。”[④]
潘允端有家班,但他不满足于看戏,仍然有兴趣和家人一道粉墨登场,过一把戏瘾。
至于戏曲家串戏者,则先有张凤翼。徐复祚《曲论•附录》云:“伯起善度曲,自晨至夕,口呜呜不已。吴中旧曲师太仓魏良辅,伯起出而一变之,至今宗焉。常与仲郎演《琵琶记》,父为中郎,子赵氏,观者填门,夷然不屑意也。”[⑤]徐复祚是张凤翼的侄女婿,所言当是确实的。
后有沈璟(1553—1610)。据吕天成《曲品》卷上云:“沈光禄金张世裔,王谢家风,生长三吴歌舞之乡,沈酣胜国管弦之籍。妙解音律,兄妹每共登场;雅好词章,僧妓时召佐酒。” 沈氏一门为词曲世家,沈璟本人,其弟沈瓒,从弟沈珂,侄自晋、自继、自征,季女曼君,均有戏曲或散曲作品传世,“兄妹每共登场”是完全可能的。
当时还有屠隆(1542—1605)因客串而引起轩然大波的事。万历十年(1582),屠隆由青浦县令迁任礼部仪部司主事,在京与西宁侯宋世恩友善,通家往还。宋世恩夫妇亦喜爱戏曲,屠隆曾在其家登场献技。万历十二年(1584),与屠隆有隙的刑部主事俞显卿以此为口实,弹劾屠隆淫纵,与宋夫人有私。事情的结果是屠、俞二人均被革职。沈德符对此事曾有辩解:
西宁夫人有才色,工音律,屠亦能新声,颇以自炫,每剧场辄阑入群优中作伎。夫人从帘箔中见之,或劳以香茗,因以外传。至以通家往还亦有之,何至如俞疏云云也。[⑥]
袁中道的一段记载亦可作为补充:
至广陵,同年李明衡招饮于城外阎氏别业。水阁临流,有吴儿善歌。讯问詹淑正濂消息,则曰:“未半月前逝矣。”淑正,新安人,能篆隶,工印章。少时客京师,屠长卿为人所讦,淑正亦与焉,盖谓其共登俳场度新声也。后归楚,走仪、扬间。戊戌,予居真州,淑正来,因数聚首。[⑦]
屠隆与詹濂等人因“共登俳场度新声”而遭攻击,可见当时在官方社会里,客串戏曲还不是能够被普遍接受的事。但屠隆受此打击之后,仍然我行我素,嗜戏如故。万历三十年(1602)八月十五日,他曾与冯梦桢等在西湖大会,由其家乐演出其剧作《昙花记》。[⑧]万历三十一年(1603)八月十五日,与阮自华(字坚之,阮大铖叔祖父)等在福州乌石山邻霄台大会演戏,“名士宴集者七十余人,而长卿为祭酒,梨园数部,观者如堵。酒阑乐罢,长卿幅巾白衲,奋袖作《渔阳挝》,鼓声一作,广场无人,山云怒飞,海水起立。”[⑨]此时屠隆已经六十二岁,对于戏曲仍然兴致不减。
当然,以上所说陈瓒、潘允端、张凤翼、沈璟、屠隆等人,他们只是逢场作戏,只能在某种意义上称为串客,另有一种串客,才是真正以戏曲艺术为生命的,这是我们要论述的主体。
万历年间昆剧串客多在江南地区,南京、苏州尤为集中。潘之恒曾对一些比较著名的串客作过以下评论:
评曰:诸子名家彦士,溷于浊世,颇多艳冶之情;浪迹微波,标于清流,亦舒慷慨之节。以行不以字,识者自得之耳。
彭大气概雄毅,规模宏远,足以盖世。虽捉刀掬泉,其自托非浅。
徐孟激扬蹈厉,声躁而志昂。古来英雄,以暴自锢,一彻而昭,在此观矣。
张大敷陈应拍,纲领同流,惊四座之雄谈,擅一时之高韵。
周氏父子,一庄以直,一婉以恬,居然方正之风,雍熙之典。
小徐能游戏三昧,时以冷语淡情饮人,为之心醉。
陆三劲节高韵,登场自喜,千人俱废,似以度胜者,白薠骋望,殊觉青山撩人。
王四发音振林,乍见虽潜,其光怪亦足惊座,夭矫如游龙。
陈九沉默韫奇,令人自溺,其善为决绝者,非深于情者也,不免令琅玡笑人。
顾四奋迹淮阴,登坛树帜,侯度率真,便足令喑呜丧气。酷思其宗兄携未央游秦淮时,直火攻伯仁耳。
杨四情钟故耦,感慨仳离,敝貂苏季,独不念绣被鄂君耶?
吴巳婉媚,翛然有出群之韵,与王小四颉颃林间,一劲而清,一疏而亮,皆后来之俊,在娣姒之间,亦称双美。
王小四整洁楚楚,有闺阁风。爱其骏者,不爱其妾,所遇既殊,所染亦有渐矣。
朱伏亭亭濯濯,潇散自如,三珠树为三青鸟所栖,无复有殊音之诮。
丁大金陵白眉,其北调得真传,而南音亦协和,观者神悚,听者魂消,并有所长矣。
陆四从銮江飞艇而来,乌江不渡,遂令千古气尽,而伟度侠骨,犹足与要离、专诸为邻。
沈二翩而有度,媚而不淫,青女可群,蛾眉易妒,亦善自超者。
韩二嬉笑怒骂,无不中人,惟善说乃知说难,其纵体逞态,足鼓簧舌,通乎慧矣。
谢、顾两大,能弱能柔,足以胜刚,强其应节,合于《桑林》。[⑩]
这里列在首位的“彭大”应当就是彭天锡,他是串客的一个典型。据《陶庵梦忆》卷六“彭天锡串戏”载:
彭天锡串戏妙天下,然出出皆有传头,未尝一字杜撰。曾以一出戏,延其人至家,费数十金者。家业十万,缘手而尽。三春多在西湖,曾五次至绍兴,到余家串戏五六十场,而穷其技不尽。天锡多扮丑净,千古之奸雄佞幸,经天锡之心肝而愈狠,借天锡之面目而愈刁,出天锡之口角而愈险。设身处地,恐纣之恶不如是之甚也。皱眉眯眼,实实腹中有剑,笑里有刀,鬼气杀机,阴森可畏。盖天锡一肚皮书史,一肚皮山川,一肚皮机械,一肚皮磥砢不平之气,无地发泄,特于是发泄之耳。余尝见一出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尝比之天上一夜好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只可供一刻受用,其实珍惜之不尽也。桓子野见山水佳处,辄呼:“奈何!奈何!”真有无可奈何者,口说不出。
彭天锡是如此热爱戏曲艺术,以至不惜耗尽家业,潜心钻研,因而在技艺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赢得张岱的衷心赞美。
《陶庵梦忆》所载串客除彭天锡外,尚有杨四、徐孟雅、王岑等人。卷四《严助庙》说:
天启三年,余兄弟携南院王岑、老串杨四、徐孟雅、圆社河南张大来辈,往观之。……剧至半,王岑扮李三娘,杨四扮火工窦老,徐孟雅扮洪一嫂,马小卿十二岁,扮咬脐,串《磨房》、《撇池》、《送子》、《出猎》四出,科诨曲白,妙入筋髓,又复叫绝。遂解维归。戏场气夺,锣不得响,灯不得亮。
因为有“老串”参与,所以这次《白兔记》演出的水平极高,把职业戏班都比下去了。潘之恒《鸾啸小品》卷二《神合》说“杨四情钟故耦,感慨仳离,敝貂苏季,独不念绣被鄂君耶”,“徐孟激扬蹈厉,声躁而志昂。古来英雄,以暴自锢,一彻而昭,在此观矣”,不知是不是这里的杨四、徐孟雅,看来是存在这种可能性的。
