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宾斯坦与霍洛维茨
(按:下文的“我”指的是阿。鲁宾斯坦)
这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到外地演出之后,回到了我在巴黎蒙马特区的家里。朋友们一个个打来电话,其中有弥西阿。“真叫人高兴,你回来啦!阿图尔,来喝茶吧。为你准备了你意想不到的好东西。”
到了那儿,还来了不少客。有些是熟人,见到我都非常欣喜。
弥西阿得意扬扬,捧起一叠唱片宣布:“大家就要听到的是一套了不起的唱片,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弹的拉赫马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说着便开始在留声机上放起来。
于是,我们听到了辉煌的演奏。我还从来不曾听到过这样好的唱片。
弥西阿注意到了我的惊喜的神情,大为开心。“现场演出比这更精彩动人,他就要在歌剧院举行独奏会了。去不去听?”但是他开独奏会的日期我正好要去伦敦演出,这样便听不成了。
我愿意老老实实承认,看到人们为这个霍洛维茨如此起劲,引起自己心头一丝酸意。我那些本来最坚定地为我撑腰的好朋友,那些最忠诚地为我喝彩的人,如今除了年轻的霍洛维茨,再没有别的话题想谈了!
此后我除了英国,还去了西班牙、意大利和比利时。在安特卫普饱看了一通鲁本斯的绘画,又看了凡。爱克的三联画。自从在德累斯顿看了拉斐尔的圣母像以来,久已不曾有如此赏心悦目的享受了。
一返回巴黎,又接到了弥西阿召赴午宴的邀请。
“有个会叫你惊喜的消息。”她告诉我:“自从霍洛维茨在歌剧院开了独奏会大获成功,我问过剧院总监:接着来一场你的独奏会怎么样,刚才有了回音,时间安排在5月份。”当着那么多客人的面,自尊心不允许我把心里的喜悦流露出来。等到宴毕客散,只剩我们两个,我对她报以一个热情的拥抱。
为了这件大事,对于演出节目的准备我狠下了一番工夫。如果回忆没出错,节目是以《热情奏鸣曲》开始,接下去是肖邦的三四首比较有分量的作品。休息之后的下半场,弹两三首德彪西的,然后是两首西班牙曲子,最后以《比德鲁什卡》改编曲结束。
对歌剧院这场演出我感到很是愉快。自从上次在香榭丽宫剧场举行我的第二次公演之后,这次我有了更多的听众见面的机会,何况,这又是法兰西最好的场子。
演出大获成功,超过了自己的期望,不等到我接连弹完三首反场曲,听众都坐在那里不动。夹在一群朋友中间,上后台来致贺的,有个瘦瘦的人,个头比我高一点,相貌可喜,他向我讲俄国话:“我是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在基辅就听过你的演奏了。那年我才7岁。”我向他表示遗憾,因为自己还没听过他的演奏。听他说起又将在香榭丽宫剧场演出,我表示高兴。我们共进了午餐。霍洛维茨谈了很多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告诉我,他是跟布鲁门费尔德学的琴,此人同我的朋友西曼诺夫斯基是亲戚。又谈到他和他的朋友米尔斯坦、皮亚蒂戈斯基怎样成功地逃出苏联的经过。
他在香榭丽宫剧场的那场演出,场内挤得满满的,直挨到最后一刻我才弄到了一张加座票。那回的全部节目是哪些已经记不清了,一直忘不掉的是李斯特改编帕格尼尼的两首随想曲(降E大调和E大调的)。在他的演奏中,有比华丽技巧更值得听的东西,举重若轻的高雅气派,有某种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神奇之处。他也弹了两首肖邦的力作:《幻想风波兰舞曲》和《船歌》,都弹出了大师的水平,尽管他的演绎跟我自己的感受并不相符。音乐会的高潮是在他反场节目的时候。弹的是他本人改编的《卡门》中那个《茨冈之舞》,他利用曲中的三次反复把情绪发展到一个令人震眩的顶点,大家紧张激动得身不由己地跳了起来。
等他把反场曲弹完,我同众人一拥而进,到后台去祝贺他演出成功。他正在换衣服的时候,崇拜者,其中大多数是我的好友,大家提高了嗓门争相发表评论,我是喊得最响的一个。
霍洛维茨从更衣室里走了出来,揩着苍白的面孔上的汗,拿出一副满不在乎的王者的神气,淡淡地接受了崇拜者的赞扬。我走到他跟前,他说:“咳,在《幻想波兰舞曲》里弹了个错音!”我倒情愿的是,付出十年生命来换取在一场演出中只有一个错音!
