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西潘氏家族遗存建筑(1)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粤海关官府招募了十三家较有实力的商行,专门代理海外贸易和外交方面的业务,俗称“十三行”。十三行也因此成为行商团队约定俗成的称谓,是清朝的“外贸特区”。十三行与外国商人进行繁盛的贸易,为清政府带来巨额的税利。广州海关丰厚的关税成为清朝皇帝的私家金库,因此,十三行也被称为 “天子南库”。 潘启,又叫潘振承,字逊贤,号文岩,今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村潘厝社人,十三行首任商总(即行商首领)、十八世纪世界首富。潘启是漳州潘氏第十七代,他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生在栖栅社(今潘厝社),于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卒在广州,后被葬在故里文圃山下(今龙海市龙池开发区灿坤工业园区)。乾隆四十一年(1776),潘启于河南乌龙岗下,运粮河(即今漱珠涌)之西,直至珠江边购买大批土地,以修第宅,筑祠堂,建花园,定名龙溪乡,潘启亦为潘氏家族龙溪乡开基祖。
潘氏能敬堂族谱及相关文献记载 : "启,又讳振承,字逊贤,号文岩……由闽到粤,往吕宋国贸易,往返三次,夷语深通,遂寄居广东省,……公乃请旨开张同文洋行,同者,取本县同安之义;文者,取本山文圃之意,示不忘本也。公于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年)在广州府城外对海地名河南乌龙岗下运粮河之西,置余地一段,界至海边,背山面水,建祠开基。坐卯向酉,兼辛巳线,书扁额日能敬堂,建漱珠桥、环珠桥、跃龙桥,定名龙溪乡。在户部注册,报称富户.是为能敬堂入粤始祖。"
———《河阳世系龙溪潘氏族谱》
PART 1 潘家祠
潘家祠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南华西街区原漱珠涌以西,是广州清代十三行富商潘氏家族的祠堂。祠堂东侧坐东朝西,东侧为龙津首约,西侧为栖栅南街,北侧为栖栅街,南侧为同福西路骑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系潘氏龙溪乡开基祖祠,距今已二百三十多年历史。历经了解放后破“四旧”、文革等运动,现潘家祠原貌已不存,并且被多次改建、加建。现祠堂部分仍是潘氏后人居住,部分为新联泰染织有限公司的职工宿舍,部分被出租。今栖栅街中尚存两块“潘能敬堂祠道界”的石碑。
看到以下图片,你可以想象得出这座大宅,居然是南华西现存历史最为悠久、地位最为尊崇的老建筑吗?
从潘家祠鸟瞰图中基本可以看出,祠堂的总体布局分为三路双护厝,带后楼,格局与闽南地区的传统大厝的布局基本一致。从一些细部上分析,挑梁、丁头拱、烟炙砖、石楞窗等都极具闽南传统建筑特色,而青砖、云母片花窗、满洲窗等则是明显的岭南建筑风格。故初步推断,潘家祠建筑风格以闽南传统建筑风格为主,适应性地融入一些岭南的元素,这也是建造者潘启“示不忘本”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
根据一系列细部以及布局的深入推导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潘家祠的是闽南和广府传统建筑风格融合的一个特殊祠堂,这样的祠堂,或许,在岭南地区是绝无仅有的!