昆山是昆曲的故乡,昆曲流行,串客自然就多。张大复(1554—1630)《梅花草堂集》所记载的就有:
柳生,正旦色,擅演《跃鲤记》庞氏。“诣天弢观柳生作伎,供顿清饶,折旋婉便,可称一时之冠。至其演庞氏汲水,令人涕落。昔袁太史自命铁心石肠,看到此,辄取扇自障其面。”
王怡庵,净色,擅演《寻亲记》、《南西厢》等剧。“王怡庵教人度曲:‘闲字不须作腔,闲字作腔,则宾主混而曲不清。’又言:‘谐声发调,虽复余韵悠扬,必归本字。’此宇宙间不易之程,非独一家事也。王在长安,薄游营妓间,戏演张敏员外,识者绝倒。诸部闻之,竞相延致,至马足不得前。斯岂无挟而然耶?然诸部政不知此剧其一班耳,擅场事故在《崔徽传》(《南西厢》)。予尝叩之,两颐翕翕自动,嵇谈阮笑,谁不自喜?”(卷七)他精通音律,唱法自成流派,影响颇大。冯梦龙《墨憨斋重定双雄传奇》第二十二出【滚浪煞】眉批:“煞从来每句截板,此系王怡庵唱定,便于戏场,姑存之。”可证。
赵必达,旦色,擅演《还魂记》中杜丽娘。“赵必达扮杜丽娘,生者可死,死者可生。譬之以灯取影,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又如秋夜月明,林间可数毛发。”(卷十一)潘之恒《艳曲十三首》之八小序云:“苾达之,字邦孺。曼声既自绕梁,弱态况能倾国。虽蓬山万里,知梦魂之非遥也。”这位苾达之,看来就是赵必达。潘诗云:“莫凭鸡舌问含香,才近骊渊自有光。双泪不因《何满子》,柔情先断使君肠。”对其表演风格的描绘,与张大复的描绘是一致的。
金文甫,擅演《琵琶记》。年六十余.尚有人邀演。“金文甫好演《琵琶传》,或请为之,欣然便作。风雨之朝,窥户以候演者。沽酒作食,无恡于怀。问其年,亦六十余矣。”(卷十四)
张大复逝世于崇祯三年(1630),他所记录的,应当是此前的情况。
当时的串客,不仅南方有,北方也有。崇祯间河南有位进士王厈,是一名很有个性的串客。
周亮工称王厈:“生而敏给,善谐谑,里中人率以为狂士也。举于乡,戊辰(崇祯元年)计偕,度己文必入彀;某公方分较《春秋》,某方与珰涉,公不欲出其门。论中故为诙语,首云侬窃观天下之事云云;中间论鬼神处,突曰:‘如以为无,则慧娘(按:李慧娘,《红梅记》中女主角)之敲裴生之门也;丽娘(按:杜丽娘,《牡丹亭》中女主角)之入柳生之室也。’撤棘后,则某果已魁公,及阅所为论,始有病狂丧心之评。后某终以珰累,里人始知公非狂者。”[11]王厈不愿出于魏忠贤阉党门下,故意在试卷上用戏曲中语,结果如愿落榜。可见他虽被别人目为狂士,实际上是很讲原则的。
谈迁亦云:“王厈,字王屋,崇祯辛未进士……其姻家尝招饮,厈戴金冠而往,凝坐不语。酒半忽起,入优舍,装巾帼如妇人,登场歌旦曲二阕而去。其狂类此。”[12]
王应奎的记载更为详细:
王厈,河南兰阳人,举崇祯辛未(四年)进士,性好优。当家居时,令往谒,值厈方敷胡粉,衣妇服,登场而歌。令入,同为优者皆散去。厈不易服,直前迎令。令愕然,厈为妇拜,徐告令曰:“奴家王厈是也。”其女嫁某家,既嫁,婿设席候之。朱其面像关壮缪,绿袍乘马而往。至门,婿出迎,殊不顾,下马胡旋口唱“大江东去”一曲而入。坐宾皆骇匿,引满数叵罗而去。[13]
这么多笔记都写到王厈演戏,可见在当时是相当有知名度的了。王厈还有一位好朋友包耕农,也是一名串客:
崇祯时,包耕农上舍,与兰阳王厈交莫逆,俱有优癖,一家濡染,妇女皆好之。一日家人共演《西厢记》,子妇及女分扮张生、红娘、莺莺等人,令季女率婢仆扮孙飞虎,己则僧衣短棍,作惠明状。其友某翁新捐签事,将之京待选,忽来辞行,妇女皆避去。包不及更衣,僧服相见。翁愕然曰:“君胡为者?”道其故,相与捧腹。[14]
这些趣闻,都足以窥见一时风气。
(二)明末金陵旧院串客
明末昆剧串客,以金陵旧院最为集中,影响也最为深远,因此这里专门加以论述。
内秦淮的南岸,原是明初建立的富乐院,到了明末便称为“旧院”,又称“曲中”。常来此地的,不仅有汇聚陪都的官僚富商,而且有贡院科考引来的大批文人学士,因此演唱昆曲便成了旧院少不了的风流韵事。余怀《板桥杂记》说:“金陵都会之她,南曲靡丽之乡,……杂技名优,献媚争妍。”(下卷)又说:“妓家分别门户,争妍献媚,斗胜夸奇。……入夜而擫笛搊筝,梨园搬演,声彻九霄。”(上卷)可见,当时旧院妓女大都擅长演剧,其中身价较高的“名妓仙娃”,更是身怀绝技,却不轻易示人。《板桥杂记》说:“名妓仙娃,深以登场演剧为耻。若知音密席,推奖再三,强而后可。歌喉扇影,一座尽倾。主之者大增气色,缠头助采,遽加十倍。”(上卷)可见秦淮名妓对于演剧艺术是十分喜爱,十分重视,不断追求,精益求精的。
旧院妓女能戏者,据张岱记载,有杨元、杨能、顾眉生、李十、董白等人:
南曲中妓,以串戏为韵事,性命以之。杨元、杨能、顾眉生、李十、董白以戏名。属姚简叔期余观剧,傒僮下午唱《西楼》,夜则自串。……《西楼》不及完,串《教子》:顾眉生,周羽;杨元,周娘子;杨能,周瑞隆。杨元胆怯肤栗,不能出声,眼眼相觑,渠欲讨好不能,余欲献媚不得,持久之,伺便喝采一二,杨元始放胆,戏亦遂发。嗣后曲中戏,必以余为导师,余不至,虽夜分不开台也。以余而长声价,以余长声价之人而后长余声价者多有之。[15]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旧院妓女对于串戏的重视,以及她们虚心向戏曲行家求教的态度。这正是她们的表演艺术不断提高的前提。
据《板桥杂记》载,旧院名妓善演戏者有李十娘、李大娘、卞赛、沙才、顾媚、郑妥娘、顿文、崔科、马娇等人。其中“李、卞为首,沙、顾次之,郑、顿、崔、马,又其次也”。
李十娘,名湘真,字雪衣,“能鼓琴清歌。略涉文墨,爱文人才士”,“暮则合乐酒宴,尽欢而散”。
李大娘,一名小大,字宛君,凡“置酒高会,则合弹琵琶、筝,或狎客沈元、张卯、张奎数辈,吹洞箫、笙管,唱时曲”。入清之后,“大娘老矣,流落阛阓,仍以教女娃歌舞为活”。
卞赛,又名赛赛。后为女道士,自号“玉京道人”。除演剧外,尚“善画兰、鼓琴”。
沙才,“美而艳,丰而柔”,“善弈棋、吹箫、度曲”。
顾媚,字眉生,通文史。“时人推为南曲第一”,曾在桐城方瞿庵堂中登场演剧为余怀祝寿。
郑妥娘,“妥娘词曲,则只应天上,难得人间”。
