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成本文艺片如何卖好&谈谈艺术影院的建设(老文)
其实自己不懂,大概说说吧
一、制作阶段:合理分配资金、多考虑营销因素
俞飞鸿拍《爱有来生》和蒋雯丽拍《我们天上见》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所有的预算都用到
了线下(制作费用),而线上(卡司和营销)的钱则是能省则省。这样确实是在最大程度
上保证了影片质量,但是发行的时候会很困难。如果是处女作,投资方钱过来就是检验你
水平,不图这次就卖好,那无所谓。但是如果是想盈利,这样肯定不行。中国的影院观众
,说好听点是不成熟,说难听点就是没有自己的判断力、从众心理特别强,面对这样一批
观众,没有上点价钱的卡司和硬广告,影票是不好卖的。
《爱有来生》和《我们天上见》的演员选的都很好,跟角色很贴切,但是实在跟影片的投
资不符。《爱有来生》是有动作场面的古装戏,还自己搭了个村子,投资上千万了,卡司
应该用个上百万的吧。《我们天上见》全部70年代的布景、道具(比如蒸汽机车),做的
比较到位,还有很多室外戏,估计光制作成本这块是《夜店》的三倍不止。当然故事限制
没有一二线卡司可找,那就多加点中青年角色的戏,怕影响主线多些客串的也行。
当然但凡有点追求的导演,肯定不愿意这样。拿卡司来说,在中国也就中青年男演员这块
选择范围还比较大,一二线里面有不少演技不错的,什么类型的角色都挑的到合适的。中
青年女演员好的都很匮乏,更不要说90岁老头和10岁小女孩了。往往你在一二线里面找,
反而没有合适的,三线倒还选择多点。
还有就是剧本编写的时候要考虑到尽可能多的留下一些炒作点,总得要让发行方有的东西
可发啊。没钱投硬广,也得有空间做软广才行。
还有类型方面,同一个本子,能做爱情喜剧的就不做浪漫轻喜,能做浪漫轻喜的就不做温
情,能做温情的就不做苦情。
上面这些都是跟导演——哪怕是工程师式的导演——的追求完全相悖的,但是很无奈,中
国的影院观众就是只会跟风看炒作的厉害的片子,必须迎合他们。拍片子不挣钱,就没有
人给你投资,你连创作的机会都没有,还谈何追求?所以必须妥协。
所以大家看到很多片子拍的很烂,其实有时候真不是导演水平问题,真的是观众太次、导
演向市场做了很多妥协以后的结果。这就是中国电影业的现实。好在情况正在不断好转。
二、发行阶段:以巧胜多
到了发行阶段,影片已经拍好了,片子如果已经是很文艺的风格,也没有什么话题性,更
没有什么钱留出来砸主流媒体,那就只能死马当活马医,有什么卖什么了。
钱少的时候搞影片推广大概有三种办法:
1.想办法制造话题搞软广告。比如《我们天上见》,如果在电视台搞怀旧专题的时候插一
杠子,唤醒一下国人对70年代的整体记忆,估计能吸引不少60年代出生的观众。
2.搞口碑营销,让口碑提前发挥作用。如果对影片的质量有自信的话,可以跟天涯、豆瓣
、时光这些文化社区搞免费提前观影活动,片子如果口碑好,传播的速度是很快的。另外
也可以专门邀请一些新浪微博上的名人办看片会(可以专门找60年代出生于城市的女性)
,不一定是文化圈的,企业界的名人也可以(他们看首映的机会比较少,但是混到这个层
次品味不会差),如果他们看了以后有一部分人在发了微博,就会迅速在千万个follow他
们的人间传播开来。目前的中国人还是独立思考能力差,自己不去判断,而往往很信任成
功人士牛逼人士的判断。
3.搞病毒营销。现在是web2.0的时代了,用户和用户间的信息传播渠道的重要性很多时候
已经超过了媒体机构向用户的传播渠道。现在找网络推手去论坛炒帖效果已经不是很好了
。那么可以把影片的信息嵌入在其他的东西里面(有点像植入广告的意思),比如《人在
囧途》剧组搞的“盒饭大叔狂喷蛋蛋”的视频,在优酷上很火,点击量已经有近两百万,
对电影是个很好的宣传。或者在校内上搞个跟电影扯上关系的小游戏也不错。这些都不会
花多少钱,有个几千块就能做,却可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关于电影营销,专业的工作者肯定比我懂得多,就不多瞎说了。
三、放映环节:谈谈艺术影院的建设
影片要卖好,绝对是越早的环节越能解决问题,到了影院这,除非是制片方有控股影院,
否则现在影片这么多,影院经理肯定是什么赚钱放什么,不可能去考虑制片方的利益。如
果前两个阶段比较失败,到了放映环节肯定是回天乏力了,而且影院方面跟制片方发行方
也根本不在一条战线上。这里就宏观上说说艺术电影放映市场的培育吧。
很多发达国家都有很多艺术影院,有专门的艺术院线供片。拿我待过的曼彻斯特来说,中
心城区就3家影院,其中两家是十几二十几个厅的大型连锁影院,还有一家就是艺术影院,
也是离曼彻斯特大学最近的一家。(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它的网站http://www.