斯丹纳邀我去吃饭,信里还说:也请了霍洛维茨。……还有,可别忘了我客厅里有两架好钢琴!在他家,我跟霍洛维茨一连几个夜晚弹钢琴二重奏。创作的改编的,只要手边有谱就弹。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西班牙随想曲》、夏布里埃的狂想曲《西班牙》,还有瓦格纳的许多作品。霍洛维茨对于瓦格纳的音乐还是刚刚接触。雅克。费夫里,是个看一眼便能视奏的能人。有时由他来替换我弹第二钢琴的部分。例如弹德彪西的《白与黑》这种我同霍洛维茨都感到棘手的曲子,但是一弹到他的《夜曲》中的《云》,我们也报复了他。
那一段时间,霍洛维茨同我是知心朋友。彼此只叫名字,相互以“你”相呼。
他常来找我商量关于选哪些作品做反场曲最有效果之类的问题。不过,我渐渐地觉得,我们两个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距离。他对我友好,就像是君主对臣子的示恩,他只不过是用友好的态度对待我而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在使用我。一句话,他并不把我看作同他一般高下的人。作为一个艺术家,这叫我深深地感到丧气。而我深信不疑的是,比起他来,自己是更懂得音乐的。对音乐的理解,更成熟的是我。与此同时,我又完全意识到自己有可怕的毛病——对于乐曲细节的处理太粗心大意了。对于上台演奏,有时根本不当回事,只当成是消遣而已。这一切又都怨自己那该死的习惯,练什么曲子都毫不费劲,然后便轻轻松松地去演出。所以,尽管在对音乐的理解上自感比他优越,但还是不得不承认的是,霍洛维茨是比我高明得多的钢琴家。
…………
霍洛维茨又到了巴黎。有天早上来了个电话:“今天打算作何消遣?”我领会了他的意思:“上我这儿来,一道去吃午饭!”他马上接受了邀请。此时我身上还穿着晨衣,没来得及洗漱。来到之后,他先来了个友好的拥抱,随即向钢琴前一坐,为我弹了一通各式各样的小曲子。“海顿这首奏鸣曲的最后乐章,是反场用的好节目,对吧?”看到我不以为然的样子,他就要我谈谈自己对如何选择这类曲子的看法。发现我根本不考虑什么事先准备反场曲目,他颇感意外。自己的习惯是顺着演出时的现场气氛和当时的灵感来确定弹什么。演出之前,确实不知道自己会弹哪一曲。
好吧,请他上一家馆子吃了顿味道不错的午餐。然后他去办他的杂事,再回来同我共进晚餐。最后,玩一两家夜总会。照这样子打发了一天的生活,成了我们两个人友好交往的常规。
霍洛维茨自称是我的朋友,他向我表示友好的方式是毫无难色地领受我的款待。
但我感到他是以美国金元大亨的眼光,把我看成是低一等的人。
说老实话,对他名利双收,我从不眼红。霍洛维茨,当然是个大演奏家,然而他并不是个大音乐
家。
附:鲁宾斯坦与霍洛维茨
弗兰茨·摩尔