顿文,“琵琶顿老”(顿仁)之孙女,擅鼓琴,故又字琴心。
崔科,“后起之秀。目未见前辈典型,然有一种天然韶令之致”。
马娇,“知音识曲,妙合宫商,老伎师推为独步”。
同书所载,尚有下列数人,亦颇有名:
尹春,字子春。专工戏剧排场,兼擅生、旦。一日在余怀家饰演《荆钗记》中王十朋,至《见母》、《祭江》二出,“悲壮淋漓,声泪俱迸,一座尽倾,老梨园自叹弗及。”
李香,侠而慧。从吴人周如松(即著名清曲家苏昆生)受歌,“玉茗堂《四梦》,皆能妙其音节,尤工《琵琶》”(侯方域《李姬传》)。
旧院附近的珠市,亦有名妓,最著名者为王月:
王月,字微波。崇祯十二年(1639)七夕,“梨园子弟,三班骈演。阁外环列舟航如堵墙。品藻花案,设立层台,以坐状元。二十余人中,考微波第一。”[16]
上述诸人之中,卞赛、顾媚、李香均名列“秦淮八艳”。同样名列“秦淮八艳”的陈圆圆,演技也很出色。陆次云《圆圆传》称其“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既善弋腔,更善昆腔。以演《西厢记》红娘著称。邹枢《十美词纪》说:“陈圆者,女优也。少聪慧,色娟秀,好梳倭坠譬,纤柔婉转,就之如啼。演《西厢》扮贴旦红娘脚色,体态倾靡,说白便巧,曲尽萧寺当年情绪。”钮琇《觚賸》卷四《圆圆》亦说:“名妓圆圆,……年十八,隶籍梨园,每一登扬,花明雪艳,独出冠时,观者断魂。”
妓女串戏和家班女伶演戏是有区别的。家班女伶主要是为了供给主人的声色之娱,与外界接触较少,因而,她们的技艺常常受到主人的审美趣味的支配,局限性比较大。而妓女串戏则是为众多的看客服务,这些看客的审美趣味往往不同,而且旧院等地群芳荟萃,同行之间也存在激烈竞争,为提高声价,妓女们不得不于技艺刻意求工,“性命以之”,在这一点上更接近于职业女伶。因此她们对于艺术能够作到博采众长,精益求精,从而达到很高的水平。上述尹春演王十朋“老梨园自叹弗及”,陈圆圆演戏“独出冠时”,都是生动的例证。
当时活跃在旧院的,不仅有妓女之中的串戏者,而且有狎客之中的串戏者,他们是更著名的串客。余怀《板桥杂记》所载这类串客,有丁继之、张燕筑、朱维章、沈公宪、王式之、王恒之等人:
曲中狎客,则有张卯官笛,张魁官箫,管五官管子,吴章甫弦索,钱仲文打十番鼓,丁继之、张燕筑、沈元甫、王公远、朱维章串戏,柳敬亭说书。或集于二李家,或集于眉楼,每集必费百金。此亦销金之窟也。[17]
丁继之、张燕筑等串客经常集会的二李家,即李十娘、李大娘家,眉楼即顾媚家。说“每集必费百金”,也是可以找到佐证的。陈则梁致冒襄信云:“又张卯官、陆三官、管五官、项子毅诸君,共十位,俱已约定,在院中大街顾家,有鸥住作主人,鱼仲副之。我辈公分,尚须每人五金。此事一夕有百金之费。不可无此,亦不可有此也。”[18]这封信所说的是崇祯九年丙子(1636)的一次集会,两相参照,可见《板桥杂记》记述的准确。
这些串客的表演水平都很高,如《板桥杂记》所云:
丁继之扮张驴儿,张燕筑扮宾头卢(《昙花记》),朱维章扮武大郎,皆妙绝一世。丁、张二老,并寿九十余。[19]
沈公宪以串戏擅长,同时推为第一。王式之中翰,王恒之水部,异曲同工,游戏三昧。[20]
明末清初的不少文人与这些串客有交往,并且把他们写进了自己的诗篇,因此也为这一时期的戏曲史研究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如丁继之,浙江嘉兴李良年(1635-1694)有《丁老行》:
吾生不见南中全盛日,秦淮丁老三叹述。达官戚里多欢娱,碧油锦缆凌晨出。三十六曲青溪边,教坊名部分甲乙。沙嫩清箫绝世工,顿老琵琶更无匹。脱十娘家盛歌舞,碧纱如烟香满室。写生麦纸郁青缥,定情红笺擅诗笔。解貂秉烛千缠头,锁袴铢衣金作衵。是时法曲选梨园,丁老排场推第一。建业春风懊恼歌,开元旧谱龟兹律。当筵听者不敢喧,明星未抵华灯密。席门赵李盛经过,醉归不逢当路叱。为欢只道丝满絇,买笑休矜发如漆。笛床一旦烟尘生,再见南部传警跸。大尹朝潜朱雀航,炮车夜照京口驿。降幡盘盘穿雉迎,柳市花楼眼中失。莫愁湖上飞鸳鸯,小姑祠前吹觱篥。自此红颜同逝水,啼巾泪损燃脂帙。勾栏月里闻乳乌,井水秋千断长繘。闲杀秦淮渡口人,风冷檀指霜折瑟。呜呼乱离那可悉,由来物理浑难必。典衣买醉君莫笑,丁老明年八十七。[21]
通过丁继之的回忆,描绘了旧院演剧的繁华景象,著名演员的高超演技,以及清兵南下、南明覆灭之际的风流云散。
张燕筑,顾景星(1621—1687)有《无锡舟中大风雨,听张燕筑歌》三首:
白发黄冠老布衣,扁舟一曲泪如丝。坐中尽是江南客,莫唱秋娘旧日词。
琵琶破拔变新声,痛哭当年雷海青。一曲遏云天欲暮,无端风雨作河倾。
椒山封事论河套,乐府流传万历初。昨日当场生意气,停杯叹绝老尚书。[22]
这首诗作于清顺治五年(1648),作者原注:“金陵人,年八十三(按当作六十三)。”诗写张燕筑明亡之后,身著黄冠,方外装束,坚持遗民身份。他的演唱饱含对明朝的怀念,正如唐天宝间乐人雷海青用弹奏琵琶来表达对唐朝的感情一样。他演唱的《鸣凤记》,说的就是明朝的事,更引起了听众包括明朝旧臣钱谦益的共鸣。
朱维章,钱谦益(1582—1664)有《甲午(清顺治十一年)仲冬六日,吴门舟中饮罢放歌,为朱生维章六十称寿》一诗:
吴门朱生朱亥俦,行年六十犹敝裘。生来长不满六尺,胸中老气横九州。朝齑暮盐心不省,春花秋月身自由。席门悬薄有车辙,臂鹰盘马多侠游。是时金阊全盛日,莺花夹道连虎丘。柳市金盘耀白日,兰房银烛明朱楼。时时排场恣调笑,往往借面装俳优。观者如墙敢发口,梨园弟子归相尤。就中张老(原注:燕筑)最肮脏(按:肮脏,刚直倔强),横襟奋袂髯戟抽。邻翁扫松痛长夜,相国寄子哀清秋。金陵丁老夸矍铄,偷桃窃药筋力遒。月下刘唐尺八腿,扠衣阔步风飕飕。王倩(原注:公秀,张老之婿)、张五(原注:樨昭)并婀娜,迎风拜月相绸缪。玉树交加青眼眩,鸾篦夺得红妆愁。朱生傲兀作狡狯,黔面髽髻衣臂鞲。健媪行媒喧剥啄,小婢角口含伊呕。矮郎背躬担卖饼,牧竖口角牵蹊牛。鬓丝颊毛各弄态,摇头掉舌谁能侔。吁嗟十载遭丧乱,寄命旦夕同蜉蝣。天地翻覆戏场在,干戈剥换颠毛留。老颠风景尚欲裂,对酒歌哭庸何邮。瞥眼会见千载事,当筵翻哂隔夜忧。何方使君呼八驺,跨坊绿帻戴红兜。下马忽慢开口笑,解貂参预秉烛游。吴娃锦瑟许共醉,鄂君翠被邀同舟。杂坐何当禁执手,一笑岂惜倾缠头。商女歌残烛花冷,仙人泣下铅水稠。夜乌拉拉散列炬,村鸡荒荒催酒筹。午夜前期问枥马,明朝乐事归爽鸠。朱生朱生且罢休,为尔酌酒仍长讴。张丁二叟齐七十,老夫稍长亦辈流。天上踆乌不相放,人世沙虫难与谋。且揄王倩长舞袖,更啭张五清歌喉。熨斗眉头展旧皱,漉囊瓮面开新篘。清商一部娱燕幕,红粉两队分鸿沟。急须伴我醉乡醉,安用笑彼囚山囚。[23]
