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和韩梅梅》:相见不如怀念
经过偶像的指引,我在豆瓣上参加了“学校是狗屁”小组,发现现在的孩儿们的命还是那么苦啊,一大早呼啦一下进入集中营,忍受着智力和体力的双重摧残,整日遇人不淑还要忍气吞声,对这些“狗屁教育”不屑一顾却还要在父母执手相看泪眼的凄楚中,继续在悲壮的学海里狗刨。我在“我讨厌参加集体活动”这个小组中又发现,好多孩儿们多么喜欢落单啊,在这里你才发现逼良为娼多么可恨,如果不恰当地把学校比作春楼,我发现杜十娘这般不甘屈辱,破釜沉舟的少,而苏小小这类内心纠结,但依然德才兼备,色艺双馨的还真多。我就是在这样一个被鉴定为狗屁的地方,花枝招展,熠熠生辉了整个学生时代。
我低调地承认我的英语成绩最好,当全班同学都背不出那些绕口令一般的文章的时候,风骚的英文老师便会自豪地将我拎出来,为大家表演灌口。那些课文像小电影,激起了我一时的兴奋,但终究经不起岁月的考验,连回忆都已经无力地早泄,要不是看到这部话剧,这对在我的生命里走来走去了这么长时间的青梅竹马,似乎就要和那些喜怒哀乐一样,被时间过滤得干干净净了。
在李雷和韩梅梅“HAI”了快一代人之后还没有“HAI”出来一个满意结局的时候,终于有热血青年坐不住了,他们要这个还是处女的故事继续下去,成为女人、熟女、御姐,直到女王。所以在话剧里,李雷、韩梅梅、吉姆、林涛都和我们一起长大了,不管是乖乖地一路走来,还是操蛋了整个青春,他们竟然和我们一起,无可挽回地长大了。我不是太懂话剧,但是认为话剧本身的艺术含量其实并不是太高,因为它太“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我们80后,更贴近我们有口难言的小心情,所以,它的实验性和前卫性就要收敛一些。演员们诚意十足,虽然大多数人并不是专业出身,但是整部戏依然十分连贯地延续下来,毕竟演员们作为80后感同身受,这是他们作为演员本身最大的优势,在最后一幕看到他们纷纷落泪,我相信这也许不是技术性使然,而是每个人都被那些逝去的青春,狠狠地击中。
整部戏的基调其实略显沉重,徐誉腾的《李雷和韩梅梅》神似黄舒骏的《未央歌》,用最平实和直白的语言,为一段美好的校园时光做结。Uncle Wang的葬礼串联起整个故事,这无疑暗示了一个时代的过去,背景音乐中有两首歌曲都涉及死亡,《the end of the world》和《dying in the sun》,纯净、凄美、感伤,又渗透出无比的温暖,这就是美好的时代,花样的年华绚烂后归于平淡,华丽后迎接转身应有的情怀吧。编导在最后也点明了主旨——我们应该笑着向这个时代作别,然后以更灿烂的微笑迎接明天。
80后这一代人寂寞,孤独、迷茫,从不缺少悲伤,因为我们幸运而又不幸地站在了一个新旧交替如此剧烈的支点上,就如同站在不断分裂的岩层上,往往身不由己。我们看到李雷、韩梅梅、林涛等曾经和我们一样塞满梦想的年轻人,被现实反复蹂躏,回头望去,留下一路伤痕,这就是成长的代价,但是幸福,又在哪里呢?这就是每个人在那间狭窄的教室,透过小小的窗口,憧憬的未来么?李雷和韩梅梅再也没能如校园时代无忧无虑地去爱,林涛也没有经受住现实的诱惑,吉姆甚至已经迷失在身份的迷途里,我当年曾反复背诵这些课文,默默地丰满着那些可爱的插图,编织着那些一厢情愿的暧昧小故事,但是没有想到,他们的人生,他们的未来,竟然和我们每个人一样,正常得乏善可陈,失败得一塌糊涂。
伊恩•麦克尤恩在《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中为青春写下了最凄凉的挽歌,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被拖拽着成长,却一直回头望着渐行渐远的青春时代,突然感到对整个生命的绝望,他们曾经以为与众不同的彼此,一旦混在人群中,竟然也无法辨认。我残忍地想,如果接下来有一部话剧会讲毕业二十年之后的李雷和韩梅梅,也许我们惊讶地发现,他们已经世俗地和这个世界天衣无缝地融为了一体,他们恐怕会认为那些曾经的小暧昧和小美好是那么不足一提,那三十年、四十年之后,他们又会回忆起什么呢?