我与阿图尔·鲁宾斯坦工作的时间没有与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在一起的长。鲁宾斯坦旅行演出时并不固定用某架琴,他同时用的琴有几架,因而也有几个调琴师,每到一个演出地点都在当地找调琴师。不过,在大城市演出时,一般总是从斯坦韦纽约公司的音乐会服务部带一架琴,这时我也就跟随同往。
鲁宾斯坦与霍洛维茨是两位完全不同的钢琴家。就弹奏钢琴而言,他绝没有霍洛维茨那样的技术技巧,但他却能以一种美妙的方式表达音乐。听他的音乐时,你可以放松身体,靠在沙发背上身心舒坦地真正享受音乐;而霍洛维茨的音乐有一种震撼心灵的气氛,你会不由自主地正襟危坐,完全被他的琴声攫住。
虽然霍洛维茨才华盖世,但我在他面前从来不提鲁宾斯坦。在我刚开始为霍洛维茨工作的时候,公司的人就告诫我:“和霍洛维茨在一起时,决不要提鲁宾斯担。”除了鲁宾斯坦,其他钢琴家都可以谈论。当然,我从来都对霍洛维茨说他是最伟大的。
像霍洛维茨一样,鲁宾斯坦对钢琴也很挑剔,弹过很多不同类型的钢琴。我在前面说过,每一架斯坦韦钢琴都有自己的特点,感觉也不同。由于钢琴家们在个人和音乐气质上有着千差万别,这对他们是件莫大的好事。就“触感”而言,鲁宾斯坦需要的击弦机键回弹力要比霍洛维茨的大。他喜欢下沉度较深的琴键,要求手指感觉到它的反弹,霍洛维茨钢琴的击弦机绝对不适合他。但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都很喜欢厚实浓重、较暗的音色,而斯坦韦钢琴正以这种音色著称。
鲁宾斯坦每年从欧洲回来,都要重新选择一架钢琴。无论他多么喜欢上一个演出季节用过的琴、无论他在那个季节的音乐会上多么成功,每年总要为重要的音乐会挑选一架新琴。挑选时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他一弹就能知道哪一架合适。
许多钢琴家,虽然不能像鲁宾斯坦那样不断地选用新琴,但他们往往在音乐会很久之前便操心钢琴的事,会来斯坦韦公司音乐会服务部一架一架地试。有人甚至到最后会在台上放两架琴!那样的话,花费很大。虽然斯坦韦对有名的钢琴家不收租金,但要收取调音和运送的费用。
鲁宾斯坦从来没有抉择上的烦恼。有一年他来挑琴时,我们摆了四五架认为他会喜欢的琴。他刚一坐在第一架琴前,就喜欢上了那琴,对我说:“喔,这么好,就要这台吧。”然后又问:“弗兰茨,这次演出先去哪儿?”
我回答:“大师,先去华盛顿,之后去费城。”我又加了一句:“大师,我还为您准备了几台……在这儿。”
他看都不看,就说:“算了,我与钢琴如果不是一见钟情的话,那就是没有缘分。乐器和我必须融为一体,我要用它来表达自己,一定要能在钢琴上随心所欲,才能沉浸在音乐的创造中……如果……如果没有那种缘分,就寻找另一架。”
我摆出的另几架琴他连碰都没碰。
人们确实热爱鲁宾斯坦,因为他也爱他们。无论什么时候有人请他签名留念——走在路上、乘飞机或坐火车,他都会停下来并和他们交谈。
在这一点上,霍洛维茨完全不同。霍洛维茨非常腼腆,怕见生人。一次,霍洛维茨从费城的贝尔维尤饭店出来去音乐学院,我们一群人在他身边(霍洛维茨总是被朋友包围着),有个人走上前来拦着他说:“大师,见到您太好了。我今晚要听您的音乐会。”霍洛维茨连忙从那个人身边绕过去,只说了一句:“祝你好运。”
