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现在喜欢岩井俊二了,喜欢他把青春写得那么的悲哀。虽然看到所有的场面让人感到打心底的酸痛。其实到底什么是真正的青春,青春谁说一定要是美好的。青春是可以放纵的,可以肆意妄为的。因为这些本来就是青春的颜色。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这部电影中,我爱上了那青葱的麦田,那个白衣飘飘的男孩。这样和谐的场面在这部电影中是难得的。
寂寞的少年灵魂,就这样在岩井俊二的影片中哭泣:雄一、星野原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二人虽然有家庭,但都很孤独。雄一和母亲、继父和继父带来的弟弟生活在一起,,缺乏沟通,缺少爱。星野则有一个年轻漂亮的母亲,然而显然母亲并没有给星野足够的爱。于是两颗孤独的心聚在一起。其实兄弟般的情谊也是我们中学时代非常美好的回忆,有个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也是中学生活难得的收获,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价值并不亚于暗恋的美丽。然而岩井俊二让主人公毁了这一切。
这是一个其实和莉莉周无关的故事。
这是一个与青春有关的故事。
莉莉周的以太。“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需要友情、亲情、爱情,但是在其中难免受到伤害,多少人默默忍耐着。所以我们需要以太来治愈。”
残酷低迷的青春只会是灰暗的颜色,它不红润,不鲜嫩,它饱含着伤害,淌下淋漓的血。当绿色麦田、倾斜天空又一次在眼前晃动,当那些无助的少年们又一次站在麦田里听着莉莉周的歌声,伴随着小林武史排山倒海般的配乐,字幕缓缓滑出,我才意识到我度过了怎样的一个146分钟。
青春找不到出路,是因为忘记了来时的方向。迷药般的暂时安慰,只会让灰暗的更加灰暗。
我曾经试着问好多朋友有关青春的色彩,他们总是尽力地去解释,却又词不达意。似乎每个人都觉得能够用颜色来表述这样的比喻,似乎每个人都觉得有能力去驾驭去掌控,但又似乎所有人都觉得力不从心。这是很微妙的感觉,太美丽的东西会令人想要占有。占有,占有年轻的所有凄美和残酷,也占有生命中所有珍贵的情感、朦胧和无知。
占有本身是没有错的,或许有时候面对就是一种绝对的勇气。我是说,面对一场空无的挣扎,往往看来,是一种奢侈的流逝。
我想成长如果注定就是一场失去,那我情愿收敛一些伤害。我有能力掌控吗?我有能力挽救吗?像一条鱼儿游进了网,像只鸟儿被砍了翅膀,像块石头扔在街上,像个战士被弃之山岗;像一粒尘土飘在风中,像个烟头扔进垃圾桶,像团废纸投入火中,像朵花儿被车轮压过。假如真的是这样,我是不是还依旧去拼命坚守,依旧去拼命承载,依旧去拼命感伤。我是否还依旧存在,是否还依旧有勇气去心平气和地经历,走完我还差一点没有走完的青春?
