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心理距离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认为在设计中它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浅析审美心理距离说在设计中的启示
1 前言
审美心理距离说由美学家布洛于1912年提出,认为只有当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保持一种恰当的“心理距离”,对象之于主体才是美的。他根本否认美的纯粹客观性,放弃对美的本质,美的客观因素的追究,只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从美感效应上研究美。并认为只有从这种角度去考察美,才不会造成用客观标准、准则和范畴来抹杀掉丰富多彩的美感事实。
2 审美心理距离说
2.1 审美心理距离说的内容
审美心理距离说的主要阐发人是瑞土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他于1912年发表的《心理距离》一书对这一学说作了专门研究,认为距离是一种审美原理,“距离要求被视为‘审美知觉’的主要特征之一”;美感是主体与对象在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时产生的,没有距离的间隔,美和美感均不可能成立;正是由于距离,才使审美和艺术提高到超出实践关系、超出个人利害的狭隘范围之外,使一切审美价值与实用的(功利的)、科学的或伦理的价值区别开来。具体说,距离说包括两个方面:从主体说,审美要完全摆脱现实的功利目的,即与现实功利目的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采取纯粹观赏的态度;从对象说,要完全割断和其他事物的联系,使其成为孤立的、与它物绝缘的观赏形象。
2.2 审美心理距离说的解读
审美心理距离说中的“距离”是这一学说的研究要点,要理解该学说我们应该读懂这个“距离”。这里所说的“距离”实质就是抽象的距离,与我们熟悉的具象的物理学范畴中的距离完全不同,但又有可类比性。以结构同形说为理论基础,则每个审美主体心中都有一把审美尺,当审美对象出现的时候,就会使用这把尺量度审美主体自身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距离。而这把无形迟上面只有两个特殊刻度,分别是“差距”与“超距”。距离小于等于“差距”的值时,审美对象就不具有审美性质,也不存在美。当距离介于“差距”与“超距”的值之间时,主体与对象就能形成一个“互动”的审美过程,大脑皮层下的边缘系统变得兴奋,发自内心感受到美。当距离大于等于“超距”的值时,审美主体会有种“过犹不及”的感觉,特别是在欣赏过一些超出自己审美能力的艺术品。
3 审美心理距离说在设计中的启示
审美距离说在不同领域的设计中,通过从横向和纵向来看都有不同的应用方式。因为设计从微观到宏观,从可视实物具象简单如水杯到不可视的抽象如编程,都叫做设计,故其涉及范围之广不能一一细说,也因本人研究领域和该论文撰写时间有限,结论可能在具体实践上还要深究。以下列举几种各有特色的设计,浅谈审美距离说在设计中的启示。
3.1 审美心理距离说在生活用品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生活用品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消费者心理和生理需求,故生活用品的功能问题是一个绝对性的首要问题。按消费者的需要层次,消费心理划分三个不同阶段,分别是生存性消费,优越性消费和自由性消费,即两大类,生存性消费纯碎是满足生理需求的,优越性消费和自由性消费更多是满足心理需求的。
3.1.1 满足生理需求的生活用品
对于生存性消费的一类生活用品,基本上消费者是希望产品与自身需求达到零距离的契合,是把握在手里马上就知道使用方法,并且使用时间较短,也没打算要把玩一段时间的生活用品,如厕纸。它的使命就是清洁,不需要别致的造型,可能就是生产工艺会不断有新的改革。而在使用上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未必形成审美过程,即是“差距”阶段。
3.1.2 满足心理需求的生活用品