鲁宾斯坦不是这样。他总有时间给其他人,还会与他们交谈。
为鲁宾斯坦工作很轻松,他对你总是备加赞赏,感谢你为他所做的一切。如果钢琴摆的位置不合适,霍洛维茨会大发雷霆,而鲁宾斯坦不会。
从下面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这两个人之间的明显区别。
15年前,他们都在华盛顿举办音乐会,在时间上相隔一周。那时肯尼迪艺术中心还未建成,所有重要的音乐会都在议会大厅举行。前一个星期日是霍洛维茨的音乐会,后一个星期是鲁宾斯坦的。
我答应12岁的大儿子彼得带他到华盛顿听霍洛维茨的音乐会。我还答应带他去参观博物馆。彼得非常想看看华盛顿,我也盼着能带他去观光。我告诉音乐会服务部主任大卫·鲁宾说:“鲁宾先生,这次,我要带彼得一起去华盛顿。”
“嗯……”他说:“弗兰茨,别那样,你知道霍洛维茨讨厌孩子,别带他去,别让孩子靠近霍洛维茨。”
可是,我已经答应了彼得,不想改变主意,于是带上了他。在议会大厅彩排开始之前,我对儿子说:“彼得,往前走……一直往前走到最后那一排,在那儿呆着。”我对他解释:“彼得,坐在那后面,霍洛维茨进场时不要动,看见你会让他不舒服,他不愿意看见孩子。”
一会儿,霍洛维茨和他的一行人上了台。那时,霍洛维茨有一条长卷毛狗,非常警觉。我们叫它“钢琴狗”,因为它只有三条腿——其实是另一条腿比其他三条短得多。那是霍洛维茨夫妇在康涅狄格的新米尔福德他们的乡村别墅时,万达的车意外压了这条狗。从此,它的一条腿短了几寸。霍洛维茨一行上台时,狗也跟着。它朝四周嗅了嗅便吠叫起来……接着,它跑下舞台,往后跑去……直冲着(你可以想象)彼得坐的地方跑过去!然后,发疯似地对彼得狂吠。
坐在钢琴前的霍洛维茨听见了狗的骚动,便侧过身朝黑暗的大厅望去,“那是谁?”他厉声问道,“是谁在那?”
彩排时,只要有霍洛维茨不认识的人,他就会不舒服。每次我们都要向他确保大厅里没有不相干的人。因此,他盯着黑黝黝的大厅气愤地问:“是谁?”当然——是彼得在那儿。
我说话了:“大师,是我的儿子彼得,我带来的,因为我答应过带他来华盛顿。”
他只说了句:“嗯,好吧。”就转过身去开始弹琴。
第二周末是鲁宾斯坦的音乐会,这次轮到小儿子了。去华盛顿时,我带了迈克尔。星期六彩排时,我向鲁宾斯坦介绍迈克尔。不用说,迈克尔很激动,鲁宾斯坦也很高兴,他说:“迈克尔,过来!”把迈克尔带到钢琴前,并让他坐在腿上。“迈克尔,”他说:“看,看看这大厅!明天所有的座位都会坐满人。”还说:“或许在那儿,前面这几排里,会有个漂亮姑娘坐在那儿,我就为那个年轻的姑娘弹琴,好像只有她一个人在听。弹琴的时候,我心里就只想着她。”
我不知道迈克尔对他的话听懂了多少。鲁宾斯坦又接着说:“迈克尔,你弹琴吗?”
迈克尔回答:“弹,我弹古典作品。”
鲁宾斯坦说:“正在弹什么?”
迈克尔说:“我能背奏舒曼的《野外的骑手》。”
鲁宾斯坦问:“能弹给我听听吗?”
