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春的寒冷记忆
长春真正冷了起来,树叶不再倔强地留恋在枝头,脆生生地被秋风和寒雨摧残下来,成熟的黄叶都不多,很多都还泛着青绿色的光芒。街头的人们也早早地换上了冬装,各个裹成一只只随时要冬眠的刺猬,行动开始迟缓,说话声仿佛也消解在这寒气里,或者是被吞吐的呵气吸收掉了。
关于这个城市的很多记忆,都是与着漫长的寒冷冬季有关,上学时候拎着暖瓶走很远的路,为的就是打几壶热腾腾温吞吞的水;下过几场大雪,就要抄起家伙叮叮当当地铲雪破冰;或者是和几个朋友缩在水气泱泱的火锅店,锅子里翻滚着红油和辣椒,杯中残存着福根始终没有人提最后一杯酒……那时候,寒冷的日子漫长又无聊,下了自习的晚上都要冲回宿舍去,为的是享受睡前泡面的饱腹感和幸福感,体育馆旁边的空地浇成了冰场,明晃晃地反射着宿舍楼的灯光,如果仔细分辨,也是能够看到夜空繁星的影子。
事实上,这座城市里的人,对寒冷的记忆是深入骨髓的。绝望的冬天里,打发时间的方法就只有猫冬、麻将、洗浴、打炮之类,人们总会关切地询问你家暖气给的热不热之类,战胜寒冷就是人心所向,就是同仇敌忾。这座城敢穿又爱美的女性们,就迷恋上皮草、貂皮之类的昂贵服饰,宁可节衣缩食也要像么像样地搞一件去挤公交车,除了出于生命对美的向往,或者是满足小小的虚荣心,这件疯狂的小事也与寒冷有关,至少她们拥有了不怕冷的大衣。入了冬,满街的火锅店、烤肉店、洗浴城、KTV、大型商场更加红火,冷饮厅开始卖奶茶,冰糖葫芦挤走了冰激淋店,倒不是冬天的长春人不再吃冰激淋,卖冷饮的小贩会把各色各样的冰激凌直接摆在街旁,这个冬季的城市就是一个天然的大冰箱,哦对,还有冻豆角、粘豆包之类。
长春人偶尔抱怨春季和秋季太短暂,说是四季分明,只是冬夏两季而已。商场里春装和秋装的生存空间尴尬无比,人们脱下羽绒服就恨不得要换上短袖衬衫,或者刚穿上线裤,就马上要加一件棉服。长春人的性格也在这冬夏交替、四季轮回的季节里淬火锤炼,“讲究”、有“人情味”,比东北其他两个省会城市要内敛一些。因为舒适的春秋季节过于短暂,冬季的寒冷刻骨难忘,这城市的冬季色彩就变得单调起来,没人愿意动弹,坐在暖烘烘的家里最舒服,夜生活也相对单调乏味,就更没人搞文艺、弹吉他。好在作为“电影城”的长春的电影院够多票价还可以,看完电影就急匆匆地赶回家去,没有地方逛,也没有地铁可以回家,只好忍受越来越恶劣的出租车。
快入冬的时候,四郊五县的菜农们就驾着马车进城了,冬储大白菜、大葱和土豆海量供应,其实早就已是市场经济时代,有钱就算是冬季也什么菜都吃的上。但存储大白菜,俨然成为人们这个季节要办的一件大事,买回的白菜要把外面的棒子打掉一些,放外面晾几天去水分以便保存长久,讲究的人家还要晒一些萝卜干、土豆干之类,我分析,冬储菜文化延续至今,归根结底是由于冬季的严寒,不愿意出门买菜索性吃家里储存的菜,反正白菜怎么吃都吃不腻。楼道里不让腌酸菜,他们自有其他腌酸菜的妙招,翠花上酸菜汆白肉。
下雪的世界也并非如童话一般,下雪后长春也有了老字号小吃“爆肚”,交通糟糕得一塌糊涂。于是市政部门就连夜出动清雪车或是除雪大队人马,保障主要街路畅通。比较讨厌的一点,清雪车会在路面上撒融雪剂,然后积雪就堆放在路边的树根底下,去年雪下的多,开春后人们发现很多老松树的针叶都枯黄了,这些珍贵的松树简直就像死了一样,有关部门解释说是冬季低温所致,但我始终觉得中国最神秘的部门——有关部门说话始终就像放屁一样。