原本好端端一个残忍的故事,竟被演绎得如此干净和纯洁。因为很多时候都是沉默的镜头,是画面里大片绿油油的麦田,是那些孩子脸上一闪而过的忧郁。不知道为什么,我始终有些隔岸观火的漠然。
改变有时看起来突兀,有时看起来酝酿已久。星野和莲见都没有健康和完整的家庭,友情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全部。冲绳之旅所经历的生死,彻底改变了星野,他忽然变得残酷、无情,星野的变化使得所有人的角色发生挪移,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每个人都找到了最恰当自己的位置。比方莲见也骤然变得麻木起来。他从来都不去指责星野的改变,甚至仿佛预料已久,他默默的配合,默默的迁就,甚至默默地摧残,对自己和他人。他喜欢的久野永远失去了青春最宝贵的美丽和贞节,这些莲见原本是可以挽救的,但是他眼睁睁目睹着摧毁的过程,眼睁睁的看着喜欢的女生被人强暴,无动于衷。
影片中津田的死常让我在闭上眼睛的时候感受到淋漓的痛。她的自杀或许是电影中最日本的地方,无论什么原因死于豆蔻,死在最美的时候,是日本最乖异的美学逻辑。津田是被星野抓住的援助交际的女学生,之后的每一次交易星野理所当然地从中抽取一定比例的钱。出卖自己的身体却为不相干的同学赚钱,津田似乎并没有恨得多彻底。她没有反抗,只是自虐,疯狂的自虐。她跳进污水中把自己弄脏,她把星野留给她的钱在地上踩烂。她的自杀很突然,一个人跑在路上,看见大叔们在放风筝,她说“要是能骑在风筝上就好了。”大叔回答:“哈哈,真是奇怪的想法。”十五秒后津田葬礼的队伍在夕阳下缓缓穿过,她的尸体在夕阳下看起来绝美,一种飞翔的姿势,落地无声。
对于青春,死亡也唤不回的觉醒。依然毫无知觉,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出一丝一毫的伤痛。毫无知觉,我始终记得他们插着耳机听Lily的样子,站在不晓得何处,却无关任何处。他们站在不同的地方,躲在不同的角落里,却是同样的虔诚。对于爱,或者关怀,从来都没有亲近的。与家庭的距离背离得太过遥远,在社会的奢靡外相中沉沦,没有人能够拯救他们,甚至亲近地说一些话。
豆蔻年华,被一群没有强烈情感的时光抹去了本该有的单纯和甜蜜,反正都没有了,似乎没有等来盛开,似乎从来注定凋零。我后来想,这是一个缺少信仰的时代所牺牲的孩子们。缺少信仰,也就远离了激情和壮烈。这是个太过拥挤的年代,再也没有多余的空间容纳哪怕一点点的宣泄和逃离。莉莉周,只是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但他们终究是孤独的,每个人都没有办法像我们一样把所有的故事看清楚,所呈现的仅仅是一点点,一点点悲怆,一点点弥留,一点点咆哮,一点点落寞。
不应该让孩子承受这么多的,我这么想,只是,想不明白该怎么办。
记得星野在荒野中撕心裂肺地狂叫,记得津田落在地上时放肆地张扬臂膀。
死亡,本不该这样近的,只是在孩子的心里,比我们预料的要近的多。他们更舍得放逐生命,也更懂得怎样让一切结束得看起来壮观。
我所不能承受的,我所最无法遗忘的,兴许就是这样的伤与这样的漠然间的反差。偶然间镜头回到学校,回到我们所熟悉的课堂,从讲台上看下去的孩子们使我根本无法相信曾经发生的事,曾经流露出的深深的狰狞。我想我算是坚强的,我想着那是日本的社会,那是日本的孩子,那么我们的孩子呢?有没有,哪怕一点点,这份令人惊悚的漠然,到底有没有呢?
看完严井俊二的电影,经常会产生一种恍惚的虚脱感,或者,这正是他的作品真正令我着迷的地方,使我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清醒,虽然很难说这种清醒给我带来更多的是快乐还是痛苦,但是我想我愿意这么清醒着,不至于陷入不自觉的麻木。
我们的生命中似乎没有什么很深植于内心值得去追求的东西,没有确切的信仰,但却有许许多多Lily的踪迹在漂浮,有许多虚幻而美妙的东西在我们的身体里播洒着,无微不至。我似乎可以信耶稣信佛,在恰当的时候选择契合的信仰,只是心中仍是虚空。这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只是毫无力气的,去遭遇和留念。