逐步由低层向高层发展,消费者已经不满足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他们要求吃好,吃营养;穿好,穿漂亮。此外,还有娱乐,旅游,学习文化的要求。对属于社交类,享乐类的商品,不仅是感兴趣,羡慕而己,发展到购买高档商品是习以为常的事了,这就是优越性消费和自由性消费。这时候审美心理距离就越显重要了,生活用品既要能体现主人的品位,又要在家里方便储存不浪费空间,为美好生活锦上添花。如电饭锅,现在正方体形状的已日渐取代圆柱形的旧款,就因为在家里摆放更方便没有浪费空间,使家里厨室的布置更显整齐有序又不失优雅。除了形状还有颜色,为什么大多数电饭锅的外胆是白色而金属色占少数呢,是因为白色在家居用品中占大多数,更能被消费者接受,而且白色是高贵大方的象征,则适合大多数的审美主体的审美追求。大多数人会因为看到一个崭新雪白带优雅花纹的电饭锅会觉得“好看”,“漂亮”,要是看到一个颜色花哨,譬如是黑色,红色或者黄色,说“漂亮”的人会明显减少,更多的只会认为“特别”对于从事艺术设计工作的人来说是“有艺术感”。这就是审美心理距离的所在,大众主导市场,崭新雪白是多数人心中的那把审美尺介乎“差距”和“超距”之间的一个和谐的值,而颜色花哨是“超距”值以外的值。对于从事艺术工作的人颜色特别是他们心中那把尺的一个和谐的值。
3.1.3 审美心理距离说应用在生活用品设计
所以说,审美心理距离说在生活用品方面除了要看消费层次,还要看产品所面向的消费人群,不同人群的“距离”不尽相同,需要时间和精力去调查研究,才能提高产品销量,不断完善生活用品的质量。
3.2 审美心理距离说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平面设计是视觉传达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所谓视觉的传达就是指用视觉符号传递各种信息的设计。随着生产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能源的新能源的出现和产品材料的开发应用而不断扩大,并与其他领域相互交叉,逐渐形成一个与其他视觉媒介关联并相互协作的设计新领域。其内容包括:印刷设计、书籍设计、展示设计、影像设计、视觉环境设计、(即公共生活空间的标志及公共环境的色彩设计)等。
在这里主要讲印刷设计,这又包括我们熟悉的海报和请柬设计等,我们考虑一下海报,其实海报也种类繁多,有活动宣传,电影宣传,公益海报等。在审美心理距离方面,活动宣传海报更倾向于平易近人,即处于差距值与超距值之间的一个和谐的值。而电影宣传更强调的是让人过目不忘,从而它需要一种真正震撼人心甚至是触目惊心的效果,于是海报就会通过用各种特效字体,主角楚楚可怜的眼神甚至是一个血腥的斗殴场面等手段来达到目的。较之于活动宣传海报它有更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当然它也是追求达到差距值与超距值之间的一个位置,最理想的是那个值还要偏向超距值。公益海报的作用是公益宣传,我们熟悉的计划生育,远离毒品,出门记得关煤气,小心火患等。这一类海报通常是要达到一种让人心领神会,又能记在心上的效果。怎样才能让人会心一笑又记忆犹新呢?多数海报会采取含蓄的表达手法说明问题,这样做的效果是审美主体要经过思考,联想,想象才会明白其中含义,经过驻足停留这个认真思考的阶段,人就会把内容记在心中。很明显这种心理距离是特殊的,就因为有足够的审美距离,审美主体才有思考空间,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3.3 审美心理距离说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人类的审美意识是在长期的适应自然与理解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人类对自然美的欣赏是出于基因中所沉积的审美本能,而无需绞尽脑汁的思考,此亦为美感的第一特征:个人直觉特征。
不同年代,生产力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人们对身处环境的美的追求不尽相同。在满足温饱等生存条件后,才能谈生活品质的高低,才会有闲暇对精神世界有所追求。而园林就是属于人们精神生活领域里的一部分。当园林超越物质上升到精神层面,就注定其内涵日渐深刻丰满。它的研究范畴也变得比过去只关注王侯将相炫富,充满封建帝制和宗教迷信色彩这些被动式的审美需求,更加复杂并以现代科学为根据,富有地方人文特色以及现代审美需求的特征。
3.3.1 从普通审美主体角度看