这首诗说,丁继之、张燕筑、朱维章几位串客表演水平很高,“观者如墙敢发口”是说观众看得聚精会神,“梨园弟子归相尤”是说职业戏班艺人自叹弗如,回来互相埋怨。至于几位串客擅演的角色,则张燕筑有《琵琶记》“扫松下书”之张大公,《浣纱记》“寄子”之伍子胥;丁继之有《王母瑶池宴》之孙悟空,《水浒记》之刘唐;朱维章有媒婆、小婢、牧童、武大郎等。张燕筑的女婿王公秀和张樨昭则演出《幽闺记》、《鸾篦记》。钱谦益写这首诗的时候,朱维章已经六十岁,丁继之、张燕筑都已七十岁。
钱谦益写这首诗后三年,顺治十四年(1657),龚鼎孳携夫人顾湄(即顾眉生,原来亦是南曲中名妓)重过金陵,
值夫人生辰,张灯开宴,请召宾客数十百辈,命老梨园郭长春等演剧。酒客丁继之、张燕筑及二王郎——中翰王式之、水部王恒之——串《王母瑶池宴》。夫人垂珠帘,召旧日同居南曲呼姊妹行者与燕,李大娘、十娘、王节娘皆在焉。[24]
这可能是旧院串客最后一次聚会了。六年后的康熙二年(1663),顾湄病逝。丁继之、张燕筑两位高寿,都活到康熙年间,享年九十有余。另一位串客中翰王式之——即曾任明中书舍人的江宁人王民,也活到八十多岁。
--------------------------------------------------------------------------------
[①]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
[②] 《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
[③] 《虞阳说苑》乙编。
[④] 以上参见朱建明《从〈玉华堂日记〉看明代上海的戏曲演出》,《戏曲论丛》第一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7页。
[⑤] 徐复祚《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
[⑥] 《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昙花记”。
[⑦] 《游居杮录》。
[⑧] 见冯梦桢《快雪堂日记》。
[⑨]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屠仪部隆》。
[⑩] 潘之恒《鸾啸小品》卷二《神合》。
[11] 周亮工《书影》卷一。
[12] 谈迁《北游录•纪闻上》,中华书局1960年版。
[13] 王应奎《柳南随笔》。
[14] 邹弢《三借庐笔谈》卷八。
[15] 张岱《陶庵梦忆》卷七《过剑门》。
[16] 余怀《板桥杂记》中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7] 余怀《板桥杂记》下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8] 《同人集》卷四。
[19] 余怀《板桥杂记》下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0] 余怀《板桥杂记》下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1] 李良年《秋锦山房集》卷三。
[22] 顾景星《白茅堂集》卷六。
[23] 钱谦益《有学集》卷五。
[24] 余怀《板桥杂记》中卷。
作者:赵山林 来源:《中国昆曲论坛》
关键词:明代 戏曲 串客
本非伶人而参加戏班演出称为“客串”,参加这种活动的人称为“串客”。这种情况古已有之。明代初期,由于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社会风气,“士大夫耻留心词曲,杂剧及旧戏文本皆不传”[①],因此串客也少有记载。弘治、正德以后,士大夫对戏曲的爱好有所恢复,这种情况首先出现在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东南地区。如著名的苏州文人祝允明(1460—1526)就是一位戏曲爱好者,徐复祚《曲论•附录》称他:“生而右手指枝,因自号‘指枝生’。为人好酒、色、六博,不修行检,常傅粉黛,从优伶间度新声。侠少年好慕之,多赍金从游,允明甚洽。”祝允明时常同艺人一起化装演出,因此也可以说是一位串客。
(一)嘉靖以后的串客
嘉靖、隆庆以后,人们对于戏曲的爱好更有发展的趋势,李开先《词谑》“词乐”就记载有不少串客:
周全,徐州人。嘉靖间人。善唱南北曲。一日在酒店唱【赏花时】一曲,声既洪亮,节有低昂。邻座有位以知音自负的老商人闻唱,称赏不已,随即取白银、色绢等物盛于一盘,托于顶上,膝行至全所赠之。全以此闻名天下。周全传授生徒,善于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为避免口授使生徒分心,教时必在黑夜,点香一炷,执于手中,令徒视香之高低、缓急而反复练唱,以达心口相应。弟子中最能传其妙者,有兖州徐锁、王明二人。
“颜容,字可观,镇江丹徒人,(周)全之同时也,乃良家子,性好为戏,每登场,务备极情态;喉音响亮,又足以助之。尝与众扮《赵氏孤儿》戏文,容为公孙杵臼,见听者无戚容,归即左手捋须,右手打其两颊尽赤,取一穿衣镜,抱一木雕孤儿,说一番,唱一番,哭一番,其孤苦感怆,真有可怜之色,难已之情。异日复为此戏,千百人哭皆失声。归,又至镜前,含笑深揖曰:‘颜容,真可观矣!’”颜容是一位串客,他喜欢演戏,嗓子好,态度又认真。他演《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经过细心揣摩,反复排练,终于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感人至深的程度,而他自己也从艺术创造中得到极大的乐趣。这正可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串客对戏曲表演那么如痴如醉。