信仰,有时真的太过脆弱的,或许真正脆弱的是我们的内心,而冷漠,只是太过热爱这世界,背叛却是催促太早收敛起激情和感触,以至于半径40mm的弱小的心脏开始渐渐沉重,渐渐苍老,渐渐无所投靠。
在网上寻觅“莉莉周”踪迹的时候,发现了一段真挚的评论:
原来我们终究只能在虚幻的幸福里相亲相爱。而一旦回到现实中,残酷的依然残酷,弱小的依然弱小,所有不如意的事,都无法因为暂时的逃避而真的消失不见。我们可以在虚幻中紧紧拥抱,却依然在现实中冷漠相对;可以在虚幻中尽情倾诉,却依然在现实里固守着疏离;可以在无形的交流中灵犀相通,却依旧在现实里互相残忍伤害。
带伤的豆蔻,常常看不到血迹,却能不禁怀念起过往的心血来潮。
怅然的年华,常常毫不留痕迹,却能真实悼念起无悔的绿色幻醒。
寂寞的少年灵魂,就这样在岩井俊二的影片中哭泣:雄一、星野原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二人虽然有家庭,但都很孤独。雄一和母亲、继父和继父带来的弟弟生活在一起,,缺乏沟通,缺少爱。星野则有一个年轻漂亮的母亲,然而显然母亲并没有给星野足够的爱。于是两颗孤独的心聚在一起。其实兄弟般的情谊也是我们中学时代非常美好的回忆,有个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也是中学生活难得的收获,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价值并不亚于暗恋的美丽。然而岩井俊二让主人公毁了这一切。
这是一个其实和莉莉周无关的故事。
这是一个与青春有关的故事。
莉莉周的以太。“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需要友情、亲情、爱情,但是在其中难免受到伤害,多少人默默忍耐着。所以我们需要以太来治愈。”
残酷低迷的青春只会是灰暗的颜色,它不红润,不鲜嫩,它饱含着伤害,淌下淋漓的血。当绿色麦田、倾斜天空又一次在眼前晃动,当那些无助的少年们又一次站在麦田里听着莉莉周的歌声,伴随着小林武史排山倒海般的配乐,字幕缓缓滑出,我才意识到我度过了怎样的一个146分钟。
青春找不到出路,是因为忘记了来时的方向。迷药般的暂时安慰,只会让灰暗的更加灰暗。
我曾经试着问好多朋友有关青春的色彩,他们总是尽力地去解释,却又词不达意。似乎每个人都觉得能够用颜色来表述这样的比喻,似乎每个人都觉得有能力去驾驭去掌控,但又似乎所有人都觉得力不从心。这是很微妙的感觉,太美丽的东西会令人想要占有。占有,占有年轻的所有凄美和残酷,也占有生命中所有珍贵的情感、朦胧和无知。
占有本身是没有错的,或许有时候面对就是一种绝对的勇气。我是说,面对一场空无的挣扎,往往看来,是一种奢侈的流逝。
我想成长如果注定就是一场失去,那我情愿收敛一些伤害。我有能力掌控吗?我有能力挽救吗?像一条鱼儿游进了网,像只鸟儿被砍了翅膀,像块石头扔在街上,像个战士被弃之山岗;像一粒尘土飘在风中,像个烟头扔进垃圾桶,像团废纸投入火中,像朵花儿被车轮压过。假如真的是这样,我是不是还依旧去拼命坚守,依旧去拼命承载,依旧去拼命感伤。我是否还依旧存在,是否还依旧有勇气去心平气和地经历,走完我还差一点没有走完的青春?
原本好端端一个残忍的故事,竟被演绎得如此干净和纯洁。因为很多时候都是沉默的镜头,是画面里大片绿油油的麦田,是那些孩子脸上一闪而过的忧郁。不知道为什么,我始终有些隔岸观火的漠然。
改变有时看起来突兀,有时看起来酝酿已久。星野和莲见都没有健康和完整的家庭,友情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全部。冲绳之旅所经历的生死,彻底改变了星野,他忽然变得残酷、无情,星野的变化使得所有人的角色发生挪移,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每个人都找到了最恰当自己的位置。比方莲见也骤然变得麻木起来。他从来都不去指责星野的改变,甚至仿佛预料已久,他默默的配合,默默的迁就,甚至默默地摧残,对自己和他人。他喜欢的久野永远失去了青春最宝贵的美丽和贞节,这些莲见原本是可以挽救的,但是他眼睁睁目睹着摧毁的过程,眼睁睁的看着喜欢的女生被人强暴,无动于衷。
