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编导手记。
不知道为啥也怕自己忘记了,转贴这里吧。
与恐龙的亲密接触
--------------------------------------------------------------------------------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7月20日 15:05 来源:CCTV.com
作者哈:)
2006年5月31号是个很特别的日子,我作为《走遍中国》的一名助理编导,跟随摄制组一起去广东省韶关市,参加《走进韶关·恐龙最后的晚餐》的拍摄工作。
一路上的心情是难以言表的,在飞机上一边向身边的赵资奎教授请教关于古生物学和历史地理学的一些专业问题,一边望着窗外白白净净的雾气,努力搜寻着黄河、长江、珠江的痕迹,不禁赞叹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和精巧构思。
赵资奎教授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是国内研究恐龙蛋化石“第一人”。 这次是应我们栏目邀请到南雄作现场指导的专家。
赵教授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经常往返北京和南雄之间,他根据对广东韶关南雄盆地的恐龙蛋化石的研究,创立了现在国际上通用的恐龙蛋分类标准,不仅如此,以赵教授为首的中国科学家还提出了关于南雄地区的恐龙是如何灭绝的新说。
关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世面上大量关于恐龙的电影都向我们传达这样的一个信息:恐龙就是亿万年之前,由于神秘的陨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生存的环境被破坏,恐龙不能适应环境而灭绝的。
然而赵教授等中国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提出新学说的呢?新学说是怎么样阐释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呢?
关于恐龙有太多的疑问。为此,在去韶关之前,我们向赵教授请教了许多专业问题。赵教授告诉我们,目前国际上占主导地位的陨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说,其实存在以下几处疑点:
1、在陨星撞击说中,国际上公认的6500万年前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一块巨大陨石的那次撞击与恐龙灭绝在年代上不吻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凯勒依据地质分析表明,该陨石坑形成时间比白垩纪-第三纪交界时期要早30万年左右,也就是说,该陨石坑形成的时间不是6500万年前(国际上公认的恐龙灭绝的时间是6500万年前),与恐龙灭绝所处的时间还有一段距离。
2、(陨星)碰撞(地球)发生后,是不是所有的生物都灭绝了?这个问题也需要解答。而事实上是,还有一部分幸免于难的恐龙(大多体形较小)以及一些早在保罗纪就已经进化为原始鸟类、哺乳类的动物等,而且灭绝需要漫长的时间,可能长达几十万年,而不是短时间内就灭绝了。
3、国外专家在运用古生物学的知识解释上述问题时,研究的均是海生生物化石,而不是像恐龙蛋化石一样的陆生生物化石,比如在研究墨西哥湾地层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研究得出有的生物在50万年以前就开始衰落,有的不是突然灭绝,需要一个过程。所以除了在白垩纪末期和新生代地层中除了发现铱、石英等颗粒外,还发现一些海生生物化石,但由于没有恐龙蛋化石,进而这样就定论是不符合科学依据的。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个“铱元素”,铱元素在世界上至今为止所有发现恐龙化石(包括恐龙蛋化石和恐龙骨骼化石)所处的地层中,都有大量的发现,也可以说,铱元素是恐龙化石存在的全球性标志。而且,铱元素在自然界中含量很少,地球上主要存在于地核中,大量铱的富集出现,只能是外太空和火山喷发两处来源。
4、在印度中部的孟买地区发现了一大片占据印度国土将近六分之一的火山岩,有的将近2000米厚,白垩纪末期的岩层大部分是熔岩冷却形成的火成岩,铱这种主要存在于地核内的元素在大爆发时通过熔岩喷发从地球深处被带 到地壳表层,而公认的标志白垩纪结束的黏土层正是由大量火山灰尘堆积形成。所以,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含量普遍增多证明当时地壳曾发生了普遍性剧烈喷发。最剧烈的一次喷发发生在6400-6200万年前,而且在该地区还发现了恐龙蛋化石,这就证明了恐龙灭绝与火山喷发有关,与小行星无关,这就与“陨石碰撞说”发生冲突。
恐龙灭绝的时代处于白垩纪末期与新生代早期之间。
综上所述,既然目前国际上最权威的陨星撞击灭绝说存在大量的漏洞,那么南雄盆地为什么就像赵教授认为的那样是“目前世界上研究恐龙灭绝问题的最佳地点呢?以赵教授为首的中国科学家依据南雄盆地什么样的条件提出了恐龙灭绝新说呢?南雄盆地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带着种种疑问,我们来到了韶关。
(一)
对于像我这样一个一直在北方居住的人,广州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充满绿意的拥抱和潮湿的气候、闷热的感觉。想着、想着已经坐在行驶去韶关的车上了,路上的景色一直强烈的吸引着我,高速路两边全是绿意盎然的山峰,灰色的潮湿带缠绕在山峰的半山腰,舍不得离开,简直就是一幅美妙绝伦的山水画,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这些景象,以至于一路上一直歪着头,盯着窗外,怕错过任何一处美景。
汽车从广州机场一直往北,大约行驶了两个半小时,终于到了韶关市。
