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即佛心
“多情即佛心”是我在读南怀瑾点评的《金刚经》时看到的一句话,觉得蛮有
意思的,顺手就做了一段时间的个人说明档。
佛祖当然不是花花公子,不过也不是古板一块,所谓“晨钟暮鼓、青灯古佛”
实在只是一直避世的态度而已,和我佛慈悲的精神是不大相容的。而慈悲为怀,
当然就是多情,是一种普度众生的情怀。
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大体在南北朝时代,其关于出家的争议是最多的,
出家了就不再能事奉父母了,也不能报效国家了,这跟儒家的忠孝有着很大的冲
突,也影响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不过在南北朝世局混乱,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压
制力度,反而在那个朝不保夕的年代,连皇帝也是相信佛教的宿命的。中国的石
窟艺术也是这个时候开始兴起的,其实还是受到印度的影响,中国人本身喜欢在
石头上刻字,所谓摩崖石刻,不喜欢在石头上挖半个洞,再放个石头像,印度人
才喜欢这样。不过我本人也更喜欢在石头上刻字,毕竟对山体的破坏小一些。
经过隋朝短暂的过渡,盛唐时代降临了,这是我向往的一个时代。安史之乱
之前的这个时代,佛家避世的思想是被人摒弃的,在这个时代,是个男人,都腰
带宝剑,喝酒写诗,愤青们春风得意,喝完酒就想着西出阳关,也就是想找人打
架了,不过他们没有现在的某些人那么猥琐,只敢在路边欺负弱小的老实人,看
见歹徒就傻眼了,溜得比谁都快,那个时代的愤青基本都是要去国外欺负胡人,
也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仗剑出游也是很流行的一个形象。
李唐王朝因为老子也姓李,跟他们同姓,所以道教发展很大,不过佛教也不
是没有发展,韩愈关于皇帝要迎佛骨,还特地写了一篇上书疏反对,说明韩愈同
志的主子已经不大自信了,也已经不是愤青了,开始信佛了,不过在韩愈眼里也
许还是有救的,所以要上书,而确切的说,皇帝无所谓信道还是佛,他们只是需
要一个安慰而不是一个信仰罢了。
关于韩愈的一个笑话是,他给儿子起的小名叫和尚,别人问他,那么鄙视和
尚怎么还给自己儿子起这个小名?韩愈老先生的回答是,小名都是越贱越好啊,
比如阿猫阿狗什么的,我觉得和尚最贱了,所以拿来给儿子做小名。
而唐三藏西行,为的也是学习大乘,觉得小乘是无法拯救百姓的。其实如果大
家都修小乘,管好自己,未必不好,东南亚一带的国家,比如泰国等,都是信仰
小乘的。
宋朝,佛教与儒家的修身养性日益紧密结合,参禅悟道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类似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多得很。顿悟、谜语、玄机、衣钵等等都开始流行起来,
各类公案、典故、传说让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个时代。我一直觉得猜谜的高手在
这个环境中会过得很滋润,而对禅宗本身不以为然,有些入了魔道,整天打哑谜
一样的生活,互相猜所谓的禅机。当然这些只是在士大夫阶层或者说文人阶层中
发展而已。
这时候的佛学,已经分化,分别象两个方向发展,分别是穷人的菩萨和士大
夫的修身的禅心。观音姐姐的法力越来越无边了,头衔也越加越长,救苦救难、
大慈大悲等等修饰语越来越多,反映了穷人对生活的更多的无奈。而文人、士大
夫们则越来越痴迷于心灵的感悟,对国家的富强毫无作为,这个文弱的朝代,经
济繁荣,市井发达,我所在的杭州城还处处遗留着它的痕迹。但是帝国已经无法
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了。从这以后,中国再没有人能够说出“犯强汉者,虽
远必诛”这么牛气的话了,没办法,大家都开始缺钙了。
明清时候的佛教充满了市井的气息,去庙里面烧香是大家闺秀们的社交活动
之一,小说开始出现并流行,其中必然有庙中的情节,寺庙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
个常见的活动场所了,很多庙再也不建到偏僻的山里,而是建在闹市边,以便于
收更多的香火钱。和尚们对念经拜佛和修身养性也没有什么大的兴趣,相反,对
帮人做法事是越来越精通了。
清朝初期,因为留发留头的问题,很多志士出家做了和尚,不过毕竟不是主
流,佛教的世俗化不可避免。
寺庙在古代一定事情,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慈善机构的作用,比如收容孤儿,
给穷人提供免费的粥等,名义上和尚们靠化缘和香客捐的香火钱维持生计,实际
上很多寺庙都有地产,是名副其实的地主阶层。
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仙成佛,这句包含了道家的出世和儒家的入世思想的
话,却用佛家的语言表达出来,是不是很有意思,说明的中国人的矛盾所在:既
吸收了各个思想的精华,又不抛弃哪个。于是越来越圆滑而缺少勇敢的心去面对
这个世界。其实离佛差远了,佛主未必是出世的,至少他能够舍身喂虎、饲鹰。