普通人对生活环境的追求其实很简单,实用性,舒服,舒心,有情调,这几个方面循序渐进就已经很足够了。他们也不懂什么硬景,软景,空间感等专业术语,但是人的自然属性会指引他们去某个地方停留,驻足休息,举起相机留影。要知道一个广场或公园是否真的做得好也不难,只要观察一下人们的活动习惯即可。有时我们做设计一不小心把自己抬得太高,缺少观察和分析,其实受众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设计出来的东西并不是给我们自己用的,而是他人,这首先又要去设计师有足够广阔的胸襟去热爱这片土地还有这片土地上的人。
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追求什么?他们喜欢什么?他们担心的又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我们调查分析。我们也能从他们的日常行为活动看出他们心中的那把审美尺,当然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追求也是千差万别的。如小孩,他们会认为好玩的就是最美的,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是好玩呢?颜色灿烂饱和度高的游乐设施,再伴有天真烂漫的儿歌还有充满童趣的小动物对于他们来说是好玩的。又如青少年,可能会认为有足够私密的空间谈恋爱就是好的,又或是可以玩外拍的地方就是好的。中老年人则觉得有足够空旷又阴凉可用于晨运跳舞的地方就是好地方,当然晚上也可用于纳凉才能称得上是南方的上乘宝地。
3.3.2 从有专业背景的审美主体角度看
而作为我们这些有专业背景或是从事艺术设计行业的人身处特定环境的时候,我们的追求自然也比普通人有所不同。就好像云南的园林博览会就专门有个园子叫做“大师园”的,这意味着什么?除了设计师是国外著名设计是之外,设计师也希望通过这个园子跟同行或艺术工作者在心灵上达到某种契合,而不是简单满足日常活动功能,是真真正正精神层面的东西。观者必然就会带着专业眼光去看这个园子的尺度,石材的运用,植物搭配的层次及营造的空间感。而艺术工作者可能要从园子的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中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灵感,进行再创作,或是电影或是一幅抽象画又或是一支现代舞,这都说不定。因为灵感的不确定性,就需要灵感的来源是有某种意义上的视觉刺激,而不是亲切易懂的。即心理距离要比普通审美主体的需求大得多。所以,我们在做这些园子的设计时,关键还是看受众的需求,而不是设计师本人个性的肆意发挥。
1 前言
审美心理距离说由美学家布洛于1912年提出,认为只有当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保持一种恰当的“心理距离”,对象之于主体才是美的。他根本否认美的纯粹客观性,放弃对美的本质,美的客观因素的追究,只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从美感效应上研究美。并认为只有从这种角度去考察美,才不会造成用客观标准、准则和范畴来抹杀掉丰富多彩的美感事实。
2 审美心理距离说
2.1 审美心理距离说的内容
审美心理距离说的主要阐发人是瑞土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他于1912年发表的《心理距离》一书对这一学说作了专门研究,认为距离是一种审美原理,“距离要求被视为‘审美知觉’的主要特征之一”;美感是主体与对象在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时产生的,没有距离的间隔,美和美感均不可能成立;正是由于距离,才使审美和艺术提高到超出实践关系、超出个人利害的狭隘范围之外,使一切审美价值与实用的(功利的)、科学的或伦理的价值区别开来。具体说,距离说包括两个方面:从主体说,审美要完全摆脱现实的功利目的,即与现实功利目的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采取纯粹观赏的态度;从对象说,要完全割断和其他事物的联系,使其成为孤立的、与它物绝缘的观赏形象。
2.2 审美心理距离说的解读
审美心理距离说中的“距离”是这一学说的研究要点,要理解该学说我们应该读懂这个“距离”。这里所说的“距离”实质就是抽象的距离,与我们熟悉的具象的物理学范畴中的距离完全不同,但又有可类比性。以结构同形说为理论基础,则每个审美主体心中都有一把审美尺,当审美对象出现的时候,就会使用这把尺量度审美主体自身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距离。而这把无形迟上面只有两个特殊刻度,分别是“差距”与“超距”。距离小于等于“差距”的值时,审美对象就不具有审美性质,也不存在美。当距离介于“差距”与“超距”的值之间时,主体与对象就能形成一个“互动”的审美过程,大脑皮层下的边缘系统变得兴奋,发自内心感受到美。当距离大于等于“超距”的值时,审美主体会有种“过犹不及”的感觉,特别是在欣赏过一些超出自己审美能力的艺术品。