韶关市地处粤北山区,濒临湖南和江西两省,被称为广东省的北大门,从古至今是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路通道,战略地位历来重要,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生态系统和地质形态都十分有特色。
栏目组的开机仪式是在南方特有的雨季中举行的。说来也凑巧,正当韶关市委向带队的哈敏老师赠送礼物时,雨突然停了,我不禁想到这次的拍摄任务肯定也会十分顺利的,连老天爷都在关键的时候给我们开路呢。
第二天,我们恐龙摄制组奔赴南雄市,南雄市就坐落在南雄盆地内。南雄盆地有着十分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不仅有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还有一些哺乳动物的化石,比如龟化石,而且化石所处的地层至今都很完整,没有被人为地破坏过,地质环境被保存得很完好。
我们预计要在那里呆四、五天,是拍摄的核心地区。南雄盆地的恐龙蛋化石资源相当的丰富,在进行野外的拍摄时,摄像刘学成老师就开玩笑对我说,小王啊,走路要轻点,说不定一脚就踩到了恐龙蛋化石,踩坏了可就是罪过啊。那是后话了。
虽然之前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关于恐龙问题的资料,但是当我们在南雄市博物馆亲眼看到这些据今将近7000万年前的化石时,还是不禁惊呆了。
恐龙蛋化石被保存得如此的完整,圆形的和椭圆形的形态不一,规制而有序的排列着,而且排列的形状很特殊,用“窝”这个量词确实很恰当。另外,还有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肋骨华石、恐龙脚印模型等等。
说到恐龙蛋化石的排列,我想起一组刘学成老师拍摄的恐龙蛋破壳欲出的镜头,活灵活现,很是精彩。
南雄市博物馆保存最完好的一窝恐龙蛋化石是三十枚,在南雄盆地发现的恐龙种类大约有十二种,因为大量的珍贵化石经勘测、确认后被保护了起来,不允许任何人偷挖和乱挖,南雄盆地已经被批为省级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而且整个南雄盆地的地质、地形、地理特点是恐龙蛋化石得以大量存在的重要条件。
所以我们如果不把这个地理环境介绍清楚了,那么南雄盆地的重要性便体现不出来;南雄盆地什么样的环境不讲明白了,那么关于恐龙灭绝新说便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
因而我们这次的拍摄主要是野外拍摄,我们首先在南雄市国土局副局长林有利的带领下,来到恐龙自然资源保护区,去找发现恐龙蛋化石的地方。
那是一座不高的小山,山上的红土层层次十分清楚,这从地貌上就可以看出来;并且,恐龙蛋化石十分丰富,我们每走几步,就会发现恐龙蛋化石的遗迹,其中有的已经裸露,开始风化了;用肉眼就可以看出一窝含有五、六枚化石,可想而知,如果挖出来,肯定是大于这个数的。在山顶上放眼望去,四处都是红土山,林局长告诉我们,这样的山在南雄盆地比比皆是,南雄盆地简直就是一个恐龙蛋化石的“聚宝盆”。
由于拍摄的需要,编导跟着林局长在镜头前,寻找恐龙蛋化石,看得多了,林局长说我们的编导都能够算得上半个恐龙蛋化石专家了,而我,要不是老师指点,还真看不出来,因为恐龙蛋形成化石后,与地层契合在一起,颜色差不多,恐龙蛋化石的壳又很薄,不仔细看,是分辨不出来的。
赵教授说,在南雄盆地大约有三十多层的地层中都能够发现恐龙蛋化石,这个数量是相当惊人的。大家知道,地层越往里,年代越久远,每一层代表一个年代。并且,南雄盆地所处的地层中恰恰就包含了,恐龙灭绝的6500万年前的那一层。
三十多层的地层这个概念除了说明南雄盆地的恐龙蛋化石资源丰富外,还能够通过对每一层中的恐龙蛋化石的分析,通过发现变量、异常,找出其中的规律,得出南雄盆地的恐龙蛋是怎么演化的,是怎么样在6500万年前走向灭绝的。
以上的发现,对揭开南雄盆地的恐龙是怎么样灭绝的,迈了关键的一步。
我们在前往保护区的过程中,不仅在一个村里找到了一户一直默默无闻保护恐龙蛋化石的普通农家,而且还争取到了拍摄现场挖恐龙蛋化石的珍贵机会。
说起李大妈一家,是当地再朴实不过的一户普通农村人家了。我们去之前也没有跟她打招呼,就直接去了她家进行采访和拍摄。
当问及她是否知道她家后山上埋藏很多恐龙蛋化石时,她不假思索地就回答,以前不知道,后来她儿子上初中的时候,老师上课讲到了,才明白很有可能是化石。再后来,他们一家就主动报告政府,并且在遇到有人上山去偷盗时,他们得知就会尽力阻止。
我们又问她知道不知道这些化石其实很值钱,你们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为什么不救济自己一点呢?她的回答是如此得自然而流畅,“不行啊,那是国宝,不能随便动的,是我们国家的财富,谁也不能乱动,我们要保护它们。”
没有一点做作,没有一点虚假,完全是内心想法的真实流露。
为了好好看护这些珍贵的恐龙蛋化石,李大妈一家人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天带着她家的几只大狗都要到后山去转几圈,去看看有没有坏人来进行不法行为。更加有趣的是,甚至在没事的时候,那几只狗自己都会去山上遛遛,仿佛知道李大妈的心思一般。
除了这家人,这个村子的人上到老、下到小都知道有恐龙蛋化石,都知道那些圆圆的石头很值钱,但是全村人都自觉地把保护这些化石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
看着村民们朴实、真诚的脸,听着他们自然的回答,我想,正是这种不贪心、不利己的思想使他们在这种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显得是那么的不平凡,这也使这个特殊的小山村显得是那么的宁静、祥和。
这户人家的故事在临行前的策划案中,并没有提到,显然是计划之外的意外发现。编导老师在跟我们说起这户人家时,我心中有种计划被打乱的感觉,顿时心里突然没了底,这户人家的出场无疑给本集片子出了彩,但是怎么把握好使片子的脉络清楚,使观众看起来不乱呢?