此外,见于《词谑》“词乐”记载的嘉靖间戏文串客尚有:毛秦亭,“南北皆优,《北西厢》击木鱼唱彻,无一曲不稳者”;余姚董鸾,“妆生,做手尤高”;谷亭王真,“善净”;丰县李敬,“极清软”;徐州邹文学,“善南北,犹夫秦亭”;周平之,“乃一富室,不以累心,而好清音”;凤阳张周,“系缝衣人,声态俱一佳旦,年且甚少,必待人具礼求之,而后出一扮之;扮既,见者无不忻羡”;苏州周梦谷,“能唱官板曲,远迩驰声,效之者洋洋盈耳”;等等。
这一时期的串客亦有颇具身份者。钱谦益曾记李蔉事迹:“蔉,字于田,内乡人。嘉靖癸丑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左官家居,好纵倡乐,有所狎女优,往来汳雒间,于田微服往从之,与群优杂处,女优登场,持鼓板为按拍,久之群优相与目笑,漏言于主人翁。主人翁知为李翰林,具衣冠,肆筵席,再拜延请。于田拂衣就坐,欢饮竟日,借主人翁厩马,与女优连骑而去。中州人至今传其事。”[②]李蔉是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居然与优人一同演出而泰然自若,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到万历年间,这种风气有了进一步发展。不少士大夫加入了串客的行列,如:
陈庄靖公瓒,喜串戏。致政归,一日,正素服角带串《十朋祭江》,而按台来拜,即往出迎。按台为公门人,疑公或有期功之戚,恐失礼,遍访无之。后知其故,为之一笑。[③]
陈瓒是常熟人,嘉靖进士,擢刑科左给事中。隆庆初起吏科,擢太常少卿。万历中累官刑部左侍郎。卒谥庄靖。他致政还乡,正是万历中期昆剧兴盛的时代。
热衷串戏者还有曾任四川右布政的上海人潘允端及其家人。潘氏《玉华堂日记》里就有不少串戏的记录:
戊子(万历十六)年四月初二:“予与四儿做戏二本,抵暮散。”
戊子年四月十三日:“阿桂来,留坐,合家人做戏。”
戊子年八月二十一日:“请三儿妇,小厮做戏。”
戊戌(万历二十六)年十一月十八日:“余弟侄子共十二人,陪两班戏子做戏。”
庚子(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五日:“三小孩童请余内室扮戏。”[④]
潘允端有家班,但他不满足于看戏,仍然有兴趣和家人一道粉墨登场,过一把戏瘾。
至于戏曲家串戏者,则先有张凤翼。徐复祚《曲论•附录》云:“伯起善度曲,自晨至夕,口呜呜不已。吴中旧曲师太仓魏良辅,伯起出而一变之,至今宗焉。常与仲郎演《琵琶记》,父为中郎,子赵氏,观者填门,夷然不屑意也。”[⑤]徐复祚是张凤翼的侄女婿,所言当是确实的。
后有沈璟(1553—1610)。据吕天成《曲品》卷上云:“沈光禄金张世裔,王谢家风,生长三吴歌舞之乡,沈酣胜国管弦之籍。妙解音律,兄妹每共登场;雅好词章,僧妓时召佐酒。” 沈氏一门为词曲世家,沈璟本人,其弟沈瓒,从弟沈珂,侄自晋、自继、自征,季女曼君,均有戏曲或散曲作品传世,“兄妹每共登场”是完全可能的。
当时还有屠隆(1542—1605)因客串而引起轩然大波的事。万历十年(1582),屠隆由青浦县令迁任礼部仪部司主事,在京与西宁侯宋世恩友善,通家往还。宋世恩夫妇亦喜爱戏曲,屠隆曾在其家登场献技。万历十二年(1584),与屠隆有隙的刑部主事俞显卿以此为口实,弹劾屠隆淫纵,与宋夫人有私。事情的结果是屠、俞二人均被革职。沈德符对此事曾有辩解:
西宁夫人有才色,工音律,屠亦能新声,颇以自炫,每剧场辄阑入群优中作伎。夫人从帘箔中见之,或劳以香茗,因以外传。至以通家往还亦有之,何至如俞疏云云也。[⑥]
袁中道的一段记载亦可作为补充:
至广陵,同年李明衡招饮于城外阎氏别业。水阁临流,有吴儿善歌。讯问詹淑正濂消息,则曰:“未半月前逝矣。”淑正,新安人,能篆隶,工印章。少时客京师,屠长卿为人所讦,淑正亦与焉,盖谓其共登俳场度新声也。后归楚,走仪、扬间。戊戌,予居真州,淑正来,因数聚首。[⑦]
屠隆与詹濂等人因“共登俳场度新声”而遭攻击,可见当时在官方社会里,客串戏曲还不是能够被普遍接受的事。但屠隆受此打击之后,仍然我行我素,嗜戏如故。万历三十年(1602)八月十五日,他曾与冯梦桢等在西湖大会,由其家乐演出其剧作《昙花记》。[⑧]万历三十一年(1603)八月十五日,与阮自华(字坚之,阮大铖叔祖父)等在福州乌石山邻霄台大会演戏,“名士宴集者七十余人,而长卿为祭酒,梨园数部,观者如堵。酒阑乐罢,长卿幅巾白衲,奋袖作《渔阳挝》,鼓声一作,广场无人,山云怒飞,海水起立。”[⑨]此时屠隆已经六十二岁,对于戏曲仍然兴致不减。
当然,以上所说陈瓒、潘允端、张凤翼、沈璟、屠隆等人,他们只是逢场作戏,只能在某种意义上称为串客,另有一种串客,才是真正以戏曲艺术为生命的,这是我们要论述的主体。
万历年间昆剧串客多在江南地区,南京、苏州尤为集中。潘之恒曾对一些比较著名的串客作过以下评论:
评曰:诸子名家彦士,溷于浊世,颇多艳冶之情;浪迹微波,标于清流,亦舒慷慨之节。以行不以字,识者自得之耳。
彭大气概雄毅,规模宏远,足以盖世。虽捉刀掬泉,其自托非浅。
徐孟激扬蹈厉,声躁而志昂。古来英雄,以暴自锢,一彻而昭,在此观矣。
张大敷陈应拍,纲领同流,惊四座之雄谈,擅一时之高韵。
周氏父子,一庄以直,一婉以恬,居然方正之风,雍熙之典。
小徐能游戏三昧,时以冷语淡情饮人,为之心醉。
陆三劲节高韵,登场自喜,千人俱废,似以度胜者,白薠骋望,殊觉青山撩人。
王四发音振林,乍见虽潜,其光怪亦足惊座,夭矫如游龙。
陈九沉默韫奇,令人自溺,其善为决绝者,非深于情者也,不免令琅玡笑人。
顾四奋迹淮阴,登坛树帜,侯度率真,便足令喑呜丧气。酷思其宗兄携未央游秦淮时,直火攻伯仁耳。
杨四情钟故耦,感慨仳离,敝貂苏季,独不念绣被鄂君耶?
