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社会之态
表社会之态
文/尤洋
蒋志是近年来十分活跃的一名跨媒体艺术家,他的年度个展《表态》继上海及香港之后,正在北京的站台中国展出。如同其他成长于上世纪90年代实验艺术大潮而如今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坚力量的艺术家一样,蒋志的作品在经意不经意间呈现出的是在历史进程大背景下,由政治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有关日常生活、有关大众的审美或是娱乐文化上的价值观转变。在《表态》中展出的作品,蒋志延续使用了一种把媒体视角作为创作材料的方式,(这或许与他长达十年的社会记者经验有关),并精准把握到上述种种社会变换的前沿线索。在蒋志的社会学研究上,他着迷使用大众所熟悉的视觉经验(包括娱乐八卦),与艺术主体性融为一体:比如邀请阿娇和芙蓉分别参与到两个作品的创作。芙蓉姐姐与蒋志合作拍摄了《娇羞》系列,随后真人等大的肖像被置于巴洛克式金色华丽相框之内悬挂于类似玄关的转角墙上,观众不可避免的会近距离观看到她娇羞含蓄的面容。上海站的展览用了阿娇主演的视频作为《0.7%的盐》作为宣传海报使用。彼时多伦路的每个路边围栏上是一张张阿娇微笑流泪的肖像,引得不少遐想非非的游客走入展览。蒋志善于巧妙地将公众娱乐性与社会问题结合,同时令作品充满弹性,也可以认为“娱乐性”成为其作品获取其他领域注意力的四两拨千斤之桥道。但他并不是借助于那些媒体事件和话题,而是去处理媒体带来的不断遭遇到的未经处理的新经验。北京站台展览虽然依然出现作品《0.7%的盐》,但展览形式有了很大变化。对视一股强烈而真实的情感,观众往往更容易的“被诱使”进作品的表述之中。同时剧场感也是蒋志偏好的效果之一,许多视频作品淡化故事背景,突显个体的细微情绪变化,这也为观者提供了开放式的解读机会。这个展览所探讨的重要的不是蒋志的态度是什么,而是面对那些脸、胳膊、躯体与嗓音,我们又应当是什么态度,这种“应当”的理由又是什么?
文/尤洋
蒋志是近年来十分活跃的一名跨媒体艺术家,他的年度个展《表态》继上海及香港之后,正在北京的站台中国展出。如同其他成长于上世纪90年代实验艺术大潮而如今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坚力量的艺术家一样,蒋志的作品在经意不经意间呈现出的是在历史进程大背景下,由政治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有关日常生活、有关大众的审美或是娱乐文化上的价值观转变。在《表态》中展出的作品,蒋志延续使用了一种把媒体视角作为创作材料的方式,(这或许与他长达十年的社会记者经验有关),并精准把握到上述种种社会变换的前沿线索。在蒋志的社会学研究上,他着迷使用大众所熟悉的视觉经验(包括娱乐八卦),与艺术主体性融为一体:比如邀请阿娇和芙蓉分别参与到两个作品的创作。芙蓉姐姐与蒋志合作拍摄了《娇羞》系列,随后真人等大的肖像被置于巴洛克式金色华丽相框之内悬挂于类似玄关的转角墙上,观众不可避免的会近距离观看到她娇羞含蓄的面容。上海站的展览用了阿娇主演的视频作为《0.7%的盐》作为宣传海报使用。彼时多伦路的每个路边围栏上是一张张阿娇微笑流泪的肖像,引得不少遐想非非的游客走入展览。蒋志善于巧妙地将公众娱乐性与社会问题结合,同时令作品充满弹性,也可以认为“娱乐性”成为其作品获取其他领域注意力的四两拨千斤之桥道。但他并不是借助于那些媒体事件和话题,而是去处理媒体带来的不断遭遇到的未经处理的新经验。北京站台展览虽然依然出现作品《0.7%的盐》,但展览形式有了很大变化。对视一股强烈而真实的情感,观众往往更容易的“被诱使”进作品的表述之中。同时剧场感也是蒋志偏好的效果之一,许多视频作品淡化故事背景,突显个体的细微情绪变化,这也为观者提供了开放式的解读机会。这个展览所探讨的重要的不是蒋志的态度是什么,而是面对那些脸、胳膊、躯体与嗓音,我们又应当是什么态度,这种“应当”的理由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