在晚上我们和哈敏老师说起这个插曲的时候,哈老师只用几句话就给了我启发,思路清晰了不少,但是不知道以后几天会不会有更意外的故事出现呢?会不会有更加精彩的内容发现呢?
这个应该是谁也无法预料的。
在李大妈一家进行拍摄的时候,还有这么一个小花絮。
中午,我们在李大妈家里进行“中场休息”的时候,不知什么时候,编导和摄像老师都不见了,我屋里屋后地找了好几圈都没有找到,问谁谁都说没有看见。
正当我纳闷的时候,两位老师乐呵呵地拎着几条鱼回来了,看见我就让我把这条鱼送给李大妈。我当时觉得,哦,原来是看到李大妈一家挺清贫的,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去做好事去了。所以,当时也就没有多问。
后来才知道,两位老师是勘查村子的地形去了。他们看到李大妈家门口附近有座桥,就想到,到对面去拍摄几组镜头,这样更直观地表示李大妈一家就是在山脚下,而且可以拍摄到我们所到的那座小山。从不同的角度拍摄,这样的画面语言比任何解说词都直观、都能够让观众明白。
我不禁感到自己的想法的幼稚与简单。
林局长还带领我们在浈江的一条路边上,发现了恐龙头骨化石。
那是在南雄市新城改造的时候,一架大挖掘机施工的时候发现的,随便捡起一块石头,上面的骨骼化石清晰可见。随着林局长挖掘的深入,埋藏在下面的部分能够看得更加明白。
这些发现说明,恐龙化石在南雄盆地真是无处不在啊。
(三)
野外拍摄时的另一个重头戏就是恐龙蛋化石的现场挖掘了。
那真是一波好几折啊,挖着挖着老天爷下起了雨,简直就是让人跟老天爷赛跑,老天爷考验我们呢。没办法,我们去的六月份正巧处于当地的雨季,天公不作美,这对我们是个很大的考验。工作量增大了不少,经常就是等着雨停了再继续拍,不是在原地等候,就是狂奔回车里,这使我们的摄像老师刘学成老师辛苦了不少,本来就很消瘦的他更加消瘦了。
恐龙蛋化石现场挖掘的拍摄还是比较顺利的。基本上就是按照预期的计划进行着,先是确定挖掘化石的地点,然后运用一定的工具发掘,再把包藏有恐龙蛋化石的大石块搬到博物馆进行后期处理,最后就是带到北京的实验室进行研究分析。
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除了雨水时不时地来点骚扰。
当然,把已经变成化石的恐龙蛋从巨大的石头里剥离出来,这是既需要技巧也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这部分的拍摄,编导分了几部分进行。
有一个小插曲就是,本来从裸露在地表的化石猜测到,我们挖掘的这窝是4枚化石,结果挖着挖着就可以看到不止四枚,有可能是8枚,甚至更多。而且暴露在地面的化石壳都开始风化了,很多地方都有大量的恐龙蛋化石壳,经过雨水的冲击和地层的活动,随处可见一些蛋壳。
望着这些渐渐消失的不可弥补的珍贵文物,大家都痛心不已。
林局长告诉我们,这些珍贵的恐龙蛋化石已经逐步有计划地开始保护起来了,南雄市和广东省都很重视,目前也在进行国家地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真诚地希望能够早日申报成功,使这些珍贵的文物能够留给子孙后代,保存下来,继续造福人类。
拍摄现场挖掘恐龙蛋化石的内容是我们这集片子的主线,这在策划案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不过,具体在现场操作的时候,要不是编导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告诉我这个场景要拍什么镜头,这些镜头用在什么地方,我肯定会抓瞎的。所以对老师的敬佩之心更加加重了。而且我们每天晚上都会把当天拍的素材再好好看看,思索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四)
除了上面讲到的南雄盆地所拥有的丰富恐龙蛋化石资源、被保护得完好的地层以外,赵教授还告诉我们,在南雄盆地还有两处K/T界限。于是,我们在赵教授的带领下分别去了这两个地方,一处K/T界限是原始的界限,也就是以前被误认为是K/T界限的地方;另一处才是真正的K/T界限,界限之前能够发现大量的恐龙蛋化石和恐龙化石,而之后绝对是没有这些发现的,反而能够发现大量的哺乳动物的化石。也可以这么认为,K/T界限也是恐龙与哺乳动物的分界线。
南雄盆地K/T界限的提出与恐龙灭绝有什么关系呢?K/T界限的存在也间接证明了南雄盆地是研究恐龙灭绝问题的最佳地点,恰好就在“K/T界限”处,南雄盆地的恐龙灭绝了。
而赵资奎教授却在K/T界限之后也发现了恐龙蛋化石,这难道说明了南雄地区的恐龙不是国际上认为的那样,不是陨星撞击地球灭绝的吗?还是说明了其他问题呢?赵教授认为,这说明了,恐龙的灭绝是一个过程,后来根据年代测定,至少需要二十、三十万年,而不是突然灭绝的,这与撞击说产生了冲突。
通过以上种种,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南雄盆地就是如赵资奎教授所说的,是“目前世界上研究恐龙灭绝问题的最佳地点”。而且,陨星撞击学说在南雄地区很多方面是说不通的。
那么还有问题就是,赵教授等中国科学家是如何根据南雄盆地的恐龙蛋化石进行研究来得出新的学说的呢?
