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要伤心了——关于送水老太高美运
![]() |
十月的天气越来越寒冷,各种层出不穷的事件却让我们继续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月初,极品人物“小月月”红遍了大江南北,一切嬉笑怒骂转瞬都成“浮云”,我们很快以旁观者的心态迅速陷入到这场公众狂欢,不经意便在成功的娱乐营销事件中又当了一次炮灰;月中,悲情人物“送水老太”高美运的故事开始被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在北京石景山杨庄中区,一位七十岁的老太太靠运送桶装水养活身残的儿子和智障的孙子,期待众多好心人向她伸出援手。当老人以孱弱身躯一步一咬牙搬水的照片曝光之后,很快在社会引发了巨大反响,无数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加入到关爱高美运老人的队伍之中。“高美运送水养家,孙子患病无钱治疗的遭遇经媒体报道后,短短三天就收到爱心市民的捐款超10万元。”
我个人也是捐款者之一,虽然所能付出的力量其实微乎其微,但必须承认最初受到了强烈触动。在自己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里,亲情对我有着极其重要的分量,我的外婆就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21日晚上,我第一次看到了高美运老人佝偻着身影吃力搬水桶的照片,我是个爷们,但一瞬间仍然觉得整个眼眶湿湿的。老人弱小的身躯让我觉得一阵心酸,心痛,甚至沉重得有些窒息!当时,我就转发了两条关于帮助老人的微博,晚上则通过自己参与的豆瓣“让我们一起帮帮这个送水的7旬老太吧”救助行动捐款200元,并帮公司一位当时并不宽裕的女同事捐了20元。在第二天的微博上,我做了如下记录:【给北京送水老太太#高美运#捐了一点点钱,我200,代公司阳姐捐了20,当然不是说我的收入是阳姐的10倍,也不会意味阳姐的爱心就比我少了10倍,我们至少问心无愧。希望每次这种新闻给人们的震撼,到最后都不会是遗憾;希望每次这样内心的触动,都不会只是廉价的感动。你可以不完美不富有,但请努力善良。】(我的微博:http://t.sina.com.cn/liushuiji)
可事情接下来的发展有些超乎人们预料:该活动主页上陆续出现几位持反对意见的ID,从发帖内容来看可以判断是高美运老人的邻居,他们并不是来赞扬及感谢网友对老人的帮助,相反表现出来截然不同的意见,在其中一篇名为《善良的孩子们,你们都被媒体误导了》的帖子里,作者米乐妈以高老太邻居的身份讲述了她眼中的事实,表示高美运老人一家生活并非描述的那般困难,对于媒体的报道特别指出了几大疑问:
一、北京电视台7日7在几年前给高美运的捐款是多少,难道都用完了吗?
二、小孙子可以蹬着车送水,儿子可以开摩的,怎么可能是需要她照顾呢?她正是该安度晚年的时候.
三、媒体记者下笔时为什么不来居委会,小区调查,只听高美运一面之词。
四、记者报导:高美运家里没有像样的家具电器,试问一个时刻准备利用媒体博得好心的同情捐助的人,怎么可能改善居住条件呢?
在最后,她显然是有些愤怒地说:“高美运,当你伸出手接过大学生捐的饭钱,当你端起大鱼大肉的时候,你咽的下去吗,于心何忍,试问你真的是到了非要送水才能生活的地步吗?北京电视台第7日给你捐的那么多钱,难道都花完了吗?不的退休费,低保不少了,前几天金融街办事处给你补助5000元,为什么不对媒体说,搬迁给你两套房,,你卖了一套为什么不说。全国的网民都在给你捐款,看这次收到的10几万你能用几年,也提醒一下媒体,记者,再有什么报导,先下来居委会,小区居民,了解情况后再发表,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政府怎么没管,高美运家搬迁后不转户口,补助西城要完了,石景山要,一家三口有退休金,有低保,老头去年才过世,退休金2000多。还要怎么样啊,看看灾区的人们,你比他们强百倍,伸手接过学生们的生活费捐款,高美运,你也是为人父母,你就这样狠的下心吗?积点德吧,为自己,也为你的孙子,多多行善。 ”
看完帖子之后我第一反应是震惊,极其震惊!其他参与捐助的网友显然一样,最初大家并不相信,但发帖者言之凿凿,或许存在一些偏激之处,却迫使大家开始正视事情的诸多细节,回头审视最初的报道,我们不得不承认,或许看到照片时的众人,就跟法制晚报的记者一样,一瞬间感情战胜了理智:“第一次去采访高奶奶,看到身高1米5、体重75斤左右的老人和她身边40斤重的水桶,我只想让自己按捺住眼泪,第一时间发出稿子来帮助这位奶奶。文章见报次日,我再次来到高奶奶家,谁知一进门,老人便抱着我哭了起来,这个拥抱很温暖,它的热量源于法晚的读者、微博的网友和每一颗普通柔软的心。从这时起,我的手机也变成了热线,全国各地的读者、网友不断打电话向我询问老人的情况,一天下来,我的两块手机电池都没电了。老人说,等孙子治好病,他要把剩下的钱捐给更需要的人。我想,爱心就是这样传来的,也将这样传递出去。”