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影评
曾经有个国外导演评价张艺谋的片子,视觉性很强,不知道是夸奖还是贬低。今晚上上课老师说张艺谋还只是玩视觉的人,不是搞电影的人。之后,看完《迷墙》,我想,也许张艺谋连玩视觉都够不上吧。也许是我偏激,不过对一件事物的评价,哪个不是主观的呢?
很少给片子打分,打了也很少有5分,不过这次还是很主观地打了5分。一开始没有看影片制作人员名单的习惯,特别是外国片,片子看到后来越发想知道,这个导演到底是哪位我还没有温习过的导演。让我震撼的片子不少,但是直逼心灵深处的那种震撼,印象中只有很久以前看过的《海上钢琴师》,再就是今天的《迷墙》。到结束的时候,才看到艾伦帕克的名字,真的非常意外。很难想象导过《鸟人》、《名扬四海》这样的片子的人也能导出《迷墙》这样的片子。不过这不就是艾伦帕克吗?总是尝试不同风格。广告导演出身,对电影的把握的确不同于另两种出身的导演。视觉,音乐都齐了,这是广告的优势,广告很大一部分不就是靠视觉、靠音乐么?如果说视觉、音乐是形式,那么,艾伦帕克在这部片子里的思考则是渗透在形式中的内容。
片子开端有战争的场面,有母亲和儿子的场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反战这个主题。但是如果简单定义为充斥着表现主义的反战片子,那就片面了。一点一点往下看,每一个脑细胞都投入进去,你会发现导演该不会是站在月球上,或者是更远的一个星球来看这个世界,继而才导出这样的片子吧?当时我就是这么想的。
场景一:男主人公拉住陌生叔叔的手,但是那个男人推开了他——他不是他的父亲。这是战争夺去父亲后,男主人公对父爱的渴望。
场景二:男主人公被医生冷漠的诊治,独自一人被留在恐怖的房间,失去父亲的他只好躲到母亲身边,母亲呼呼大睡,对他的需求全然不觉。
场景三:学校教官挥着木尺,嘲笑男主人公的诗,呵斥”wrong,do it again!”他存在于专制内。
场景四:他像渴望母亲的爱一样投入女友的怀抱,女友却已死死地睡着。女友能给的只有性,好吧,也许是所有女人,在男主人公看来。
场景五:男主人公在田野里发现一只可怜的田鼠,拿去给母亲时,母亲惊慌地让他拿走,又一次,男孩被拒绝。
场景六:男主人公变成残酷暴躁的“希特勒”,在台上呵斥杀死犹太人。
场景七:一个蜷缩着的小男孩逐渐被一堵围墙包住。
这里有一个轮廓:大前提是男主人公对爱的诉求,最先由于战争,他失去父亲,理所当然渴求父爱,但是木有父亲只好寻求于母亲,很不幸,母亲忽视了。然后是医生,他是冷漠的,试想,连医生都冷漠了,家庭之外还有谁会对他有爱。接着是学校,专职的老师对他体罚,鄙视之,又是寻求无果。继而是女友,两性之爱带给他的只有性爱,木有人类之间友好温暖的爱。可怜的男主人公一直在缺爱的状态。最后极权与暴政泯灭了人类同族之间的爱,人类与动物之间同胞的爱,在这个宇宙中人类可是孤独的呀,动物不是与人类一样孤独么?这个轮廓应该是首尾相连的,战争并不是一切问题的起因。"The world disappointed me."男主人公也许会这么说。
豆瓣不是有个装逼者必备的电影单子么,何不把这个片子选上呢?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写一篇论文,“人类”、“博爱”、“战争”、“恋母”、“恋父”、“性爱”、“蒙太奇”、“象征”、’专啊制”、“体啊制”、“政啊治”,这些既文艺又高雅的词汇应该会频频出现吧。天生讨厌装逼的人,我喜欢低调。不过,理智上我同意装逼无罪,最好越装越像,到最后完全不用装就很牛逼那才好呢。
很少给片子打分,打了也很少有5分,不过这次还是很主观地打了5分。一开始没有看影片制作人员名单的习惯,特别是外国片,片子看到后来越发想知道,这个导演到底是哪位我还没有温习过的导演。让我震撼的片子不少,但是直逼心灵深处的那种震撼,印象中只有很久以前看过的《海上钢琴师》,再就是今天的《迷墙》。到结束的时候,才看到艾伦帕克的名字,真的非常意外。很难想象导过《鸟人》、《名扬四海》这样的片子的人也能导出《迷墙》这样的片子。不过这不就是艾伦帕克吗?总是尝试不同风格。广告导演出身,对电影的把握的确不同于另两种出身的导演。视觉,音乐都齐了,这是广告的优势,广告很大一部分不就是靠视觉、靠音乐么?如果说视觉、音乐是形式,那么,艾伦帕克在这部片子里的思考则是渗透在形式中的内容。
片子开端有战争的场面,有母亲和儿子的场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反战这个主题。但是如果简单定义为充斥着表现主义的反战片子,那就片面了。一点一点往下看,每一个脑细胞都投入进去,你会发现导演该不会是站在月球上,或者是更远的一个星球来看这个世界,继而才导出这样的片子吧?当时我就是这么想的。
场景一:男主人公拉住陌生叔叔的手,但是那个男人推开了他——他不是他的父亲。这是战争夺去父亲后,男主人公对父爱的渴望。
场景二:男主人公被医生冷漠的诊治,独自一人被留在恐怖的房间,失去父亲的他只好躲到母亲身边,母亲呼呼大睡,对他的需求全然不觉。
场景三:学校教官挥着木尺,嘲笑男主人公的诗,呵斥”wrong,do it again!”他存在于专制内。
场景四:他像渴望母亲的爱一样投入女友的怀抱,女友却已死死地睡着。女友能给的只有性,好吧,也许是所有女人,在男主人公看来。
场景五:男主人公在田野里发现一只可怜的田鼠,拿去给母亲时,母亲惊慌地让他拿走,又一次,男孩被拒绝。
场景六:男主人公变成残酷暴躁的“希特勒”,在台上呵斥杀死犹太人。
场景七:一个蜷缩着的小男孩逐渐被一堵围墙包住。
这里有一个轮廓:大前提是男主人公对爱的诉求,最先由于战争,他失去父亲,理所当然渴求父爱,但是木有父亲只好寻求于母亲,很不幸,母亲忽视了。然后是医生,他是冷漠的,试想,连医生都冷漠了,家庭之外还有谁会对他有爱。接着是学校,专职的老师对他体罚,鄙视之,又是寻求无果。继而是女友,两性之爱带给他的只有性爱,木有人类之间友好温暖的爱。可怜的男主人公一直在缺爱的状态。最后极权与暴政泯灭了人类同族之间的爱,人类与动物之间同胞的爱,在这个宇宙中人类可是孤独的呀,动物不是与人类一样孤独么?这个轮廓应该是首尾相连的,战争并不是一切问题的起因。"The world disappointed me."男主人公也许会这么说。
豆瓣不是有个装逼者必备的电影单子么,何不把这个片子选上呢?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写一篇论文,“人类”、“博爱”、“战争”、“恋母”、“恋父”、“性爱”、“蒙太奇”、“象征”、’专啊制”、“体啊制”、“政啊治”,这些既文艺又高雅的词汇应该会频频出现吧。天生讨厌装逼的人,我喜欢低调。不过,理智上我同意装逼无罪,最好越装越像,到最后完全不用装就很牛逼那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