关于这个城市的很多记忆,都是与着漫长的寒冷冬季有关,上学时候拎着暖瓶走很远的路,为的就是打几壶热腾腾温吞吞的水;下过几场大雪,就要抄起家伙叮叮当当地铲雪破冰;或者是和几个朋友缩在水气泱泱的火锅店,锅子里翻滚着红油和辣椒,杯中残存着福根始终没有人提最后一杯酒……那时候,寒冷的日子漫长又无聊,下了自习的晚上都要冲回宿舍去,为的是享受睡前泡面的饱腹感和幸福感,体育馆旁边的空地浇成了冰场,明晃晃地反射着宿舍楼的灯光,如果仔细分辨,也是能够看到夜空繁星的影子。
事实上,这座城市里的人,对寒冷的记忆是深入骨髓的。绝望的冬天里,打发时间的方法就只有猫冬、麻将、洗浴、打炮之类,人们总会关切地询问你家暖气给的热不热之类,战胜寒冷就是人心所向,就是同仇敌忾。这座城敢穿又爱美的女性们,就迷恋上皮草、貂皮之类的昂贵服饰,宁可节衣缩食也要像么像样地搞一件去挤公交车,除了出于生命对美的向往,或者是满足小小的虚荣心,这件疯狂的小事也与寒冷有关,至少她们拥有了不怕冷的大衣。入了冬,满街的火锅店、烤肉店、洗浴城、KTV、大型商场更加红火,冷饮厅开始卖奶茶,冰糖葫芦挤走了冰激淋店,倒不是冬天的长春人不再吃冰激淋,卖冷饮的小贩会把各色各样的冰激凌直接摆在街旁,这个冬季的城市就是一个天然的大冰箱,哦对,还有冻豆角、粘豆包之类。
长春人偶尔抱怨春季和秋季太短暂,说是四季分明,只是冬夏两季而已。商场里春装和秋装的生存空间尴尬无比,人们脱下羽绒服就恨不得要换上短袖衬衫,或者刚穿上线裤,就马上要加一件棉服。长春人的性格也在这冬夏交替、四季轮回的季节里淬火锤炼,“讲究”、有“人情味”,比东北其他两个省会城市要内敛一些。因为舒适的春秋季节过于短暂,冬季的寒冷刻骨难忘,这城市的冬季色彩就变得单调起来,没人愿意动弹,坐在暖烘烘的家里最舒服,夜生活也相对单调乏味,就更没人搞文艺、弹吉他。好在作为“电影城”的长春的电影院够多票价还可以,看完电影就急匆匆地赶回家去,没有地方逛,也没有地铁可以回家,只好忍受越来越恶劣的出租车。
快入冬的时候,四郊五县的菜农们就驾着马车进城了,冬储大白菜、大葱和土豆海量供应,其实早就已是市场经济时代,有钱就算是冬季也什么菜都吃的上。但存储大白菜,俨然成为人们这个季节要办的一件大事,买回的白菜要把外面的棒子打掉一些,放外面晾几天去水分以便保存长久,讲究的人家还要晒一些萝卜干、土豆干之类,我分析,冬储菜文化延续至今,归根结底是由于冬季的严寒,不愿意出门买菜索性吃家里储存的菜,反正白菜怎么吃都吃不腻。楼道里不让腌酸菜,他们自有其他腌酸菜的妙招,翠花上酸菜汆白肉。
下雪的世界也并非如童话一般,下雪后长春也有了老字号小吃“爆肚”,交通糟糕得一塌糊涂。于是市政部门就连夜出动清雪车或是除雪大队人马,保障主要街路畅通。比较讨厌的一点,清雪车会在路面上撒融雪剂,然后积雪就堆放在路边的树根底下,去年雪下的多,开春后人们发现很多老松树的针叶都枯黄了,这些珍贵的松树简直就像死了一样,有关部门解释说是冬季低温所致,但我始终觉得中国最神秘的部门——有关部门说话始终就像放屁一样。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