无可否认,老人那些照片对每个心存善良的人而言,内心受到的冲击有多大,但我们必须看到,最初报道确实并未跟高美运老人的街坊邻居、居委会、街道办事处这些最直接的群体和机构进行必要的联系沟通。我想,与其呼吁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给老人一时救助,更该第一时间跟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取得联系,帮助老人获取一份安稳长远的保障。如果自己身边有这么一位亟待救助的老人,高美运老人的街坊想必亦不会坐视不理。随着媒体深度采访,这两天事情开始出现一些更令人深思的内容,老人的街道办事处发出情况说明称,部分媒体的说法与事实不符,高家月收入3000元,基本有保障。老人的街坊邻居则表示高美运夸大她家的困难,几位居民对帮高美运送水的网友说:“你们都是傻孩子”。高美运的孙子和儿子因此与居民发生冲突。多位居民说,高家多次联系媒体报道,以谋得捐款,而高美运表示,邻居嫉妒,所以诬陷。我整理出一些关键内容,供大家对照:
【媒体最初报道】十二年前,二儿子不告而别,至今音信全无,留给高美运的只有一个智力障碍的孙子。随后的一场车祸,又夺去了大儿子的肝和脾,导致其失去劳动能力。老人唯一的精神支柱——她的老伴,也在去年二月离开了人世。“没有什么词,比家破人亡这四个字更能形容我家的情况了。”说到这,老人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2002年,高美运在家开办了这个送水站,可令她没有想到的是,送水的重担竟然会落在她一个人的身上。“我不送水,这个家就真过不下去了啊。”
【石景山八角街道办说明】报道中提到的高美运每天近百次送水,经与居民了解与事实有出入,高家水站送水基本是儿子、孙子来做,高美运并没有像报道的那样“每天送水近百次”。部分媒体称“高美运靠送水为生”的说法与事实不符。
【媒体最初报道】高美运告诉记者,她自己每个月只有900元的退养金,大儿子和小孙子每个月能领到450元的低保,加上水站一个月能有1000元的收入,将近3000元的收入,按说省着点花也就够了,可偏偏就是祸不单行啊。2008年小孙子的腿被电梯夹伤,“如果不做手术,以后就会变成瘸子”。高美运给记者出示了医院开具的病情诊断书和一张写有“预交费用一万元”的手术通知单。
【石景山八角街道办说明】某媒体报道中提到的儿孙无钱医病,经与金融街街道核实,该区已为低保人员办理大病医保,高享受退休医保,高家三人都有医保。今年9月,儿子生病,其户口所在街道垫付5000元治疗费。儿子、孙子的药费共1217元,自己仅负担532元。高的儿子、孙子每月低保金共943元,老太有900多元退休金,高家月收入约3000元。
![]() |
之前的报道称:“年至七旬的高美运,为了糊养全家、为儿孙治病,每天都要重复这个动作近百次。40斤的水桶在这个只有75斤的老人面前,实在是太沉了。”
更多内容及细节大家可以参看详细的媒体报道,但个人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点可以判断清楚:
1、 高美运老人一家的生活虽然并不宽裕,但并不像老人说的那样,“全家重担都由她一个人承担,送水的事情全部由她一个人负责”,她的儿子,孙子显然具备劳动能力;
2、 高美运老人一家的生活收入尚算稳定,除了送水之外,老人有退休金,儿子、孙子有低保,高家月收入3000余元,基本有保障。
3、 所在街道办事处并非没有对老人进行帮助,一家三口都有医保,孙子杨一帆就读于石景山培智中心学校(免书本和学杂费),另政府每学年补助三百人民币。
4、 并不是直到今日才有人对老人进行捐助,2006年时,老人曾收到2万5的捐款,按照她的说法,“多数用于儿子治病及我老伴的丧事。”
针对老人的爱心捐助这件事,抛开尚无定论的孰是孰非,最后无非就是以下几种结局:
1、 一部分不关心的人依然漠不关心,以后再遇到真正需要救助的人,他们照样无动于衷;
2、 一部分人会感叹、同情,甚至也会转载呼吁,但他们自己并不愿意提供实际救助,属于典型的旁观者,或许,这件事会引发他们珍惜以后能够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的机会?
3、 最值得报以敬意的那一部分已经付诸行动的人,或许你们当中会有人因此感到挫败,感到自己的善行受到了玷污,觉得做了善事反而良心不安,但我希望你们不会因为这次爱心行为而失去爱心!更多人会因此而反思,进而寻求更为规范的行善之道,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时,我们依然会责无旁贷地站出来。
此事是否存在更多需要揭露的真相,我们当然不能妄自揣测,事到如今,一场原本令人感到温暖的爱心捐助变成了必须给所有献出爱心的人们有所交代的社会事件,但我仍要指出,以我一个80后末生人,一个23岁男人的视角,当看到媒体报道中,老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如下的一段话时,我内心一瞬间其实有了某种释然——
记者:人们捐给你家的善款有多少?有什么打算?