吴巳婉媚,翛然有出群之韵,与王小四颉颃林间,一劲而清,一疏而亮,皆后来之俊,在娣姒之间,亦称双美。
王小四整洁楚楚,有闺阁风。爱其骏者,不爱其妾,所遇既殊,所染亦有渐矣。
朱伏亭亭濯濯,潇散自如,三珠树为三青鸟所栖,无复有殊音之诮。
丁大金陵白眉,其北调得真传,而南音亦协和,观者神悚,听者魂消,并有所长矣。
陆四从銮江飞艇而来,乌江不渡,遂令千古气尽,而伟度侠骨,犹足与要离、专诸为邻。
沈二翩而有度,媚而不淫,青女可群,蛾眉易妒,亦善自超者。
韩二嬉笑怒骂,无不中人,惟善说乃知说难,其纵体逞态,足鼓簧舌,通乎慧矣。
谢、顾两大,能弱能柔,足以胜刚,强其应节,合于《桑林》。[⑩]
这里列在首位的“彭大”应当就是彭天锡,他是串客的一个典型。据《陶庵梦忆》卷六“彭天锡串戏”载:
彭天锡串戏妙天下,然出出皆有传头,未尝一字杜撰。曾以一出戏,延其人至家,费数十金者。家业十万,缘手而尽。三春多在西湖,曾五次至绍兴,到余家串戏五六十场,而穷其技不尽。天锡多扮丑净,千古之奸雄佞幸,经天锡之心肝而愈狠,借天锡之面目而愈刁,出天锡之口角而愈险。设身处地,恐纣之恶不如是之甚也。皱眉眯眼,实实腹中有剑,笑里有刀,鬼气杀机,阴森可畏。盖天锡一肚皮书史,一肚皮山川,一肚皮机械,一肚皮磥砢不平之气,无地发泄,特于是发泄之耳。余尝见一出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尝比之天上一夜好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只可供一刻受用,其实珍惜之不尽也。桓子野见山水佳处,辄呼:“奈何!奈何!”真有无可奈何者,口说不出。
彭天锡是如此热爱戏曲艺术,以至不惜耗尽家业,潜心钻研,因而在技艺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赢得张岱的衷心赞美。
《陶庵梦忆》所载串客除彭天锡外,尚有杨四、徐孟雅、王岑等人。卷四《严助庙》说:
天启三年,余兄弟携南院王岑、老串杨四、徐孟雅、圆社河南张大来辈,往观之。……剧至半,王岑扮李三娘,杨四扮火工窦老,徐孟雅扮洪一嫂,马小卿十二岁,扮咬脐,串《磨房》、《撇池》、《送子》、《出猎》四出,科诨曲白,妙入筋髓,又复叫绝。遂解维归。戏场气夺,锣不得响,灯不得亮。
因为有“老串”参与,所以这次《白兔记》演出的水平极高,把职业戏班都比下去了。潘之恒《鸾啸小品》卷二《神合》说“杨四情钟故耦,感慨仳离,敝貂苏季,独不念绣被鄂君耶”,“徐孟激扬蹈厉,声躁而志昂。古来英雄,以暴自锢,一彻而昭,在此观矣”,不知是不是这里的杨四、徐孟雅,看来是存在这种可能性的。
昆山是昆曲的故乡,昆曲流行,串客自然就多。张大复(1554—1630)《梅花草堂集》所记载的就有:
柳生,正旦色,擅演《跃鲤记》庞氏。“诣天弢观柳生作伎,供顿清饶,折旋婉便,可称一时之冠。至其演庞氏汲水,令人涕落。昔袁太史自命铁心石肠,看到此,辄取扇自障其面。”
王怡庵,净色,擅演《寻亲记》、《南西厢》等剧。“王怡庵教人度曲:‘闲字不须作腔,闲字作腔,则宾主混而曲不清。’又言:‘谐声发调,虽复余韵悠扬,必归本字。’此宇宙间不易之程,非独一家事也。王在长安,薄游营妓间,戏演张敏员外,识者绝倒。诸部闻之,竞相延致,至马足不得前。斯岂无挟而然耶?然诸部政不知此剧其一班耳,擅场事故在《崔徽传》(《南西厢》)。予尝叩之,两颐翕翕自动,嵇谈阮笑,谁不自喜?”(卷七)他精通音律,唱法自成流派,影响颇大。冯梦龙《墨憨斋重定双雄传奇》第二十二出【滚浪煞】眉批:“煞从来每句截板,此系王怡庵唱定,便于戏场,姑存之。”可证。
赵必达,旦色,擅演《还魂记》中杜丽娘。“赵必达扮杜丽娘,生者可死,死者可生。譬之以灯取影,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又如秋夜月明,林间可数毛发。”(卷十一)潘之恒《艳曲十三首》之八小序云:“苾达之,字邦孺。曼声既自绕梁,弱态况能倾国。虽蓬山万里,知梦魂之非遥也。”这位苾达之,看来就是赵必达。潘诗云:“莫凭鸡舌问含香,才近骊渊自有光。双泪不因《何满子》,柔情先断使君肠。”对其表演风格的描绘,与张大复的描绘是一致的。
金文甫,擅演《琵琶记》。年六十余.尚有人邀演。“金文甫好演《琵琶传》,或请为之,欣然便作。风雨之朝,窥户以候演者。沽酒作食,无恡于怀。问其年,亦六十余矣。”(卷十四)
张大复逝世于崇祯三年(1630),他所记录的,应当是此前的情况。
当时的串客,不仅南方有,北方也有。崇祯间河南有位进士王厈,是一名很有个性的串客。
周亮工称王厈:“生而敏给,善谐谑,里中人率以为狂士也。举于乡,戊辰(崇祯元年)计偕,度己文必入彀;某公方分较《春秋》,某方与珰涉,公不欲出其门。论中故为诙语,首云侬窃观天下之事云云;中间论鬼神处,突曰:‘如以为无,则慧娘(按:李慧娘,《红梅记》中女主角)之敲裴生之门也;丽娘(按:杜丽娘,《牡丹亭》中女主角)之入柳生之室也。’撤棘后,则某果已魁公,及阅所为论,始有病狂丧心之评。后某终以珰累,里人始知公非狂者。”[11]王厈不愿出于魏忠贤阉党门下,故意在试卷上用戏曲中语,结果如愿落榜。可见他虽被别人目为狂士,实际上是很讲原则的。
谈迁亦云:“王厈,字王屋,崇祯辛未进士……其姻家尝招饮,厈戴金冠而往,凝坐不语。酒半忽起,入优舍,装巾帼如妇人,登场歌旦曲二阕而去。其狂类此。”[12]
王应奎的记载更为详细:
王厈,河南兰阳人,举崇祯辛未(四年)进士,性好优。当家居时,令往谒,值厈方敷胡粉,衣妇服,登场而歌。令入,同为优者皆散去。厈不易服,直前迎令。令愕然,厈为妇拜,徐告令曰:“奴家王厈是也。”其女嫁某家,既嫁,婿设席候之。朱其面像关壮缪,绿袍乘马而往。至门,婿出迎,殊不顾,下马胡旋口唱“大江东去”一曲而入。坐宾皆骇匿,引满数叵罗而去。[13]
这么多笔记都写到王厈演戏,可见在当时是相当有知名度的了。王厈还有一位好朋友包耕农,也是一名串客:
崇祯时,包耕农上舍,与兰阳王厈交莫逆,俱有优癖,一家濡染,妇女皆好之。一日家人共演《西厢记》,子妇及女分扮张生、红娘、莺莺等人,令季女率婢仆扮孙飞虎,己则僧衣短棍,作惠明状。其友某翁新捐签事,将之京待选,忽来辞行,妇女皆避去。包不及更衣,僧服相见。翁愕然曰:“君胡为者?”道其故,相与捧腹。[14]
这些趣闻,都足以窥见一时风气。
(二)明末金陵旧院串客