cornerhouse.org/)
这家艺术影院不大,就3个厅,影厅的装潢和布局也很普通,都是老式影院的风格。平常主
要放些公映的文艺片,外语片在英国上映了也一般都会放,被当做一种了解异国文化的途
径(投名状在英国上映的时候在曼城就只有这家影院放)。也时常会有一些未公映的独立
影片和不在英国公映的外国影片(我在的时候这放了24城记)做一两场放映。如果是前者
,一般导演会过来跟观众交流;如果是后者,一般会找大学或研究机构里面做相关领域研
究的人在放映前或者放映后针对影片涉及到的该国社会、文化、艺术方面的情况做一些讲
解。这里也经常举办一些专门的讲座,都是售票的。
盈利模式方面,首先这卖咖啡和鸡尾酒而不是汽水和爆米花。其次来自会员的收入比重比
较大,大部分客户都是影院的长期会员,影院有点沙龙、俱乐部的性质。再一个周边销售
很多,小众电影的DVD和纪念品啊,有关电影的书籍资料啊,卖的都不错。
国内现在也有正规运营的艺术影院了,都在北京,小西天电影资料馆、法国文化中心电影
厅,还有MOMA。不过前两个虽然也卖票,但很大程度上是公益运营,只有MOMA完全是盈利
机构,不过就还是要大部分时间放商业大片。
确实现在国内做专门的艺术影院市场还不行,不过个人觉得可以先从做一个专门跟大学合
作搞艺术放映的院线开始。学生里面文艺青年还比较多,有氛围。主要就周末放,学生票
价10块就很有竞争力(就算票价一样,学生也会更喜欢跟同学在一起观影),也对外售票
,票价定20。商业大片如果质量比较好也可以二轮拿过来放。场地长期租学校的礼堂,租
金比外面便宜,而且风格也比较贴合。如果能通过长期培养在校内校外积累了一定观众群
,就可以在大学附近租专门场地进行运作。最后肯定还是要走上以会员为主的道路,一来
是通过影院选片的品味吸引长期客户,二来也是通过经营的一个文艺圈子来把兴趣相投的
人聚在一起。
如果这样的影院慢慢多了,我想一些纯艺术片可以直接通过艺术院线发行,发行成本也会
低很多,也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受众。像《我们天上见》这样的文艺风格的商业片也有更大
的市场。
一、制作阶段:合理分配资金、多考虑营销因素
俞飞鸿拍《爱有来生》和蒋雯丽拍《我们天上见》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所有的预算都用到
了线下(制作费用),而线上(卡司和营销)的钱则是能省则省。这样确实是在最大程度
上保证了影片质量,但是发行的时候会很困难。如果是处女作,投资方钱过来就是检验你
水平,不图这次就卖好,那无所谓。但是如果是想盈利,这样肯定不行。中国的影院观众
,说好听点是不成熟,说难听点就是没有自己的判断力、从众心理特别强,面对这样一批
观众,没有上点价钱的卡司和硬广告,影票是不好卖的。
《爱有来生》和《我们天上见》的演员选的都很好,跟角色很贴切,但是实在跟影片的投
资不符。《爱有来生》是有动作场面的古装戏,还自己搭了个村子,投资上千万了,卡司
应该用个上百万的吧。《我们天上见》全部70年代的布景、道具(比如蒸汽机车),做的
比较到位,还有很多室外戏,估计光制作成本这块是《夜店》的三倍不止。当然故事限制
没有一二线卡司可找,那就多加点中青年角色的戏,怕影响主线多些客串的也行。
当然但凡有点追求的导演,肯定不愿意这样。拿卡司来说,在中国也就中青年男演员这块
选择范围还比较大,一二线里面有不少演技不错的,什么类型的角色都挑的到合适的。中
青年女演员好的都很匮乏,更不要说90岁老头和10岁小女孩了。往往你在一二线里面找,
反而没有合适的,三线倒还选择多点。
还有就是剧本编写的时候要考虑到尽可能多的留下一些炒作点,总得要让发行方有的东西
可发啊。没钱投硬广,也得有空间做软广才行。
还有类型方面,同一个本子,能做爱情喜剧的就不做浪漫轻喜,能做浪漫轻喜的就不做温
情,能做温情的就不做苦情。
上面这些都是跟导演——哪怕是工程师式的导演——的追求完全相悖的,但是很无奈,中
国的影院观众就是只会跟风看炒作的厉害的片子,必须迎合他们。拍片子不挣钱,就没有
人给你投资,你连创作的机会都没有,还谈何追求?所以必须妥协。
所以大家看到很多片子拍的很烂,其实有时候真不是导演水平问题,真的是观众太次、导
演向市场做了很多妥协以后的结果。这就是中国电影业的现实。好在情况正在不断好转。
二、发行阶段:以巧胜多
到了发行阶段,影片已经拍好了,片子如果已经是很文艺的风格,也没有什么话题性,更
没有什么钱留出来砸主流媒体,那就只能死马当活马医,有什么卖什么了。
