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电影应用解析——作业。。
![]() |
豆瓣的功能里我最经常用的就是豆瓣电影。豆瓣电影就像是电影《漫步云端》主角手中的飞行里程卡一样,记录着我看电影的里程。而豆瓣电影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结合,广播与窄播结合的特点使得看电影的心得体会可以与更多的人更有效率地交流,看电影也变成了社会化的活动。
豆瓣电影到底是哪里别出心裁呢?下面就从每个功能的特性与影响分析我心中的豆瓣电影。
一:首页的搜索、排名功能
首页的搜索可以轻松找到目标电影。搜索功能在网络上已经很常见了,迅雷电影、IMDB上都有。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影视帝国、电影天地等提供下载服务的就没有搜索功能,极不方便。排名功能就是将最近最火的电影排名,占用的版面相当大。这两个功能都可以理解为让受众轻松看上电影,搜索功能针对有想看的电影的受众,排名功能针对没明确想看什么电影的受众。搜索属于窄播,针对不同需求受众的个性化服务。排名属于广播。这种广播的方式一方面紧跟最新影讯,让受众迅速了解新电影的情况,另一方面又给新上电影做了宣传。
二:记录个人电影里程功能
“我的电影”中豆瓣把你的电影里程分为“看过”、“想看”、“在看”,记录的内容除了电影之外还包括你对该电影的评分及评论。这种窄播方式是针对每个受众设计的,每个受众都有不同于他人的“我的电影”。该功能同时又在进行大众传播,别的网友通过浏览你的页面可以知道你看过了哪些电影,他们也许对你页面的某一电影感兴趣,于是你的传播对他就造成了影响。
三:评分及评论功能
豆瓣电影评分分为两种,一种是给电影打分,一种是给评论投“有用”、“没用”票。两者都属于大众传播,是集体行为共同对该电影构成的评价。如果电影一个人打分低而大多数人打分高,只要参与者够多,是不会影响电影的得分的。如果电影得分过低,选择看该电影的受众就会较得分高的电影少很多了。对评论投票的影响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是评论投票有反馈过程,写出该评论的人可以看到他的评论得了多少“有用”、“没用”的,如果“没用”票过多,可能会对某些心理比较脆弱的受众产生不良影响。
评论主要是针对电影和影评的。评论功能则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在交织进行。受众A对电影写出评论,则浏览过该网页的人都可看到。受众B很发对受众A的观点,给受众A回复,则构成人际传播,但是所有浏览过该网页的人又都能看到,于是又构成大众传播。受众B觉得受众A太扯了,但是又不好公开骂他,于是发了封豆邮给受众A,这就又是单纯的人际传播。但是豆瓣的评论功能现在明显有个缺陷,评论功能缺少指向性。受众B给受众A的回复,参与评论但与AB两人讨论无关的受众C也会被豆瓣提示有新回复,这就变成骚扰了。如果受众B可以直接回复受众A,就像人人网那样,无关的人不用看到就好了。另外就是如果能引入人人网的悄悄话功能就更完善了,受众B想骂受众A还得跑豆邮上去骂,不如直接在评论中使用悄悄话功能只让受众A能看到来的方便。
四:相关功能
这是我在豆瓣最喜欢的功能之一。很多网站都有相关功能,亚马逊、卓越、当当等。豆瓣相关功能就是通过你看的电影,网站会向你推荐跟该电影相关的电影、豆列(同类电影集合)、豆瓣用户。这种窄播一方面使受众寻找目标电影效率变高,另一方面又可以结交有相同爱好的网友。
豆瓣电影其实就是个大杂烩。它把博客、交友、电影百科、PDA等都揉在一起,然后就弄出个豆瓣电影。不过它确实很有意思也很有吸引力。我每次看完新的电影都会习惯性地到豆瓣电影去添加成“看过”并打分给评论。“想看”现在已经成为我看电影的计划表,如果没有特别想看的新片我都会从“想看”里去找。豆瓣电影俨然成为我的个人PDA,如果单靠大脑肯定记不住那些想看的和看过的电影。而我也确实通过豆瓣电影结识到在电影上志同道合的朋友。它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
至于豆瓣电影的发展趋势,首先是多种属性的融合。既然它已经是个大杂烩了,那不妨让它再丰富些。未来youtube、迅雷下载、淘宝等这些元素会被豆瓣发展得更为成熟。比如网友可以直接上传电影片段,豆瓣给出电影下载地址,豆瓣给出影片光盘在淘宝的销售链接等等。可以把电影从敲定目标电影、搜索目标电影、下载、销售、评论反馈、排名这一套程序都做全做完善。然后就是多种媒体的融合。豆瓣电影不能只是局限在网页上,电脑用户终端和手机用户终端的推出可以让查找电影、接受留言、发表评论更迅速更效率。没联上网时就是电影百科,联上网了就是人人桌面。
人都是很懒的。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