明末昆剧串客,以金陵旧院最为集中,影响也最为深远,因此这里专门加以论述。
内秦淮的南岸,原是明初建立的富乐院,到了明末便称为“旧院”,又称“曲中”。常来此地的,不仅有汇聚陪都的官僚富商,而且有贡院科考引来的大批文人学士,因此演唱昆曲便成了旧院少不了的风流韵事。余怀《板桥杂记》说:“金陵都会之她,南曲靡丽之乡,……杂技名优,献媚争妍。”(下卷)又说:“妓家分别门户,争妍献媚,斗胜夸奇。……入夜而擫笛搊筝,梨园搬演,声彻九霄。”(上卷)可见,当时旧院妓女大都擅长演剧,其中身价较高的“名妓仙娃”,更是身怀绝技,却不轻易示人。《板桥杂记》说:“名妓仙娃,深以登场演剧为耻。若知音密席,推奖再三,强而后可。歌喉扇影,一座尽倾。主之者大增气色,缠头助采,遽加十倍。”(上卷)可见秦淮名妓对于演剧艺术是十分喜爱,十分重视,不断追求,精益求精的。
旧院妓女能戏者,据张岱记载,有杨元、杨能、顾眉生、李十、董白等人:
南曲中妓,以串戏为韵事,性命以之。杨元、杨能、顾眉生、李十、董白以戏名。属姚简叔期余观剧,傒僮下午唱《西楼》,夜则自串。……《西楼》不及完,串《教子》:顾眉生,周羽;杨元,周娘子;杨能,周瑞隆。杨元胆怯肤栗,不能出声,眼眼相觑,渠欲讨好不能,余欲献媚不得,持久之,伺便喝采一二,杨元始放胆,戏亦遂发。嗣后曲中戏,必以余为导师,余不至,虽夜分不开台也。以余而长声价,以余长声价之人而后长余声价者多有之。[15]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旧院妓女对于串戏的重视,以及她们虚心向戏曲行家求教的态度。这正是她们的表演艺术不断提高的前提。
据《板桥杂记》载,旧院名妓善演戏者有李十娘、李大娘、卞赛、沙才、顾媚、郑妥娘、顿文、崔科、马娇等人。其中“李、卞为首,沙、顾次之,郑、顿、崔、马,又其次也”。
李十娘,名湘真,字雪衣,“能鼓琴清歌。略涉文墨,爱文人才士”,“暮则合乐酒宴,尽欢而散”。
李大娘,一名小大,字宛君,凡“置酒高会,则合弹琵琶、筝,或狎客沈元、张卯、张奎数辈,吹洞箫、笙管,唱时曲”。入清之后,“大娘老矣,流落阛阓,仍以教女娃歌舞为活”。
卞赛,又名赛赛。后为女道士,自号“玉京道人”。除演剧外,尚“善画兰、鼓琴”。
沙才,“美而艳,丰而柔”,“善弈棋、吹箫、度曲”。
顾媚,字眉生,通文史。“时人推为南曲第一”,曾在桐城方瞿庵堂中登场演剧为余怀祝寿。
郑妥娘,“妥娘词曲,则只应天上,难得人间”。
顿文,“琵琶顿老”(顿仁)之孙女,擅鼓琴,故又字琴心。
崔科,“后起之秀。目未见前辈典型,然有一种天然韶令之致”。
马娇,“知音识曲,妙合宫商,老伎师推为独步”。
同书所载,尚有下列数人,亦颇有名:
尹春,字子春。专工戏剧排场,兼擅生、旦。一日在余怀家饰演《荆钗记》中王十朋,至《见母》、《祭江》二出,“悲壮淋漓,声泪俱迸,一座尽倾,老梨园自叹弗及。”
李香,侠而慧。从吴人周如松(即著名清曲家苏昆生)受歌,“玉茗堂《四梦》,皆能妙其音节,尤工《琵琶》”(侯方域《李姬传》)。
旧院附近的珠市,亦有名妓,最著名者为王月:
王月,字微波。崇祯十二年(1639)七夕,“梨园子弟,三班骈演。阁外环列舟航如堵墙。品藻花案,设立层台,以坐状元。二十余人中,考微波第一。”[16]
上述诸人之中,卞赛、顾媚、李香均名列“秦淮八艳”。同样名列“秦淮八艳”的陈圆圆,演技也很出色。陆次云《圆圆传》称其“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既善弋腔,更善昆腔。以演《西厢记》红娘著称。邹枢《十美词纪》说:“陈圆者,女优也。少聪慧,色娟秀,好梳倭坠譬,纤柔婉转,就之如啼。演《西厢》扮贴旦红娘脚色,体态倾靡,说白便巧,曲尽萧寺当年情绪。”钮琇《觚賸》卷四《圆圆》亦说:“名妓圆圆,……年十八,隶籍梨园,每一登扬,花明雪艳,独出冠时,观者断魂。”
妓女串戏和家班女伶演戏是有区别的。家班女伶主要是为了供给主人的声色之娱,与外界接触较少,因而,她们的技艺常常受到主人的审美趣味的支配,局限性比较大。而妓女串戏则是为众多的看客服务,这些看客的审美趣味往往不同,而且旧院等地群芳荟萃,同行之间也存在激烈竞争,为提高声价,妓女们不得不于技艺刻意求工,“性命以之”,在这一点上更接近于职业女伶。因此她们对于艺术能够作到博采众长,精益求精,从而达到很高的水平。上述尹春演王十朋“老梨园自叹弗及”,陈圆圆演戏“独出冠时”,都是生动的例证。
当时活跃在旧院的,不仅有妓女之中的串戏者,而且有狎客之中的串戏者,他们是更著名的串客。余怀《板桥杂记》所载这类串客,有丁继之、张燕筑、朱维章、沈公宪、王式之、王恒之等人:
曲中狎客,则有张卯官笛,张魁官箫,管五官管子,吴章甫弦索,钱仲文打十番鼓,丁继之、张燕筑、沈元甫、王公远、朱维章串戏,柳敬亭说书。或集于二李家,或集于眉楼,每集必费百金。此亦销金之窟也。[17]
丁继之、张燕筑等串客经常集会的二李家,即李十娘、李大娘家,眉楼即顾媚家。说“每集必费百金”,也是可以找到佐证的。陈则梁致冒襄信云:“又张卯官、陆三官、管五官、项子毅诸君,共十位,俱已约定,在院中大街顾家,有鸥住作主人,鱼仲副之。我辈公分,尚须每人五金。此事一夕有百金之费。不可无此,亦不可有此也。”[18]这封信所说的是崇祯九年丙子(1636)的一次集会,两相参照,可见《板桥杂记》记述的准确。
这些串客的表演水平都很高,如《板桥杂记》所云:
丁继之扮张驴儿,张燕筑扮宾头卢(《昙花记》),朱维章扮武大郎,皆妙绝一世。丁、张二老,并寿九十余。[19]
沈公宪以串戏擅长,同时推为第一。王式之中翰,王恒之水部,异曲同工,游戏三昧。[20]
明末清初的不少文人与这些串客有交往,并且把他们写进了自己的诗篇,因此也为这一时期的戏曲史研究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如丁继之,浙江嘉兴李良年(1635-1694)有《丁老行》:
吾生不见南中全盛日,秦淮丁老三叹述。达官戚里多欢娱,碧油锦缆凌晨出。三十六曲青溪边,教坊名部分甲乙。沙嫩清箫绝世工,顿老琵琶更无匹。脱十娘家盛歌舞,碧纱如烟香满室。写生麦纸郁青缥,定情红笺擅诗笔。解貂秉烛千缠头,锁袴铢衣金作衵。是时法曲选梨园,丁老排场推第一。建业春风懊恼歌,开元旧谱龟兹律。当筵听者不敢喧,明星未抵华灯密。席门赵李盛经过,醉归不逢当路叱。为欢只道丝满絇,买笑休矜发如漆。笛床一旦烟尘生,再见南部传警跸。大尹朝潜朱雀航,炮车夜照京口驿。降幡盘盘穿雉迎,柳市花楼眼中失。莫愁湖上飞鸳鸯,小姑祠前吹觱篥。自此红颜同逝水,啼巾泪损燃脂帙。勾栏月里闻乳乌,井水秋千断长繘。闲杀秦淮渡口人,风冷檀指霜折瑟。呜呼乱离那可悉,由来物理浑难必。典衣买醉君莫笑,丁老明年八十七。[21]