钱少的时候搞影片推广大概有三种办法:
1.想办法制造话题搞软广告。比如《我们天上见》,如果在电视台搞怀旧专题的时候插一
杠子,唤醒一下国人对70年代的整体记忆,估计能吸引不少60年代出生的观众。
2.搞口碑营销,让口碑提前发挥作用。如果对影片的质量有自信的话,可以跟天涯、豆瓣
、时光这些文化社区搞免费提前观影活动,片子如果口碑好,传播的速度是很快的。另外
也可以专门邀请一些新浪微博上的名人办看片会(可以专门找60年代出生于城市的女性)
,不一定是文化圈的,企业界的名人也可以(他们看首映的机会比较少,但是混到这个层
次品味不会差),如果他们看了以后有一部分人在发了微博,就会迅速在千万个follow他
们的人间传播开来。目前的中国人还是独立思考能力差,自己不去判断,而往往很信任成
功人士牛逼人士的判断。
3.搞病毒营销。现在是web2.0的时代了,用户和用户间的信息传播渠道的重要性很多时候
已经超过了媒体机构向用户的传播渠道。现在找网络推手去论坛炒帖效果已经不是很好了
。那么可以把影片的信息嵌入在其他的东西里面(有点像植入广告的意思),比如《人在
囧途》剧组搞的“盒饭大叔狂喷蛋蛋”的视频,在优酷上很火,点击量已经有近两百万,
对电影是个很好的宣传。或者在校内上搞个跟电影扯上关系的小游戏也不错。这些都不会
花多少钱,有个几千块就能做,却可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关于电影营销,专业的工作者肯定比我懂得多,就不多瞎说了。
三、放映环节:谈谈艺术影院的建设
影片要卖好,绝对是越早的环节越能解决问题,到了影院这,除非是制片方有控股影院,
否则现在影片这么多,影院经理肯定是什么赚钱放什么,不可能去考虑制片方的利益。如
果前两个阶段比较失败,到了放映环节肯定是回天乏力了,而且影院方面跟制片方发行方
也根本不在一条战线上。这里就宏观上说说艺术电影放映市场的培育吧。
很多发达国家都有很多艺术影院,有专门的艺术院线供片。拿我待过的曼彻斯特来说,中
心城区就3家影院,其中两家是十几二十几个厅的大型连锁影院,还有一家就是艺术影院,
也是离曼彻斯特大学最近的一家。(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它的网站http://www.
cornerhouse.org/)
这家艺术影院不大,就3个厅,影厅的装潢和布局也很普通,都是老式影院的风格。平常主
要放些公映的文艺片,外语片在英国上映了也一般都会放,被当做一种了解异国文化的途
径(投名状在英国上映的时候在曼城就只有这家影院放)。也时常会有一些未公映的独立
影片和不在英国公映的外国影片(我在的时候这放了24城记)做一两场放映。如果是前者
,一般导演会过来跟观众交流;如果是后者,一般会找大学或研究机构里面做相关领域研
究的人在放映前或者放映后针对影片涉及到的该国社会、文化、艺术方面的情况做一些讲
解。这里也经常举办一些专门的讲座,都是售票的。
盈利模式方面,首先这卖咖啡和鸡尾酒而不是汽水和爆米花。其次来自会员的收入比重比
较大,大部分客户都是影院的长期会员,影院有点沙龙、俱乐部的性质。再一个周边销售
很多,小众电影的DVD和纪念品啊,有关电影的书籍资料啊,卖的都不错。
国内现在也有正规运营的艺术影院了,都在北京,小西天电影资料馆、法国文化中心电影
厅,还有MOMA。不过前两个虽然也卖票,但很大程度上是公益运营,只有MOMA完全是盈利
机构,不过就还是要大部分时间放商业大片。
确实现在国内做专门的艺术影院市场还不行,不过个人觉得可以先从做一个专门跟大学合
作搞艺术放映的院线开始。学生里面文艺青年还比较多,有氛围。主要就周末放,学生票
价10块就很有竞争力(就算票价一样,学生也会更喜欢跟同学在一起观影),也对外售票
,票价定20。商业大片如果质量比较好也可以二轮拿过来放。场地长期租学校的礼堂,租
金比外面便宜,而且风格也比较贴合。如果能通过长期培养在校内校外积累了一定观众群
,就可以在大学附近租专门场地进行运作。最后肯定还是要走上以会员为主的道路,一来
是通过影院选片的品味吸引长期客户,二来也是通过经营的一个文艺圈子来把兴趣相投的
人聚在一起。
如果这样的影院慢慢多了,我想一些纯艺术片可以直接通过艺术院线发行,发行成本也会
低很多,也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受众。像《我们天上见》这样的文艺风格的商业片也有更大
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