迈克尔与这位大钢琴家在一起一点也不紧张,马上说:“行!”他弹了几小节。
“嗯,迈克尔,太棒了!”鲁宾斯坦夸奖说。
瞧!这就是鲁宾斯坦和霍洛维茨两人在个性上的不同之处。
注:弗兰茨·摩尔,美国钢琴师,长期担任斯坦韦父子钢琴制造公司“音乐会首席技师”,为霍洛维茨调琴25年。居留德国多年,1962年回到美国。著有《与钢琴大师在一起的岁月》。
这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到外地演出之后,回到了我在巴黎蒙马特区的家里。朋友们一个个打来电话,其中有弥西阿。“真叫人高兴,你回来啦!阿图尔,来喝茶吧。为你准备了你意想不到的好东西。”
到了那儿,还来了不少客。有些是熟人,见到我都非常欣喜。
弥西阿得意扬扬,捧起一叠唱片宣布:“大家就要听到的是一套了不起的唱片,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弹的拉赫马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说着便开始在留声机上放起来。
于是,我们听到了辉煌的演奏。我还从来不曾听到过这样好的唱片。
弥西阿注意到了我的惊喜的神情,大为开心。“现场演出比这更精彩动人,他就要在歌剧院举行独奏会了。去不去听?”但是他开独奏会的日期我正好要去伦敦演出,这样便听不成了。
我愿意老老实实承认,看到人们为这个霍洛维茨如此起劲,引起自己心头一丝酸意。我那些本来最坚定地为我撑腰的好朋友,那些最忠诚地为我喝彩的人,如今除了年轻的霍洛维茨,再没有别的话题想谈了!
此后我除了英国,还去了西班牙、意大利和比利时。在安特卫普饱看了一通鲁本斯的绘画,又看了凡。爱克的三联画。自从在德累斯顿看了拉斐尔的圣母像以来,久已不曾有如此赏心悦目的享受了。
一返回巴黎,又接到了弥西阿召赴午宴的邀请。
“有个会叫你惊喜的消息。”她告诉我:“自从霍洛维茨在歌剧院开了独奏会大获成功,我问过剧院总监:接着来一场你的独奏会怎么样,刚才有了回音,时间安排在5月份。”当着那么多客人的面,自尊心不允许我把心里的喜悦流露出来。等到宴毕客散,只剩我们两个,我对她报以一个热情的拥抱。
为了这件大事,对于演出节目的准备我狠下了一番工夫。如果回忆没出错,节目是以《热情奏鸣曲》开始,接下去是肖邦的三四首比较有分量的作品。休息之后的下半场,弹两三首德彪西的,然后是两首西班牙曲子,最后以《比德鲁什卡》改编曲结束。
对歌剧院这场演出我感到很是愉快。自从上次在香榭丽宫剧场举行我的第二次公演之后,这次我有了更多的听众见面的机会,何况,这又是法兰西最好的场子。
演出大获成功,超过了自己的期望,不等到我接连弹完三首反场曲,听众都坐在那里不动。夹在一群朋友中间,上后台来致贺的,有个瘦瘦的人,个头比我高一点,相貌可喜,他向我讲俄国话:“我是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在基辅就听过你的演奏了。那年我才7岁。”我向他表示遗憾,因为自己还没听过他的演奏。听他说起又将在香榭丽宫剧场演出,我表示高兴。我们共进了午餐。霍洛维茨谈了很多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告诉我,他是跟布鲁门费尔德学的琴,此人同我的朋友西曼诺夫斯基是亲戚。又谈到他和他的朋友米尔斯坦、皮亚蒂戈斯基怎样成功地逃出苏联的经过。
他在香榭丽宫剧场的那场演出,场内挤得满满的,直挨到最后一刻我才弄到了一张加座票。那回的全部节目是哪些已经记不清了,一直忘不掉的是李斯特改编帕格尼尼的两首随想曲(降E大调和E大调的)。在他的演奏中,有比华丽技巧更值得听的东西,举重若轻的高雅气派,有某种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神奇之处。他也弹了两首肖邦的力作:《幻想风波兰舞曲》和《船歌》,都弹出了大师的水平,尽管他的演绎跟我自己的感受并不相符。音乐会的高潮是在他反场节目的时候。弹的是他本人改编的《卡门》中那个《茨冈之舞》,他利用曲中的三次反复把情绪发展到一个令人震眩的顶点,大家紧张激动得身不由己地跳了起来。
等他把反场曲弹完,我同众人一拥而进,到后台去祝贺他演出成功。他正在换衣服的时候,崇拜者,其中大多数是我的好友,大家提高了嗓门争相发表评论,我是喊得最响的一个。
霍洛维茨从更衣室里走了出来,揩着苍白的面孔上的汗,拿出一副满不在乎的王者的神气,淡淡地接受了崇拜者的赞扬。我走到他跟前,他说:“咳,在《幻想波兰舞曲》里弹了个错音!”我倒情愿的是,付出十年生命来换取在一场演出中只有一个错音!