通过丁继之的回忆,描绘了旧院演剧的繁华景象,著名演员的高超演技,以及清兵南下、南明覆灭之际的风流云散。
张燕筑,顾景星(1621—1687)有《无锡舟中大风雨,听张燕筑歌》三首:
白发黄冠老布衣,扁舟一曲泪如丝。坐中尽是江南客,莫唱秋娘旧日词。
琵琶破拔变新声,痛哭当年雷海青。一曲遏云天欲暮,无端风雨作河倾。
椒山封事论河套,乐府流传万历初。昨日当场生意气,停杯叹绝老尚书。[22]
这首诗作于清顺治五年(1648),作者原注:“金陵人,年八十三(按当作六十三)。”诗写张燕筑明亡之后,身著黄冠,方外装束,坚持遗民身份。他的演唱饱含对明朝的怀念,正如唐天宝间乐人雷海青用弹奏琵琶来表达对唐朝的感情一样。他演唱的《鸣凤记》,说的就是明朝的事,更引起了听众包括明朝旧臣钱谦益的共鸣。
朱维章,钱谦益(1582—1664)有《甲午(清顺治十一年)仲冬六日,吴门舟中饮罢放歌,为朱生维章六十称寿》一诗:
吴门朱生朱亥俦,行年六十犹敝裘。生来长不满六尺,胸中老气横九州。朝齑暮盐心不省,春花秋月身自由。席门悬薄有车辙,臂鹰盘马多侠游。是时金阊全盛日,莺花夹道连虎丘。柳市金盘耀白日,兰房银烛明朱楼。时时排场恣调笑,往往借面装俳优。观者如墙敢发口,梨园弟子归相尤。就中张老(原注:燕筑)最肮脏(按:肮脏,刚直倔强),横襟奋袂髯戟抽。邻翁扫松痛长夜,相国寄子哀清秋。金陵丁老夸矍铄,偷桃窃药筋力遒。月下刘唐尺八腿,扠衣阔步风飕飕。王倩(原注:公秀,张老之婿)、张五(原注:樨昭)并婀娜,迎风拜月相绸缪。玉树交加青眼眩,鸾篦夺得红妆愁。朱生傲兀作狡狯,黔面髽髻衣臂鞲。健媪行媒喧剥啄,小婢角口含伊呕。矮郎背躬担卖饼,牧竖口角牵蹊牛。鬓丝颊毛各弄态,摇头掉舌谁能侔。吁嗟十载遭丧乱,寄命旦夕同蜉蝣。天地翻覆戏场在,干戈剥换颠毛留。老颠风景尚欲裂,对酒歌哭庸何邮。瞥眼会见千载事,当筵翻哂隔夜忧。何方使君呼八驺,跨坊绿帻戴红兜。下马忽慢开口笑,解貂参预秉烛游。吴娃锦瑟许共醉,鄂君翠被邀同舟。杂坐何当禁执手,一笑岂惜倾缠头。商女歌残烛花冷,仙人泣下铅水稠。夜乌拉拉散列炬,村鸡荒荒催酒筹。午夜前期问枥马,明朝乐事归爽鸠。朱生朱生且罢休,为尔酌酒仍长讴。张丁二叟齐七十,老夫稍长亦辈流。天上踆乌不相放,人世沙虫难与谋。且揄王倩长舞袖,更啭张五清歌喉。熨斗眉头展旧皱,漉囊瓮面开新篘。清商一部娱燕幕,红粉两队分鸿沟。急须伴我醉乡醉,安用笑彼囚山囚。[23]
这首诗说,丁继之、张燕筑、朱维章几位串客表演水平很高,“观者如墙敢发口”是说观众看得聚精会神,“梨园弟子归相尤”是说职业戏班艺人自叹弗如,回来互相埋怨。至于几位串客擅演的角色,则张燕筑有《琵琶记》“扫松下书”之张大公,《浣纱记》“寄子”之伍子胥;丁继之有《王母瑶池宴》之孙悟空,《水浒记》之刘唐;朱维章有媒婆、小婢、牧童、武大郎等。张燕筑的女婿王公秀和张樨昭则演出《幽闺记》、《鸾篦记》。钱谦益写这首诗的时候,朱维章已经六十岁,丁继之、张燕筑都已七十岁。
钱谦益写这首诗后三年,顺治十四年(1657),龚鼎孳携夫人顾湄(即顾眉生,原来亦是南曲中名妓)重过金陵,
值夫人生辰,张灯开宴,请召宾客数十百辈,命老梨园郭长春等演剧。酒客丁继之、张燕筑及二王郎——中翰王式之、水部王恒之——串《王母瑶池宴》。夫人垂珠帘,召旧日同居南曲呼姊妹行者与燕,李大娘、十娘、王节娘皆在焉。[24]
这可能是旧院串客最后一次聚会了。六年后的康熙二年(1663),顾湄病逝。丁继之、张燕筑两位高寿,都活到康熙年间,享年九十有余。另一位串客中翰王式之——即曾任明中书舍人的江宁人王民,也活到八十多岁。
--------------------------------------------------------------------------------
[①]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
[②] 《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
[③] 《虞阳说苑》乙编。
[④] 以上参见朱建明《从〈玉华堂日记〉看明代上海的戏曲演出》,《戏曲论丛》第一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7页。
[⑤] 徐复祚《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
[⑥] 《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昙花记”。
[⑦] 《游居杮录》。
[⑧] 见冯梦桢《快雪堂日记》。
[⑨]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屠仪部隆》。
[⑩] 潘之恒《鸾啸小品》卷二《神合》。
[11] 周亮工《书影》卷一。
[12] 谈迁《北游录•纪闻上》,中华书局1960年版。
[13] 王应奎《柳南随笔》。
[14] 邹弢《三借庐笔谈》卷八。
[15] 张岱《陶庵梦忆》卷七《过剑门》。
[16] 余怀《板桥杂记》中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7] 余怀《板桥杂记》下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8] 《同人集》卷四。
[19] 余怀《板桥杂记》下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0] 余怀《板桥杂记》下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1] 李良年《秋锦山房集》卷三。
[22] 顾景星《白茅堂集》卷六。
[23] 钱谦益《有学集》卷五。
[24] 余怀《板桥杂记》中卷。
作者:赵山林 来源:《中国昆曲论坛》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