如来,如不来,佛真的多情么?还是只是冷眼看着我们来回折腾这个世界而已。
意思的,顺手就做了一段时间的个人说明档。
佛祖当然不是花花公子,不过也不是古板一块,所谓“晨钟暮鼓、青灯古佛”
实在只是一直避世的态度而已,和我佛慈悲的精神是不大相容的。而慈悲为怀,
当然就是多情,是一种普度众生的情怀。
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大体在南北朝时代,其关于出家的争议是最多的,
出家了就不再能事奉父母了,也不能报效国家了,这跟儒家的忠孝有着很大的冲
突,也影响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不过在南北朝世局混乱,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压
制力度,反而在那个朝不保夕的年代,连皇帝也是相信佛教的宿命的。中国的石
窟艺术也是这个时候开始兴起的,其实还是受到印度的影响,中国人本身喜欢在
石头上刻字,所谓摩崖石刻,不喜欢在石头上挖半个洞,再放个石头像,印度人
才喜欢这样。不过我本人也更喜欢在石头上刻字,毕竟对山体的破坏小一些。
经过隋朝短暂的过渡,盛唐时代降临了,这是我向往的一个时代。安史之乱
之前的这个时代,佛家避世的思想是被人摒弃的,在这个时代,是个男人,都腰
带宝剑,喝酒写诗,愤青们春风得意,喝完酒就想着西出阳关,也就是想找人打
架了,不过他们没有现在的某些人那么猥琐,只敢在路边欺负弱小的老实人,看
见歹徒就傻眼了,溜得比谁都快,那个时代的愤青基本都是要去国外欺负胡人,
也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仗剑出游也是很流行的一个形象。
李唐王朝因为老子也姓李,跟他们同姓,所以道教发展很大,不过佛教也不
是没有发展,韩愈关于皇帝要迎佛骨,还特地写了一篇上书疏反对,说明韩愈同
志的主子已经不大自信了,也已经不是愤青了,开始信佛了,不过在韩愈眼里也
许还是有救的,所以要上书,而确切的说,皇帝无所谓信道还是佛,他们只是需
要一个安慰而不是一个信仰罢了。
关于韩愈的一个笑话是,他给儿子起的小名叫和尚,别人问他,那么鄙视和
尚怎么还给自己儿子起这个小名?韩愈老先生的回答是,小名都是越贱越好啊,
比如阿猫阿狗什么的,我觉得和尚最贱了,所以拿来给儿子做小名。
而唐三藏西行,为的也是学习大乘,觉得小乘是无法拯救百姓的。其实如果大
家都修小乘,管好自己,未必不好,东南亚一带的国家,比如泰国等,都是信仰
小乘的。
宋朝,佛教与儒家的修身养性日益紧密结合,参禅悟道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类似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多得很。顿悟、谜语、玄机、衣钵等等都开始流行起来,
各类公案、典故、传说让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个时代。我一直觉得猜谜的高手在
这个环境中会过得很滋润,而对禅宗本身不以为然,有些入了魔道,整天打哑谜
一样的生活,互相猜所谓的禅机。当然这些只是在士大夫阶层或者说文人阶层中
发展而已。
这时候的佛学,已经分化,分别象两个方向发展,分别是穷人的菩萨和士大
夫的修身的禅心。观音姐姐的法力越来越无边了,头衔也越加越长,救苦救难、
大慈大悲等等修饰语越来越多,反映了穷人对生活的更多的无奈。而文人、士大
夫们则越来越痴迷于心灵的感悟,对国家的富强毫无作为,这个文弱的朝代,经
济繁荣,市井发达,我所在的杭州城还处处遗留着它的痕迹。但是帝国已经无法
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了。从这以后,中国再没有人能够说出“犯强汉者,虽
远必诛”这么牛气的话了,没办法,大家都开始缺钙了。
明清时候的佛教充满了市井的气息,去庙里面烧香是大家闺秀们的社交活动
之一,小说开始出现并流行,其中必然有庙中的情节,寺庙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
个常见的活动场所了,很多庙再也不建到偏僻的山里,而是建在闹市边,以便于
收更多的香火钱。和尚们对念经拜佛和修身养性也没有什么大的兴趣,相反,对
帮人做法事是越来越精通了。
清朝初期,因为留发留头的问题,很多志士出家做了和尚,不过毕竟不是主
流,佛教的世俗化不可避免。
寺庙在古代一定事情,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慈善机构的作用,比如收容孤儿,
给穷人提供免费的粥等,名义上和尚们靠化缘和香客捐的香火钱维持生计,实际
上很多寺庙都有地产,是名副其实的地主阶层。
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仙成佛,这句包含了道家的出世和儒家的入世思想的
话,却用佛家的语言表达出来,是不是很有意思,说明的中国人的矛盾所在:既
吸收了各个思想的精华,又不抛弃哪个。于是越来越圆滑而缺少勇敢的心去面对
这个世界。其实离佛差远了,佛主未必是出世的,至少他能够舍身喂虎、饲鹰。
如来,如不来,佛真的多情么?还是只是冷眼看着我们来回折腾这个世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