斯丹纳邀我去吃饭,信里还说:也请了霍洛维茨。……还有,可别忘了我客厅里有两架好钢琴!在他家,我跟霍洛维茨一连几个夜晚弹钢琴二重奏。创作的改编的,只要手边有谱就弹。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西班牙随想曲》、夏布里埃的狂想曲《西班牙》,还有瓦格纳的许多作品。霍洛维茨对于瓦格纳的音乐还是刚刚接触。雅克。费夫里,是个看一眼便能视奏的能人。有时由他来替换我弹第二钢琴的部分。例如弹德彪西的《白与黑》这种我同霍洛维茨都感到棘手的曲子,但是一弹到他的《夜曲》中的《云》,我们也报复了他。
那一段时间,霍洛维茨同我是知心朋友。彼此只叫名字,相互以“你”相呼。
他常来找我商量关于选哪些作品做反场曲最有效果之类的问题。不过,我渐渐地觉得,我们两个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距离。他对我友好,就像是君主对臣子的示恩,他只不过是用友好的态度对待我而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在使用我。一句话,他并不把我看作同他一般高下的人。作为一个艺术家,这叫我深深地感到丧气。而我深信不疑的是,比起他来,自己是更懂得音乐的。对音乐的理解,更成熟的是我。与此同时,我又完全意识到自己有可怕的毛病——对于乐曲细节的处理太粗心大意了。对于上台演奏,有时根本不当回事,只当成是消遣而已。这一切又都怨自己那该死的习惯,练什么曲子都毫不费劲,然后便轻轻松松地去演出。所以,尽管在对音乐的理解上自感比他优越,但还是不得不承认的是,霍洛维茨是比我高明得多的钢琴家。
…………
霍洛维茨又到了巴黎。有天早上来了个电话:“今天打算作何消遣?”我领会了他的意思:“上我这儿来,一道去吃午饭!”他马上接受了邀请。此时我身上还穿着晨衣,没来得及洗漱。来到之后,他先来了个友好的拥抱,随即向钢琴前一坐,为我弹了一通各式各样的小曲子。“海顿这首奏鸣曲的最后乐章,是反场用的好节目,对吧?”看到我不以为然的样子,他就要我谈谈自己对如何选择这类曲子的看法。发现我根本不考虑什么事先准备反场曲目,他颇感意外。自己的习惯是顺着演出时的现场气氛和当时的灵感来确定弹什么。演出之前,确实不知道自己会弹哪一曲。
好吧,请他上一家馆子吃了顿味道不错的午餐。然后他去办他的杂事,再回来同我共进晚餐。最后,玩一两家夜总会。照这样子打发了一天的生活,成了我们两个人友好交往的常规。
霍洛维茨自称是我的朋友,他向我表示友好的方式是毫无难色地领受我的款待。
但我感到他是以美国金元大亨的眼光,把我看成是低一等的人。
说老实话,对他名利双收,我从不眼红。霍洛维茨,当然是个大演奏家,然而他并不是个大音乐
家。
附:鲁宾斯坦与霍洛维茨
弗兰茨·摩尔
我与阿图尔·鲁宾斯坦工作的时间没有与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在一起的长。鲁宾斯坦旅行演出时并不固定用某架琴,他同时用的琴有几架,因而也有几个调琴师,每到一个演出地点都在当地找调琴师。不过,在大城市演出时,一般总是从斯坦韦纽约公司的音乐会服务部带一架琴,这时我也就跟随同往。