(五)
在拍摄过程中,南雄市国土资源管理局的林有利副局长和市博物馆的朱德林馆长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很多地方他们也是亲手操刀。尤其是林局长,每天跟着我们奔波劳苦,一起爬山,一起吃盒饭,丝毫没有怨言,既要忙着自己的工作,又要全力配合我们的拍摄。
因为节目的需要,所以赵资奎教授不辞辛苦得从北京来到南雄。赵资奎教授都快八十岁的人了,爬起山来一点不亚于我们这些年轻人。
赵教授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经常来南雄,他那时候每次出去考察都是背个背包,里面装着一天的干粮,然后就步行去野外考察,相比起来,我们现在的条件好多了,想着想着,我不禁羞愧万分。
后来我们到了始兴县博物馆进行拍摄。始兴县博物馆保存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窝恐龙蛋化石,达到三十五枚之多。
在说到一个龟化石时,让我们意外的一幕发生了。
博物馆馆长廖晋雄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龟化石的精彩故事,这个龟化石目前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龟化石,但是没有了头部,就是关于这个头部有一个人类愚昧无知的故事。
原来,在最初发现这个龟化石的时候,有的村民不知从哪里听说,这个龟头能够保佑生儿子。于是,在一个神不知鬼不觉的雨夜,三个无知的村民把这个龟头给破坏了,虽然后来他们遭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如此珍贵的化石也从此残缺不完整了,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廖馆长的演讲十分精彩异常,我们都听得入了迷,至今他讲起来眉飞色舞的形象我还记忆犹新。
可是这个龟化石只能说明它与恐龙处于同一地层中,都是在南雄盆地发现的,与恐龙的直接关系实在是不大,但无疑这个精彩的故事能够抓住观众的眼球,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怎么样把这个故事恰当的处理好呢?
这也是一个难题。这时候我的感觉就是,临行前的策划案很有用处,这让我们能够既不偏离大纲,也能够在计划之外有发挥的空间。
在拍摄的最后,我们来到了龙斗斜,因为据说那是一个陨石坑,车子在七转八转中来到了陨石坑所在的地方,现在那里已经是被开发成一个林场。
林场驻地就处在大坑之中,据林场工作人员介绍,要爬到山上,至少需要五、六个小时的时间,而且那里是原始森林,很少有人去过,但是爬上一点就可以看到,林场处于一个巨大的坑之中。
本来我们是要爬山的,但是前些天被雨耽误了很多时间,所以只有作罢。只是按照林场工作人员的指示,爬了一段,却也清晰地看出林场所处于巨坑之中。
关于这个是否是陨石坑科学界也没有定论,而且根据年代测定,“龙斗斜陨石坑”所处的年代与恐龙灭绝年代不一致。
那么,这样看来,南雄地区的恐龙灭绝就不是陨星撞击地球导致的。那么,到底南雄地区的恐龙是怎么样灭绝的呢?
(六)
我们这期节目的题目是《恐龙最后的晚餐》,当然免不了要拍摄恐龙的食物。
在南雄盆地生长着很多蕨类植物,这些蕨类植物就是食草恐龙的食物,当然了,食草恐龙是食肉恐龙的食物。经过一亿多年的时间,这些蕨类植物都保存了下来,而食物的攫取者恐龙却灭绝了,这不得不说是自然界的奇迹啊。
做好一期节目,不仅要有精彩的画面,同时也要把相应的的知识信息传播给观众。
我们拍摄了大量南雄地区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的画面,可是怎么把这些与深奥、难理解的学术理论结合起来,并且说得很通俗易懂呢?
以赵资奎教授为首的中国科学家提出了关于恐龙灭绝的新学说,这是本集片子的最后的结论。这也是首次中国的科学家提出的关于恐龙灭绝的学说,大量的研究结果都是来自于对南雄盆地的恐龙蛋化石壳的分析。
而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个学说说明白、把这个理论解释清楚。
回到北京后,我们跟随赵教授在他的实验室里进行了拍摄。在实验室里,赵教授给我们讲解了,如何利用恐龙蛋化石的壳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新学说的研究经过。
总起来说,恐龙灭绝新说是这样的:
6500万年前,南雄盆地地区由于环境的影响,气候异常干燥,导致土壤和水中的微量元素更加富集,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和其他作用,使这些微量元素聚集到恐龙体内,从而破坏了恐龙体内生理活动的平衡,进而影响了恐龙的生殖过程,形成了病态的蛋壳,这些蛋壳易碎而且无法保证胚胎的正常发育。另外,由于这些微量元素过多的累积在蛋内的营养物质(如蛋黄和蛋白)中,也会大大地降低恐龙的孵化率,使恐龙无法正常繁殖后代而逐渐灭绝。这一过程大约持续了二十-三十万年。
(七)
万里长征只走了一步,关键是在节目的制作上。
一些题外话和我的感受。
——我们总共在韶关呆了十天左右,几乎每天都下雨,加上当地潮湿、闷热的天气,滋味真是不好受不说,很影响一些内容的拍摄,但是有的雨中的镜头很是漂亮。
——编导老师每天除了构思拍摄,还要爬山等等,而阴雨天气使他的关节炎愈加难受,他也没跟其他人提起,怕给别人带来麻烦。后来在山上拍摄时,眼睛感染致过敏,但是也毫无怨言。
——我们组由于有摄像刘学成老师的存在,使得拍摄过程开心不少。不管多累,刘老师拍摄过程之余,都会逗我们大笑,使我们能够很快消除了一天的疲劳。
——不管拍摄到多晚、多累,编导老师总是带领我们把每天拍摄的内容再回顾一遍,有的时候不能回到大本营与带队的哈敏老师进行讨论,我们就自己讨论。这使我学到了不少知识。
——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是与拍摄的顺利进行分不开的。当地老百姓的纯朴情感也让我们觉得很温暖。
走遍中国的这次经历,是我一辈子的财富,它会在我的成长生涯中拥有最厚重的一笔。
与恐龙的亲密接触
--------------------------------------------------------------------------------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7月20日 15:05 来源:CCTV.com
作者哈:)
![]() |
我拍的,嗯嗯。 |
2006年5月31号是个很特别的日子,我作为《走遍中国》的一名助理编导,跟随摄制组一起去广东省韶关市,参加《走进韶关·恐龙最后的晚餐》的拍摄工作。
一路上的心情是难以言表的,在飞机上一边向身边的赵资奎教授请教关于古生物学和历史地理学的一些专业问题,一边望着窗外白白净净的雾气,努力搜寻着黄河、长江、珠江的痕迹,不禁赞叹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和精巧构思。
赵资奎教授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是国内研究恐龙蛋化石“第一人”。 这次是应我们栏目邀请到南雄作现场指导的专家。
赵教授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经常往返北京和南雄之间,他根据对广东韶关南雄盆地的恐龙蛋化石的研究,创立了现在国际上通用的恐龙蛋分类标准,不仅如此,以赵教授为首的中国科学家还提出了关于南雄地区的恐龙是如何灭绝的新说。
关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世面上大量关于恐龙的电影都向我们传达这样的一个信息:恐龙就是亿万年之前,由于神秘的陨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生存的环境被破坏,恐龙不能适应环境而灭绝的。
然而赵教授等中国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提出新学说的呢?新学说是怎么样阐释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呢?