所以我继续在这两个狗屁小组里鬼混,我宁愿将记忆回归,永远停留在那些呆板却又令人充满遐想的课本里,想象着王子和公主的童话,希望这一群小伙伴有着和我们完全不同的生命轨迹。相见不如怀念,我们总是让故事继续,直到有一个结局,但是结局往往让我们觉得,如果当初我们仅仅停留在故事的起点,该有多好。我想起看过的两句话,一句关于故事:不是故事的结局不够好,而是我们对故事的要求过多;一句关于青春:怀旧——不是因为那个时代有多好,而是因为那个时候,你年轻。
我低调地承认我的英语成绩最好,当全班同学都背不出那些绕口令一般的文章的时候,风骚的英文老师便会自豪地将我拎出来,为大家表演灌口。那些课文像小电影,激起了我一时的兴奋,但终究经不起岁月的考验,连回忆都已经无力地早泄,要不是看到这部话剧,这对在我的生命里走来走去了这么长时间的青梅竹马,似乎就要和那些喜怒哀乐一样,被时间过滤得干干净净了。
在李雷和韩梅梅“HAI”了快一代人之后还没有“HAI”出来一个满意结局的时候,终于有热血青年坐不住了,他们要这个还是处女的故事继续下去,成为女人、熟女、御姐,直到女王。所以在话剧里,李雷、韩梅梅、吉姆、林涛都和我们一起长大了,不管是乖乖地一路走来,还是操蛋了整个青春,他们竟然和我们一起,无可挽回地长大了。我不是太懂话剧,但是认为话剧本身的艺术含量其实并不是太高,因为它太“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我们80后,更贴近我们有口难言的小心情,所以,它的实验性和前卫性就要收敛一些。演员们诚意十足,虽然大多数人并不是专业出身,但是整部戏依然十分连贯地延续下来,毕竟演员们作为80后感同身受,这是他们作为演员本身最大的优势,在最后一幕看到他们纷纷落泪,我相信这也许不是技术性使然,而是每个人都被那些逝去的青春,狠狠地击中。
整部戏的基调其实略显沉重,徐誉腾的《李雷和韩梅梅》神似黄舒骏的《未央歌》,用最平实和直白的语言,为一段美好的校园时光做结。Uncle Wang的葬礼串联起整个故事,这无疑暗示了一个时代的过去,背景音乐中有两首歌曲都涉及死亡,《the end of the world》和《dying in the sun》,纯净、凄美、感伤,又渗透出无比的温暖,这就是美好的时代,花样的年华绚烂后归于平淡,华丽后迎接转身应有的情怀吧。编导在最后也点明了主旨——我们应该笑着向这个时代作别,然后以更灿烂的微笑迎接明天。
80后这一代人寂寞,孤独、迷茫,从不缺少悲伤,因为我们幸运而又不幸地站在了一个新旧交替如此剧烈的支点上,就如同站在不断分裂的岩层上,往往身不由己。我们看到李雷、韩梅梅、林涛等曾经和我们一样塞满梦想的年轻人,被现实反复蹂躏,回头望去,留下一路伤痕,这就是成长的代价,但是幸福,又在哪里呢?这就是每个人在那间狭窄的教室,透过小小的窗口,憧憬的未来么?李雷和韩梅梅再也没能如校园时代无忧无虑地去爱,林涛也没有经受住现实的诱惑,吉姆甚至已经迷失在身份的迷途里,我当年曾反复背诵这些课文,默默地丰满着那些可爱的插图,编织着那些一厢情愿的暧昧小故事,但是没有想到,他们的人生,他们的未来,竟然和我们每个人一样,正常得乏善可陈,失败得一塌糊涂。
伊恩•麦克尤恩在《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中为青春写下了最凄凉的挽歌,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被拖拽着成长,却一直回头望着渐行渐远的青春时代,突然感到对整个生命的绝望,他们曾经以为与众不同的彼此,一旦混在人群中,竟然也无法辨认。我残忍地想,如果接下来有一部话剧会讲毕业二十年之后的李雷和韩梅梅,也许我们惊讶地发现,他们已经世俗地和这个世界天衣无缝地融为了一体,他们恐怕会认为那些曾经的小暧昧和小美好是那么不足一提,那三十年、四十年之后,他们又会回忆起什么呢?
所以我继续在这两个狗屁小组里鬼混,我宁愿将记忆回归,永远停留在那些呆板却又令人充满遐想的课本里,想象着王子和公主的童话,希望这一群小伙伴有着和我们完全不同的生命轨迹。相见不如怀念,我们总是让故事继续,直到有一个结局,但是结局往往让我们觉得,如果当初我们仅仅停留在故事的起点,该有多好。我想起看过的两句话,一句关于故事:不是故事的结局不够好,而是我们对故事的要求过多;一句关于青春:怀旧——不是因为那个时代有多好,而是因为那个时候,你年轻。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