鲁宾斯坦与霍洛维茨是两位完全不同的钢琴家。就弹奏钢琴而言,他绝没有霍洛维茨那样的技术技巧,但他却能以一种美妙的方式表达音乐。听他的音乐时,你可以放松身体,靠在沙发背上身心舒坦地真正享受音乐;而霍洛维茨的音乐有一种震撼心灵的气氛,你会不由自主地正襟危坐,完全被他的琴声攫住。
虽然霍洛维茨才华盖世,但我在他面前从来不提鲁宾斯坦。在我刚开始为霍洛维茨工作的时候,公司的人就告诫我:“和霍洛维茨在一起时,决不要提鲁宾斯担。”除了鲁宾斯坦,其他钢琴家都可以谈论。当然,我从来都对霍洛维茨说他是最伟大的。
像霍洛维茨一样,鲁宾斯坦对钢琴也很挑剔,弹过很多不同类型的钢琴。我在前面说过,每一架斯坦韦钢琴都有自己的特点,感觉也不同。由于钢琴家们在个人和音乐气质上有着千差万别,这对他们是件莫大的好事。就“触感”而言,鲁宾斯坦需要的击弦机键回弹力要比霍洛维茨的大。他喜欢下沉度较深的琴键,要求手指感觉到它的反弹,霍洛维茨钢琴的击弦机绝对不适合他。但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都很喜欢厚实浓重、较暗的音色,而斯坦韦钢琴正以这种音色著称。
鲁宾斯坦每年从欧洲回来,都要重新选择一架钢琴。无论他多么喜欢上一个演出季节用过的琴、无论他在那个季节的音乐会上多么成功,每年总要为重要的音乐会挑选一架新琴。挑选时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他一弹就能知道哪一架合适。
许多钢琴家,虽然不能像鲁宾斯坦那样不断地选用新琴,但他们往往在音乐会很久之前便操心钢琴的事,会来斯坦韦公司音乐会服务部一架一架地试。有人甚至到最后会在台上放两架琴!那样的话,花费很大。虽然斯坦韦对有名的钢琴家不收租金,但要收取调音和运送的费用。
鲁宾斯坦从来没有抉择上的烦恼。有一年他来挑琴时,我们摆了四五架认为他会喜欢的琴。他刚一坐在第一架琴前,就喜欢上了那琴,对我说:“喔,这么好,就要这台吧。”然后又问:“弗兰茨,这次演出先去哪儿?”
我回答:“大师,先去华盛顿,之后去费城。”我又加了一句:“大师,我还为您准备了几台……在这儿。”
他看都不看,就说:“算了,我与钢琴如果不是一见钟情的话,那就是没有缘分。乐器和我必须融为一体,我要用它来表达自己,一定要能在钢琴上随心所欲,才能沉浸在音乐的创造中……如果……如果没有那种缘分,就寻找另一架。”
我摆出的另几架琴他连碰都没碰。
人们确实热爱鲁宾斯坦,因为他也爱他们。无论什么时候有人请他签名留念——走在路上、乘飞机或坐火车,他都会停下来并和他们交谈。
在这一点上,霍洛维茨完全不同。霍洛维茨非常腼腆,怕见生人。一次,霍洛维茨从费城的贝尔维尤饭店出来去音乐学院,我们一群人在他身边(霍洛维茨总是被朋友包围着),有个人走上前来拦着他说:“大师,见到您太好了。我今晚要听您的音乐会。”霍洛维茨连忙从那个人身边绕过去,只说了一句:“祝你好运。”
鲁宾斯坦不是这样。他总有时间给其他人,还会与他们交谈。
为鲁宾斯坦工作很轻松,他对你总是备加赞赏,感谢你为他所做的一切。如果钢琴摆的位置不合适,霍洛维茨会大发雷霆,而鲁宾斯坦不会。