关于恐龙有太多的疑问。为此,在去韶关之前,我们向赵教授请教了许多专业问题。赵教授告诉我们,目前国际上占主导地位的陨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说,其实存在以下几处疑点:
1、在陨星撞击说中,国际上公认的6500万年前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一块巨大陨石的那次撞击与恐龙灭绝在年代上不吻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凯勒依据地质分析表明,该陨石坑形成时间比白垩纪-第三纪交界时期要早30万年左右,也就是说,该陨石坑形成的时间不是6500万年前(国际上公认的恐龙灭绝的时间是6500万年前),与恐龙灭绝所处的时间还有一段距离。
2、(陨星)碰撞(地球)发生后,是不是所有的生物都灭绝了?这个问题也需要解答。而事实上是,还有一部分幸免于难的恐龙(大多体形较小)以及一些早在保罗纪就已经进化为原始鸟类、哺乳类的动物等,而且灭绝需要漫长的时间,可能长达几十万年,而不是短时间内就灭绝了。
3、国外专家在运用古生物学的知识解释上述问题时,研究的均是海生生物化石,而不是像恐龙蛋化石一样的陆生生物化石,比如在研究墨西哥湾地层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研究得出有的生物在50万年以前就开始衰落,有的不是突然灭绝,需要一个过程。所以除了在白垩纪末期和新生代地层中除了发现铱、石英等颗粒外,还发现一些海生生物化石,但由于没有恐龙蛋化石,进而这样就定论是不符合科学依据的。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个“铱元素”,铱元素在世界上至今为止所有发现恐龙化石(包括恐龙蛋化石和恐龙骨骼化石)所处的地层中,都有大量的发现,也可以说,铱元素是恐龙化石存在的全球性标志。而且,铱元素在自然界中含量很少,地球上主要存在于地核中,大量铱的富集出现,只能是外太空和火山喷发两处来源。
4、在印度中部的孟买地区发现了一大片占据印度国土将近六分之一的火山岩,有的将近2000米厚,白垩纪末期的岩层大部分是熔岩冷却形成的火成岩,铱这种主要存在于地核内的元素在大爆发时通过熔岩喷发从地球深处被带 到地壳表层,而公认的标志白垩纪结束的黏土层正是由大量火山灰尘堆积形成。所以,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含量普遍增多证明当时地壳曾发生了普遍性剧烈喷发。最剧烈的一次喷发发生在6400-6200万年前,而且在该地区还发现了恐龙蛋化石,这就证明了恐龙灭绝与火山喷发有关,与小行星无关,这就与“陨石碰撞说”发生冲突。
恐龙灭绝的时代处于白垩纪末期与新生代早期之间。
综上所述,既然目前国际上最权威的陨星撞击灭绝说存在大量的漏洞,那么南雄盆地为什么就像赵教授认为的那样是“目前世界上研究恐龙灭绝问题的最佳地点呢?以赵教授为首的中国科学家依据南雄盆地什么样的条件提出了恐龙灭绝新说呢?南雄盆地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带着种种疑问,我们来到了韶关。
(一)
对于像我这样一个一直在北方居住的人,广州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充满绿意的拥抱和潮湿的气候、闷热的感觉。想着、想着已经坐在行驶去韶关的车上了,路上的景色一直强烈的吸引着我,高速路两边全是绿意盎然的山峰,灰色的潮湿带缠绕在山峰的半山腰,舍不得离开,简直就是一幅美妙绝伦的山水画,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这些景象,以至于一路上一直歪着头,盯着窗外,怕错过任何一处美景。
汽车从广州机场一直往北,大约行驶了两个半小时,终于到了韶关市。
韶关市地处粤北山区,濒临湖南和江西两省,被称为广东省的北大门,从古至今是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路通道,战略地位历来重要,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生态系统和地质形态都十分有特色。
栏目组的开机仪式是在南方特有的雨季中举行的。说来也凑巧,正当韶关市委向带队的哈敏老师赠送礼物时,雨突然停了,我不禁想到这次的拍摄任务肯定也会十分顺利的,连老天爷都在关键的时候给我们开路呢。
第二天,我们恐龙摄制组奔赴南雄市,南雄市就坐落在南雄盆地内。南雄盆地有着十分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不仅有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还有一些哺乳动物的化石,比如龟化石,而且化石所处的地层至今都很完整,没有被人为地破坏过,地质环境被保存得很完好。