本人的毕业设计,就是关于这个频临消亡边缘的老祠堂的修复设计。这个过程历时5个月,由浅到深,步步推进,有好多好多次的现场调研,每次,于破败阴暗处,发现相关蛛丝马迹,那种欣喜无与伦比……
这是一个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修复设计,或许,这个祠堂永远都不会被提上修复的历程。如果真的有修复的一天,那这样的结果是好是坏呢?历史上,消失的老祠堂多不胜数,比这有价值的更是比比皆是,这个祠堂的消亡不也是这种自然规律发展中的一部分吗?我们于残垣破壁中发现了它,发现了往昔的辉煌,很理想的去描述它,然而,这样的工作究竟有没有意义,或者意义在何方,或许,需要长时间的探索与反思……
潘氏能敬堂族谱及相关文献记载 : "启,又讳振承,字逊贤,号文岩……由闽到粤,往吕宋国贸易,往返三次,夷语深通,遂寄居广东省,……公乃请旨开张同文洋行,同者,取本县同安之义;文者,取本山文圃之意,示不忘本也。公于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年)在广州府城外对海地名河南乌龙岗下运粮河之西,置余地一段,界至海边,背山面水,建祠开基。坐卯向酉,兼辛巳线,书扁额日能敬堂,建漱珠桥、环珠桥、跃龙桥,定名龙溪乡。在户部注册,报称富户.是为能敬堂入粤始祖。"
———《河阳世系龙溪潘氏族谱》
![]() |
龙溪乡历史地图 |
PART 1 潘家祠
潘家祠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南华西街区原漱珠涌以西,是广州清代十三行富商潘氏家族的祠堂。祠堂东侧坐东朝西,东侧为龙津首约,西侧为栖栅南街,北侧为栖栅街,南侧为同福西路骑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系潘氏龙溪乡开基祖祠,距今已二百三十多年历史。历经了解放后破“四旧”、文革等运动,现潘家祠原貌已不存,并且被多次改建、加建。现祠堂部分仍是潘氏后人居住,部分为新联泰染织有限公司的职工宿舍,部分被出租。今栖栅街中尚存两块“潘能敬堂祠道界”的石碑。
看到以下图片,你可以想象得出这座大宅,居然是南华西现存历史最为悠久、地位最为尊崇的老建筑吗?
从潘家祠鸟瞰图中基本可以看出,祠堂的总体布局分为三路双护厝,带后楼,格局与闽南地区的传统大厝的布局基本一致。从一些细部上分析,挑梁、丁头拱、烟炙砖、石楞窗等都极具闽南传统建筑特色,而青砖、云母片花窗、满洲窗等则是明显的岭南建筑风格。故初步推断,潘家祠建筑风格以闽南传统建筑风格为主,适应性地融入一些岭南的元素,这也是建造者潘启“示不忘本”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
根据一系列细部以及布局的深入推导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潘家祠的是闽南和广府传统建筑风格融合的一个特殊祠堂,这样的祠堂,或许,在岭南地区是绝无仅有的!
本人的毕业设计,就是关于这个频临消亡边缘的老祠堂的修复设计。这个过程历时5个月,由浅到深,步步推进,有好多好多次的现场调研,每次,于破败阴暗处,发现相关蛛丝马迹,那种欣喜无与伦比……
这是一个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修复设计,或许,这个祠堂永远都不会被提上修复的历程。如果真的有修复的一天,那这样的结果是好是坏呢?历史上,消失的老祠堂多不胜数,比这有价值的更是比比皆是,这个祠堂的消亡不也是这种自然规律发展中的一部分吗?我们于残垣破壁中发现了它,发现了往昔的辉煌,很理想的去描述它,然而,这样的工作究竟有没有意义,或者意义在何方,或许,需要长时间的探索与反思……
![]() |
遗存部分是示意 |
![]() |
潘家祠道,原潘家祠的内巷,左侧为潘家祠的第三进 |
![]() |
后楼、第四进,双层 |
![]() |
一个蕴涵丰富信息的转角 |
![]() |
潘家祠道界碑 |
![]() |
护厝的云母片花窗 |
![]() |
山墙 |
![]() |
烟炙砖的空斗砌法,在海珠区发现这样的闽南遗存,很美妙~ |
![]() |
很精致的红砖墙 |
![]() |
现位于海幢寺前的石狮子,原是潘家祠头门的一部分 |
![]() |
现状鸟瞰 |
![]() |
闽南传统建筑风格细部1 |
![]() |
闽南传统建筑风格细部2 |
![]() |
广府传统建筑风格细部 |
![]() |
两种不同传统建筑布局结构融合的分析 |
![]() |
首层平面修复设计图 |
![]() |
中路剖面修复设计图 |
![]() |
正立面修复设计图 |
![]() |
正立面细部修复设计图 |
![]() |
修复设计鸟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