从下面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这两个人之间的明显区别。
15年前,他们都在华盛顿举办音乐会,在时间上相隔一周。那时肯尼迪艺术中心还未建成,所有重要的音乐会都在议会大厅举行。前一个星期日是霍洛维茨的音乐会,后一个星期是鲁宾斯坦的。
我答应12岁的大儿子彼得带他到华盛顿听霍洛维茨的音乐会。我还答应带他去参观博物馆。彼得非常想看看华盛顿,我也盼着能带他去观光。我告诉音乐会服务部主任大卫·鲁宾说:“鲁宾先生,这次,我要带彼得一起去华盛顿。”
“嗯……”他说:“弗兰茨,别那样,你知道霍洛维茨讨厌孩子,别带他去,别让孩子靠近霍洛维茨。”
可是,我已经答应了彼得,不想改变主意,于是带上了他。在议会大厅彩排开始之前,我对儿子说:“彼得,往前走……一直往前走到最后那一排,在那儿呆着。”我对他解释:“彼得,坐在那后面,霍洛维茨进场时不要动,看见你会让他不舒服,他不愿意看见孩子。”
一会儿,霍洛维茨和他的一行人上了台。那时,霍洛维茨有一条长卷毛狗,非常警觉。我们叫它“钢琴狗”,因为它只有三条腿——其实是另一条腿比其他三条短得多。那是霍洛维茨夫妇在康涅狄格的新米尔福德他们的乡村别墅时,万达的车意外压了这条狗。从此,它的一条腿短了几寸。霍洛维茨一行上台时,狗也跟着。它朝四周嗅了嗅便吠叫起来……接着,它跑下舞台,往后跑去……直冲着(你可以想象)彼得坐的地方跑过去!然后,发疯似地对彼得狂吠。
坐在钢琴前的霍洛维茨听见了狗的骚动,便侧过身朝黑暗的大厅望去,“那是谁?”他厉声问道,“是谁在那?”
彩排时,只要有霍洛维茨不认识的人,他就会不舒服。每次我们都要向他确保大厅里没有不相干的人。因此,他盯着黑黝黝的大厅气愤地问:“是谁?”当然——是彼得在那儿。
我说话了:“大师,是我的儿子彼得,我带来的,因为我答应过带他来华盛顿。”
他只说了句:“嗯,好吧。”就转过身去开始弹琴。
第二周末是鲁宾斯坦的音乐会,这次轮到小儿子了。去华盛顿时,我带了迈克尔。星期六彩排时,我向鲁宾斯坦介绍迈克尔。不用说,迈克尔很激动,鲁宾斯坦也很高兴,他说:“迈克尔,过来!”把迈克尔带到钢琴前,并让他坐在腿上。“迈克尔,”他说:“看,看看这大厅!明天所有的座位都会坐满人。”还说:“或许在那儿,前面这几排里,会有个漂亮姑娘坐在那儿,我就为那个年轻的姑娘弹琴,好像只有她一个人在听。弹琴的时候,我心里就只想着她。”
我不知道迈克尔对他的话听懂了多少。鲁宾斯坦又接着说:“迈克尔,你弹琴吗?”
迈克尔回答:“弹,我弹古典作品。”
鲁宾斯坦说:“正在弹什么?”
迈克尔说:“我能背奏舒曼的《野外的骑手》。”
鲁宾斯坦问:“能弹给我听听吗?”
迈克尔与这位大钢琴家在一起一点也不紧张,马上说:“行!”他弹了几小节。
“嗯,迈克尔,太棒了!”鲁宾斯坦夸奖说。
瞧!这就是鲁宾斯坦和霍洛维茨两人在个性上的不同之处。
注:弗兰茨·摩尔,美国钢琴师,长期担任斯坦韦父子钢琴制造公司“音乐会首席技师”,为霍洛维茨调琴25年。居留德国多年,1962年回到美国。著有《与钢琴大师在一起的岁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