我们预计要在那里呆四、五天,是拍摄的核心地区。南雄盆地的恐龙蛋化石资源相当的丰富,在进行野外的拍摄时,摄像刘学成老师就开玩笑对我说,小王啊,走路要轻点,说不定一脚就踩到了恐龙蛋化石,踩坏了可就是罪过啊。那是后话了。
虽然之前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关于恐龙问题的资料,但是当我们在南雄市博物馆亲眼看到这些据今将近7000万年前的化石时,还是不禁惊呆了。
恐龙蛋化石被保存得如此的完整,圆形的和椭圆形的形态不一,规制而有序的排列着,而且排列的形状很特殊,用“窝”这个量词确实很恰当。另外,还有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肋骨华石、恐龙脚印模型等等。
说到恐龙蛋化石的排列,我想起一组刘学成老师拍摄的恐龙蛋破壳欲出的镜头,活灵活现,很是精彩。
南雄市博物馆保存最完好的一窝恐龙蛋化石是三十枚,在南雄盆地发现的恐龙种类大约有十二种,因为大量的珍贵化石经勘测、确认后被保护了起来,不允许任何人偷挖和乱挖,南雄盆地已经被批为省级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而且整个南雄盆地的地质、地形、地理特点是恐龙蛋化石得以大量存在的重要条件。
所以我们如果不把这个地理环境介绍清楚了,那么南雄盆地的重要性便体现不出来;南雄盆地什么样的环境不讲明白了,那么关于恐龙灭绝新说便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
因而我们这次的拍摄主要是野外拍摄,我们首先在南雄市国土局副局长林有利的带领下,来到恐龙自然资源保护区,去找发现恐龙蛋化石的地方。
那是一座不高的小山,山上的红土层层次十分清楚,这从地貌上就可以看出来;并且,恐龙蛋化石十分丰富,我们每走几步,就会发现恐龙蛋化石的遗迹,其中有的已经裸露,开始风化了;用肉眼就可以看出一窝含有五、六枚化石,可想而知,如果挖出来,肯定是大于这个数的。在山顶上放眼望去,四处都是红土山,林局长告诉我们,这样的山在南雄盆地比比皆是,南雄盆地简直就是一个恐龙蛋化石的“聚宝盆”。
由于拍摄的需要,编导跟着林局长在镜头前,寻找恐龙蛋化石,看得多了,林局长说我们的编导都能够算得上半个恐龙蛋化石专家了,而我,要不是老师指点,还真看不出来,因为恐龙蛋形成化石后,与地层契合在一起,颜色差不多,恐龙蛋化石的壳又很薄,不仔细看,是分辨不出来的。
赵教授说,在南雄盆地大约有三十多层的地层中都能够发现恐龙蛋化石,这个数量是相当惊人的。大家知道,地层越往里,年代越久远,每一层代表一个年代。并且,南雄盆地所处的地层中恰恰就包含了,恐龙灭绝的6500万年前的那一层。
三十多层的地层这个概念除了说明南雄盆地的恐龙蛋化石资源丰富外,还能够通过对每一层中的恐龙蛋化石的分析,通过发现变量、异常,找出其中的规律,得出南雄盆地的恐龙蛋是怎么演化的,是怎么样在6500万年前走向灭绝的。
以上的发现,对揭开南雄盆地的恐龙是怎么样灭绝的,迈了关键的一步。
我们在前往保护区的过程中,不仅在一个村里找到了一户一直默默无闻保护恐龙蛋化石的普通农家,而且还争取到了拍摄现场挖恐龙蛋化石的珍贵机会。
说起李大妈一家,是当地再朴实不过的一户普通农村人家了。我们去之前也没有跟她打招呼,就直接去了她家进行采访和拍摄。
当问及她是否知道她家后山上埋藏很多恐龙蛋化石时,她不假思索地就回答,以前不知道,后来她儿子上初中的时候,老师上课讲到了,才明白很有可能是化石。再后来,他们一家就主动报告政府,并且在遇到有人上山去偷盗时,他们得知就会尽力阻止。
我们又问她知道不知道这些化石其实很值钱,你们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为什么不救济自己一点呢?她的回答是如此得自然而流畅,“不行啊,那是国宝,不能随便动的,是我们国家的财富,谁也不能乱动,我们要保护它们。”
没有一点做作,没有一点虚假,完全是内心想法的真实流露。
为了好好看护这些珍贵的恐龙蛋化石,李大妈一家人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天带着她家的几只大狗都要到后山去转几圈,去看看有没有坏人来进行不法行为。更加有趣的是,甚至在没事的时候,那几只狗自己都会去山上遛遛,仿佛知道李大妈的心思一般。
除了这家人,这个村子的人上到老、下到小都知道有恐龙蛋化石,都知道那些圆圆的石头很值钱,但是全村人都自觉地把保护这些化石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
看着村民们朴实、真诚的脸,听着他们自然的回答,我想,正是这种不贪心、不利己的思想使他们在这种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显得是那么的不平凡,这也使这个特殊的小山村显得是那么的宁静、祥和。
这户人家的故事在临行前的策划案中,并没有提到,显然是计划之外的意外发现。编导老师在跟我们说起这户人家时,我心中有种计划被打乱的感觉,顿时心里突然没了底,这户人家的出场无疑给本集片子出了彩,但是怎么把握好使片子的脉络清楚,使观众看起来不乱呢?