3 审美心理距离说在设计中的启示
审美距离说在不同领域的设计中,通过从横向和纵向来看都有不同的应用方式。因为设计从微观到宏观,从可视实物具象简单如水杯到不可视的抽象如编程,都叫做设计,故其涉及范围之广不能一一细说,也因本人研究领域和该论文撰写时间有限,结论可能在具体实践上还要深究。以下列举几种各有特色的设计,浅谈审美距离说在设计中的启示。
3.1 审美心理距离说在生活用品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生活用品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消费者心理和生理需求,故生活用品的功能问题是一个绝对性的首要问题。按消费者的需要层次,消费心理划分三个不同阶段,分别是生存性消费,优越性消费和自由性消费,即两大类,生存性消费纯碎是满足生理需求的,优越性消费和自由性消费更多是满足心理需求的。
3.1.1 满足生理需求的生活用品
对于生存性消费的一类生活用品,基本上消费者是希望产品与自身需求达到零距离的契合,是把握在手里马上就知道使用方法,并且使用时间较短,也没打算要把玩一段时间的生活用品,如厕纸。它的使命就是清洁,不需要别致的造型,可能就是生产工艺会不断有新的改革。而在使用上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未必形成审美过程,即是“差距”阶段。
3.1.2 满足心理需求的生活用品
逐步由低层向高层发展,消费者已经不满足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他们要求吃好,吃营养;穿好,穿漂亮。此外,还有娱乐,旅游,学习文化的要求。对属于社交类,享乐类的商品,不仅是感兴趣,羡慕而己,发展到购买高档商品是习以为常的事了,这就是优越性消费和自由性消费。这时候审美心理距离就越显重要了,生活用品既要能体现主人的品位,又要在家里方便储存不浪费空间,为美好生活锦上添花。如电饭锅,现在正方体形状的已日渐取代圆柱形的旧款,就因为在家里摆放更方便没有浪费空间,使家里厨室的布置更显整齐有序又不失优雅。除了形状还有颜色,为什么大多数电饭锅的外胆是白色而金属色占少数呢,是因为白色在家居用品中占大多数,更能被消费者接受,而且白色是高贵大方的象征,则适合大多数的审美主体的审美追求。大多数人会因为看到一个崭新雪白带优雅花纹的电饭锅会觉得“好看”,“漂亮”,要是看到一个颜色花哨,譬如是黑色,红色或者黄色,说“漂亮”的人会明显减少,更多的只会认为“特别”对于从事艺术设计工作的人来说是“有艺术感”。这就是审美心理距离的所在,大众主导市场,崭新雪白是多数人心中的那把审美尺介乎“差距”和“超距”之间的一个和谐的值,而颜色花哨是“超距”值以外的值。对于从事艺术工作的人颜色特别是他们心中那把尺的一个和谐的值。
3.1.3 审美心理距离说应用在生活用品设计
所以说,审美心理距离说在生活用品方面除了要看消费层次,还要看产品所面向的消费人群,不同人群的“距离”不尽相同,需要时间和精力去调查研究,才能提高产品销量,不断完善生活用品的质量。
3.2 审美心理距离说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平面设计是视觉传达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所谓视觉的传达就是指用视觉符号传递各种信息的设计。随着生产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能源的新能源的出现和产品材料的开发应用而不断扩大,并与其他领域相互交叉,逐渐形成一个与其他视觉媒介关联并相互协作的设计新领域。其内容包括:印刷设计、书籍设计、展示设计、影像设计、视觉环境设计、(即公共生活空间的标志及公共环境的色彩设计)等。