影片中津田的死常让我在闭上眼睛的时候感受到淋漓的痛。她的自杀或许是电影中最日本的地方,无论什么原因死于豆蔻,死在最美的时候,是日本最乖异的美学逻辑。津田是被星野抓住的援助交际的女学生,之后的每一次交易星野理所当然地从中抽取一定比例的钱。出卖自己的身体却为不相干的同学赚钱,津田似乎并没有恨得多彻底。她没有反抗,只是自虐,疯狂的自虐。她跳进污水中把自己弄脏,她把星野留给她的钱在地上踩烂。她的自杀很突然,一个人跑在路上,看见大叔们在放风筝,她说“要是能骑在风筝上就好了。”大叔回答:“哈哈,真是奇怪的想法。”十五秒后津田葬礼的队伍在夕阳下缓缓穿过,她的尸体在夕阳下看起来绝美,一种飞翔的姿势,落地无声。
对于青春,死亡也唤不回的觉醒。依然毫无知觉,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出一丝一毫的伤痛。毫无知觉,我始终记得他们插着耳机听Lily的样子,站在不晓得何处,却无关任何处。他们站在不同的地方,躲在不同的角落里,却是同样的虔诚。对于爱,或者关怀,从来都没有亲近的。与家庭的距离背离得太过遥远,在社会的奢靡外相中沉沦,没有人能够拯救他们,甚至亲近地说一些话。
豆蔻年华,被一群没有强烈情感的时光抹去了本该有的单纯和甜蜜,反正都没有了,似乎没有等来盛开,似乎从来注定凋零。我后来想,这是一个缺少信仰的时代所牺牲的孩子们。缺少信仰,也就远离了激情和壮烈。这是个太过拥挤的年代,再也没有多余的空间容纳哪怕一点点的宣泄和逃离。莉莉周,只是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但他们终究是孤独的,每个人都没有办法像我们一样把所有的故事看清楚,所呈现的仅仅是一点点,一点点悲怆,一点点弥留,一点点咆哮,一点点落寞。
不应该让孩子承受这么多的,我这么想,只是,想不明白该怎么办。
记得星野在荒野中撕心裂肺地狂叫,记得津田落在地上时放肆地张扬臂膀。
死亡,本不该这样近的,只是在孩子的心里,比我们预料的要近的多。他们更舍得放逐生命,也更懂得怎样让一切结束得看起来壮观。
我所不能承受的,我所最无法遗忘的,兴许就是这样的伤与这样的漠然间的反差。偶然间镜头回到学校,回到我们所熟悉的课堂,从讲台上看下去的孩子们使我根本无法相信曾经发生的事,曾经流露出的深深的狰狞。我想我算是坚强的,我想着那是日本的社会,那是日本的孩子,那么我们的孩子呢?有没有,哪怕一点点,这份令人惊悚的漠然,到底有没有呢?
看完严井俊二的电影,经常会产生一种恍惚的虚脱感,或者,这正是他的作品真正令我着迷的地方,使我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清醒,虽然很难说这种清醒给我带来更多的是快乐还是痛苦,但是我想我愿意这么清醒着,不至于陷入不自觉的麻木。
我们的生命中似乎没有什么很深植于内心值得去追求的东西,没有确切的信仰,但却有许许多多Lily的踪迹在漂浮,有许多虚幻而美妙的东西在我们的身体里播洒着,无微不至。我似乎可以信耶稣信佛,在恰当的时候选择契合的信仰,只是心中仍是虚空。这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只是毫无力气的,去遭遇和留念。
信仰,有时真的太过脆弱的,或许真正脆弱的是我们的内心,而冷漠,只是太过热爱这世界,背叛却是催促太早收敛起激情和感触,以至于半径40mm的弱小的心脏开始渐渐沉重,渐渐苍老,渐渐无所投靠。
在网上寻觅“莉莉周”踪迹的时候,发现了一段真挚的评论:
原来我们终究只能在虚幻的幸福里相亲相爱。而一旦回到现实中,残酷的依然残酷,弱小的依然弱小,所有不如意的事,都无法因为暂时的逃避而真的消失不见。我们可以在虚幻中紧紧拥抱,却依然在现实中冷漠相对;可以在虚幻中尽情倾诉,却依然在现实里固守着疏离;可以在无形的交流中灵犀相通,却依旧在现实里互相残忍伤害。
带伤的豆蔻,常常看不到血迹,却能不禁怀念起过往的心血来潮。
怅然的年华,常常毫不留痕迹,却能真实悼念起无悔的绿色幻醒。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