在晚上我们和哈敏老师说起这个插曲的时候,哈老师只用几句话就给了我启发,思路清晰了不少,但是不知道以后几天会不会有更意外的故事出现呢?会不会有更加精彩的内容发现呢?
这个应该是谁也无法预料的。
在李大妈一家进行拍摄的时候,还有这么一个小花絮。
中午,我们在李大妈家里进行“中场休息”的时候,不知什么时候,编导和摄像老师都不见了,我屋里屋后地找了好几圈都没有找到,问谁谁都说没有看见。
正当我纳闷的时候,两位老师乐呵呵地拎着几条鱼回来了,看见我就让我把这条鱼送给李大妈。我当时觉得,哦,原来是看到李大妈一家挺清贫的,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去做好事去了。所以,当时也就没有多问。
后来才知道,两位老师是勘查村子的地形去了。他们看到李大妈家门口附近有座桥,就想到,到对面去拍摄几组镜头,这样更直观地表示李大妈一家就是在山脚下,而且可以拍摄到我们所到的那座小山。从不同的角度拍摄,这样的画面语言比任何解说词都直观、都能够让观众明白。
我不禁感到自己的想法的幼稚与简单。
林局长还带领我们在浈江的一条路边上,发现了恐龙头骨化石。
那是在南雄市新城改造的时候,一架大挖掘机施工的时候发现的,随便捡起一块石头,上面的骨骼化石清晰可见。随着林局长挖掘的深入,埋藏在下面的部分能够看得更加明白。
这些发现说明,恐龙化石在南雄盆地真是无处不在啊。
(三)
野外拍摄时的另一个重头戏就是恐龙蛋化石的现场挖掘了。
那真是一波好几折啊,挖着挖着老天爷下起了雨,简直就是让人跟老天爷赛跑,老天爷考验我们呢。没办法,我们去的六月份正巧处于当地的雨季,天公不作美,这对我们是个很大的考验。工作量增大了不少,经常就是等着雨停了再继续拍,不是在原地等候,就是狂奔回车里,这使我们的摄像老师刘学成老师辛苦了不少,本来就很消瘦的他更加消瘦了。
恐龙蛋化石现场挖掘的拍摄还是比较顺利的。基本上就是按照预期的计划进行着,先是确定挖掘化石的地点,然后运用一定的工具发掘,再把包藏有恐龙蛋化石的大石块搬到博物馆进行后期处理,最后就是带到北京的实验室进行研究分析。
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除了雨水时不时地来点骚扰。
当然,把已经变成化石的恐龙蛋从巨大的石头里剥离出来,这是既需要技巧也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这部分的拍摄,编导分了几部分进行。
有一个小插曲就是,本来从裸露在地表的化石猜测到,我们挖掘的这窝是4枚化石,结果挖着挖着就可以看到不止四枚,有可能是8枚,甚至更多。而且暴露在地面的化石壳都开始风化了,很多地方都有大量的恐龙蛋化石壳,经过雨水的冲击和地层的活动,随处可见一些蛋壳。
望着这些渐渐消失的不可弥补的珍贵文物,大家都痛心不已。
林局长告诉我们,这些珍贵的恐龙蛋化石已经逐步有计划地开始保护起来了,南雄市和广东省都很重视,目前也在进行国家地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真诚地希望能够早日申报成功,使这些珍贵的文物能够留给子孙后代,保存下来,继续造福人类。
拍摄现场挖掘恐龙蛋化石的内容是我们这集片子的主线,这在策划案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不过,具体在现场操作的时候,要不是编导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告诉我这个场景要拍什么镜头,这些镜头用在什么地方,我肯定会抓瞎的。所以对老师的敬佩之心更加加重了。而且我们每天晚上都会把当天拍的素材再好好看看,思索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四)
除了上面讲到的南雄盆地所拥有的丰富恐龙蛋化石资源、被保护得完好的地层以外,赵教授还告诉我们,在南雄盆地还有两处K/T界限。于是,我们在赵教授的带领下分别去了这两个地方,一处K/T界限是原始的界限,也就是以前被误认为是K/T界限的地方;另一处才是真正的K/T界限,界限之前能够发现大量的恐龙蛋化石和恐龙化石,而之后绝对是没有这些发现的,反而能够发现大量的哺乳动物的化石。也可以这么认为,K/T界限也是恐龙与哺乳动物的分界线。
南雄盆地K/T界限的提出与恐龙灭绝有什么关系呢?K/T界限的存在也间接证明了南雄盆地是研究恐龙灭绝问题的最佳地点,恰好就在“K/T界限”处,南雄盆地的恐龙灭绝了。
而赵资奎教授却在K/T界限之后也发现了恐龙蛋化石,这难道说明了南雄地区的恐龙不是国际上认为的那样,不是陨星撞击地球灭绝的吗?还是说明了其他问题呢?赵教授认为,这说明了,恐龙的灭绝是一个过程,后来根据年代测定,至少需要二十、三十万年,而不是突然灭绝的,这与撞击说产生了冲突。
通过以上种种,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南雄盆地就是如赵资奎教授所说的,是“目前世界上研究恐龙灭绝问题的最佳地点”。而且,陨星撞击学说在南雄地区很多方面是说不通的。
那么还有问题就是,赵教授等中国科学家是如何根据南雄盆地的恐龙蛋化石进行研究来得出新的学说的呢?
