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士大夫精神困境的儒教理论矛盾所在
士大夫们是中国精英文化的主体,自觉地受到儒、道二家主流思想的熏陶,并以儒家思想作为其人生价值与实践,主要表现在个人道德的完善与治平天下的入世理想中,即修己与安人。修己以“仁”为基础,以内在的道德完善为前提;安人是士人的外在实践,以治平天下为目的。儒家一方面强调君子在修己中要以符合道德为最终原则,主张“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论语•里仁》),更提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一方面要求“心系天下”,以“礼”为秩序规范社会。但儒家修己始终被视为安人前提,安人是修己后必然走向的方向。孟子更将孔子的修己安人思想进一步发挥,强调内圣,倡导王道政治的理想。宋代儒士则提升“四书”,主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以“三纲八目”作为人生追求。总之,士大夫的人生观是落在现实社会,实现其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以个人道德为基础,积极的投入到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使天下各安本分的事业中。
但同时儒家的入世理想又具有自身理论的矛盾,学者刘泽华在《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与王权主义》一文中写到:“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很发展,君主专制主义也很发展,专制主义恰恰以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的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在古代的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中,虽然有不少重民、爱民、利民、惠民、恤民、爱民如子、民为邦本等主张和理论,……古代的重民、爱民并不是目的。一般地说,它只是一种手段。” 也就是说,儒家的治平理想是一种俯视态度,将治理之民看做是爱闵、恩泽的对象,孔子就有“惠足以使人”。而对于王权,则从理论上将其限定在天、人、名分、道德的范围之中,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制约同时也是君主地位的保障与巩固的理论依据,致使君主成为人与自然法则的中枢,体现着社会与自然的必然性,不仅是现实世界的权威,更抢占了“神”的角色,成为自然的最高体现。董仲舒有:“君人者,国之元,发言动作万物之枢机。” 因而儒家的士大夫入世理想,必然会遭到其学说本身给予王权绝对性证明的制约,产生理想与政治二者之间的矛盾。
但同时儒家的入世理想又具有自身理论的矛盾,学者刘泽华在《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与王权主义》一文中写到:“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很发展,君主专制主义也很发展,专制主义恰恰以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的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在古代的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中,虽然有不少重民、爱民、利民、惠民、恤民、爱民如子、民为邦本等主张和理论,……古代的重民、爱民并不是目的。一般地说,它只是一种手段。” 也就是说,儒家的治平理想是一种俯视态度,将治理之民看做是爱闵、恩泽的对象,孔子就有“惠足以使人”。而对于王权,则从理论上将其限定在天、人、名分、道德的范围之中,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制约同时也是君主地位的保障与巩固的理论依据,致使君主成为人与自然法则的中枢,体现着社会与自然的必然性,不仅是现实世界的权威,更抢占了“神”的角色,成为自然的最高体现。董仲舒有:“君人者,国之元,发言动作万物之枢机。” 因而儒家的士大夫入世理想,必然会遭到其学说本身给予王权绝对性证明的制约,产生理想与政治二者之间的矛盾。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