高美运:2006年时,收到2万5的捐款,多数用于儿子治病及我老伴的丧事。今年的捐款到手的有4万多,银行里的没看。会全部用于给孙子、儿子看病。孙子才14岁,将来的路还很长,想给他留些善款,让他有一条后路。其余多的,打算捐给残联。
“孙子才14岁,将来的路还很长,想给他留些善款,让他有一条后路。其余多的,打算捐给残联。”高美运老人寻求帮助的诸多做法或许值得商榷,甚至质疑,但归根结底她不就是一位70岁的老太太吗?虽然眼下她还有劳动能力,还能照顾自己的儿子、孙子,但面对身体有病的儿子和身心都有病的孙子,她该有怎样一种巨大的担心?我们常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人面对公众如潮般的爱心捐助时,事实上是有些细节做得并不够好;我们也常说救急不救穷,希望自己帮助的对象能够最终自立自强,把大家的爱心转化为力量,而非成为爱心滋养下的寄生虫,但对年逾古稀的高老人和她智力残疾的孙子而言,生活本身已然足够残酷:老人没有太多时间去亲手教会智力残疾的孙子怎样自立了,而14岁的孙子还无法预知他的未来可能遭遇怎样的艰难险阻,那么老人“想给他留些善款,让他有一条后路”的“自私”想法,再自然不过了吧。也许,眼下高美运老人一家的生活真的尚可支撑,真的没有那么困窘,而高达十数万的善款早就远远超过了孙子需要的手术费,显然他们并不需要这么多救助,过犹不及的道理我们都明白,但老人一家的生活在未来仍有很多值得忧虑的地方,至少我眼里这位七十岁的老太太,距离“安享晚年”的状态还很远很远。于是,这一刻我终于释然,我并不后悔自己的捐款,这一刻我依然问心无愧。国人是从不缺乏爱心的,媒体也并不漠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在“关爱送水老太高美运”这件事上,我们其实已经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那么我们应该继续给自己一些信心:在今后奉献爱心的时候,我们需要更为健全的程序,更为谨慎的考核,更为深入的思考,然后再让需要帮助的人接受最阳光最无私的关怀。
在参与活动的豆瓣上,活动主要组织者是2个人,一个是满腔热血的女生郝曉波,另外一位是更冷静客观的女生李歆照(抱歉之前误会为男生),我跟她们之前并不相识,但对她们保持真正的敬意。针对事件的质疑爆发后,郝曉波一度无法接受过程中那些并不美好的细节,有些消沉,但李歆照写下了一篇文章《到底应该怎样行善》,我认为非常客观,在此进行转摘。我希望所有心存善念的人,仍然相信你们所付出的爱心,是真正值得你们为之付出并骄傲的。就像当初捐款之后自己写下的那些感悟,如今的我依然相信:【希望每次这种新闻给人们的震撼,到最后都不会是遗憾;希望每次这样内心的触动,都不会只是廉价的感动。你可以不完美不富有,但请努力善良。】
![]() |
到底应该怎样行善(文:李歆照)
晚上听朋友说起了一件事,颇令人唏嘘。事起一次募捐,朋友在募捐初期就毫无保留地相信了对方,一捐上千,热心推广,直到出现质疑,她才感到不对劲儿,最后她暗中调查,证实当事人有许多欺瞒之处。朋友很年轻,热心遇冷漠,伤心不已,我只能老奸巨猾地安慰一番。
从事公益行动的人,一开始往往毫无戒心,尤其是看到别人的凄惨状,更是感同身受,遇骗,不稀奇,我也遇见过,难保以后不再遇见。说到底,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行善?是不是对每个可怜的求助者都要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一番?感情上受不了,理智上却敲着警钟,多么矛盾。
我想,回答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就是行善应该奠基在事实上来施与,而不是感情上。捐助的对象,应当是客观上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看上去很可怜的人”,私人感情不应该作为客观事实的核实依据。难免会遇到,有一些捐助对象,看上去非但不可怜,而且很讨厌。如果不能引起人的同情,就不捐给他了吗?这种以同情心来衡量的捐赠行为最容易落入欺骗的陷阱。捐款活动既然已经成为公众事件,它的发展必然要遵循一套能保证它正常运作的流程,比如,对事实的勘验确认,对资金的透明化处理,对善款去向的追踪等,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是建立在对事件负责的基础上的。对事件负责,不代表要让自己的同情心完全好过。
如果我们能把仁爱之心作为行善的动机,又把客观流程作为行善的框架,那么诈捐和各种纠纷必将越来越少。我们的良心也不用煎熬在同情与质疑之间。其实这两者是完全可以并存的,但是是在不同的层面上并存。认清这一点,少伤一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