(五)
在拍摄过程中,南雄市国土资源管理局的林有利副局长和市博物馆的朱德林馆长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很多地方他们也是亲手操刀。尤其是林局长,每天跟着我们奔波劳苦,一起爬山,一起吃盒饭,丝毫没有怨言,既要忙着自己的工作,又要全力配合我们的拍摄。
因为节目的需要,所以赵资奎教授不辞辛苦得从北京来到南雄。赵资奎教授都快八十岁的人了,爬起山来一点不亚于我们这些年轻人。
赵教授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经常来南雄,他那时候每次出去考察都是背个背包,里面装着一天的干粮,然后就步行去野外考察,相比起来,我们现在的条件好多了,想着想着,我不禁羞愧万分。
后来我们到了始兴县博物馆进行拍摄。始兴县博物馆保存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窝恐龙蛋化石,达到三十五枚之多。
在说到一个龟化石时,让我们意外的一幕发生了。
博物馆馆长廖晋雄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龟化石的精彩故事,这个龟化石目前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龟化石,但是没有了头部,就是关于这个头部有一个人类愚昧无知的故事。
原来,在最初发现这个龟化石的时候,有的村民不知从哪里听说,这个龟头能够保佑生儿子。于是,在一个神不知鬼不觉的雨夜,三个无知的村民把这个龟头给破坏了,虽然后来他们遭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如此珍贵的化石也从此残缺不完整了,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廖馆长的演讲十分精彩异常,我们都听得入了迷,至今他讲起来眉飞色舞的形象我还记忆犹新。
可是这个龟化石只能说明它与恐龙处于同一地层中,都是在南雄盆地发现的,与恐龙的直接关系实在是不大,但无疑这个精彩的故事能够抓住观众的眼球,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怎么样把这个故事恰当的处理好呢?
这也是一个难题。这时候我的感觉就是,临行前的策划案很有用处,这让我们能够既不偏离大纲,也能够在计划之外有发挥的空间。
在拍摄的最后,我们来到了龙斗斜,因为据说那是一个陨石坑,车子在七转八转中来到了陨石坑所在的地方,现在那里已经是被开发成一个林场。
林场驻地就处在大坑之中,据林场工作人员介绍,要爬到山上,至少需要五、六个小时的时间,而且那里是原始森林,很少有人去过,但是爬上一点就可以看到,林场处于一个巨大的坑之中。
本来我们是要爬山的,但是前些天被雨耽误了很多时间,所以只有作罢。只是按照林场工作人员的指示,爬了一段,却也清晰地看出林场所处于巨坑之中。
关于这个是否是陨石坑科学界也没有定论,而且根据年代测定,“龙斗斜陨石坑”所处的年代与恐龙灭绝年代不一致。
那么,这样看来,南雄地区的恐龙灭绝就不是陨星撞击地球导致的。那么,到底南雄地区的恐龙是怎么样灭绝的呢?
(六)
我们这期节目的题目是《恐龙最后的晚餐》,当然免不了要拍摄恐龙的食物。
在南雄盆地生长着很多蕨类植物,这些蕨类植物就是食草恐龙的食物,当然了,食草恐龙是食肉恐龙的食物。经过一亿多年的时间,这些蕨类植物都保存了下来,而食物的攫取者恐龙却灭绝了,这不得不说是自然界的奇迹啊。
做好一期节目,不仅要有精彩的画面,同时也要把相应的的知识信息传播给观众。
我们拍摄了大量南雄地区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的画面,可是怎么把这些与深奥、难理解的学术理论结合起来,并且说得很通俗易懂呢?
以赵资奎教授为首的中国科学家提出了关于恐龙灭绝的新学说,这是本集片子的最后的结论。这也是首次中国的科学家提出的关于恐龙灭绝的学说,大量的研究结果都是来自于对南雄盆地的恐龙蛋化石壳的分析。
而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个学说说明白、把这个理论解释清楚。
回到北京后,我们跟随赵教授在他的实验室里进行了拍摄。在实验室里,赵教授给我们讲解了,如何利用恐龙蛋化石的壳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新学说的研究经过。
总起来说,恐龙灭绝新说是这样的:
6500万年前,南雄盆地地区由于环境的影响,气候异常干燥,导致土壤和水中的微量元素更加富集,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和其他作用,使这些微量元素聚集到恐龙体内,从而破坏了恐龙体内生理活动的平衡,进而影响了恐龙的生殖过程,形成了病态的蛋壳,这些蛋壳易碎而且无法保证胚胎的正常发育。另外,由于这些微量元素过多的累积在蛋内的营养物质(如蛋黄和蛋白)中,也会大大地降低恐龙的孵化率,使恐龙无法正常繁殖后代而逐渐灭绝。这一过程大约持续了二十-三十万年。
(七)
万里长征只走了一步,关键是在节目的制作上。
一些题外话和我的感受。
——我们总共在韶关呆了十天左右,几乎每天都下雨,加上当地潮湿、闷热的天气,滋味真是不好受不说,很影响一些内容的拍摄,但是有的雨中的镜头很是漂亮。
——编导老师每天除了构思拍摄,还要爬山等等,而阴雨天气使他的关节炎愈加难受,他也没跟其他人提起,怕给别人带来麻烦。后来在山上拍摄时,眼睛感染致过敏,但是也毫无怨言。
——我们组由于有摄像刘学成老师的存在,使得拍摄过程开心不少。不管多累,刘老师拍摄过程之余,都会逗我们大笑,使我们能够很快消除了一天的疲劳。
——不管拍摄到多晚、多累,编导老师总是带领我们把每天拍摄的内容再回顾一遍,有的时候不能回到大本营与带队的哈敏老师进行讨论,我们就自己讨论。这使我学到了不少知识。
——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是与拍摄的顺利进行分不开的。当地老百姓的纯朴情感也让我们觉得很温暖。
走遍中国的这次经历,是我一辈子的财富,它会在我的成长生涯中拥有最厚重的一笔。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