在这里主要讲印刷设计,这又包括我们熟悉的海报和请柬设计等,我们考虑一下海报,其实海报也种类繁多,有活动宣传,电影宣传,公益海报等。在审美心理距离方面,活动宣传海报更倾向于平易近人,即处于差距值与超距值之间的一个和谐的值。而电影宣传更强调的是让人过目不忘,从而它需要一种真正震撼人心甚至是触目惊心的效果,于是海报就会通过用各种特效字体,主角楚楚可怜的眼神甚至是一个血腥的斗殴场面等手段来达到目的。较之于活动宣传海报它有更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当然它也是追求达到差距值与超距值之间的一个位置,最理想的是那个值还要偏向超距值。公益海报的作用是公益宣传,我们熟悉的计划生育,远离毒品,出门记得关煤气,小心火患等。这一类海报通常是要达到一种让人心领神会,又能记在心上的效果。怎样才能让人会心一笑又记忆犹新呢?多数海报会采取含蓄的表达手法说明问题,这样做的效果是审美主体要经过思考,联想,想象才会明白其中含义,经过驻足停留这个认真思考的阶段,人就会把内容记在心中。很明显这种心理距离是特殊的,就因为有足够的审美距离,审美主体才有思考空间,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3.3 审美心理距离说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人类的审美意识是在长期的适应自然与理解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人类对自然美的欣赏是出于基因中所沉积的审美本能,而无需绞尽脑汁的思考,此亦为美感的第一特征:个人直觉特征。
不同年代,生产力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人们对身处环境的美的追求不尽相同。在满足温饱等生存条件后,才能谈生活品质的高低,才会有闲暇对精神世界有所追求。而园林就是属于人们精神生活领域里的一部分。当园林超越物质上升到精神层面,就注定其内涵日渐深刻丰满。它的研究范畴也变得比过去只关注王侯将相炫富,充满封建帝制和宗教迷信色彩这些被动式的审美需求,更加复杂并以现代科学为根据,富有地方人文特色以及现代审美需求的特征。
3.3.1 从普通审美主体角度看
普通人对生活环境的追求其实很简单,实用性,舒服,舒心,有情调,这几个方面循序渐进就已经很足够了。他们也不懂什么硬景,软景,空间感等专业术语,但是人的自然属性会指引他们去某个地方停留,驻足休息,举起相机留影。要知道一个广场或公园是否真的做得好也不难,只要观察一下人们的活动习惯即可。有时我们做设计一不小心把自己抬得太高,缺少观察和分析,其实受众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设计出来的东西并不是给我们自己用的,而是他人,这首先又要去设计师有足够广阔的胸襟去热爱这片土地还有这片土地上的人。
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追求什么?他们喜欢什么?他们担心的又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我们调查分析。我们也能从他们的日常行为活动看出他们心中的那把审美尺,当然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追求也是千差万别的。如小孩,他们会认为好玩的就是最美的,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是好玩呢?颜色灿烂饱和度高的游乐设施,再伴有天真烂漫的儿歌还有充满童趣的小动物对于他们来说是好玩的。又如青少年,可能会认为有足够私密的空间谈恋爱就是好的,又或是可以玩外拍的地方就是好的。中老年人则觉得有足够空旷又阴凉可用于晨运跳舞的地方就是好地方,当然晚上也可用于纳凉才能称得上是南方的上乘宝地。
3.3.2 从有专业背景的审美主体角度看
而作为我们这些有专业背景或是从事艺术设计行业的人身处特定环境的时候,我们的追求自然也比普通人有所不同。就好像云南的园林博览会就专门有个园子叫做“大师园”的,这意味着什么?除了设计师是国外著名设计是之外,设计师也希望通过这个园子跟同行或艺术工作者在心灵上达到某种契合,而不是简单满足日常活动功能,是真真正正精神层面的东西。观者必然就会带着专业眼光去看这个园子的尺度,石材的运用,植物搭配的层次及营造的空间感。而艺术工作者可能要从园子的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中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灵感,进行再创作,或是电影或是一幅抽象画又或是一支现代舞,这都说不定。因为灵感的不确定性,就需要灵感的来源是有某种意义上的视觉刺激,而不是亲切易懂的。即心理距离要比普通审美主体的需求大得多。所以,我们在做这些园子的设计时,关键还是看受众的需求,而不是设计师本人个性的肆意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